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海学刊》创刊三十周年庆祝会纪盛 被引量:1
1
作者 许总 季鹏 《江海学刊》 1988年第3期5-6,共2页
《江海学刊》创刊三十周年庆祝会于1988年3月20日在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省委、省政府领导孙颔、胡福明、李绶章,老同志包厚昌、汪海粟、欧阳惠林、郑康、姚远,著名学者戈宝权、高觉敷、程千帆、王绳祖、蒋孟引、孙望、徐复、吴调... 《江海学刊》创刊三十周年庆祝会于1988年3月20日在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省委、省政府领导孙颔、胡福明、李绶章,老同志包厚昌、汪海粟、欧阳惠林、郑康、姚远,著名学者戈宝权、高觉敷、程千帆、王绳祖、蒋孟引、孙望、徐复、吴调公、李乾亨及江苏、南京地区社会科学界人士200余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海学刊》 三十周年 创刊 南京地区 社会科学界 政府领导 著名学者 胡福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学术理论刊物编辑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2
作者 宋绍光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43-45,共3页
我国解放以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要繁荣我国的学术理论研究事业,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团结、民主、和谐”的环境。而这样一个良好环境的形成,不仅要靠党中央政策的正确和法制的保障,而且要靠各级领导正确地理解和坚决地贯彻... 我国解放以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要繁荣我国的学术理论研究事业,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团结、民主、和谐”的环境。而这样一个良好环境的形成,不仅要靠党中央政策的正确和法制的保障,而且要靠各级领导正确地理解和坚决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严格按照法律办事,不仅要靠理论界的齐心协力奋争,而且也要靠编辑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学术理论编辑工作者的胆识和勇气。这是因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工作 学术刊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真与高丽曷懒甸之战考略 被引量:7
3
作者 魏志江 潘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2-120,共9页
文章对金建国前女真与高丽曷懒甸之战的背景、过程及尹■九城撤废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考证,并指出丽真曷懒甸之战的结果,加速了女真诸部的统一,也阻止了高丽向东北地区的扩张。
关键词 女真 高丽 丽真曷懒甸之战 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韩璞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2-183,共2页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传播手段更加多样、便捷、及时、准确,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学术期刊作为知识成果发布与传播的平台无疑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传播手段更加多样、便捷、及时、准确,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学术期刊作为知识成果发布与传播的平台无疑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包括:全球化冲击、市场化冲击、网络化冲击和数字化冲击.在这四种挑战中,网络化、数字化的冲击无疑首当其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传播方式 知识生产 互联网技术 信息技术 传播手段 知识成果 知识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的巨丽形态──汉赋美学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功正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77-83,共7页
关键词 汉赋 巨丽 美学 赋家 《七发》 司马相如 《天子游猎赋》 扬雄 子虚 审美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隐逸情调与美学风貌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功正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74-78,共5页
中国隐逸的历史状貌及其在六朝的表现 隐逸是中国社会的中上士层的特有现象,它几乎绵延于整个历史进程中,它是由中国士与社会统治集团之间的特有关系所决定的。这种关系在处置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张缩余地。儒家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中国隐逸的历史状貌及其在六朝的表现 隐逸是中国社会的中上士层的特有现象,它几乎绵延于整个历史进程中,它是由中国士与社会统治集团之间的特有关系所决定的。这种关系在处置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张缩余地。儒家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藏”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生活 陶渊明 朝隐 谢灵运 世说新语 魏晋六朝 文学审美活动 隐逸思想 东晋南朝 寻阳三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名世史论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许总 《江海学刊》 1984年第6期104-110,共7页
对于清人戴名世在桐城派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笔者已撰《论戴名世及其在桐城派中的地位》一文加以探讨。然而,如果从戴氏毕生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看,其文学上的成就,显然只是他为了表达思想的手段;而戴氏的史学,
关键词 戴名世 史论 表达思想 桐城派 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型美学——《诗》《骚》美学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功正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41-46,共6页
海内外对《诗》《骚》影响中国诗学的作用,谈论了何止万语千言,但其眼点都是《诗》《骚》的艺术表现技巧,很少从深度层次上去探究、说明。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说:“遇有浮沉,时有得失。畴才汇于末世,利禄萃其性灵;廊庙山林,... 海内外对《诗》《骚》影响中国诗学的作用,谈论了何止万语千言,但其眼点都是《诗》《骚》的艺术表现技巧,很少从深度层次上去探究、说明。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说:“遇有浮沉,时有得失。畴才汇于末世,利禄萃其性灵;廊庙山林,江湖魏阙,旷世而相感,不知悲喜之何从;文人情深于诗骚,古今一世也。”《诗》《骚》美学之所以被中国文人所接收,并代代相承,其更深原因何在呢?这正是我们所要接触并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精神 中国诗学 原型 诗经 中国文人 中国文学 审美化 表现技巧 章学诚 群体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人评《瀛奎律髓》之得失及其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许总 《江海学刊》 1982年第5期49-55,共7页
一、引言 清厉鹗撰《宋诗纪事》,其序云: 宋承五季衰敝,后大兴文教雅道,克振其诗,与唐在合离间,而诗人之盛,视唐且过之。厉氏编撰纪事之旨,正是欲变明人崇尚唐音、轻忽宋调之弊,给予宋诗以应有的地位和评价。而其所选诗作、... 一、引言 清厉鹗撰《宋诗纪事》,其序云: 宋承五季衰敝,后大兴文教雅道,克振其诗,与唐在合离间,而诗人之盛,视唐且过之。厉氏编撰纪事之旨,正是欲变明人崇尚唐音、轻忽宋调之弊,给予宋诗以应有的地位和评价。而其所选诗作、品评等,采自《瀛奎律髓》者甚多,可见宋元之际的方回对宋诗的研究与三百余年之后的厉鹗竟多有契合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瀛奎律髓》 《宋诗纪事》 得失 清人 宋元之际 唐音 厉鹗 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宗:直觉性美结构体
10
作者 吴功正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9-35,共7页
唐代一些诗人如王维、戴叔伦、綦毋潜等人的诗歌,那么冲淡、美丽、平和、似乎声色不露地描述着大自然的风光,有时又显得那沉寂、空灵。我们沉吟着,追索着,探绎着诗中所孕育的主体意绪。按照传统的儒、道美学似乎都无法作出解释,于是,我... 唐代一些诗人如王维、戴叔伦、綦毋潜等人的诗歌,那么冲淡、美丽、平和、似乎声色不露地描述着大自然的风光,有时又显得那沉寂、空灵。我们沉吟着,追索着,探绎着诗中所孕育的主体意绪。按照传统的儒、道美学似乎都无法作出解释,于是,我们在灵性慧感的意味中,寻找到一种新美学层次——禅宗美学。研究中国文学审美,倘忽略禅宗美学,则无法得其真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 直觉性 结构体 审美观照 不立文字 禅定 法眼 妙悟 以禅论诗 王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传统和思维传统
11
作者 吴功正 《江淮论坛》 CSSCI 1992年第2期85-94,共10页
引言 审美活动及其历程表现为以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为主体的实践。文化——审美心理作为完整的概念被提出,是强调审美心理的文化色彩。不管人们如何进行审美,最终的归结点则是文化审美心理结构;它是审美的辐射光点。结构组合成机制。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思维传统 美学传统 审美活动 文化色彩 结构组合 辐射光 思维方式 思维机制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论初探
12
作者 吴功正 《江汉论坛》 1984年第7期54-58,共5页
中国的通俗小说源于说话,有具体的市民听众,需要有环环相生的情节吸引对象,因此重视情节的审美因素。大量的情节现象为中国的小说美学理论家提供了材料,金圣叹、毛宗岗、冯镇峦、但明伦等人用一系列的概念来说明小说情节、结构的章法,... 中国的通俗小说源于说话,有具体的市民听众,需要有环环相生的情节吸引对象,因此重视情节的审美因素。大量的情节现象为中国的小说美学理论家提供了材料,金圣叹、毛宗岗、冯镇峦、但明伦等人用一系列的概念来说明小说情节、结构的章法,显示出对于现象的独特性把握,其中不乏情节规律的揭示,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中国小说美学理论家在论述情节时有一个基本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因素 美学理论 独特性 文字 金圣叹 章法 情节结构 中国古典小说 毛宗岗 审美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杂文的抒情性
13
作者 吴功正 《浙江学刊》 1985年第3期40-45,共6页
鲁迅的杂文不仅以理性的解剖令人深思,而且以感情的抒发荡人心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抒情的散文诗。当然,这部分地表现为鲁迅的杂文是直接用散文诗的形式出现,但也不全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多数杂文有着浓郁的抒情笔调,渗透... 鲁迅的杂文不仅以理性的解剖令人深思,而且以感情的抒发荡人心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抒情的散文诗。当然,这部分地表现为鲁迅的杂文是直接用散文诗的形式出现,但也不全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多数杂文有着浓郁的抒情笔调,渗透到杂文肌体内部的抒情气氛,因而具有内在的抒情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杂文 抒情性 战士 感情 散文诗 美学特征 形成 激情 结构相 乐观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马克思主义蕴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创新 被引量:12
14
作者 朱品儒 韩璞庚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46,共10页
全民共享人民共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和共同富裕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主体的一致性、内容的广泛性、条件的... 全民共享人民共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和共同富裕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主体的一致性、内容的广泛性、条件的客观性等方面,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理念与价值原则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与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民共同富裕已经由马克思主义美好理想转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伟大实践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发展 共同富裕 共享共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春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5期46-50,共5页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程序 软件著作权 版权法 软件侵权行为 版权保护 商业软件联盟 赔偿额 软件保护 著作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人论思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建国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5期18-22,共5页
马克思人论思想中的科学原则(客体性原则)表现为,一是从人的生存方式(劳动)出发视人为自然-社会属性的统一,二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把人规定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三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考察人在不同... 马克思人论思想中的科学原则(客体性原则)表现为,一是从人的生存方式(劳动)出发视人为自然-社会属性的统一,二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把人规定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三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考察人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发展状况;以科学原则为基础的价值原则(主体性原则)表现为,一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马克思 社会关系 人与社会 社会形态 社会属性 共产主义社会 发展状况 个人 社会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心求真 一生求真 ——读《姜铎文存》
17
作者 徐友春 唐文起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3期186-187,共2页
姜铎先生是著名经济史学家。收录姜铎先生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有关洋务运动、资本主义、历史人物评论等方面的文章68篇、65万字的《姜铎文存》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姜先生的《文存》问世后为学术界所瞩目。上海市经济史学... 姜铎先生是著名经济史学家。收录姜铎先生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有关洋务运动、资本主义、历史人物评论等方面的文章68篇、65万字的《姜铎文存》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姜先生的《文存》问世后为学术界所瞩目。上海市经济史学会于1996年12月5日举行了《姜铎文存》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专门就《文存》中的学术观点、学术贡献以及姜先生的治学道路和字品、人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在讨论中,一些专家学者也对姜铎先生的某些学术观点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面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姜铎先生和与会者一致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资本主义 历史人物评论 《中国近代史》 曾国藩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经济史学 中国资产阶级 学术观点 解放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告青年作者和读者 被引量:2
18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4-24,共1页
积极扶植青年,为青年社科工作者提供发表成果的园地,是本刊重要的办刊宗旨和方针之一。也是《江海学刊》多年来形成的一个重要特色。自本刊恢复《江海学刊》刊名的首期1982年第1期起,就特辟“青年论坛”(原称原称“青年学术论文选... 积极扶植青年,为青年社科工作者提供发表成果的园地,是本刊重要的办刊宗旨和方针之一。也是《江海学刊》多年来形成的一个重要特色。自本刊恢复《江海学刊》刊名的首期1982年第1期起,就特辟“青年论坛”(原称原称“青年学术论文选”)专栏,并分别于1982年第5期和1983年第5期出版了两期“青年论文专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作者 《江海学刊》 读者 办刊宗旨 青年论坛 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唐“三省”制度中权力制约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傅兆龙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6期43-47,共5页
当历史跨入封建社会鼎盛阶段——隋唐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过数百年演变、发展,其组织形式日趋严密.魏晋南北朝创建的"三省"制度,到初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太宗在统一天下即位之后,吸取历史经验,革新了国家机构,建立起&qu... 当历史跨入封建社会鼎盛阶段——隋唐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过数百年演变、发展,其组织形式日趋严密.魏晋南北朝创建的"三省"制度,到初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太宗在统一天下即位之后,吸取历史经验,革新了国家机构,建立起"皇帝专权——群相分权——政事堂集权"的中央集权新体制.它无疑是地主阶级长期统治经验在国家组织形式的反映和发展.这一制度始于贞观元年,经过不断改革,完成于开元十一年.它使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国家权力的运行,其科学性大为提高,使封建国家权力的系统功能,发挥到了历史所允许的极限.初唐之所以能够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东方乃至全世界成为强国的中心,与这一带有相互制约机制的制度的实行,有着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事堂 权力制约机制 三省 制约制度 皇帝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初唐 国家权力 宰相 唐太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华的“加减乘除”
20
作者 孟觉之 陈清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8-193,共6页
"转型"几乎已经成为谈论余华及其作品的核心语码之一。余华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恰当的艺术抉择,并且目光精准、例不虚发。然而仅仅用"转"或"变"这样的词汇一言以蔽之,又难免把问题简单化了。我们不妨重新... "转型"几乎已经成为谈论余华及其作品的核心语码之一。余华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恰当的艺术抉择,并且目光精准、例不虚发。然而仅仅用"转"或"变"这样的词汇一言以蔽之,又难免把问题简单化了。我们不妨重新回溯余华的文学起跑线,并以一种整体观看待余华不同时期的作品,以期在看似的"转型"和"蜕变"中,发现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和形式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原点 转型 整体观 精神内核 形式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