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难命运展示中的情义书写——关于余华长篇小说《文城》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春林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82,共8页
余华,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一位毁誉参半,曾经引发过巨大争议的杰出作家。依照批评界一种普遍的看法,自打他凭借一篇名叫《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短篇小说在业界产生强烈影响以来,他的小说创作被明确地划分为所谓先锋小说和回归现实这样两个... 余华,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一位毁誉参半,曾经引发过巨大争议的杰出作家。依照批评界一种普遍的看法,自打他凭借一篇名叫《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短篇小说在业界产生强烈影响以来,他的小说创作被明确地划分为所谓先锋小说和回归现实这样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余华,以《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等一系列因其夸张变形而充满荒诞意味的现代主义小说作品而引人注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小说 现代主义小说 《现实一种》 余华 批评界 夸张变形 《一九八六年》 《世事如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标系艺术结构与叙述视角的设定——关于胡学文长篇小说《有生》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春林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4,共6页
阅读胡学文耗费多年精力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有生》(载《钟山》长篇小说专号2020年A卷,首先引起我高度兴趣的,就是何为"有生"?以及胡学文到底为什么要把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命名为"有生"?依照百度百科的说法,所谓&qu... 阅读胡学文耗费多年精力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有生》(载《钟山》长篇小说专号2020年A卷,首先引起我高度兴趣的,就是何为"有生"?以及胡学文到底为什么要把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命名为"有生"?依照百度百科的说法,所谓"有生",有两种语义。其一是有生命者,专指人类。其二是"活着的时候"。一方面,以上的两种语义,都切合于胡学文的这部长篇小说。另一方面,由其中的第二种语义,我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余华的那部长篇小说名作《活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胡学文 叙述视角 活着 《钟山》 余华 语义 有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浮世绘与人情交响乐--关于罗伟章长篇小说《谁在敲门》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春林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2,共7页
罗伟章的《谁在敲门》是一部在艺术形式设计方面多有用心的优秀长篇小说。通过对文本先后两次的认真阅读,我认为,借助于艺术形式方面的这些努力,罗伟章所首先试图展示出的,就是一幅当下时代乡村世界的浮世绘。一般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差... 罗伟章的《谁在敲门》是一部在艺术形式设计方面多有用心的优秀长篇小说。通过对文本先后两次的认真阅读,我认为,借助于艺术形式方面的这些努力,罗伟章所首先试图展示出的,就是一幅当下时代乡村世界的浮世绘。一般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差不多总会有几个可以被看作中心人物的人物形象存在,但《谁在敲门》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粗略计来,在这部长达63万字的长篇小说中,先后登场的那些有名有姓的人物,一共有160人左右。在其中,又有多达三四十位人物,能够给读者留下相对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想进一步从中确定到底哪一位或者哪几位算得上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却又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即使是如大姐夫李光文这般重要的人物,也很难说就是作品的中心人物。由此即不难得出结论,罗伟章在《谁在敲门》中所实际采用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叙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伟章 叙述策略 浮世绘 去中心化 人物形象 交响乐 李光文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言征用与乡村道德伦理的“礼崩乐坏”——关于阎连科长篇小说《中原》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春林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39,共8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建构一切文学作品的本体。"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1)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说,阎连科小说与散文写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于方言的自觉征用。这一点,也同样非常...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建构一切文学作品的本体。"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1)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说,阎连科小说与散文写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于方言的自觉征用。这一点,也同样非常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原》 (载《花城》杂志2021年第2期)里。在小说第三章的开头部分,作家曾经借助于第一人称叙述者之口,明确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思:"我念书念到高中搁下了,没有考学就从山那边嫁到山的这边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连科 文学作品 《花城》 散文写作 礼崩乐坏 道德伦理 语言运用 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