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上海报刊与慈善义演的兴起和发展
1
作者 张秀丽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6,共8页
晚清慈善义演最早在上海兴起与发展,与上海报刊业的发展格局紧密相关。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开始零星报道侨居上海西人举办的义演活动。虽然这些义演活动影响有限,但其窗口效应不容忽视。以1877—187... 晚清慈善义演最早在上海兴起与发展,与上海报刊业的发展格局紧密相关。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开始零星报道侨居上海西人举办的义演活动。虽然这些义演活动影响有限,但其窗口效应不容忽视。以1877—1878年“丁戊奇荒”为契机,英文报刊登载西人义演活动的消息开始增多,系统性也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文报刊也发布论说,呼吁国人效仿西人举行义演活动筹集资金,用于灾荒救济。之后,中文报刊便大量刊登海内外相关义演广告和义演活动资讯,引导国人通过举行义演活动筹款,用于慈善救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报刊的不断创办,大量义演消息不断被报道、传播,加以社会灾荒不断,义演活动可谓此起彼伏,其中报刊的大力宣介与呼吁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上海 中英文报刊 《申报》 《字林西报》 慈善义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劳工神圣”到“牛马不如”:中共早期期刊的“劳动(者)”启蒙逻辑
2
作者 张秀丽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6-167,共12页
在中共早期期刊中,《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集中关注“劳动(者)”这一重要问题。“劳动(者)”问题成为这些刊物关注和研讨的主题,固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劳工神圣”有关,更与他们意识到神圣的劳工并不知道自... 在中共早期期刊中,《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集中关注“劳动(者)”这一重要问题。“劳动(者)”问题成为这些刊物关注和研讨的主题,固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劳工神圣”有关,更与他们意识到神圣的劳工并不知道自己神圣有关。在用“劳工神圣”启蒙劳动者时,《劳动界》等中共早期期刊结合中国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无产者理论,将人力车夫等非现代工人、农民等非无产阶级都纳入中国劳动者的范畴。为了把这些劳动者夯实为中国革命的阶级基础,《劳动界》等期刊结合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运用于中国阶级分析和劳动者苦难诠释之中,塑造了“牛马不如”的中国劳动者形象,以自然而然地提出中国革命的目标和中国的前途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工神圣” 劳动(者) 剩余价值理论 中共早期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服务读者为旨归乃期刊生存之本——以20世纪50年代《新史学通讯》运营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汪维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服务读者 新史学 通讯 50年代 期刊 《史学月刊》 学术刊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陵大学“新史派”与章开沅史学接受之初步
4
作者 赵广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37,共14页
研究史家章开沅的史学思想,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其史学专业教育到底来自哪里?在章开沅的自述中,频频被提及的是其历史学专业的最初阶段——金陵大学历史系的两年肄业教育对其深刻的影响。民国时期的金陵大学史学迥异于其他高校的史... 研究史家章开沅的史学思想,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其史学专业教育到底来自哪里?在章开沅的自述中,频频被提及的是其历史学专业的最初阶段——金陵大学历史系的两年肄业教育对其深刻的影响。民国时期的金陵大学史学迥异于其他高校的史学传统,具有明显的金大特点,因此被王绳祖称之为“新史派”。金陵大学“新史派”强调近世史领域、史料和现实关怀、开放研究的观念教育、交叉方法的专业培养等,对章开沅有着终身的影响。从章开沅之后的学术作品中可以“索隐”到其与“新史派”史学理念相呼应的学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开沅 金陵大学 “新史派” 贝德士 陈恭禄 王绳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的思维”、史学观念与世界史学科的发展
5
作者 周祥森 《学海》 CSSCI 2004年第1期35-35,45-48,共5页
2 0 0 3年 11月 2 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 ,主要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和钱乘旦教授运用现代化理论谈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体会。11月 2 6日 ,《人民日报》以《进一... 2 0 0 3年 11月 2 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 ,主要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和钱乘旦教授运用现代化理论谈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体会。11月 2 6日 ,《人民日报》以《进一步认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增强推动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为题 ,报道了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 ,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 ,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 ,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 ,也要学习世界历史 ,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 ,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胡锦涛的讲话对新世纪中国历史学 ,特别是中国的世界史学科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推进意义。为了推动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发展和倡导“治史、学史、用史”的风气 ,本刊特组织一批专家学者 ,以笔谈的形式 ,各抒己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观念 世界史 学科发展 马克思主义 叙事化 实践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与史学评论——《史学的批评与批评的史学》后记
6
作者 周祥森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4-130,共7页
“后记”的写法因人而异,要在真切地表达出学术主体在进行学术作品生产实践过程中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述自己的家族身世,梳理自己的学术和思想历程,对于我来说,一则是效法《太史公自序》,二则是谨遵祖训,并可略补唐史有关记载之漏和订留... “后记”的写法因人而异,要在真切地表达出学术主体在进行学术作品生产实践过程中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述自己的家族身世,梳理自己的学术和思想历程,对于我来说,一则是效法《太史公自序》,二则是谨遵祖训,并可略补唐史有关记载之漏和订留仙记述之讹。我走上史学评论的学术道路,既是偶然,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说我在史学评论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么这都应该归功于许多前辈学者和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阳五坦周氏 史学评论科学 思想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期刊发展研讨会纪要
7
作者 洪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67-168,共2页
关键词 史学期刊 研讨会 学术规范 学术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平均赋役”的文化考察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振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67,共11页
平均赋役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和赋役政策的指导思想 ,以往研究古代赋役、赋税制度或思想的大量论著 ,对这一指导思想都缺乏研究 ,有所忽略 ,更没有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一制度、政策和思想的基本特征。从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角... 平均赋役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和赋役政策的指导思想 ,以往研究古代赋役、赋税制度或思想的大量论著 ,对这一指导思想都缺乏研究 ,有所忽略 ,更没有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一制度、政策和思想的基本特征。从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角度 ,考察“平均赋役”的文化内涵 ,不论对于认识古代赋役制度、赋役政策和赋役思想的基本特点 ,还是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均平文化 ,都是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役制度 政策 考察 平均 赋税制度 文化 基础性工作 指导思想 角度 基本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的重要地方制度:行政督察专员制度 被引量:11
9
作者 翁有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8,共8页
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是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普遍实行的督察、管理县级及其以下政权的层级政府制度,它直接援引国民党地方行政层级中的专员制度,间接起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介于省、县苏维埃政权之间的特区苏维埃政府制度。专员制度随着抗... 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是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普遍实行的督察、管理县级及其以下政权的层级政府制度,它直接援引国民党地方行政层级中的专员制度,间接起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介于省、县苏维埃政权之间的特区苏维埃政府制度。专员制度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和壮大而得到了推行。专员制度及其管理经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建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政府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根据地 政权建设 地方制度 行政督察专员制度 专员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李大钊宪政思想的演变(1907—1921) 被引量:2
10
作者 翁有为 张季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39,共6页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时宪政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宪政思潮演变的历史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李大钊 宪政 思想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李大钊的“ 中心势力” 思想 被引量:4
11
作者 翁有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4-136,共13页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反而呈现政局纷乱和民生凋敝的局面。正是有睹于此,李大钊从“再造中国”的思想出发,最初提出了以“中流社会”力量为主“别造”一新“中心势力”挽救危局的构想;随着时代发展,在由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反而呈现政局纷乱和民生凋敝的局面。正是有睹于此,李大钊从“再造中国”的思想出发,最初提出了以“中流社会”力量为主“别造”一新“中心势力”挽救危局的构想;随着时代发展,在由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转变的过程中,他又看到“庶民的胜利”、新知识分子的力量和“劳工的神圣”,寻找到“庶民”和劳工这些创造历史的底层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又为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提出了以无产阶级为“领导因素”、以改组国民党为“联合战线”的新“中心势力”的构想,其实际所指则是中共领导的工人和农民的力量。李大钊的“中心势力”思想以“再造中国”为目的,以复兴中华民族为使命,绝非为个人权势而形成“中心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中心势力”思想 中共早期革命 民族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楚简本、帛书本、北大汉简本及今本看《老子》的编纂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莹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7-75,166,共9页
编辑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在我国学术史上,中古时期甚至更早,文本编辑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道家经典著作《老子》的编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近年来,《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郭店楚简本的相继出土和北大汉简本的问世,为我们研... 编辑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在我国学术史上,中古时期甚至更早,文本编辑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道家经典著作《老子》的编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近年来,《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郭店楚简本的相继出土和北大汉简本的问世,为我们研究《老子》文本的编纂过程提供了可能。对比楚简本、帛书本、北大汉简本和传世的王弼本《老子》可知,从战国到两汉以至魏晋,《老子》的编辑者们对文本的编纂与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锤炼、校订文字;其二,补充、修改文意;其三,调整语序和篇章结构。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编辑活动蕴含着古老而永恒的编辑理念:强调文本的逻辑性、追求文本的统一性。梳理此间编者们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无疑能为中国早期的编辑史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本《老子》 帛书本《老子》 北大汉简本《老子》 王弼本《老子》 编辑加工 编辑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真乎?经世乎?——傅斯年与钱穆学术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翁有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5-122,共8页
傅斯年与钱穆,都堪称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有着自己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学术思想的史学大师。傅斯年是科学派的领军人物,治学主实证求真;钱穆实际上则是新儒家学派的中坚,治学主经世。实证求真学派、新儒家经世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中... 傅斯年与钱穆,都堪称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有着自己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学术思想的史学大师。傅斯年是科学派的领军人物,治学主实证求真;钱穆实际上则是新儒家学派的中坚,治学主经世。实证求真学派、新儒家经世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三足鼎立的三大史学流派。因之,从傅、钱二者的交往和关系看二者的学术思想及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的学术史是颇有代表意味的,给予吾人的启示意味深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钱穆 史学思想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命·仁·正名知言——孔子思想散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祥森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0-148,共9页
从根本上讲,孔子思想学说是关于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的生命哲学。"天命"观、仁论、政治—文明史观、正名知言说是支撑起孔子生命哲学大厦的四大支柱。孔子"天命"观把人的政治生命活动和政治生命存在作为... 从根本上讲,孔子思想学说是关于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的生命哲学。"天命"观、仁论、政治—文明史观、正名知言说是支撑起孔子生命哲学大厦的四大支柱。孔子"天命"观把人的政治生命活动和政治生命存在作为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最高的和理想的形式。孔子仁论探讨了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本质上的分裂性和辩证地复归于整全的可能性,仁本身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存在既分裂又统一的矛盾性特征。以"文质彬彬"为理想社会目标的政治—文明史观,是孔子"天命"观和仁论的中介,也是使二者成为可能的历史—现实基础。孔子从人的政治生命活动和政治生命存在现实中经验到和体悟到的、并且理性抽象而来的正名知言说,是孔子生命哲学的归宿,并且使孔子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高度重视语言对于存在的意义的哲学家。对《论语》中孔子言语的理解,关键在于解读者个人的本己性体悟,引经据典式的解读不能激活孔子生命哲学、从而使其具有此在当下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生命哲学 天命 仁论政治—文明史观 正名 知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秩序和权势重建的努力:1927年后的民国乡村 被引量:1
15
作者 翁有为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3-116,共4页
辛亥革命前中国农村没有大的社会变动,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不小的持续性的变动。这一变动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和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外,还有我们通常所称的“民国土匪问题”。土匪成为一个严... 辛亥革命前中国农村没有大的社会变动,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不小的持续性的变动。这一变动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和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外,还有我们通常所称的“民国土匪问题”。土匪成为一个严重的特殊社会问题,应自民国始。余子道先生在英国学者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中译本代序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1927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 辛亥革命前 法律 乡村 权势 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军时期女子部队的表现及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满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61,共6页
古代中国女子深受旧社会制度压迫,渴望自由,追求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群体,为了摆脱压迫和解放千百万劳苦大众,为了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踊跃加入红军队伍,成为革命军队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女兵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表现出... 古代中国女子深受旧社会制度压迫,渴望自由,追求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群体,为了摆脱压迫和解放千百万劳苦大众,为了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踊跃加入红军队伍,成为革命军队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女兵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表现出了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为取得红军时期一次次重要战役和战斗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女兵们的大无畏牺牲,捍卫了国家和民族尊严,女子部队的发展亦为现代女军建设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军时期 女子部队 表现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有思想的思想史──读《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祥森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 历史研究 学术价值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元济推动国民教育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满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21,共6页
20世纪初,中国还处在被列强奴役的时期,社会封闭,文化落后,国民认识观念守旧。张元济目睹国家受帝国主义的欺辱,萌生了救国理念。他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提出欲强国必改革,推动国民教育,实现教育救国。他开办通艺学堂,培养人才。他兴办新... 20世纪初,中国还处在被列强奴役的时期,社会封闭,文化落后,国民认识观念守旧。张元济目睹国家受帝国主义的欺辱,萌生了救国理念。他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提出欲强国必改革,推动国民教育,实现教育救国。他开办通艺学堂,培养人才。他兴办新式学堂,普及教育之路,昌明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实现救国梦想。他用新式教科书开启民智,实现智民,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培养国家发展的合格之才。他倾心商务印书馆,广纳人才,出精品,强国民,兴中华,造就民族文化精英,服务社会需要。他毕生以推动国民教育为己任,实现富国安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元济 国民教育 新式学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更新换代的20世纪世界史佳作──评《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19
作者 周祥森 王金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0-82,共3页
关键词 20世纪 世界史 《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体制变革“突破口”的历史透视——读《包产到户沉浮录》
20
作者 翁有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5-95,共1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被誉为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兴起,无疑正是这次革命启动的突破口。对于当代中国农村这一重要变革,当代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徐勇“受历史使命感动的驱动”,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被誉为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兴起,无疑正是这次革命启动的突破口。对于当代中国农村这一重要变革,当代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徐勇“受历史使命感动的驱动”,花费数载之力,完成了他的研究新著——《包产到户沉浮录》(珠海出版社,1998年出版)。全书共分12章,凡25万言。通观该书,主要有如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体制 《包产到户沉浮录》 农村 土地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