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酵母产还原型谷胱甘肽制备过程中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邓张双 黄蓉 +6 位作者 刘秀继 李知洪 姚鹃 李啸 杜维力 邹坤 龚大春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2,共6页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还原型谷胱甘肽质量浓度测定技术,研究了温度、pH、溶氧和外源抗氧化试剂对酵母源富还原型谷胱甘肽溶液的稳定性影响;借助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还原型谷胱甘肽的降解产物;同时,把外源抗氧化剂的添加引入酵...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还原型谷胱甘肽质量浓度测定技术,研究了温度、pH、溶氧和外源抗氧化试剂对酵母源富还原型谷胱甘肽溶液的稳定性影响;借助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还原型谷胱甘肽的降解产物;同时,把外源抗氧化剂的添加引入酵母产还原型谷胱甘肽制备工艺中,进一步探索了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降解规律.结果表明:低pH值(pH 2.0)、低温(4℃)和无氧条件有利于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保藏;在酵母产还原型谷胱甘肽制备工艺中添加亚硫酸钠和二硫苏糖醇有利于阻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氧化进程,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质量浓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稳定性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2
作者 王雪 谈亚丽 +2 位作者 孙罗曦 罗宇笛 李啸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2,共6页
文章以西藏山南市丁拉村当地牧民家庭自制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奶渣、奶皮、奶疙瘩)为材料,结合传统纯培养方法和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乳酸菌的分离鉴定。筛选得到78株乳酸菌,为5个属11个种,包括1株绿色魏斯氏菌Weissella v... 文章以西藏山南市丁拉村当地牧民家庭自制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奶渣、奶皮、奶疙瘩)为材料,结合传统纯培养方法和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乳酸菌的分离鉴定。筛选得到78株乳酸菌,为5个属11个种,包括1株绿色魏斯氏菌Weissella viridescens,1株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2株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3株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17株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1株台湾乳球菌Lactococcus taiwanensis,11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icaseibacillusi paracasei,12株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7株罗伊氏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15株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8株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该研究揭示了西藏地区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丰富的乳酸菌资源,可为筛选优良乳酸菌菌株提供菌种来源,也为探究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 乳酸菌 分离鉴定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茶黄素速溶红茶的酶促氧化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金鑫 李晓洁 +3 位作者 李建华 谈亚丽 杜维力 李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5-194,共10页
为实现夏秋绿茶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夏秋绿茶为原料,开发一款高茶黄素速溶红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促氧化工艺条件,最后对产品的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及香气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酶添加量1/1000(... 为实现夏秋绿茶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夏秋绿茶为原料,开发一款高茶黄素速溶红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促氧化工艺条件,最后对产品的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及香气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酶添加量1/1000(mL/mL),pH4.90,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4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产品清香可口,汤色橙红透亮,茶黄素含量高达2.11%±0.04%,理化指标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共检测出70种香气组分,包括醇类16种,酮类15种,醛类6种,酯类9种,酸类5种,酚类4种,碳氢类5种,其他10种。其中醇类相对含量占比最高,高达32.34%±0.14%,整体香气轮廓主要呈现青草香与花香。该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深加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红茶 茶黄素 响应面法 酶促氧化 香气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棠内生真菌Phomopsis prunorum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夏桂汝 宋文敏 +3 位作者 张植焱 杨天荷 郭志勇 张雪晴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1707-1712,共6页
本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黄海棠内生真菌Phomopsis prunorum(F4-3)大米发酵产物中获得6个次级代谢产物,经核磁、质谱等波谱学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α-吡喃酮类化合物phomopyrones B、C(1、2)、二苯并α-吡喃酮类化合... 本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黄海棠内生真菌Phomopsis prunorum(F4-3)大米发酵产物中获得6个次级代谢产物,经核磁、质谱等波谱学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α-吡喃酮类化合物phomopyrones B、C(1、2)、二苯并α-吡喃酮类化合物alternariol和alternariol 9-methyl ether(3、4)、异香豆素类化合物(+)-orthosporin(5)和生物碱类化合物3-(2-(4-hydroxyphenyl)-2-oxoethyl)-5,6-dihydropyridin-2(1H)-one(6)。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获得。药理活性评价显示,化合物3显示中等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 50值为43.4μM;而化合物1、2和4~6均未见明显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及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棠 内生真菌 Phomopsis prunorum 次级代谢产物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舌橐吾根部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栋 刘丹 +4 位作者 张晨欢 张润芳 王钦莲 邹坤 王慧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75,97,共5页
综合运用硅胶柱、TLC和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离舌橐吾Ligularia veitchiana(Hemsl.)Greenm根部分离得到了7个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bakkenolide A(1),phthalic acid isodibutyl ester(2),dibutyl p... 综合运用硅胶柱、TLC和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离舌橐吾Ligularia veitchiana(Hemsl.)Greenm根部分离得到了7个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bakkenolide A(1),phthalic acid isodibutyl ester(2),dibutyl phthalate(3),eremophila-7(11),9-dien-8-one(4),6β,8β-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α-olide(5),6β-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β-olide(6)和6β-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α-olide(7).其中,化合物1、2、4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个从离舌橐吾中分离得到的具有螺环骨架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6与化合物7为一对非对映异构体.采用MTT法对所有化合物针对人胃癌细胞株(HGC-27)的体外抗肿瘤细胞抑制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人胃癌细胞(HGC-27)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抑制活性,其IC50为31.10μ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舌橐吾 化学成分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