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学习的南海东北部亚中尺度过程识别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金宇涛 缪明芳 张志伟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9,共13页
亚中尺度过程是海洋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从高分辨率资料中实现亚中尺度信号的快速提取对开展亚中尺度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亚中尺度过程的物理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识别方法,构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海洋亚中... 亚中尺度过程是海洋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从高分辨率资料中实现亚中尺度信号的快速提取对开展亚中尺度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亚中尺度过程的物理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识别方法,构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海洋亚中尺度过程识别网络(submesoscale processes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network, SM-Net),该网络采用视觉几何组网络作为主干特征提取网络并引入改进的混合注意力模块以提升识别能力。基于高分辨率MITgcm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模式数据,通过SM-Net准确识别出南海东北部全年的亚中尺度过程,并分类为冷涡、暖涡和锋面。南海东北部亚中尺度冷涡、暖涡和锋面均多发生于冬季,夏季的发生频率较低,但吕宋海峡的亚中尺度过程全年均较为活跃。除吕宋海峡外,亚中尺度冷涡夏季多发生于台湾岛西南海域、吕宋岛西南海域和吕宋岛沿岸,冬季多发生于南海北部陆坡陆架区;亚中尺度暖涡夏季多发生于吕宋岛沿岸,冬季在南海北部陆坡陆架区较为活跃;亚中尺度锋面的时空特征与冷涡相似,但黑潮流经区域的发生频率更高。亚中尺度过程罗斯贝数和动能的时空特征与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暖涡的动能、罗斯贝数和直径均弱于冷涡。上述识别方法在南海的成功运用,为应用SWOT (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卫星数据研究亚中尺度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中尺度过程 自动识别 深度学习 语义分割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旋式中尺度涡诱发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的特征研究
2
作者 樊呈洋 孙忠斌 +3 位作者 徐州庆 谢湄洁 商巩 张志伟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7,共14页
太平洋黑潮入侵南海对南海的环流、温盐平衡、中尺度涡、局地气候等具有重要影响。黑潮入侵南海多发生在冬季,夏秋季(5–10月)入侵较弱。然而,通过分析2023年南海东北部的现场观测数据发现,吕宋海峡西侧气旋式中尺度涡可以诱发夏秋季黑... 太平洋黑潮入侵南海对南海的环流、温盐平衡、中尺度涡、局地气候等具有重要影响。黑潮入侵南海多发生在冬季,夏秋季(5–10月)入侵较弱。然而,通过分析2023年南海东北部的现场观测数据发现,吕宋海峡西侧气旋式中尺度涡可以诱发夏秋季黑潮显著入侵南海,使南海东北部水体最大盐度达到34.80。结合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再分析资料,证实了该气旋涡诱发黑潮入侵南海现象,气旋涡的平流作用共计输运3.05×10^(13)m^(3)黑潮水进入南海。进一步统计表明,1993–2023年共发生25次气旋涡诱发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现象。31年内,气旋涡诱发的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的水体通量增量达到0.29 Sv,占夏秋季吕宋海峡上层总通量的8.1%,气旋涡的流速南北非对称性可能是增强黑潮入侵南海通量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表明气旋涡诱发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水体交换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式中尺度涡 黑潮入侵南海 夏秋季 水体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AiC现场观测期间海冰厚度季节变化模拟误差分析
3
作者 陆洋 赵海波 +4 位作者 赵嘉炜 王晓春 何宜军 雷瑞波 喻小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9,共14页
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观测计划(Multidisciplinary drifting Observatory for the Study of Arctic Climate, MOSAiC)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开展,期间获得了变量完整的大气、海洋、海冰厚度及积雪厚度观测,为海冰模式的发展提供了... 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观测计划(Multidisciplinary drifting Observatory for the Study of Arctic Climate, MOSAiC)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开展,期间获得了变量完整的大气、海洋、海冰厚度及积雪厚度观测,为海冰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利用两个完整观测时段(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5月7日、2020年6月26日至7月27日)的大气和海洋强迫场,驱动一维海冰柱模式ICEPACK,模拟了MOSAiC期间海冰厚度的季节演变,同海冰厚度观测进行了对比,并诊断分析了海冰厚度模拟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在冬春季节,模式可以再现海冰厚度增长过程,但由于模式在春季高估了积雪向海冰的转化及对海冰物质平衡的贡献,模拟的春季海冰厚度偏厚。在夏季期间,2种热力学方案及3种融池方案的组合都表明模式高估了海冰表层的消融过程,导致模拟结束阶段的海冰厚度偏薄。我们的研究表明,使用变量完整的MOSAiC大气和海洋强迫场可以诊断目前海冰模式中的问题,为海冰模式的改进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AiC观测计划 热力学方案 融池方案 ICEPACK海冰模式 海冰厚度 积雪深度 北冰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深海与中国近海对超强台风“灿都”(2021)的响应差异分析
4
作者 鲁启钰子 刘宇皓 管守德 《海洋与湖沼》 2025年第4期792-805,共14页
台风登陆常常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着台风登陆前的发展过程,深入研究其响应特征与机制及其与深海响应的异同对提高台风强度预测及登陆预报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海海区,受径流、水深及海岸线等影响,上层海... 台风登陆常常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着台风登陆前的发展过程,深入研究其响应特征与机制及其与深海响应的异同对提高台风强度预测及登陆预报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海海区,受径流、水深及海岸线等影响,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过程往往更加复杂。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混合坐标海洋模型(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HYCOM)数据集和一维Price-Weller-Pinkel(1DPWP)模式,分析了2021年第14号台风“灿都”分别在经过西北太平洋深海与中国近海海域期间,上层海洋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和海表面叶绿素a浓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深海海域相比,东海近海对台风的响应更为显著,近海上层海洋物理与生态响应最大变化均出现在台风路径的左侧,主要是由于受到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夏季太阳辐射增强使海表温度升高并形成强烈层化,从而增强了垂向温度梯度,对左侧海洋响应的影响超过了右侧的风-流共振效应。1DPWP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中国近海及同纬度西北太平洋海域,深海和近海的上层海洋响应的主导因素及相关过程存在显著差异,深海SST降温主要依赖台风自身的最大风速等参数,而近海降温则主要受温度层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灿都” 上层海洋响应 深海和近海 PWP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