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沙群岛珊瑚礁2015-2023年间海岸地貌演化与其区域海洋环境特征的关联性研究
1
作者 赵中伟 赵璇 +1 位作者 陈天然 李伟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4,共20页
西沙群岛地处海南岛到南海诸岛的中心位置,是构造和生物交互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地貌体,但西沙群岛又地处南海典型气候脆弱区,是我国遭受台风、风暴潮等极端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未来推进西沙群岛的岛礁资源高质量发展,势必会... 西沙群岛地处海南岛到南海诸岛的中心位置,是构造和生物交互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地貌体,但西沙群岛又地处南海典型气候脆弱区,是我国遭受台风、风暴潮等极端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未来推进西沙群岛的岛礁资源高质量发展,势必会扩大西沙珊瑚礁海岸的使用规模,加上全球气候日益恶化多重威胁所加重的海洋环境灾害风险,使得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岸的海洋防灾减灾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揭示珊瑚礁海岸对于海洋环境的地貌响应,就成为了厘清珊瑚礁在未来海洋环境影响下的生存前景和经略海洋可持续性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本文选取西沙群岛的18个珊瑚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海洋卫星遥感数据获取了它们在2015和2023年的海岸地貌影像,通过海洋地质和海岸地貌理论分析了珊瑚礁海岸地貌的演化特征,利用物理海洋分析方法刻画了它们所处海域的海洋环境特征,尝试利用海洋环境特征解释其海岸地貌演化空间差异性的原因。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珊瑚礁海岸地貌演化与其区域海洋环境特征之间强关联性较弱(R2仅在0.06~0.21区间)。因此本文建议未来在科学评判西沙珊瑚礁在全球海洋环境变化下的生存前景时,需要在综合考虑海洋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加强对珊瑚礁所处地貌演化阶段、原始地形地貌、沉积动力过程、生物种群类型等影响作用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珊瑚礁 岸线演化 海洋遥感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发光菌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青 李琦琦 +1 位作者 李洁 杨键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0,共6页
综述了海洋发光菌的分离培养技术,以及甘油、无机盐、温度、盐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对海洋发光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目前分离的海洋发光菌主要为弧菌属、另类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和小浴氏菌属,分析了其物种多样性和生境来源... 综述了海洋发光菌的分离培养技术,以及甘油、无机盐、温度、盐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对海洋发光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目前分离的海洋发光菌主要为弧菌属、另类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和小浴氏菌属,分析了其物种多样性和生境来源。归纳总结了海洋发光菌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通信遥感、生活照明等4个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在海洋发光菌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或调控底物、利用自动化和机器学习进行高通量微生物培养、对培养物采用先检测后筛选的分离培养策略等后续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发光菌 分离方法 培养技术 物种多样性 生境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晖 俞晓磊 +1 位作者 黄林韬 江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共10页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手段,归纳了当前国际和国内珊瑚礁生态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国际上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手段,归纳了当前国际和国内珊瑚礁生态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国际上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珊瑚礁生物系统发育与进化、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及其物种分布格局、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等;国内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珊瑚共生关系多样性、人类活动与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格局等。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珊瑚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生机制、边缘珊瑚礁以及珊瑚礁保护与修复。未来我国珊瑚礁生态学研究需提升全球视野,加强国内与国际合作,深入机制挖掘,完善系统研究,增强珊瑚礁保护与修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生态学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和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系统固碳过程及储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晖 袁翔城 +3 位作者 宋严 李颖心 周伟华 龙爱民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共9页
珊瑚礁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潜在的蓝色碳汇,我国珊瑚礁总面积约占全球的11%,每年的固碳量大约在3.5×10^(6)~4.5×10^(6)t之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总储碳量非常巨大,同时珊瑚礁生... 珊瑚礁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潜在的蓝色碳汇,我国珊瑚礁总面积约占全球的11%,每年的固碳量大约在3.5×10^(6)~4.5×10^(6)t之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总储碳量非常巨大,同时珊瑚礁生态系统作为碳库在碳交易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文章综述了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固碳过程及储碳机制,包括碳酸盐泵、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阐述了三种碳泵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南海岛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生态系统 固碳 碳酸盐泵 生物泵 微型生物碳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挑战与希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共2页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以造礁石珊瑚等造礁类生物为框架生物,兼具极高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分布面积占全球海域面积不足0.25%,却养育了全球超过1/4的海洋生物,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国珊瑚礁面积约3.8万km2...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以造礁石珊瑚等造礁类生物为框架生物,兼具极高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分布面积占全球海域面积不足0.25%,却养育了全球超过1/4的海洋生物,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国珊瑚礁面积约3.8万km2,主要分布于南海,是全球珊瑚礁的重要组成部分。珊瑚礁生态系统在保护海岸线、提供渔业和旅游资源产出、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几乎所有的南海岛礁都为珊瑚礁,因此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更是我国保卫蓝色国土的天然生态防线,具有无法替代的国家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造礁石珊瑚 南海岛礁 生态服务功能 蓝色国土 热带雨林 海洋生态系统 珊瑚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凤凰岛造礁石珊瑚迁移效果研究
6
作者 张浴阳 刘骋跃 +4 位作者 俞晓磊 罗勇 周天成 练健生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6,共10页
造礁石珊瑚既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功能生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数量的快速衰退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近年来我国对造礁石珊瑚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正在逐步加强。海岸工程易对周边的珊瑚礁造成严重影响,实施保护... 造礁石珊瑚既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功能生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数量的快速衰退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近年来我国对造礁石珊瑚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正在逐步加强。海岸工程易对周边的珊瑚礁造成严重影响,实施保护性迁移是降低工程对造礁石珊瑚影响的重要手段。为研究海南热带海域造礁石珊瑚迁移方法以及迁移保护的效果,我们对三亚凤凰岛二期项目拆除工程影响海域内的造礁石珊瑚实施了保护性迁移及监测。迁移造礁石珊瑚个体共计16634株,包括鹿角珊瑚属、牡丹珊瑚属、滨珊瑚属等18属造礁石珊瑚种类。迁移个体分别迁移至鹿回头海域6210株与西岛海域10424株。迁移珊瑚采用了三种移植方法,分别为铆钉移植、小型移植礁体移植与直接摆放。在迁移至鹿回头和西岛两地8个月后,迁移珊瑚平均存活率均在80%以上,两地迁移珊瑚的总存活率为86.24%。调查的结果显示,铆钉移植的方法存活率最高,小型移植礁体和直接摆放的两种移植方法存活率稍低。迁移至西岛的珊瑚8个月平均生长了3.03cm,的增长率为23.31%,而鹿回头迁入的珊瑚平均生长了6.15cm,增长率为58.74%,高于迁移至西岛的珊瑚。迁移采用的三种移植方法的8个月的存活率均高于75%,并且珊瑚的生长速率较好,说明珊瑚适应迁入区环境。由以上结果来看,此次保护性迁移珊瑚数量多,涉及的珊瑚种类广,在迁移后经受过两次台风的影响,迁移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中,珊瑚迁移的效果达到了保护受拆除工程影响的造礁石珊瑚的目的,可为未来的珊瑚迁移性保护提供重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珊瑚礁保护 珊瑚迁移 三亚珊瑚礁 凤凰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广东省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彤 凌娟 +7 位作者 岳维忠 王友绍 程皓 孙红岩 黄小芳 梁童茵 周卫国 董俊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8,共11页
发挥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的解决方案之一。广东省蓝碳资源丰富,厘清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以中国知网(Chinese National ... 发挥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的解决方案之一。广东省蓝碳资源丰富,厘清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以中国知网(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总库的文献为主要数据来源,应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发表的94篇关于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相关的中英文文献从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基于对文章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可视化分析的结果,显示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2003—2011年)、缓慢发展阶段(2012—2016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2023年)。关键词共现图谱和聚类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储量、红树林、海洋碳汇、海草床、生物量等方面,未来的研究热点将仍然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导向,建议未来要加强广东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的监测和核算方法研究及典型蓝碳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的研发,构建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负碳技术体系,实现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广东省 文献计量分析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典型岸礁礁石表生藻席群体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8
作者 胡思敏 周天成 +4 位作者 张琛 贾男 刘胜 李涛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5,共11页
礁石表生藻席(epilithic algal matrix,EAM)是珊瑚礁区普遍存在的底质类型,在初级生产、营养供应、沉积物富集及珊瑚礁底质演变等关键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功能。为了解礁石表生藻席的群体特征与分布规律,于2022年1月、4月、7月、10月在... 礁石表生藻席(epilithic algal matrix,EAM)是珊瑚礁区普遍存在的底质类型,在初级生产、营养供应、沉积物富集及珊瑚礁底质演变等关键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功能。为了解礁石表生藻席的群体特征与分布规律,于2022年1月、4月、7月、10月在三亚典型岸礁区设置了调查断面(1m、3m、6m),通过水肺潜水方法调查了礁石表生藻席的分布范围及对不同基底的选择性,同时采集了不同底质类型(分枝状、团块状、坪状珊瑚礁石)中珊瑚碎片上的藻席样品,分析了藻席的群体特征及其时空分布差异。结果显示,礁石表生藻席分布具有显著空间差异但无明显的季节差异,覆盖率在1m和6m水深处较高,平均为66.96%,与活珊瑚覆盖率呈现负相关的关系。礁石表生藻席偏爱孔隙度高的硬质基底表面,在坪状珊瑚礁石上具有最高的覆盖度(~98%),但团块状珊瑚礁石上的藻席具有最高的藻体高度[(11.16±0.68)mm]、密度[(118.51±33.64)g·m^(-3)]和有机质含量[(102.49±32.94)g C·m^(-2)],可能与团块状珊瑚礁石具有较高的表面孔隙度有关。藻席的表观特征与生物量均有水深和季节的差异,3m水深处最高,1m最低,在时间上则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说明温度和光照是影响藻席特征变动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三亚鹿回头近岸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礁石表生藻席均为>5mm的多沉积物型藻席(long sediment-laden algal turfs,LSATs),这种类型的藻席不利于珊瑚幼体附着和植食性鱼类摄食。藻席表观特征与有机质含量有明显的底质和时空差异,藻席中丰富的有机质可为众多底栖小型无脊椎动物提供食物,可能在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石表生藻席 覆盖率 表观特征 时空差异 三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藻毒素监测工具: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文广 渠佩佩 +3 位作者 李冬梅 徐轶肖 周国伟 佟蒙蒙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88,共16页
固相吸附毒素跟踪(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技术利用合成大孔树脂模拟滤食贝类的摄食过程,实现对藻毒素的原位被动吸附。凭借其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简单的制作工艺及低成本等优势,SPATT技术已得到较广泛的研究... 固相吸附毒素跟踪(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技术利用合成大孔树脂模拟滤食贝类的摄食过程,实现对藻毒素的原位被动吸附。凭借其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简单的制作工艺及低成本等优势,SPATT技术已得到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综述了SPATT技术在藻毒素吸附中的关键工艺及其应用进展,总结了不同类型大孔树脂的物化特性、适用场景和筛选方法,阐述了树脂袋(包)的制作工艺和前处理步骤,比较了由不同类型树脂吸附的各类藻毒素的提取与分析方法。基于实际经验并结合毒素的结构特性,提出了SPATT技术在毒素监测、样品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中的应用建议,可为藻毒素监测和水产品食用安全预警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吸附毒素跟踪(SPATT) 藻毒素 大孔树脂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0S和800H不锈钢的微观结构及其在天然海水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10
作者 刘畅 蒋全通 +1 位作者 段继周 侯保荣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在天然海水介质中,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对310S不锈钢和800H不锈钢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并通过浸泡试验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了这两种不锈钢在天然海水环境中的腐蚀规律。结果表明:310S不锈钢... 在天然海水介质中,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对310S不锈钢和800H不锈钢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并通过浸泡试验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了这两种不锈钢在天然海水环境中的腐蚀规律。结果表明:310S不锈钢和800H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均为奥氏体,且均有一定量的第二相析出,310S不锈钢的析出相主要为富Cr碳化物以及碳氮化合物,800H不锈钢的析出相主要为富Cr碳化物和Al、Ti的碳氮化合物。在天然海水介质中进行电化学测试后,310S不锈钢和800H不锈钢表面均有明显的腐蚀痕迹。由于800H不锈钢中加入了合金元素Al、Cu、Ti,800H不锈钢的耐蚀性优于310S不锈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显微组织 天然海水腐蚀 腐蚀行为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心卡帕藻应对海洋酸化和升温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11
作者 张雅婷 韦章良 +2 位作者 龙丽娟 杨芳芳 肖志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1,共10页
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是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的大型经济红藻,在营养物生物提取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作为提取κ-卡拉胶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学等多种行业。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持续升高,引... 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是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的大型经济红藻,在营养物生物提取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作为提取κ-卡拉胶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学等多种行业。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持续升高,引发海洋表层海水逐渐酸化和升温,对大型海藻产生耦合效应。因此,本文设置了两种CO_(2)浓度梯度(450×10^(-6)和1200×10^(-6))和三种温度梯度(26℃、29℃和32℃),从光合作用、细胞代谢产物、碳氮积累和酶活性方面探讨长心卡帕藻响应海洋酸化和海水升温的环境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CO_(2)浓度与温度变化对长心卡帕藻的Fv/Fm影响显著(P<0.05),在两种CO_(2)浓度条件下,Fv/Fm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酸化条件与非酸化条件下可溶性糖浓度变化趋势相反,海水升温对游离氨基酸浓度影响极显著(P<0.01),在两种CO_(2)水平下,升温均会降低藻体游离氨基酸浓度。综合分析可知,升高温度对长心卡帕藻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藻体对于酸化和高温的同时发生具有适应性。在当前CO_(2)浓度下,长心卡帕藻在26℃~29℃温度范围内表现出了更高的可溶性内含物积累(C、N)。高CO_(2)浓度造成的海洋酸化对长心卡帕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在海水酸化的条件下,长心卡帕藻在29℃~32℃表现出更好的碳氮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心卡帕藻 海洋酸化 海水升温 光合作用 生化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固氮微生物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俊德 黄小芳 +3 位作者 龙爱民 王友绍 凌娟 杨清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微生物固氮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产生的新氮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氮素营养供给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固氮速率及其测... 微生物固氮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产生的新氮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氮素营养供给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固氮速率及其测定方法,探讨了固氮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及其对红树林生境的指示作用,阐述了固氮微生物在耦合红树林碳、氮、硫元素循环的重要角色,并展望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前景和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微生物固氮 固氮速率 生态修复 环境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草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的群落结构、功能与分子生态网络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凌娟 梁童茵 +6 位作者 岳维忠 黄小芳 孙翠慈 张健 张煜航 周卫国 董俊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75,共12页
真菌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海草健康和生态系统碳氮等营养元素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阐明海草床生态系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文章以热带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Illumi... 真菌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海草健康和生态系统碳氮等营养元素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阐明海草床生态系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文章以热带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两个研究区域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并利用FUNGuild数据库对真菌营养类型进行预测和功能注释。研究结果表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24.30%~76.20%)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4.98%~52.24%)为两个研究区域的共同优势种群,但是子囊菌门真菌的相对丰度在两个研究区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区域内共有的海草沉积物真菌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量占比为5.15%,其相对丰度为31.19%。两个研究区域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中的香农指数(Shannon)和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以及β多样性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FUNGuild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大部分真菌的营养类型尚未确定(72.11%~91.92%),其中能够确定的主要营养类型为共生营养型(symbiotroph)、腐生营养型(saprotroph)和病理营养型(pathotroph),3种营养型可以进一步分为41个生态功能群。基于随机矩阵理论(random matrix theory,RMT)构建的两个研究区域海草泰来草沉积物真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果显示,海南岛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其平均聚类系数更高、平均连通度更高、密度更高,该真菌群落可能对外界环境变化更为敏感,而西沙群岛海草沉积物真菌群落的模块化程度更高,其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分子生态网络中的关键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生态系统 真菌群落 FUNGuild 营养类型 分子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涩度函数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4
作者 周生启 朱明权 +3 位作者 王岩 郭双喜 黄鹏起 鲁远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61-2469,共9页
在海洋中,涩度作为一个热力学参量,具有被动和示踪的性能,表示海水发生了温盐变化,但密度却没能显示的信息.相比于温度-盐度组合,密度-涩度组合在描述海洋动力过程和水团特性更为方便.通过结合涩度已有的理论框架和它在海洋研究中的应... 在海洋中,涩度作为一个热力学参量,具有被动和示踪的性能,表示海水发生了温盐变化,但密度却没能显示的信息.相比于温度-盐度组合,密度-涩度组合在描述海洋动力过程和水团特性更为方便.通过结合涩度已有的理论框架和它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针对如下要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a)引入涩度概念的缘由,不同的涩度函数定义和存在的争议;(b)涩度在大洋水团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作为研究海洋动力学和环流的示踪参量,用于分析大气对海洋的能量注入,温盐结构,水团入侵和生物迁移等.以期进一步推动涩度动力学研究和拓展涩度在海洋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涩度 海洋热力学 水团分析 多尺度运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物对三亚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摄食的影响
15
作者 胡思敏 周天成 +3 位作者 张琛 刘胜 李涛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30,共9页
随着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日益加剧,输入到近岸珊瑚礁区的悬浮物日益增多,不仅影响珊瑚的生理,也会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基础生物生产过程产生影响。为了解悬浮物对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组成及摄食的影响,于2015年4月在三亚典型岸礁区设置了... 随着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日益加剧,输入到近岸珊瑚礁区的悬浮物日益增多,不仅影响珊瑚的生理,也会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基础生物生产过程产生影响。为了解悬浮物对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组成及摄食的影响,于2015年4月在三亚典型岸礁区设置了昼夜连续观测站点(W4为悬浮物浓度高的站位,W5为对照站位),分析了悬浮物波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室内实验,研究了悬浮物对优势桡足类现场食物组成和摄食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两个站位叶绿素a浓度偏低,昼夜波动较大;W4站的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均高于W5站,但W5站悬浮物中有机颗粒物组分比例(73.69%)高于W4站(46.09%);W5站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和丰度均高于W4站。进一步摄食分析表明,两个站位桡足类均以后生动物来源的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在W4站桡足类食物组成中浮游植物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而在W5站桡足类还摄食较多的微型浮游动物。在摄食实验中,高浓度的悬浮颗粒物显著提高了红纺锤水蚤(Acartia erythraea)的滤水率和摄食率,但其食物组成却由以浮游植物为主转而以陆生植物碎屑为主,说明浓缩海水中较高的悬浮颗粒物含量限制了桡足类的摄食选择,使其摄食大部分有机碎屑作为补偿营养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高悬浮物浓度会影响浮游动物的摄食选择,但悬浮物中高比例的有机碎屑可为浮游动物提供重要的补充食物来源,支持其维持较高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悬浮物 群落结构 摄食多样性 三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湾珊瑚来源虫黄藻不同株系微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思军 邱晨 +1 位作者 龙超 龙丽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104,共15页
虫黄藻、细菌和造礁石珊瑚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但虫黄藻藻际细菌群落尚未得到广泛研究。本研究对5个属的6株虫黄藻进行了离体培养,其中2株为悬浮型虫黄藻(E型),4株为贴壁型虫黄藻(A—D型)。通过采集藻株培养物3种粒径的样本开展细菌群... 虫黄藻、细菌和造礁石珊瑚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但虫黄藻藻际细菌群落尚未得到广泛研究。本研究对5个属的6株虫黄藻进行了离体培养,其中2株为悬浮型虫黄藻(E型),4株为贴壁型虫黄藻(A—D型)。通过采集藻株培养物3种粒径的样本开展细菌群落分析,分别为0.2~3μm(自由生活)、>3μm(附着于藻体或颗粒物)与Settling(沉底贴壁藻体上)。结果发现,2种生活方式的藻株藻际细菌群落具有显著差别,贴壁型藻株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悬浮型藻株。发现7个属的细菌广泛存在于所有的藻株中,它们代表了A—E型虫黄藻藻际细菌的核心类群。对3种粒径样本的核心细菌群落比较发现,自由生和颗粒附着生的核心细菌群落十分相似,但均与沉底贴壁样本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黄藻 珊瑚 共生关系 藻际细菌群落 藻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假交替单胞菌SM9913中基因岛GIPspSM9913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17
作者 王鹏霞 赵逸 +2 位作者 杜晓飞 王伟权 王晓雪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53,共9页
海洋细菌由于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进化出独特的环境适应机制。基因岛通常携带宿主细菌环境适应性有关的基因,在推动细菌环境适应性和基因组多样化中起重要作用。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在各种海洋生境中广泛分布,具有... 海洋细菌由于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进化出独特的环境适应机制。基因岛通常携带宿主细菌环境适应性有关的基因,在推动细菌环境适应性和基因组多样化中起重要作用。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在各种海洋生境中广泛分布,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和生态修复潜力。文章以深海沉积物中分离的假交替单胞菌SM9913为研究对象,通过与表层海水中分离的假交替单胞菌TAC125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SM9913基因组上yicC基因内部整合了一个18kb的基因岛,我们命名为GIPsp SM9913。该基因岛编码整合酶、切离酶以及多套限制修饰系统。数据库检索分析发现GIPsp SM9913同源的基因岛在假交替单胞菌、希瓦氏菌(Shewanella)、弧菌(Vibrio)和气单胞菌(Aeromonas)等细菌中广泛存在。定量PCR结果显示,当切离酶表达时,GIPsp SM9913会从基因组上大量切离,产生无基因岛的SM9913突变株。测序分析表明,GIPsp SM9913的切除不会影响整合位点侧翼基因的表达。比较切离突变株与野生菌的运动能力、电转化频率和接合转移效率等,发现GIPsp SM9913可以提高宿主细菌的泳动能力和对外源DNA入侵的抵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菌 假交替单胞菌 基因岛 泳动能力 环境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来源真菌Aspergillus sp.SCSIO 41018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18
作者 袁媛 张媛媛 +2 位作者 许福泉 刘庆超 王俊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200,共5页
本文所研究的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SCSIO 41018)分离自广东省徐闻县的美丽海绵属海绵(Callyspongia sp.)。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其大米发酵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波... 本文所研究的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SCSIO 41018)分离自广东省徐闻县的美丽海绵属海绵(Callyspongia sp.)。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其大米发酵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测试技术,参考已报道的化合物数据,对得到的7个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cycloechinulin(1)、4-methyl-1H-pyrazole-3-carboxylicacid(2)、diorcinol(3)、methyl-4-hydroxy-2-(3-hydroxy-5-methylphenoxy)-6-methylbenzoate(4)、3,4-二羟基苯乙酸(5)、3,4-二羟基苯甲酸(6)和吲哚-3-甲醛(7),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曲霉属真菌中分离获得。对分离到的化合物1—6进行自由基清除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和6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强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vitaminC,Vc),是强效的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rgillussp. 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自由基清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19
作者 罗勇 黄林韬 +8 位作者 杨剑辉 练健生 刘骋跃 江雷 梁宇娴 陈伦举 雷新明 刘胜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6,共15页
为查明海南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于2023年3月18—23日对该区域开展造礁石珊瑚群落、底质类型、悬浮物沉降速率和水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1)本区域造礁石珊瑚共鉴定13科24属42种和7未定种,其覆盖率... 为查明海南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于2023年3月18—23日对该区域开展造礁石珊瑚群落、底质类型、悬浮物沉降速率和水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1)本区域造礁石珊瑚共鉴定13科24属42种和7未定种,其覆盖率均值为(18.05±10.53)%,集中分布在水深1.0~2.5m;(2)造礁石珊瑚优势种以团块状或皮壳状生长型为主,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2年)与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伴随造礁石珊瑚的死亡,其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3)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与砂质底覆盖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呈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溶解氧和悬浮物沉积物速率呈显著负相关性;水体浊度与光合有效辐射漫衰减系数Kd-PAR(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呈显著正相关,且其均值(3.81±1.10)NTU(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已超过影响造礁石珊瑚生长的胁迫阈值(3NTU)。这些结果表明,海底砂质覆盖率、悬浮物沉降速率、浊度、pH、溶解氧和Kd-PAR等是影响该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是造礁石珊瑚分布热点之一,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和覆盖率。然而,该区域造礁石珊瑚垂直分布范围较窄,且正面临多重环境因子胁迫,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高 造礁石珊瑚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峨蔓五彩湾内海蚀平台对海蚀崖侵蚀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赵中伟 吴凌云 +1 位作者 高伟健 李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5,共10页
全球海洋变化所引起的极端波浪海洋灾害趋强,势必会加剧海南岛的海蚀崖侵蚀地质灾害危险。海蚀平台能够有效衰减波浪能量,从而降低极端波浪对海蚀崖的侵蚀破坏。海南岛西北部的火山岩基岩海岸地区,存在大量海蚀平台地貌,是研究海蚀平台... 全球海洋变化所引起的极端波浪海洋灾害趋强,势必会加剧海南岛的海蚀崖侵蚀地质灾害危险。海蚀平台能够有效衰减波浪能量,从而降低极端波浪对海蚀崖的侵蚀破坏。海南岛西北部的火山岩基岩海岸地区,存在大量海蚀平台地貌,是研究海蚀平台对海蚀崖侵蚀影响的理想地区。文章以海南岛儋州市峨蔓镇的五彩湾基岩海岸为研究对象,利用海洋遥感影像刻画了五彩湾海蚀崖近十年的平均侵蚀速率达0.26m·a^(−1),通过物理海洋分析方法预测了研究区未来100年回归周期可能遭受的最大波高达7.8m,进一步基于海岸地貌研究方法调查了五彩湾倾斜型海蚀平台的地貌特征,及其后部海蚀崖岩石的抗侵蚀强度,从而通过数值计算证明了海蚀平台可以使得未来极端波浪对五彩湾海蚀崖的侵蚀强度平均减缓80%以上。此外,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五彩湾海蚀崖底部沉积沙滩、崖底植被和海蚀崖滑塌堆积物的天然护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蚀平台 海蚀崖侵蚀 玄武岩海岸 数值计算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