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夏季蓝藻水华成因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田泽斌 刘德富 +3 位作者 杨正健 方小凤 姚绪姣 方丽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83-2089,共7页
为探讨香溪河夏季蓝藻水华发生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于2010年7月19日~8月30日在蓝藻水华暴发区域开展持续监测,并对水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华持续25d,自7月23日暴发,8月16日逐渐消退,藻密度最高达到108.03 106cells/L,优势藻种为... 为探讨香溪河夏季蓝藻水华发生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于2010年7月19日~8月30日在蓝藻水华暴发区域开展持续监测,并对水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华持续25d,自7月23日暴发,8月16日逐渐消退,藻密度最高达到108.03 106cells/L,优势藻种为鱼腥藻(Anabaena);自身悬浮机制、固氮机制、能够产生藻毒素抑制其他藻类生长,是鱼腥藻成为优势藻种的主要原因;充足的营养物质、显著的水体分层是水华暴发的必要条件,水华期间蓝藻对硝氮利用显著;在具备充足的营养盐的稳定水体中,水温持续升高、混合层与真光层比值的降低是诱发蓝藻水华的关键因子,并且在混合层与真光层比值为0.5时对蓝藻增殖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香溪河库湾 蓝藻水华 混合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水温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欢 张佳磊 +2 位作者 刘德富 刘璇 贡丹丹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34-139,共6页
通过对三峡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种类的长期监测发现,水温是影响三峡水库浮游植物演替的关键要素。设计了室内控制试验,以验证水温是否为影响三峡水库的浮游植物演替的关键要素,分析了水温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 通过对三峡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种类的长期监测发现,水温是影响三峡水库浮游植物演替的关键要素。设计了室内控制试验,以验证水温是否为影响三峡水库的浮游植物演替的关键要素,分析了水温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关键要素,16~25℃时,浮游植物生物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25~40℃时,浮游植物生物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减小;23~25℃时,浮游植物生物量达到最大,群落多样性也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雨型间歇灌溉模式下缓释肥配施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艺 何军 +2 位作者 张宝龙 赵帆 陈祖梅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0-1049,共10页
为缓解水稻种植中氮肥投入过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以钻两优超占为供试品种,于2023年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测桶种植试验,分别设FI(传统淹水灌溉)、RI(蓄雨型间歇灌溉)2种灌溉模式,N1B0(常规施缓释肥180 kg N·hm^(-2))、N1B1(... 为缓解水稻种植中氮肥投入过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以钻两优超占为供试品种,于2023年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测桶种植试验,分别设FI(传统淹水灌溉)、RI(蓄雨型间歇灌溉)2种灌溉模式,N1B0(常规施缓释肥180 kg N·hm^(-2))、N1B1(常规施缓释肥配施生物炭45 t·hm^(-2))、N2B1(缓释肥减氮15%配施生物炭45 t·hm^(-2))、N3B1(缓释肥减氮30%配施生物炭45 t·hm^(-2))、N0B1(单施生物炭45 t·hm^(-2))、N0B0(不施氮炭)6种施肥类型,探究蓄雨型间歇灌溉模式下缓释肥减氮配施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蓄雨型间歇灌溉模式下水稻产量略有降低,但总灌水量减少30.1%,总灌溉次数减少7次,排水量减少45.4 mm,排水次数减少3次,降雨利用率提高12.64个百分点,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减少18.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98%,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40.03%,展现出良好的节水效果。而蓄雨型间歇灌溉下缓释肥减氮15%配施生物炭45 t·hm^(-2)处理水稻产量较淹水灌溉提高2.02%,总灌水量减少34.2%,总灌溉次数减少8次,排水量减少48.7 mm,排水次数减少3次,总耗水量减少27.2%,降雨利用率提高13.55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9.82%和66.73%,具有良好的节水保产效果。综上,配施生物炭使氮肥减量具有可行性,蓄雨型间歇灌溉+缓释肥减氮15%配施生物炭45 t·hm^(-2)处理可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有效减少灌排水量及次数,提高降雨及水分利用率,具有良好的节水保产效果。本研究结果为水稻节水、减氮栽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雨型间歇灌溉 缓释肥 生物炭 水稻 水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黄棕壤坡耕地磷素流失规律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陈玲 宋林旭 +3 位作者 崔玉洁 张彪 朱晓明 刘德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5,共7页
为揭示暴雨条件下磷素的流失规律,在湖北省香溪河流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黄棕壤坡耕地进行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磷素随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流失特征。结果显示:次暴雨过程中产生两种径流形式(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地表径流约占总径流的6... 为揭示暴雨条件下磷素的流失规律,在湖北省香溪河流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黄棕壤坡耕地进行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磷素随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流失特征。结果显示:次暴雨过程中产生两种径流形式(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地表径流约占总径流的68.4%,壤中流约占31.6%;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磷素输出过程差异明显,地表径流中总磷(TP)和颗粒态磷(PP)变化过程较为一致,呈波浪式起伏无明显降低趋势,溶解态总磷(DP)和溶解态无机磷(DIP)在降雨初期浓度较高,之后随降雨持续迅速减小并逐步趋于稳定。壤中流中TP和PP在初期出现浓度峰值(6.44mg·L-1、5.87mg·L-1),之后迅速减小并趋于稳定,DP和DIP则在降雨过程中均无明显变化,各形态磷素的平均浓度均超出水体富营养化的阈值;TP随径流的流失量为0.262kg·hm-2,不同形态的磷素流失均以地表径流为主,贡献率均达72.7%以上,可见土壤对磷素具有较强的滤减作用。地表径流TP流失形态以PP为主,占总量的92.8%,壤中流中PP和DP所占的比例相当,无论在地表径流还是壤中流中,DIP的输出负荷均占DP的78.3%以上。降雨后总磷和速效磷沿剖面的养分含量均明显低于降雨前,表层养分含量的损失量最大,速效磷养分的损失比例比全量损失比例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香溪河 磷素 壤中流 流失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溪河流域坡耕地人工降雨条件下土壤氮素流失特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陈玲 刘德富 +3 位作者 宋林旭 崔玉洁 肖尚斌 樊东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6-621,共6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径流小区原位监测试验方法,对香溪河流域高风险输出源类黄棕壤坡耕地氮素随不同径流形式和泥沙的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径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次暴雨径流过程中,地表径流量约占总径流的6...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径流小区原位监测试验方法,对香溪河流域高风险输出源类黄棕壤坡耕地氮素随不同径流形式和泥沙的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径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次暴雨径流过程中,地表径流量约占总径流的68.44%,壤中流为31.56%。总氮、溶解态氮、NO3--N和NH4+-N的径流流失量分别为1.869、1.524、1.404和0.018 kg.hm-2,壤中流流失总氮、溶解态氮、NO3--N的贡献率均在70%以上;地表径流氮素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壤中流以溶解态为主。次暴雨径流过程中氮素总流失量为2.90 kg.hm-2,其中地表径流水相氮素流失量占14.56%,泥沙吸附态流失量占35.51%,壤中流流失量占49.93%。提高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控制壤中流养分流失,对非点源污染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香溪河 人工降雨 氮素 流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游泳能力对体长的响应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蔡露 侯轶群 +6 位作者 金瑶 杨志 胡望斌 陈小娟 陈继华 黄应平 韩德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9-215,共7页
为了探讨鱼类体长对游泳能力的影响并为鱼道水流的设计提供参考,该研究在封闭水槽中使用"递增流速法"测试了海南省某水利枢纽鱼道目标对象的游泳能力,并用Origin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了试验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 为了探讨鱼类体长对游泳能力的影响并为鱼道水流的设计提供参考,该研究在封闭水槽中使用"递增流速法"测试了海南省某水利枢纽鱼道目标对象的游泳能力,并用Origin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了试验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的直线回归方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表明:1)随着试验鱼体长增大,相对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体长/s)均减小,体长和鱼类速度的相关关系可用直线方程表示,且数据经过对数变换后的直线方程拟合效果比未经过对数变换的拟合效果更好,其中R^(2)由0.664~0.725提高至0.907~0.933。2)根据鱼道设计规范、导则及文献,结合本工程目标过鱼对象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m/s),建议本工程鱼道进口诱鱼流速控制在0.35~0.47 m/s,池室流速控制在0.21~0.59 m/s,竖缝流速控制在0.57~0.74 m/s,出口断面至下一个池室之间的流速控制在0.21~0.50 m/s。鱼类体长对相对游泳速度(体长/s)产生了负面影响,鱼类游泳速度及其变化规律可对鱼道水流设计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速 体长 游泳能力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竖缝式鱼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鲤科鱼类游泳能力综合分析和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蔡露 Katopodis Christos +6 位作者 金瑶 黄应平 韩德举 胡望斌 陈小娟 陶江平 侯轶群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88-1801,共14页
该研究利用学术论文数据库筛选出中国鲤科鱼类游泳能力相关论文115篇,并用Origin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旨在归纳和分析中国鲤科鱼类游泳能力并建立估算方法,可为正处于规划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过鱼设施流速设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该研究利用学术论文数据库筛选出中国鲤科鱼类游泳能力相关论文115篇,并用Origin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旨在归纳和分析中国鲤科鱼类游泳能力并建立估算方法,可为正处于规划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过鱼设施流速设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鱼类游泳速度与鱼体长度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系列幂函数经验公式,可为游泳能力和过鱼设施研究及设计提供依据.(2)依据所得到的经验公式和协方差分析可知,喜流水型鲤科鱼类的游泳能力>广适型>喜静水型.根据该研究得到的经验公式并结合行业规范和文献资料,对正处于规划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过鱼设施流速设计的建议如下:西南地区以裂腹鱼成鱼为主要过鱼对象的过鱼设施进鱼口吸引流速范围为0.61~0.76 m/s,通道内最高流速阈值为1.28 m/s;长江中下游以四大家鱼成鱼为主要过鱼对象的进鱼口吸引流速范围为0.76~0.93 m/s,通道内最高流速阈值为1.49 m/s,以四大家鱼幼鱼为主要过鱼对象的进鱼口吸引流速范围为0.42~0.62 m/s,通道内最高流速阈值可为0.82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科 过鱼设施 鱼道 游泳能力 游泳速度 流速 鱼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照条件对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严广寒 刘德富 +2 位作者 张佳磊 刘璇 贡丹丹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43,共7页
通过构建光照强度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参数的关系曲线,为三峡水库水华预测预报模型的构建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水库调度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三峡水库野外原位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针对性设计不同梯度光照强度下浮游植... 通过构建光照强度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参数的关系曲线,为三峡水库水华预测预报模型的构建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水库调度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三峡水库野外原位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针对性设计不同梯度光照强度下浮游植物的生长演替规律室内控制实验。结果表明:(1)光照是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关键要素,光照强度0~4 500 lx,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光照强度为4 500 lx时,浮游植物生物量达到最大,但光强超过4 500 lx之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光照强度0~1 500 lx,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在光照强度为1 500 lx时,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达到最大;光照强度1 500~4 500 lx,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当光强超过4 500 lx,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从制定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方案的角度来看,当光照强度在1 500 lx时,浮游植物生物量达到最低,此时其群落多样性达到最大,为最佳的调度方案光照参数;(3)浮游植物生物量(y)与光照强度(x)的关系为:y=2×10^(-8)x^3-5×10^(-4)x^2+3.1923x-122.92(R^2=0.934,P〈0.01),两者极显著相关;多样性指数(y)与光照强度(x)的关系式为:y=2×10^(-12)x^3-3×10^(-8)x^2+10^(-4)x+0.3266(R^2=0.554,P〈0.01),两者极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条件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澜沧江流域水体来源差异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徐飘 唐咏春 +3 位作者 张思思 刘德富 杨正健 马骏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50,共7页
研究不同时期澜沧江流域不同河段水体补给来源差异,从而为该流域的水文循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枯水期(2017年2月)和丰水期(2017年6月)澜沧江云南段地表水体δD和δ^(18)O值的测定,得出δD与δ^(18)O值在枯水期变化范围分别为-16.... 研究不同时期澜沧江流域不同河段水体补给来源差异,从而为该流域的水文循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枯水期(2017年2月)和丰水期(2017年6月)澜沧江云南段地表水体δD和δ^(18)O值的测定,得出δD与δ^(18)O值在枯水期变化范围分别为-16.90%~-12.50%与-2.012%~-1.694%,而在丰水期分别为-10.55%~-7.65%与-1.438%~-1.102%,初步揭示了该流域水体氢氧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枯水期与丰水期澜沧江云南段地表水体δD、δ^(18)O值的沿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枯水期的δD、δ^(18)O值均明显低于丰水期。在枯水期,研究区上游自然河段地表水体主要受冰雪融水与蒸发作用影响,中游水库段受一定蒸发作用与支流汇入影响,下游自然河段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在丰水期,整个澜沧江云南段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同时中游水库段受一定支流汇入影响,下游自然河段受一定人类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季节特征 水体来源 氘过量参数 澜沧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