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案例+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生物分离工程”为例
1
作者 郭金玲 龚大春 +1 位作者 涂志英 邓张双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期134-136,共3页
以“生物分离工程”课程为例,探索了一种基于“案例+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固化提升”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维度,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翻转... 以“生物分离工程”课程为例,探索了一种基于“案例+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固化提升”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维度,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工业生产和科研中生物产品分离案例的分析讨论,解决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分离工程 案例教学 翻转课堂 混合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贾国梅 何立 +4 位作者 程虎 王世彤 向翰宇 张雪飞 席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27,共5页
土壤微生物通过矿化和固持营养而显著影响土壤肥力。以湖北宜昌点军区三种植被类型(柏树、橘树、菜地)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植被覆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土壤微生物通过矿化和固持营养而显著影响土壤肥力。以湖北宜昌点军区三种植被类型(柏树、橘树、菜地)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植被覆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覆盖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都是柏树地显著大于柑橘地和菜地,而菜地和柑橘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大小顺序为菜地>柏树地>橘树地。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氮互相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土壤全磷与土壤微生物量磷之间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这意味着土壤微生物量可以作为土壤肥力变化的指标。三种植被类型的土壤MBC/MBN之间都无显著性差异,而土壤MBC/MBP和MBN/MBP的变化顺序是橘树地>柏树地>菜地。MBC/MBP和MBN/MBP与MBP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而微生物碳氮与MBC/MBN,MBN/MBP和MBC/MBP之间都无显著的相关性。这意味着土壤MBC/MBP和MBN/MBP的变化主要与微生物量磷具有显著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植被覆盖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量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株内生真菌对三峡地区柑橘的生物保鲜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秦王阁阁 蒋维 +2 位作者 黄炜诚 薛艳红 刘士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9期1717-1720,共4页
从三峡地区自然腐烂的柑橘果实上分离出1株优势致腐菌,经r DNA-ITS序列分析和形态学观察,鉴定该菌为Penicillium citrinum。用来自三峡地区特有灌木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的12株具较高抗氧化活性内生真菌,分析其对柑橘致腐菌... 从三峡地区自然腐烂的柑橘果实上分离出1株优势致腐菌,经r DNA-ITS序列分析和形态学观察,鉴定该菌为Penicillium citrinum。用来自三峡地区特有灌木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的12株具较高抗氧化活性内生真菌,分析其对柑橘致腐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其中4株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菌株SG-4的发酵液水相粗提物的抑菌活性最好,在柑橘中亦可抑制致腐菌生长,自然贮藏过程中有效阻止柑橘果实腐烂,说明可在三峡地区柑橘的生物保鲜中进行推广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柑橘 抗氧化 生物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纤维素分解菌群HMC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 被引量:2
4
作者 高秀清 王琼 +9 位作者 罗轶伦 吕育财 崔明宇 陈永伦 张冬冬 肖园 范淄亭 王浩伟 王轶 郭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3-223,共11页
为明确半纤维素分解菌群HMC(hemicellulolytic microbial consortium)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在半纤维素降解中的潜在功能;该研究测定了其在降解半纤维素主链木聚糖及玉米芯的典型理化指标,并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微... 为明确半纤维素分解菌群HMC(hemicellulolytic microbial consortium)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在半纤维素降解中的潜在功能;该研究测定了其在降解半纤维素主链木聚糖及玉米芯的典型理化指标,并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注释进行了宏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HMC在7 d内能高效降解木聚糖和玉米芯,降解率达80%,木聚糖降解产生的高值产物包括还原糖、甲酸、乳酸及乙酸,最高浓度分别为1.30、0.50、1.19与1.23 mg/mL,HMC降解玉米芯时可累积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高达3.54 mg/mL。HMC是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多个属的微生物组成的复合微生物菌群,宏基因组分析揭示了HMC在木聚糖降解过程中的关键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系;HMC的半纤维素降解酶系完整,包括19个木聚糖分解及下游产物代谢相关的酶;同时涵盖了乙酸、乳酸等半纤维素关键分解产物代谢相关的通路。HMC蕴含半纤维素及玉米芯高值生物转化的潜力,该研究为深入探究半纤维素在生物降解应用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助于推动天然半纤维素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纤维素 微生物群 降解 微生物群落结构 宏基因组学 还原糖 挥发性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锌铁氧体改性生物炭对水中结晶紫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易 郑芝佳 +4 位作者 张梦霏 袁喜 黄应平 田海林 唐次来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84,94,共8页
染料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导致环境中染料污染问题频发,尤其是水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生物炭具有来源广泛且符合“双碳”的要求,被广泛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但由于原始生物炭的吸附能力差,且缺乏选择性。因此,对生物... 染料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导致环境中染料污染问题频发,尤其是水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生物炭具有来源广泛且符合“双碳”的要求,被广泛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但由于原始生物炭的吸附能力差,且缺乏选择性。因此,对生物炭改性是最常用的方法。为了提高生物炭对染料结晶紫(CV)的吸附效果,研究以橙子皮为原料,通过共沉淀-热解法制备钴锌铁氧体改性的磁性生物炭(Co_(0.5)Zn_(0.5)Fe_(2)O_(4)@BC)。采用X射线衍射(XRD)、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ET)、Zeta电位仪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进行详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产生介孔结构,显著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积,而且增加了材料的表面正电荷,提高材料的pH适应性,从而促进生物炭对CV的吸附效果。通过批处理实验考察不同实验条件对Co_(0.5)Zn_(0.5)Fe_(2)O_(4)@BC吸附CV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发现Co_(0.5)Zn_(0.5)Fe_(2)O_(4)@BC对CV的吸附性能显著提高,去除率可达到99.64%,相较于单独的BC(41.94%)和Co0.5Zn0.5Fe2O4(26.78%)吸附能力显著增强。一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更好地拟合吸附过程和吸附等温线。吸附过程是单层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最大吸附量为227.59 mg/g。Co_(0.5)Zn_(0.5)Fe_(2)O_(4)@BC在pH 5~11都能有效地吸附CV。常见的共存阴阳离子稍微促进Co_(0.5)Zn_(0.5)Fe_(2)O_(4)@BC对CV的吸附。在自来水和长江水中,吸附效果比纯水中好。这说明该材料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经过5次循环后对CV的去除率仍能达到69.75%。研究为CV污染水体的处理提供一种潜在材料,也为生物炭改性对染料废水的吸附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钴锌铁氧体 结晶紫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转录组学分析三峡肽素生物合成的基因簇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超 李坤 +3 位作者 白晓轩 杨宇纯 薛艳红 刘士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56-162,共7页
为了分析三峡肽素(Sanxiapeptin)生物合成途径,本文采用BGISEQ-500平台测定了SG-4在200 mL培养4、7 d及300 mL培养7 d时c DNA文库,并对高通量测序产生的6.42 Gb序列数据进行了无参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序列比对率高达93.88%,差... 为了分析三峡肽素(Sanxiapeptin)生物合成途径,本文采用BGISEQ-500平台测定了SG-4在200 mL培养4、7 d及300 mL培养7 d时c DNA文库,并对高通量测序产生的6.42 Gb序列数据进行了无参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序列比对率高达93.88%,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抗生素合成、物质转运及氧化还原代谢等途径,在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基因簇PDE_01071中,21个基因的表达趋势与物质的含量完全吻合,暗示其可能参与了三峡肽素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青霉 三峡肽素 柑橘 生物合成 转录组 基因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尼桑黄固体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椰 高鹤萍 +5 位作者 毛燕妍 黄明慧 徐帮 邹坤 刘呈雄 汪蕾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7-615,共9页
对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固体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超声提取、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α-葡萄糖苷酶... 对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固体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超声提取、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α-葡萄糖苷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筛选。从瓦尼桑黄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为(2Z,4E)-γ-ionylideneacetic acid(1)、phellinulin E(2)、phellinulin F(3)、phellinulin G(4)、phellinulin J(5)、phellinulin L(6)、phellinulin M(7)、phellinulin N(8)、elgonenes D(9)、咖啡酸(10)、hispidin(11)、3-hydroxyhispidin(12)、原儿茶酸(13)、4-(3-ethoxy-4-hydroxyphenyl)but-3-en-2-one(14)、丁子香酚(15)、亚油酸甲酯(16)、硬脂酸(17),其中化合物1~9为首次从瓦尼桑黄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0~13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6.45、37.52、82.71、50.46μg/mL,对ABTS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1.43、2.26、34.55、21.60μg/mL,对羟基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38.43、49.46、86.74、69.16μg/mL。化合物10、11还对黄嘌呤氧化酶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IC_(50)值分别为28.73和44.80μg/mL。化合物17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_(50)值2.31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尼桑黄 化学成分 体外抗氧化活性 Α-葡萄糖苷酶 黄嘌呤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泽兰内生真菌Septoriella phragmitis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梦娇 邝天浩 +2 位作者 赵金诺 朱婷 彭娟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6-992,共7页
为研究华泽兰内生真菌Septoriella phragmitis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运用硅胶柱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离提纯,结合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Septoriella phragmitis提取液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为研究华泽兰内生真菌Septoriella phragmitis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运用硅胶柱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离提纯,结合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Septoriella phragmitis提取液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苷(1)、cyclo-(S-Pro-S-Ile)(2)、5-羟基-2-羟甲基-4H-哌喃-4-酮(3)、3α-hydroxyartemisinic acid(4)、leptosphaerone C(5)、1-氨基四氢化萘(6)、泽兰素(7)、β-吲哚基丙氨酸(8)、环(丙氨酸-酪氨酸)二肽(9)、β-D-fructopyranocy-(2→6)-D-glucopyranose(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华泽兰内生真菌Septoriella phragmitis中分离。对所得化合物采用对硝基苯基-β-吡喃半乳糖苷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对硝基苯磷酸盐法测定PTP1B抑制活性,MTT法测定胃癌细胞HGC-27抑制活性,标准精度对接法进行分子对接。化合物6和7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8.1、8.6μg/mL;化合物6、7和9有PTP1B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6.5、8.2、0.5μg/mL;化合物5和6有胃癌细胞HGC-27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12.2、16.8μg/mL。分子对接显示化合物6和7与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蛋白有较强关联性,可作抗糖尿病先导化合物进行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泽兰 Septoriella phragmitis 次级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三峡肽素的草酸青霉SG-4的全基因组测序
9
作者 张极峰 白晓轩 +3 位作者 刘超 李婧 李奥 刘士平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5,共6页
为充分解析草酸青霉SG-4的遗传信息,利用二代Illumina测序和三代PacBio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SG-4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经过基因组组装、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后,对全基因组进行共线性分析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预测。结果表明,草酸青霉SG-... 为充分解析草酸青霉SG-4的遗传信息,利用二代Illumina测序和三代PacBio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SG-4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经过基因组组装、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后,对全基因组进行共线性分析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预测。结果表明,草酸青霉SG-4基因组全长为31.17 Mb,GC含量为50.5%,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在内,共由9条基因支架(scaffold)组成,含有843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175个tRNA和50个rRNA基因。与swiss-prot、Pfam、NR、GO和KEGG等数据库相比,COG数据库注释的基因数最多,可达7483个。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SG-4与数据库中报道的其他草酸青霉的同源性有一定差异,且存在多处异位重排现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SG-4基因组中有28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14个基因簇的功能未见报道,将NRPS相关基因簇与转录组数据进行对应的同时,分析与三峡肽素合成趋势的相关性,得到9条基因簇,经前期实验验证其中有一条可能是负责三峡肽素合成的候选基因簇。研究丰富了草酸青霉的基因组信息,为全面了解草酸青霉的基因组信息、揭示三峡肽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青霉 SG-4 基因组 基因注释 三峡肽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泄洪声对草鱼幼鱼应激反应及生理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瑄 李晓兵 +7 位作者 熊亚洲 尼玛旦增 罗布次仁 达瓦 王艳 何晨睿 石小涛 刘国勇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6-988,共13页
水下泄洪声属于水利工程产生的高强度噪音,对鱼类生态具有潜在影响。为探究水下泄洪声对鱼类应激反应及生理损伤的影响,本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为实验对象,通过在室内和葛洲坝下游1.0~2.2 km处暴露不同时长(15和30 ... 水下泄洪声属于水利工程产生的高强度噪音,对鱼类生态具有潜在影响。为探究水下泄洪声对鱼类应激反应及生理损伤的影响,本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为实验对象,通过在室内和葛洲坝下游1.0~2.2 km处暴露不同时长(15和30 min)和4种声压级(110、120、130和140 dB)的水下泄洪声,对比草鱼幼鱼的应激反应及生理损伤。结果显示:(1)室内播音实验中,在持续暴露15 min的水下泄洪声条件下,草鱼幼鱼的鳃盖搏动率和胸鳍搏动率随声压级的增大先升后降,实验组中皮质醇浓度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但130与140 dB实验组下无显著差异;在30 min暴露时长下,鳃盖搏动率与声压级呈正相关性,胸鳍搏动率随声压级的增大先升后降,皮质醇浓度在对照组与实验组中有显著差异。响应加权值(RWI)与声压级呈现正相关性,但同声压级下不同暴露时长对RWI值无显著差异。(2)野外实验组中草鱼幼鱼鳃盖搏动率和胸鳍搏动率、皮质醇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RWI值与暴露时长、声压级呈显著正相关,且野外条件下草鱼幼鱼的RWI值显著高于室内实验。暴露时长为15 min时重度损伤占比达到19.92%,30 min暴露时长下重度损伤占比提升至28.76%。随着暴露时长的增加,重度损伤占比上升,中度损伤占比下降,轻度损伤上升幅度较小。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水下泄洪声增强了草鱼幼鱼的应激反应,高强度水下泄洪声会对鱼类造成生理损伤。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估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的生态影响,为水生生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幼鱼 水下泄洪声 应激反应 生理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混凝土不同磷石膏掺量对狗牙根根系特性及抗拔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嘉槊 吴彬 +2 位作者 康柔嘉 许亚坤 许文年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2,共8页
为研究植被混凝土磷石膏含量对基材理化性质、植物根系性征及整株抗拔力的影响,进行了不同磷石膏掺量(0%、3%、4.5%、6%、9%)以及不同生长期(90、120、150d)条件下,基材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狗牙根根系监测和原位整株拉拔试验.结果表明... 为研究植被混凝土磷石膏含量对基材理化性质、植物根系性征及整株抗拔力的影响,进行了不同磷石膏掺量(0%、3%、4.5%、6%、9%)以及不同生长期(90、120、150d)条件下,基材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狗牙根根系监测和原位整株拉拔试验.结果表明:磷石膏对基材容重、pH值和土壤磷含量具有显著影响;狗牙根根系网状结构显著增强了抗拔力,整株抗拔力随根系性状的改善而增大,3%掺量下抗拔力120d时高出0%掺量30.25%;适量磷石膏掺入显著促进了根系生长,3%掺量下根系总根长、根体积和根系生物量增加显著,此种情况下狗牙根根系固土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混凝土 磷石膏 根系形态 抗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修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胶结物质的影响
12
作者 段晓明 夏栋 +6 位作者 马悦阳 马佳鑫 王宁 罗婷 吴彬 刘黎明 许文年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78-5190,共13页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结构稳定性对边坡生态修复的效果与可持续性均有重要影响,但胶结物质在边坡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为探明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胶结物质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评估生态修复...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结构稳定性对边坡生态修复的效果与可持续性均有重要影响,但胶结物质在边坡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为探明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胶结物质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评估生态修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宜昌市8种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边坡进行了实验,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分形维数及胶结物质的含量,并分析各胶结物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显著地改善了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特征,平均重量直径>0.25mm团聚体分量和分形维数三个指标均显著优于裸露边坡。(2)整体上生态修复显著提升了各粒径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要高于微团聚体,而铁铝氧化物主要向细粒径团聚体富集(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钙结合态有机碳、有机碳是影响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研究可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生态修复边坡 铁铝氧化物 结合态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家坝水电站生态修复边坡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13
作者 段晓明 夏栋 +6 位作者 马佳鑫 彭思颖 李星竹 刘大翔 吴彬 蒋佳媛 刘黎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7-145,共9页
向家坝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地区,地形崎岖,降雨量较大且集中,加剧了土壤侵蚀和退化。为研究边坡生态修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揭示干热河谷地区土壤团聚体的主要失稳机制,选取向家坝水电站植被混凝土(CBS)、框格梁(FB)、... 向家坝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地区,地形崎岖,降雨量较大且集中,加剧了土壤侵蚀和退化。为研究边坡生态修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揭示干热河谷地区土壤团聚体的主要失稳机制,选取向家坝水电站植被混凝土(CBS)、框格梁(FB)、客土喷播(SS)、厚层基材(TBS)、天然林(NF)和弃渣地(AS)6个边坡土壤,采用干筛法和Le Bissonnais(LB)法、中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机械振荡(WS)3种方式,对比分析各边坡土壤的团聚体粒径分布、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土壤可蚀性K值特征。结果表明:干筛后,CBS、SS、AS>0.25 mm粒径的团聚体质量分数均>90.00%,TBS和FB的均>85.00%,NF的较低,仅有75.78%。LB法处理后,MWD值除AS外变化趋势均为SW>WS>FW。3种处理下NF的K值均为最大。CBS、SS和AS大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较高,3种处理下>2.00 mm粒径的团聚体质量分数分别为55.53%、60.96%和56.15%;TBS和FB的次之,质量分数分别为40.03%和46.24%;NF的最小仅占36.84%。在本研究选取的4个生态修复样地中,SS水土保持效果最差,TBS.最佳;大雨或暴雨产生的土壤孔隙中的气泡爆破产生的消散作用对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的破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生态修复边坡 Le Bissonnais法 土壤可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甲酸和苯胺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方艳芬 黄应平 +1 位作者 苏静 郭红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71,共4页
用富集培养法从废水中分别分离到能以苯甲酸和苯胺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菌株:LS01和AG01。文章以LS01和AG01为菌株研究了其分别降解苯甲酸和苯胺生物降解的适宜条件,包括温度、底物浓度和体系pH。在最适条件下,两种菌株的降解率均能达到85... 用富集培养法从废水中分别分离到能以苯甲酸和苯胺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菌株:LS01和AG01。文章以LS01和AG01为菌株研究了其分别降解苯甲酸和苯胺生物降解的适宜条件,包括温度、底物浓度和体系pH。在最适条件下,两种菌株的降解率均能达到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株 生物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的发酵工艺
15
作者 何小艳 郭倩 +4 位作者 胡骏鹏 谢智文 马东旭 龚大春 涂志英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48,共6页
β-葡萄糖苷酶是秸秆糖化的关键酶之一,以β-葡萄糖苷酶酶活为评价指标,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适宜的诱导剂种类及浓度;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从影响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酶活的10个因素中筛选出3个关键因素(玉米芯加量、甘... β-葡萄糖苷酶是秸秆糖化的关键酶之一,以β-葡萄糖苷酶酶活为评价指标,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适宜的诱导剂种类及浓度;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从影响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酶活的10个因素中筛选出3个关键因素(玉米芯加量、甘蔗渣加量、发酵温度);最后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玉米芯加量30.75%、甘蔗渣加量33.58%、诱导剂槐糖浓度16 mmol·L^(-1)、液固比2.0∶1(mL∶g)、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5 d、湿度85%、种龄2 d、接种量25%、初始pH值4.8,在此条件下,β-葡萄糖苷酶酶活达到14.3 U·mL^(-1),较优化前提高了66%,为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的工业化放大生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Β-葡萄糖苷酶 发酵工艺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柏木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芳清 梅光舟 +2 位作者 曾旭 许文年 柯学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4,共6页
对三峡地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林柏木种子的萌发、幼苗存活、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柏木种子的萌动期约为10d,播种35-45d后进入萌发高峰期,柏木种子的平均萌发率为47.7%。土壤基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极显著的,光照对... 对三峡地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林柏木种子的萌发、幼苗存活、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柏木种子的萌动期约为10d,播种35-45d后进入萌发高峰期,柏木种子的平均萌发率为47.7%。土壤基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极显著的,光照对萌发则没有显著的影响。(2)幼苗平均死亡率为52.6%。土壤类型和光照强度对幼苗的存活都有显著影响,在林下土和80%光照条件下幼苗的存活率最高。(3)柏木幼苗生长初期茎的生长动态呈"S"型,而叶片数量的增长动态近于直线型。幼苗生长初期生物量形成主要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土壤类型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和光照条件对柏木林柏木幼苗的更新都有显著影响,但是土壤条件主要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存活,而光照条件则主要对幼苗的生长和存活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 幼苗更新 幼苗存活 土壤类型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狗牙根营养繁殖体对模拟水淹的生物学响应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芳清 黄友珍 曾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20,共6页
研究了水淹条件下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繁殖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的变化及其水淹后的恢复状况。结果表明,水淹深度的增加会诱导植株茎快速增高,而叶片数则明显下降。水淹时间对植株叶片数、茎直径、茎与根长比的影响显著,而对分枝... 研究了水淹条件下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繁殖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的变化及其水淹后的恢复状况。结果表明,水淹深度的增加会诱导植株茎快速增高,而叶片数则明显下降。水淹时间对植株叶片数、茎直径、茎与根长比的影响显著,而对分枝数、茎长、根长、茎节数不显著。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随着水淹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减少,但地下部生物量的变化不显著。所有实验处理的植株水淹后都能存活且恢复生长。但水淹对恢复期植株的生长仍有影响,植株的茎长、根长、分枝数、直径、叶片数、叶长、宽度以及叶的长宽比都随水淹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减少,但茎节数与叶片数的差异不显著。根、茎、叶生物量和植株总生物量也随着水淹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实验表明狗牙根繁殖体通过延长茎长、改变叶形和减少生物量等方式对水淹显示出较强的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 狗牙根 营养繁殖体 形态特征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 被引量:17
18
作者 贾国梅 牛俊涛 席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6-931,共6页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组分变化对于全球碳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3个海拔梯度的土壤,以从未淹没的样地作为对照,研究消落带湿地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组分变化对于全球碳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3个海拔梯度的土壤,以从未淹没的样地作为对照,研究消落带湿地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有机碳和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以消落带小于未淹没样地。在消落带,海拔最低、淹没持续时间较长且正处于水位波动期的样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低于其他样地,而土壤矿化碳显著高于其他样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R^2=0.94)的正相关性显著高于与易氧化有机碳(R^2=0.88)、水溶性有机碳(R^2=0.73)及其水溶性碳水化合物(R^2=0.70)之间的正相关性,但是与矿化碳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消落带湿地土壤有机碳随不同海拔梯度变化的最敏感的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消落带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组分 敏感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继代培养的楸树胚性愈伤组织难以分化的成因
19
作者 赵珊 董静 +3 位作者 郑帅 陈发菊 刘文 梁宏伟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38,共9页
【目的】探究长期继代下楸树胚性愈伤组织难以分化再生的发生机制,为楸树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分化再生和遗传稳定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新诱导的非胚性愈伤组织和初代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7年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开展细胞倍... 【目的】探究长期继代下楸树胚性愈伤组织难以分化再生的发生机制,为楸树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分化再生和遗传稳定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新诱导的非胚性愈伤组织和初代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7年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开展细胞倍性、差异表达基因及内源激素水平分析。【结果】1)通过染色体计数发现,初代胚性愈伤组织染色体保持二倍体状态(2n=40),而连续培养7年的胚性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加倍现象,染色体数目为80~162;流式细胞仪鉴定发现连续培养7年的胚性愈伤DNA含量相比楸树实生苗增加3倍,其细胞倍性为六倍体。2)通过对转录组数据的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激活信号通路、转录调控、MAPK信号通路、发育过程的调控等通路,其中响应生长素信号的SAUR、ARF、AUX/IAA、GH3,脱落酸受体PYR/PYL,胞外蛋白AGP,转录因子ABI3等促进体胚分化发生的基因表达均下调,而乙烯合成抑制因子ETO1则表达上调。3)内源激素水平分析表明,连续继代7年的胚性愈伤组织中IAA和ABA的含量显著低于新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这与其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基因的下调表达相对应,而高水平的IAA和ABA可能是调控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关键。【结论】楸树胚性愈伤组织在长期继代过程中发生的染色体加倍、促进体胚发生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以及内源激素水平的显著下降,可能是造成其难以分化再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楸树 胚性愈伤组织 染色体加倍 转录组测序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温大曲在制曲过程中微生物区系演替特征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慧 涂璇 +7 位作者 吕育财 任立伟 周超 周翰林 陈萍 谭光讯 杨博 龚大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80-186,共7页
作为白酒酿造的发酵剂,大曲对白酒质量有重大影响。为解析中高温大曲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演替规律和理化特征变化,该研究通过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技术分析浓香型白酒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特征;并结合大曲的含水量... 作为白酒酿造的发酵剂,大曲对白酒质量有重大影响。为解析中高温大曲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演替规律和理化特征变化,该研究通过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技术分析浓香型白酒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特征;并结合大曲的含水量、还原糖和液化力等理化与生化性质,分析微生物菌群与大曲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曲中的真菌归属于8个门、255个属,细菌归属于10个门、262个属;其中,优势真菌属为Issatchenkia、Thermoascus、Trichocladium、Aspergillus、Rhizopus和Rhizomucor,优势细菌属为Weissella和Lactobacillus。相关性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大曲微生物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Rhizopus、Rhizomucor、Weissella和Lactobacillus是影响大曲功能的主要微生物。在制曲过程中,大曲液化力和糖化力于28 d分别达到最大值(0.27 U和582.00 U),酯化力于13 d达465.54 U,发酵力于7 d达1.6 U。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发现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在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存在动态变化,从而改变酒曲功能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温大曲 微生物结构 二代测序技术 动态演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