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批评性考察 被引量:4
1
作者 鉴传今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共4页
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学术界的传播和研究的近百年历史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形态和"在场"方式。近20年,由对苏联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为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学术界的传播和研究的近百年历史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形态和"在场"方式。近20年,由对苏联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为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入一种多样并存状态。在许多研究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多样化的研究方式所形成的"视界融合"中,才能突破原生态的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具体历史时空方面的限制",获得当代形态和当代意义。问题在于,这种多样化研究大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某种西方社会思潮或理论观点的拼接,而多样化研究视界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的联系要远远弱化于它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或理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批评 文本 “在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哲学前沿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2
作者 鉴传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共4页
中国当代哲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当下也面临着研究内容、研究的范式、研究路径等诸多问题和困境。当代哲学何去何从?我刊编辑部与我校哲学系诚邀鉴传金和霍桂桓两位哲学界著名学者,从当代哲学前沿研究中存在... 中国当代哲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当下也面临着研究内容、研究的范式、研究路径等诸多问题和困境。当代哲学何去何从?我刊编辑部与我校哲学系诚邀鉴传金和霍桂桓两位哲学界著名学者,从当代哲学前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做出了精彩的剖析和讲解。两位学者以其学术的担当和使命感给未来哲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见地和深刻的注解,期待在哲学界引起一场热烈的讨论和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哲学 著名学者 改革开放 发展趋势 哲学发展 哲学界 三十年 哲学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研究三题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生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5期57-61,共5页
传统文化研究三题王生平匡亚明先生最近(1996年5月27日,东方之子)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中国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毫无契合之处,那么马克思在中国就没有根了。他说,这个思想是八十年代就产生了的。其实好些人都讲过... 传统文化研究三题王生平匡亚明先生最近(1996年5月27日,东方之子)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中国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毫无契合之处,那么马克思在中国就没有根了。他说,这个思想是八十年代就产生了的。其实好些人都讲过,这里就不拟重复了。这就是马克思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 中央电视台 记者采访 八十年代 关系问题 太平天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哲学:科学与道德的背离和统一——兼论科学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1
4
作者 方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58-64,共7页
“在我头上面的是灿烂的星空,在我心中的是道德律令”。镌刻在康德墓碑上的这句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康德这位近代德国哲学家的个性。康德倾其毕生探索自然的奥秘与道德律令的“绝对性”,由此也形成了他哲学体系中两条泾渭分明的主线:... “在我头上面的是灿烂的星空,在我心中的是道德律令”。镌刻在康德墓碑上的这句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康德这位近代德国哲学家的个性。康德倾其毕生探索自然的奥秘与道德律令的“绝对性”,由此也形成了他哲学体系中两条泾渭分明的主线:科学与道德。从构成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思维的这对矛盾所留下的痕迹。明确地划分科学与道德,又含蓄地谋求二者的统一,这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本质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哲学 科学伦理观 思辨理性 实践理性 人类理性 哲学基础 自然律 道德律 现象界 科学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认识论研究新阶段的新篇章──读夏甄陶的《认识论引论》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玉恒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5-40,共6页
开拓认识论研究新阶段的新篇章──读夏甄陶的《认识论引论》王玉恒《哲学研究》编辑部“文革”前,我国理论界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苏联引入的教科书的思路来研究、阐述和宣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当时,还没有一本系... 开拓认识论研究新阶段的新篇章──读夏甄陶的《认识论引论》王玉恒《哲学研究》编辑部“文革”前,我国理论界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苏联引入的教科书的思路来研究、阐述和宣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当时,还没有一本系统阐发认识论的专著。“文革”后,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研究 主体和客体 夏甄陶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阶段 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识和实践 实践观念 真理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子宇宙生成论的实质内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新解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国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4,167,168,共11页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最有代表性的表述,便是《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而,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确切含义,特别是其中的“一”“二”“三”之所指,却一直众说纷纭。如对于其中的“一...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最有代表性的表述,便是《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而,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确切含义,特别是其中的“一”“二”“三”之所指,却一直众说纷纭。如对于其中的“一”,或认为指元气,或认为指“道”,或认为指“有”;对于其中的“二”,或认为指阴阳,或认为指天地,或认为指“一”与对“一”的言说之和;对于其中的“三”,或认为指天、地、人,或认为指阴气、阳气与和气;等等。有的学者则认为,这里的“一”“二”“三”,只是老子对“道”生万物的模式的一种表述,并无具体所指。经过深入考察,在此提出的新的观点是:“道生一”,指“道”即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显现其作用,因此,“一”指的是包含本体和作用的宇宙万物的本原;“一生二”,指有了“一”即宇宙万物的本原,从而有了天地二者,因此,“二”指的是天地;“二生三”,指的是有了天地,“一”存在于其间,从而有了“三”,因此,“三”指的是“一”加上天地二者之和;“三生万物”,指的是“一”在天地之间发挥作用,从而创生了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能群”思想的“四维”分析
7
作者 刁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87,共6页
在先秦儒家学者中,荀子最为明确地提出其群体观,主张“人生不能无群”且“人能群”,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荀子以“分”作为人能群的原因,以“义”作为“分”而能行的根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延伸。他认为“以分结群... 在先秦儒家学者中,荀子最为明确地提出其群体观,主张“人生不能无群”且“人能群”,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荀子以“分”作为人能群的原因,以“义”作为“分”而能行的根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延伸。他认为“以分结群”和“以义成序”的根据在于人有“心”,心可辨“分”识“义”,即辨“人道”;再进一步,在“以心辨道”的同时“以学增能”,即践“人道”;而“人道”的最终指向即是一个和谐的群体。“分”“义”“心”“学”都是一般、普遍意义的人类自身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是人之为人者,构成荀子“能群”思想的四个维度。人通过心辨、学能、尽分、守义而合于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笔谈)——没有灵魂的“厮杀”——关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及其责任的一种思考 被引量:7
8
作者 鉴传今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7,共4页
自上世纪末以来,社会科学一直处在流变之中。如何评价这一领域的那些变化,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一方面来自于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复杂状况。在关于社会科学状况的现象描述中... 自上世纪末以来,社会科学一直处在流变之中。如何评价这一领域的那些变化,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一方面来自于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复杂状况。在关于社会科学状况的现象描述中,实质上并存着两套语言,一套是“公共语言”,另一套是“私人语言”。在必须使用“公共语言”的地方,出现频率较多的可说是“繁荣”及其同义词。稍稍浏览一下相关的年度报告、相关的个人述职和大小学者们的自我简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发展战略 21世纪 责任 灵魂 笔谈 研讨 人文 社会科学领域 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 科学状况 私人语言 出现频率 年度报告 个人述职 同义词 公共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学术的观点看——关于学术期刊服务意识的思考 被引量:8
9
作者 鉴传今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共4页
作为主要学术传媒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承载着繁荣学术的重大使命。在“学术集刊”、国外期刊、电子出版业的冲击与挑战下,如何建构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学术期刊业界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期刊不乏批评之声,如何... 作为主要学术传媒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承载着繁荣学术的重大使命。在“学术集刊”、国外期刊、电子出版业的冲击与挑战下,如何建构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学术期刊业界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期刊不乏批评之声,如何反思期刊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编辑的服务意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006年4月22日至23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与宁波大学联合举办的“提升服务意识、繁荣学术期刊”研讨会在宁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多家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总编及资深编辑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就提升编辑的服务意识与期刊的发展、提升服务意识与发挥编辑主体性、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凝聚共识,共同努力,实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界的良性竞争、和谐发展,更优质地为学术研究服务。本期我们刊发部分与会代表的会议发言,期待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能够促使更多的编辑同仁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和提升服务意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服务意识 编辑主体性 《中国社会科学》 《哲学研究》 人文社科 宁波大学 电子出版业 核心竞争力 社会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学术期刊能否走出目前困境的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鉴传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0,共3页
学术历来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而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学术的优先发展则是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律性要求。期刊作为展现学术成果、传播学术思想、推动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促进学术转化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在学术发展中起着不可... 学术历来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而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学术的优先发展则是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律性要求。期刊作为展现学术成果、传播学术思想、推动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促进学术转化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在学术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研究学术期刊与学术发展的复杂关联,增强学术期刊的使命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办刊质量,进而引领学术繁荣的步伐,是期刊工作者面临的严峻任务。有鉴于此,本刊约请四位资深专家,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对学术期刊与学术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多角度深入的探讨。希望这些探讨能引起学界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人文社会科学 学术自觉 名人效应 金钱交易 病理学 关系稿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主体—客体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连科 刘奔 《学习与探索》 1983年第3期4-10,共7页
认识论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不能不是认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的同志已经指出,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 认识论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不能不是认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的同志已经指出,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转化等等。用对立统一观点去说明主体—客体关系,方向无疑是对头的。但是,如果满足于这种一般的理解,人们对主、客体的关系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水平上。为了使我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不断由抽象到具体,还应深入探索这一关系的具体特点。本文试图从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三个方面,对主体—客体的具体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主体—客体关系根源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主体为了利用客体,必须改造客体;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主体为了利用和改造客体,必须正确反映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体 自我意识 外部世界 客体关系 主体 本体论 认识论 自然界 价值属性 价值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真理的价值属性看部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连科 刘奔 《社会科学辑刊》 1984年第4期7-13,共7页
一、为什么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我国学术界时断时续地争论了二十多年的真理阶级性问题,近来又围绕社会科学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问题,被重新提了出来。这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们以为,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围绕这个问题所展开... 一、为什么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我国学术界时断时续地争论了二十多年的真理阶级性问题,近来又围绕社会科学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问题,被重新提了出来。这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们以为,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围绕这个问题所展开的论争,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决不是词句之争,而是涉及到了多方面基本理论的问题。第二,在过去的争论中,双方都有一些“王牌”,谁也不能驳倒谁。我们说争论双方手中都有“王牌”,并不是说各有一半道理;而只是说,结论正确的一方,恰恰企图驳倒对方本来正确的论断。因此,为了统一认识,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而为了寻找一条正确解决分歧的新线索,我们不妨简要地叙述一下争论双方的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性 社会科学真理 阶级利益 性问题 主体 资产阶级 学术界 客观规律 价值属性 阶级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应当从知识社会学汲取什么——“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其讨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建成 +16 位作者 田立年 刘文旋 刘啸霆 鉴传今 邹吉忠 李凯林 沈湘平 王天民 聂锦芳 李文阁 崔唯航 杨学功 赵建华 贾红莲 施惠玲 路日亮 李景源 《东南学术》 2004年第6期37-52,共16页
关键词 曼海姆 知识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论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笔谈)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麾 俞吾金 +15 位作者 邓正来 袁玉立 鉴传今 杨明丽 任宜敏 刘京希 杨寅 夏锦乾 韩璞庚 管宁 余悦 郑英隆 金晓瑜 黄颂杰 曾德雄 杨国荣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4-224,共1页
: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问题意识、交流功能弱化、引领功能淡化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学术发展的规律,无法呼应学术对期刊的要求,承担起学术期刊真正的使命。为了打破这种不和谐的局面,切实有效地发挥学术... :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问题意识、交流功能弱化、引领功能淡化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学术发展的规律,无法呼应学术对期刊的要求,承担起学术期刊真正的使命。为了打破这种不和谐的局面,切实有效地发挥学术期刊匡正学风、繁荣学术、培养新人、引导创新、传承文明的作用,由《浙江学刊》杂志社发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浙江学刊》杂志社承办了“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界》、《人文杂志》、《文史哲》、《天津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近30家全国著名学术期刊的主编,以及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吉林大学邓正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等知名学者和《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报》等媒体的领导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以及“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个案研究”三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以及大会发言编辑整理,以笔谈形式刊发出来。我们希望本次研讨会的成果能够引发更多的学者和编辑同仁对学术期刊发展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21世纪 发展战略研讨会 人文 《中国社会科学》 《新华文摘》 《哲学研究》 社会科学院 温州医学院 2005年 《学术界》 《文史哲》 著名学者 浙江省 杂志社 学刊 期刊社 俞吾金 邓正来 杨国荣 会议 主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理之间的时空转换
15
作者 王生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32-33,共2页
一情、理是一对相当古老的范畴。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但从时空关系角度探讨的,还不很多。近现代论者,虽然说了一些,但我总觉得不满足,如柏格森、海德歌尔。前者把二者割裂开来,造成了“... 一情、理是一对相当古老的范畴。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但从时空关系角度探讨的,还不很多。近现代论者,虽然说了一些,但我总觉得不满足,如柏格森、海德歌尔。前者把二者割裂开来,造成了“绵延”与否的对立,后者的Das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转换 关系角度 中国传统 近现代 柏格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至善理念的重建
16
作者 孟宪清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0-73,共4页
无论在古希腊还是中国古代社会,都有至善理念。但在近现代,这种至善理念失落了。这是造成人的精神失衡或痛苦的一个原因。重建现代至善理念,必须借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消解古代社会至善理念的实体性,并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无论在古希腊还是中国古代社会,都有至善理念。但在近现代,这种至善理念失落了。这是造成人的精神失衡或痛苦的一个原因。重建现代至善理念,必须借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消解古代社会至善理念的实体性,并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善 实体性 马克思实践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伦理走向──兼谈“见死不救”现象及“传统文化”取向
17
作者 王生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4期1-4,共4页
当代中国的伦理走向──兼谈“见死不救”现象及“传统文化”取向王生平一提起"见死不救"现象,中老年同志容易联想起五十年代的"助人为乐"风气,两相比较难免产生"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叹。这被某些人讥讽为伤感的寻根意识、... 当代中国的伦理走向──兼谈“见死不救”现象及“传统文化”取向王生平一提起"见死不救"现象,中老年同志容易联想起五十年代的"助人为乐"风气,两相比较难免产生"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叹。这被某些人讥讽为伤感的寻根意识、恋旧"情结",企图从"国民的劣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死不救 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 伦理 助人为乐 五十年代 寻根意识 “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拜金主义的若干描述性分析
18
作者 苏晓离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3期1-4,共4页
关于拜金主义的若干描述性分析苏晓离三、目的型拜金主义与手段型拜金主义上文描述了所有拜金义的共同属性,拜金主义还有类型之分.不同类型的拜金义有不同的特有属性,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猫述拜金主义要不同类型,以便深化对拜金... 关于拜金主义的若干描述性分析苏晓离三、目的型拜金主义与手段型拜金主义上文描述了所有拜金义的共同属性,拜金主义还有类型之分.不同类型的拜金义有不同的特有属性,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猫述拜金主义要不同类型,以便深化对拜金主义的认识.人们常说,拜金主义者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金主义 性分 同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