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架辅助栓塞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颅内微缺血危险因素 被引量:5
1
作者 贾耀辉 吕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21-525,共5页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栓塞(SAE)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发生颅内微缺血(IM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接受SAE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后3天内头部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发生IMI;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栓塞(SAE)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发生颅内微缺血(IM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接受SAE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后3天内头部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发生IMI;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MI危险因素。结果236例中,97例(97/236,41.10%)发生IMI(IMI组),139例未发生IMI(非IMI组,n=139)。2组间合并糖尿病、缺血性卒中病史、血小板抑制不足、前交通动脉瘤、伴瘤内附壁血栓、支架贴壁不良及微弹簧圈襻疝出瘤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抑制不足、前交通动脉瘤、伴瘤内附壁血栓、支架贴壁不良及微弹簧圈襻疝出瘤囊是IM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SAE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可发生IMI;血小板抑制不足、前交通动脉瘤、伴瘤内附壁血栓、支架贴壁不良及微弹簧圈襻疝出瘤囊促进IMI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 支架 介入治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后动脉瘤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代永庆 柏建兵 +1 位作者 于泓 周林裕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6-289,共4页
目的分析植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后动脉瘤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植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单发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通过随访观察动脉瘤是否完全闭塞;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 目的分析植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后动脉瘤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植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单发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通过随访观察动脉瘤是否完全闭塞;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动脉瘤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对102例均成功植入Pipeline。术后随访6~17个月,期间67例动脉瘤完全闭塞(完全闭塞组)、35例未完全闭塞(未完全闭塞组),组间患者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既往支架植入史、术中是否联合应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颈宽≥10 mm、瘤颈处存在分支血管及入射角度≥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支架植入史(OR=56.08、P<0.01)、瘤颈处存在分支血管(OR=11.35、P<0.01)和入射角度≥150°(OR=9.60、P<0.01)均为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后不完全闭塞的危险因素,术中联合应用弹簧圈栓塞则为其保护因素(OR=0.07、P<0.01)。结论既往支架植入史、瘤颈处存在分支血管、入射角度≥150°及联合应用弹簧圈栓塞均为植入Pipeline治疗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后动脉瘤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介入治疗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