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超声内镜行内镜下切除治疗消化道类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中艳 刘磊 +2 位作者 杨院平 仝巧云 迟宝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820-1823,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 目的: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隆起的患者18例,患者常规内镜检查考虑消化道类癌后均行 EUS 检查,对其中直径〈1 cm 的行 EMR 治疗,直径1~2 cm 的行 ESD 治疗。结果18例患者 EUS 所见考虑肿瘤可能,未累及肌层,其中17例病灶深度判断正确。病灶部位为直肠11例,胃3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切除治疗,17例切除完整,1例病变与肌层有粘连,转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联合 EUS 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直径≤2 cm 且未累及肌层的消化道类癌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癌瘤 超声内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胃肠病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郑世华 仝巧云 熊章鄂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4期4220-4222,共3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与围绝经期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到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女性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20例。根据改良版更年期症状评分量表(Kupperman)得分,将患者分为非MS组(n=41)和MS组(n=79)... 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与围绝经期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到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女性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20例。根据改良版更年期症状评分量表(Kupperman)得分,将患者分为非MS组(n=41)和MS组(n=79)。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消化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消化症状,探讨消化症状评分与Kupperman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患者中,合并MS的患者数为79例(占65.8%)。非MS组和MS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MS组和MS组平均消化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痛、腹胀、便秘、吞咽梗阻感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灼热、早饱、恶心、呕吐、腹泻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症状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消化症状评分与Kupperman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34,P<0.05)。结论功能性胃肠病与MS存在正相关关系,临床医生在治疗中老年女性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时,应考虑到MS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疾病 更年期综合征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α及Acox1在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 被引量:14
3
作者 仝巧云 葛存锦 郑世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通过测定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TNF-α、肝内甘油三酯、PPARαmRNA及Acox1mRNA含量、肝内PPARα蛋白含量,并通过PPARα激动剂苯扎贝特(Bezafibrate)的干预研究,探讨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内甘油三酯沉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酒精性脂肪肝... 目的通过测定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TNF-α、肝内甘油三酯、PPARαmRNA及Acox1mRNA含量、肝内PPARα蛋白含量,并通过PPARα激动剂苯扎贝特(Bezafibrate)的干预研究,探讨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内甘油三酯沉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0)、酒精性脂肪肝组(n=20)及苯扎贝特组(n=20)。正常对照组予蒸馏水灌胃8周;酒精性脂肪肝组给予鱼油2.5mL/kg+乙醇灌胃8周;苯扎贝特组采用鱼油+乙醇灌胃,4周后加用苯扎贝特100mg/kg灌胃治疗4周。第8周取腹腔静脉血及肝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含量;比色法测定肝脏甘油三酯沉积;RT-PCR法测定肝内PPARαmRNA及Acox1mRNA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肝内PPARα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性脂肪肝组大鼠血清内TNF-α含量升高[(3.01±0.31)ng/mL vs.(1.07±0.28)ng/mL,P<0.01],肝内甘油三酯沉积增多[(0.72±0.09)mmol/L vs.(0.28±0.07)mmol/L,P<0.01],肝内PPARαmRNA[(0.22±0.08)vs.(0.68±0.13),P<0.01]及Acox1 mRNA[(0.43±0.12)vs.(1.14±0.21),P<0.01]表达减少,PPARα蛋白含量减少[(0.19±0.07)vs.(0.48±0.11),P<0.01]。经苯扎贝特治疗后,苯扎贝特组大鼠血清内TNF-α含量降低,肝内甘油三酯沉积减少,肝内PPARαmRNA及Acox1mRNA表达增多,PPARα蛋白含量增多。结论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内PPARα及Acox1表达减少,从而影响脂肪酸的代谢,导致肝内甘油三酯沉积增多,血清内TNF-α含量升高,引起酒精性脂肪肝。苯扎贝特可通过激活PPARα,使肝内PPARα及Acox1表达增加,促进脂肪酸的代谢,减少肝内甘油三酯沉积,降低血清内TNF-α含量,起到预防和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肝 甘油三酯 PPARΑ Acox1 苯扎贝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预处理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2
4
作者 袁伟 杨娟 +1 位作者 陈美雪 潘莉萍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n=6),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地塞米松组缺血前30 ...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n=6),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地塞米松组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地塞米松10 mg·kg-1,模型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小鼠用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置于32℃温箱30 min后松开血管夹。再灌注24 h后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和小肠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小肠黏膜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损伤评分,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Western blotting检测p-AKT和AKT。结果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小肠损伤评分分别为(4±2),(13±3),(7±2)分。模型对照组IL-6、IFN-γ和TNF-αmRNA水平明显上调,p-AKT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小肠损伤评分下降,IL-6、IFN-γ和TNF-α表达降低,p-AKT表达进一步增加。结论地塞米松预处理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损伤 缺血-再灌注 小肠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肝细胞癌的诊断、预防及治疗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熊世泽 刘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4-373,共10页
肝细胞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对肝细胞癌的治疗有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以及肝移植等多种方案,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加重了社会和经济负担。二甲双胍原为2型糖尿病... 肝细胞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对肝细胞癌的治疗有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以及肝移植等多种方案,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加重了社会和经济负担。二甲双胍原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但人们发现其在恶性肿瘤防治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二甲双胍在肝细胞癌防治中具有潜在作用,如调控肝细胞癌微环境、增殖信号通路、代谢、侵袭和转移、凋亡、自噬和表观遗传学等,为肝细胞癌的防治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二甲双胍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