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及疾病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毅 杨振华 +2 位作者 许俊 邱红根 周法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及疾病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15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30例。肠内营养组患者给予肠内...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及疾病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15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30例。肠内营养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7~10d。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总费用,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住院总费用低于肠外营养组(P<0.01)。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优于肠外营养,其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疾病恢复,减少住院费用,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围术期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超声内镜行内镜下切除治疗消化道类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中艳 刘磊 +2 位作者 杨院平 仝巧云 迟宝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820-1823,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 目的: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隆起的患者18例,患者常规内镜检查考虑消化道类癌后均行 EUS 检查,对其中直径〈1 cm 的行 EMR 治疗,直径1~2 cm 的行 ESD 治疗。结果18例患者 EUS 所见考虑肿瘤可能,未累及肌层,其中17例病灶深度判断正确。病灶部位为直肠11例,胃3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切除治疗,17例切除完整,1例病变与肌层有粘连,转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联合 EUS 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直径≤2 cm 且未累及肌层的消化道类癌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癌瘤 超声内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胃肠病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郑世华 仝巧云 熊章鄂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4期4220-4222,共3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与围绝经期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到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女性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20例。根据改良版更年期症状评分量表(Kupperman)得分,将患者分为非MS组(n=41)和MS组(n=79)... 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与围绝经期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到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女性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20例。根据改良版更年期症状评分量表(Kupperman)得分,将患者分为非MS组(n=41)和MS组(n=79)。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消化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消化症状,探讨消化症状评分与Kupperman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患者中,合并MS的患者数为79例(占65.8%)。非MS组和MS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MS组和MS组平均消化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痛、腹胀、便秘、吞咽梗阻感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灼热、早饱、恶心、呕吐、腹泻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症状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消化症状评分与Kupperman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34,P<0.05)。结论功能性胃肠病与MS存在正相关关系,临床医生在治疗中老年女性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时,应考虑到MS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疾病 更年期综合征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发SGC-7901人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毅 杨振华 +3 位作者 朱华 许俊 邱红根 周法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63-66,共4页
目的 初步分析缺氧诱发SGC-7901人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幻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分别在常规氧含量条件和缺氧条件下对SGC-7901细胞进行培养,并将其分别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将在缺氧条件下培养并转染uPAR siRNA的SG... 目的 初步分析缺氧诱发SGC-7901人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幻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分别在常规氧含量条件和缺氧条件下对SGC-7901细胞进行培养,并将其分别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将在缺氧条件下培养并转染uPAR siRNA的SGC-7901细胞作为缺氧+siRNA干扰组,在缺氧同时应用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细胞,作为缺氧联合LY2904002组.比较各组细胞HIF-1α、E-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尿激酶纤溶酶原活化剂受体(uPAR)及其mRNA表达水平,E-cadherin、Vimentin、uPAR表达情况及uPAR表达对E-cadherin、Vimentin和P-AKT表达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HIF-α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E-cadherin蛋白(上皮标志)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细胞Vimentin蛋白(间充质标志)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GC-7901人胃癌细胞uPAR、uPAR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iRNA干扰组GSC-7901细胞uPAR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缺氧联合siRNA干扰组GSC-7901细胞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研究组,但高于对照组(P<0.05);缺氧联合siRNA干扰组GSC-7901细胞E-cadherin表达水平高于研究组,但低于对照组(P<0.05).缺氧条件联合LY294002组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缺氧条件联合LY294002组细胞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缺氧联合siRNA干扰组细胞P-AKT表达水平低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缺氧诱导的SGC-7901人胃癌细胞的EMT过程中uPAR/PI3K/AKT信号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缺氧 肿瘤 实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菌移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晓敏 仝巧云 刘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4-577,共4页
艰难梭菌是医院环境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滥用抗生素将降低内源性肠道菌群的定植抗性,易发生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difficile infection,CDI)。艰难梭菌主要通过分泌毒素A、毒素B及二元毒素导致肠黏膜炎症和艰难梭菌相关... 艰难梭菌是医院环境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滥用抗生素将降低内源性肠道菌群的定植抗性,易发生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difficile infection,CDI)。艰难梭菌主要通过分泌毒素A、毒素B及二元毒素导致肠黏膜炎症和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diarrhea,CDAD)。CDAD随着其发病率、复发率及病死率不断增加,遂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的一个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梭菌感染 粪菌移植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α及Acox1在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 被引量:14
6
作者 仝巧云 葛存锦 郑世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通过测定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TNF-α、肝内甘油三酯、PPARαmRNA及Acox1mRNA含量、肝内PPARα蛋白含量,并通过PPARα激动剂苯扎贝特(Bezafibrate)的干预研究,探讨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内甘油三酯沉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酒精性脂肪肝... 目的通过测定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TNF-α、肝内甘油三酯、PPARαmRNA及Acox1mRNA含量、肝内PPARα蛋白含量,并通过PPARα激动剂苯扎贝特(Bezafibrate)的干预研究,探讨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内甘油三酯沉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0)、酒精性脂肪肝组(n=20)及苯扎贝特组(n=20)。正常对照组予蒸馏水灌胃8周;酒精性脂肪肝组给予鱼油2.5mL/kg+乙醇灌胃8周;苯扎贝特组采用鱼油+乙醇灌胃,4周后加用苯扎贝特100mg/kg灌胃治疗4周。第8周取腹腔静脉血及肝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含量;比色法测定肝脏甘油三酯沉积;RT-PCR法测定肝内PPARαmRNA及Acox1mRNA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肝内PPARα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性脂肪肝组大鼠血清内TNF-α含量升高[(3.01±0.31)ng/mL vs.(1.07±0.28)ng/mL,P<0.01],肝内甘油三酯沉积增多[(0.72±0.09)mmol/L vs.(0.28±0.07)mmol/L,P<0.01],肝内PPARαmRNA[(0.22±0.08)vs.(0.68±0.13),P<0.01]及Acox1 mRNA[(0.43±0.12)vs.(1.14±0.21),P<0.01]表达减少,PPARα蛋白含量减少[(0.19±0.07)vs.(0.48±0.11),P<0.01]。经苯扎贝特治疗后,苯扎贝特组大鼠血清内TNF-α含量降低,肝内甘油三酯沉积减少,肝内PPARαmRNA及Acox1mRNA表达增多,PPARα蛋白含量增多。结论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内PPARα及Acox1表达减少,从而影响脂肪酸的代谢,导致肝内甘油三酯沉积增多,血清内TNF-α含量升高,引起酒精性脂肪肝。苯扎贝特可通过激活PPARα,使肝内PPARα及Acox1表达增加,促进脂肪酸的代谢,减少肝内甘油三酯沉积,降低血清内TNF-α含量,起到预防和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肝 甘油三酯 PPARΑ Acox1 苯扎贝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SOCS2、SOCS3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周婷婷 仝巧云 袁晋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5-288,297,共5页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子SOCS2、SOCS3的表达,探讨其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结肠炎模型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制备溃疡性结...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子SOCS2、SOCS3的表达,探讨其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结肠炎模型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评价疾病活动指数(DAI),造模7d后处死大鼠,评价其组织学损伤指数(CMDI)及肠黏膜损伤指数(TDI);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IL-6mRNA、SOCS2、SOCS3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结肠炎模型组DAI、CMDI、TDI评分及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ASP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肠炎模型组IL-6 mRNA、SOCS2和SOCS3 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SASP组IL-6 mRNA、SOCS2、SOCS3mRNA及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中SOCS2、SOCS3的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随着炎症程度的加重,SOCS2、SOCS3的表达水平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三硝基苯磺酸 柳氮磺胺吡啶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外结肠造口用于低位直肠癌手术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毅 朱华 +2 位作者 杨振华 许俊 杨开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腹膜外结肠造口用于低位直肠癌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低位直肠癌手术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结肠造口术,研究组应用肠膜外结肠造口术,比较术后并发... 目的探讨腹膜外结肠造口用于低位直肠癌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低位直肠癌手术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结肠造口术,研究组应用肠膜外结肠造口术,比较术后并发症、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手术手术过程中采取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减少患者不良情绪变化程度,确保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幅度,应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外结肠造口 低位 直肠癌手术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微小miR-130a表达及其在上皮-间充质转化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毅 杨振华 +3 位作者 朱华 许俊 邱红根 周法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中微小RNA-130a的表达水平及其在上皮-间充质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39例胃癌组织miR-130a的表达,检测胃癌细胞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E-钙黏蛋白和转录因子(SNAIL)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胃腺癌细胞(... 目的探讨胃癌中微小RNA-130a的表达水平及其在上皮-间充质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39例胃癌组织miR-130a的表达,检测胃癌细胞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E-钙黏蛋白和转录因子(SNAIL)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胃腺癌细胞(AGS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癌组织中miR-130a高于癌旁组织,转移的胃癌组织中miR-130a的高于未转移;癌细胞miR-130a高于正常组织。激活物转染后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和SNAIL蛋白上调,而E-钙黏蛋白下调;抑制物转染后AGS细胞中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和SNAIL下调,而E-钙黏蛋白上调。结论癌组织中miR-130a表达较高。miR-130a通过促进上皮间充质转化增强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小130a 上皮间充质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抑制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智 仝巧云 刘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对Fas介导的人肝癌细胞株细胞毒作用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cDNA3.1-HBeAg重组载体并筛选表达HBeAg的肝癌细胞株,通过CCK-8、TUNEL及AnnexinⅤ实验检测HBeAg对Fas激动型抗体(anti-Fas CH11)介导的HepG2、H...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对Fas介导的人肝癌细胞株细胞毒作用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cDNA3.1-HBeAg重组载体并筛选表达HBeAg的肝癌细胞株,通过CCK-8、TUNEL及AnnexinⅤ实验检测HBeAg对Fas激动型抗体(anti-Fas CH11)介导的HepG2、Huh7、Hep3B细胞毒作用及凋亡的影响;过表达p53后检测HBeAg对CH11介导的Huh7、Hep3B细胞凋亡的影响;p53基因沉默或过表达后,观察HBeAg对CH11介导的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BeAg对p53及mFas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BeAg可抑制CH11介导的HepG2细胞毒性及凋亡(均P<0.05);过表达p53后,HBeAg可抑制CH11介导的Huh7和Hep3B细胞毒性及凋亡(均P<0.05);p53的促凋亡效应可被HBeAg抑制,且靶向p53基因沉默可阻断CH11介导的细胞凋亡(均P<0.05);HBeAg可下调p53蛋白并抑制mFas转录与表达(均P<0.05)。结论 HBeAg抑制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依赖于p53表达,可能与下调mFas受体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凋亡 mFas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预处理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伟 杨娟 +1 位作者 陈美雪 潘莉萍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n=6),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地塞米松组缺血前30 ...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n=6),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地塞米松组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地塞米松10 mg·kg-1,模型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小鼠用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置于32℃温箱30 min后松开血管夹。再灌注24 h后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和小肠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小肠黏膜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损伤评分,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Western blotting检测p-AKT和AKT。结果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小肠损伤评分分别为(4±2),(13±3),(7±2)分。模型对照组IL-6、IFN-γ和TNF-αmRNA水平明显上调,p-AKT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小肠损伤评分下降,IL-6、IFN-γ和TNF-α表达降低,p-AKT表达进一步增加。结论地塞米松预处理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损伤 缺血-再灌注 小肠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肝细胞癌的诊断、预防及治疗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熊世泽 刘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4-373,共10页
肝细胞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对肝细胞癌的治疗有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以及肝移植等多种方案,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加重了社会和经济负担。二甲双胍原为2型糖尿病... 肝细胞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对肝细胞癌的治疗有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以及肝移植等多种方案,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加重了社会和经济负担。二甲双胍原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但人们发现其在恶性肿瘤防治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二甲双胍在肝细胞癌防治中具有潜在作用,如调控肝细胞癌微环境、增殖信号通路、代谢、侵袭和转移、凋亡、自噬和表观遗传学等,为肝细胞癌的防治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二甲双胍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