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藻毒素监测工具: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文广 渠佩佩 +3 位作者 李冬梅 徐轶肖 周国伟 佟蒙蒙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88,共16页
固相吸附毒素跟踪(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技术利用合成大孔树脂模拟滤食贝类的摄食过程,实现对藻毒素的原位被动吸附。凭借其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简单的制作工艺及低成本等优势,SPATT技术已得到较广泛的研究... 固相吸附毒素跟踪(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技术利用合成大孔树脂模拟滤食贝类的摄食过程,实现对藻毒素的原位被动吸附。凭借其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简单的制作工艺及低成本等优势,SPATT技术已得到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综述了SPATT技术在藻毒素吸附中的关键工艺及其应用进展,总结了不同类型大孔树脂的物化特性、适用场景和筛选方法,阐述了树脂袋(包)的制作工艺和前处理步骤,比较了由不同类型树脂吸附的各类藻毒素的提取与分析方法。基于实际经验并结合毒素的结构特性,提出了SPATT技术在毒素监测、样品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中的应用建议,可为藻毒素监测和水产品食用安全预警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吸附毒素跟踪(SPATT) 藻毒素 大孔树脂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心卡帕藻应对海洋酸化和升温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2
作者 张雅婷 韦章良 +2 位作者 龙丽娟 杨芳芳 肖志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1,共10页
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是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的大型经济红藻,在营养物生物提取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作为提取κ-卡拉胶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学等多种行业。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持续升高,引... 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是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的大型经济红藻,在营养物生物提取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作为提取κ-卡拉胶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学等多种行业。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持续升高,引发海洋表层海水逐渐酸化和升温,对大型海藻产生耦合效应。因此,本文设置了两种CO_(2)浓度梯度(450×10^(-6)和1200×10^(-6))和三种温度梯度(26℃、29℃和32℃),从光合作用、细胞代谢产物、碳氮积累和酶活性方面探讨长心卡帕藻响应海洋酸化和海水升温的环境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CO_(2)浓度与温度变化对长心卡帕藻的Fv/Fm影响显著(P<0.05),在两种CO_(2)浓度条件下,Fv/Fm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酸化条件与非酸化条件下可溶性糖浓度变化趋势相反,海水升温对游离氨基酸浓度影响极显著(P<0.01),在两种CO_(2)水平下,升温均会降低藻体游离氨基酸浓度。综合分析可知,升高温度对长心卡帕藻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藻体对于酸化和高温的同时发生具有适应性。在当前CO_(2)浓度下,长心卡帕藻在26℃~29℃温度范围内表现出了更高的可溶性内含物积累(C、N)。高CO_(2)浓度造成的海洋酸化对长心卡帕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在海水酸化的条件下,长心卡帕藻在29℃~32℃表现出更好的碳氮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心卡帕藻 海洋酸化 海水升温 光合作用 生化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草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的群落结构、功能与分子生态网络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凌娟 梁童茵 +6 位作者 岳维忠 黄小芳 孙翠慈 张健 张煜航 周卫国 董俊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75,共12页
真菌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海草健康和生态系统碳氮等营养元素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阐明海草床生态系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文章以热带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Illumi... 真菌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海草健康和生态系统碳氮等营养元素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阐明海草床生态系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文章以热带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两个研究区域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并利用FUNGuild数据库对真菌营养类型进行预测和功能注释。研究结果表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24.30%~76.20%)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4.98%~52.24%)为两个研究区域的共同优势种群,但是子囊菌门真菌的相对丰度在两个研究区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区域内共有的海草沉积物真菌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量占比为5.15%,其相对丰度为31.19%。两个研究区域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中的香农指数(Shannon)和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以及β多样性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FUNGuild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大部分真菌的营养类型尚未确定(72.11%~91.92%),其中能够确定的主要营养类型为共生营养型(symbiotroph)、腐生营养型(saprotroph)和病理营养型(pathotroph),3种营养型可以进一步分为41个生态功能群。基于随机矩阵理论(random matrix theory,RMT)构建的两个研究区域海草泰来草沉积物真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果显示,海南岛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其平均聚类系数更高、平均连通度更高、密度更高,该真菌群落可能对外界环境变化更为敏感,而西沙群岛海草沉积物真菌群落的模块化程度更高,其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分子生态网络中的关键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生态系统 真菌群落 FUNGuild 营养类型 分子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广东省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彤 凌娟 +7 位作者 岳维忠 王友绍 程皓 孙红岩 黄小芳 梁童茵 周卫国 董俊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8,共11页
发挥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的解决方案之一。广东省蓝碳资源丰富,厘清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以中国知网(Chinese National ... 发挥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的解决方案之一。广东省蓝碳资源丰富,厘清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以中国知网(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总库的文献为主要数据来源,应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发表的94篇关于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相关的中英文文献从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基于对文章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可视化分析的结果,显示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2003—2011年)、缓慢发展阶段(2012—2016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2023年)。关键词共现图谱和聚类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储量、红树林、海洋碳汇、海草床、生物量等方面,未来的研究热点将仍然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导向,建议未来要加强广东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的监测和核算方法研究及典型蓝碳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的研发,构建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负碳技术体系,实现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广东省 文献计量分析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典型岸礁礁石表生藻席群体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5
作者 胡思敏 周天成 +4 位作者 张琛 贾男 刘胜 李涛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5,共11页
礁石表生藻席(epilithic algal matrix,EAM)是珊瑚礁区普遍存在的底质类型,在初级生产、营养供应、沉积物富集及珊瑚礁底质演变等关键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功能。为了解礁石表生藻席的群体特征与分布规律,于2022年1月、4月、7月、10月在... 礁石表生藻席(epilithic algal matrix,EAM)是珊瑚礁区普遍存在的底质类型,在初级生产、营养供应、沉积物富集及珊瑚礁底质演变等关键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功能。为了解礁石表生藻席的群体特征与分布规律,于2022年1月、4月、7月、10月在三亚典型岸礁区设置了调查断面(1m、3m、6m),通过水肺潜水方法调查了礁石表生藻席的分布范围及对不同基底的选择性,同时采集了不同底质类型(分枝状、团块状、坪状珊瑚礁石)中珊瑚碎片上的藻席样品,分析了藻席的群体特征及其时空分布差异。结果显示,礁石表生藻席分布具有显著空间差异但无明显的季节差异,覆盖率在1m和6m水深处较高,平均为66.96%,与活珊瑚覆盖率呈现负相关的关系。礁石表生藻席偏爱孔隙度高的硬质基底表面,在坪状珊瑚礁石上具有最高的覆盖度(~98%),但团块状珊瑚礁石上的藻席具有最高的藻体高度[(11.16±0.68)mm]、密度[(118.51±33.64)g·m^(-3)]和有机质含量[(102.49±32.94)g C·m^(-2)],可能与团块状珊瑚礁石具有较高的表面孔隙度有关。藻席的表观特征与生物量均有水深和季节的差异,3m水深处最高,1m最低,在时间上则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说明温度和光照是影响藻席特征变动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三亚鹿回头近岸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礁石表生藻席均为>5mm的多沉积物型藻席(long sediment-laden algal turfs,LSATs),这种类型的藻席不利于珊瑚幼体附着和植食性鱼类摄食。藻席表观特征与有机质含量有明显的底质和时空差异,藻席中丰富的有机质可为众多底栖小型无脊椎动物提供食物,可能在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石表生藻席 覆盖率 表观特征 时空差异 三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饵料培养对罗格尼猛水蚤发育过程的影响
6
作者 顾靓 胡思敏 +4 位作者 马林 张琛 张贝叶 黄晖 刘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72,共9页
猛水蚤是分布广泛的小型底栖桡足类,在珊瑚礁区的礁石表生藻席中尤为丰富,由于其生境特殊性,目前对发育过程、培养条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23年夏季在海南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采集礁石表生藻席,从中分离出一种猛水蚤,经形态学鉴定其... 猛水蚤是分布广泛的小型底栖桡足类,在珊瑚礁区的礁石表生藻席中尤为丰富,由于其生境特殊性,目前对发育过程、培养条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23年夏季在海南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采集礁石表生藻席,从中分离出一种猛水蚤,经形态学鉴定其属于罗格尼猛水蚤属(Robertgurneya sp.)。在实验室内对其基本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并研究了不同饵料培养方式(单种藻和混合藻)对其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罗格尼猛水蚤的成体体长为0.5~0.7mm,生命周期为61~68d。单次怀卵量、产卵次数、繁殖周期和生命周期在不同饵料培养下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混合藻培养下,罗格尼猛水蚤在胚胎发育期的平均卵径、孵化率、幼体存活率、无节幼虫Ⅵ期的最大体长明显高于单种藻培养组(p<0.05),且其胚胎发育阶段和桡足幼体期的累计发育时间明显较短(p<0.05)。研究结果表明,该猛水蚤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和较强的繁殖能力,鉴于藻席中存在丰富的底栖微藻和有机碎屑,栖息其中的猛水蚤可能能够为珊瑚礁小型鱼类等捕食者提供巨大的潜在食物资源,因此在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猛水蚤 珊瑚礁 礁石表生藻席 饵料 培养方式 发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铵态氮加富对贝克喜盐草光合作用、谷氨酰胺合成酶和氨基酸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江志坚 Chanaka Isuranga PREMARATHNE +4 位作者 方扬 林基桢 吴云超 刘松林 黄小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5,共10页
海草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由于体型小,其重要性一直被忽视,且近海氮负荷增加导致其处于加速退化状态。目前贝克喜盐草对铵毒害的生理响应尚不清楚。基于室内模拟实验,设置了四种铵态氮梯度(对照;25、50和100μmol·L^(-1... 海草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由于体型小,其重要性一直被忽视,且近海氮负荷增加导致其处于加速退化状态。目前贝克喜盐草对铵毒害的生理响应尚不清楚。基于室内模拟实验,设置了四种铵态氮梯度(对照;25、50和100μmol·L^(-1)),结合叶绿素荧光技术、非损伤微测技术和靶向代谢组学,探讨了铵态氮加富对贝克喜盐草光合作用、叶绿素、叶肉细胞铵离子流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贝克喜盐草叶片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呈现低铵态氮加富>中铵态氮加富>对照>高铵态氮加富的变化趋势,高铵态氮加富显著降低了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碳库用于铵态氮的同化。同时,铵态氮加富显著增加了铵离子内流流速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把过多的铵同化成氨基酸。但是,铵态氮加富却降低了氨基酸成分,这可能是由于氨基酸被用来合成有机物如关键次生代谢物,以进一步调节和适应铵毒害作用。因此,适度的铵营养盐增加可促进贝克喜盐草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而高浓度的铵营养盐则对贝克喜盐草产生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态氮 贝克喜盐草 光合作用 谷氨酰胺合成酶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