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线针法联合祛风愈瘫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为成 王天磊 +3 位作者 潘能毅 彭亚婷 樊伟 刘建浩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6-700,共5页
目的:观察三线针法联合口服祛风愈瘫丸与单纯三线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三线针法联合口服祛风愈瘫丸与单纯三线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三线针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三线针法联合口服祛风愈瘫丸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House-Brackmann(H-B)分级、Sunnybrook(S-B)评分、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和波幅变化、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的身体功能指数(FDIp)和社会功能指数(FDIs)比较及血清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P<0.05)。治疗后2组患者H-B(P<0.05)、S-B(P<0.001)及FDIp(P<0.001)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CMAP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延长,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波幅明显延长(P<0.00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E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且观察组血清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三线针法联合祛风愈瘫丸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肌电图指标及血清ET、NO水平,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三线针法 面神经功能损伤 祛风愈瘫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面部残疾指数 内皮素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穴透刺不同刺激法对急性脑卒中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建浩 王凡 +1 位作者 鲍春龄 东贵荣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不同刺激法对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2011年7月~2014年7月90例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手捻针组、电针组和单留针组,每组30例。各组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均采用病灶侧百会透刺太阳穴,分别予手捻针、电针...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不同刺激法对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2011年7月~2014年7月90例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手捻针组、电针组和单留针组,每组30例。各组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均采用病灶侧百会透刺太阳穴,分别予手捻针、电针、单纯留针针刺。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评定,测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观察各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治疗后NDS评分手捻针组最低(P〈0.05),血清NSE水平手捻针组最低(P〈0.05)。手捻针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和单留针组(P〈0.05)。结论头穴透刺手捻针刺激手法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头针 透刺 手法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瘀通络汤和督脉三针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波 刘建浩 +1 位作者 王天磊 谭春凤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541-2543,共3页
目的探讨祛瘀通络汤和督脉三针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依达拉奉、神经节苷脂、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瘀通络汤和督脉三... 目的探讨祛瘀通络汤和督脉三针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依达拉奉、神经节苷脂、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瘀通络汤和督脉三针(神庭、百会、风府),疗程4周。检测临床疗效、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PCA和MCA的Vm、PI)、炎症因子(NSE、MBP、IL-6、IL-17)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PI、炎症因子降低(P<0.05),Barthel指数、Vm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祛瘀通络汤和督脉三针联合常规治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提高疗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瘀通络汤 督脉三针 常规治疗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神启闭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5-HT、NGF、IL-23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王波 王天磊 +2 位作者 谭春凤 黄建福 徐琼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4-86,共3页
目的分析醒神启闭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患者5-羟色胺(5-HT)、神经生长因子(NGF)、白细胞介素-23(IL-23)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度洛西汀治疗,... 目的分析醒神启闭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患者5-羟色胺(5-HT)、神经生长因子(NGF)、白细胞介素-23(IL-23)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度洛西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醒神启闭针刺法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AMD评分(12.04±2.16)分、NIHSS评分(6.12±1.21)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细胞因子、IL-23、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5-HT(46.85±6.02)ng/m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42.98±5.97)ng/mL、NGF(12.77±1.30)ng/L水平高于对照组,IL-23(69.58±9.53)ng/L、IL-1β(18.15±2.14)ng/L、IL-2(42.63±8.15)pg/m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神启闭针刺法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减轻抑郁症状,降低炎症反应,提高神经细胞因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神启闭针刺法 脑卒中后抑郁 5-羟色胺 神经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天磊 刘建浩 +2 位作者 徐琼 谭春凤 樊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初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9例。均给予基础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初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9例。均给予基础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持续治疗4周;试验组加用电针疗法,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持续治疗4周。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应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肢体功能,参考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hs-CRP、IL-6、IL-10水平降低(P<0.01),FMA量表评分、FAC量表评分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血清hs-CRP、IL-6、IL-10水平较低(P<0.01),FMA量表评分、FAC量表评分较高(P<0.01),NIHSS评分较低(P<0.01),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电针联合补阳还五汤能够抑制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显著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电针 补阳还五汤 炎症因子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脊穴为主的针刺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疗效 被引量:22
6
作者 朱金莉 刘建浩 +1 位作者 黄淼 莫燕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以夹脊穴为主的针刺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4例,后研究组脱落3... 目的探讨以夹脊穴为主的针刺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4例,后研究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溶栓,降压、降脂、降血糖等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早期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华佗夹脊穴、督脉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有显著差异,且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4个月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上升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上升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上升更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华佗夹脊穴为主的针刺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佗夹脊穴 脑卒中 早期康复训练 生活能力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疗法辅助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黄建福 刘建浩 +2 位作者 王波 王天磊 徐琼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96-702,共7页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辅助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三亚市中医院2019年2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69例GB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86例),其中西药对照组50例,西药观察组50例,中药对照组33例,...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辅助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三亚市中医院2019年2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69例GB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86例),其中西药对照组50例,西药观察组50例,中药对照组33例,中药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或中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给予针刺辅助治疗,疗程4周。比较治疗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四肢肌力、神经功能[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8(IL-18)]水平及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西药、中药观察组四肢肌力明显升高(P<0.05,P<0.01),优于对照组(P<0.05);西药、中药观察组正中神经、胫神经MCV、SCV明显升高(P<0.05),优于对照组(P<0.05);西药、中药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并低于对照组(P<0.05);西药、中药观察组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西药、中药观察组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并高于对照组(P<0.05),IL-18明显降低(P<0.01),并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针刺辅助疗法能够明显提高西药、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肌力、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恢复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针刺 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突触可塑性及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徐琼 刘建浩 +1 位作者 王天磊 谭春凤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55,共8页
目的探究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突触可塑性及小胶质细胞极化,并检测miR-2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表达情况。方法颈外动脉远端用细线双重结扎60 min构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模型制备情况,模型成功... 目的探究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突触可塑性及小胶质细胞极化,并检测miR-2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表达情况。方法颈外动脉远端用细线双重结扎60 min构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模型制备情况,模型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尼莫地平组,同时假手术组对照处理。治疗3周结束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各组大鼠脑损伤程度;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电镜观察脑皮层突触超微结构并行形态计量学分析;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脑皮层小胶质细胞极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皮层中miR-21水平;蛋白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皮层中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p-JAK2、STAT3、p-STAT3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脑皮层区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miR-21、p-STAT3、p-JAK2水平显著升高(P<0.05),脑皮层区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突触面数密度(Nv)、突触体密度(Vv)、突触连接带面密度(Sv)、突触后致密物质(PSD)、突触界面曲面率、突触间隙宽度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miR-21、p-STAT3、p-JAK2水平显著降低(P<0.05),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Nv、Vv、Sv、PSD、突触界面曲面率、突触间隙宽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突触重建,诱导小胶质细胞由M1向M2型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1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电针 局灶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