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70
1
作者 季浏 尹小俭 +2 位作者 吴慧攀 杨小芳 刘媛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54,共13页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指标,探索制定相应新评价标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长远的作用。采用立意抽样法、层次分析法、LMS法等完成被试抽...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指标,探索制定相应新评价标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长远的作用。采用立意抽样法、层次分析法、LMS法等完成被试抽样、指标筛选、权重确定、体质健康评价指标成绩界值点确定等标准制定的相关程序。研究认为:1)《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新评价标准》包含6个一级指标(身体成分、心肺耐力、力量、柔韧性、速度、灵敏协调性)和9个二级指标(BMI、腰围、20 m往返跑、握力、30 s仰卧起坐、立定跳远、50 m跑、20 s反复横跨、坐位体前屈),新评价标准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2)新评价标准提高了心肺耐力、力量和身体成分的指标权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助于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肺耐力水平,遏止力量素质的持续下滑,控制超重肥胖率的快速上升;3)基于全国大范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新评价标准确定的各单项指标等级划分的界值点可以成为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儿童 青少年 体质健康 评价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脑-行为”视角下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运动干预及作用机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微娜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体育运动被认为可以使普遍理性化社会中的冲动得以宣泄甚至升华,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人类行为固然会受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干扰,但外显行为终究是由大脑的生物学适应以及认知能力直接操纵的。梳理运动干预对儿童青少年攻... 体育运动被认为可以使普遍理性化社会中的冲动得以宣泄甚至升华,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人类行为固然会受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干扰,但外显行为终究是由大脑的生物学适应以及认知能力直接操纵的。梳理运动干预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从"基因-脑-行为"视角出发,揭示了潜在的遗传基础(COMT、MAOA、DRD4/D2等基因多态性研究)和神经生理机制(ERPs、fMRI、fNIRS等神经影像学研究)。有望为减少校园霸凌与暴力,降低儿童青少年犯罪、反社会行为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干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攻击行为 运动干预 基因多态性 神经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运动强度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晨斐 徐波 季浏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5-92,共8页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所强调的三个关键点之一“运动负荷”提出,每节体育课全班学生的平均心率需达到140~160次/分钟(beats per minute,bpm),旨在解决我国传统低强度体育课导致的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但个别学者仍对该强度存在疑...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所强调的三个关键点之一“运动负荷”提出,每节体育课全班学生的平均心率需达到140~160次/分钟(beats per minute,bpm),旨在解决我国传统低强度体育课导致的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但个别学者仍对该强度存在疑问:认为140~160 bpm强度过高,不利于身心健康,超出160 bpm甚至危害生命。通过梳理体育领域教材、国内外学者以及健康推行机构对于运动强度等级的划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界定了140~160 bpm所属运动强度,阐明了平均心率140~160 bpm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有益影响,以期为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儿童青少年 运动强度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演进与政策嬗变:从“增强体质”到“体教融合”--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演进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96
4
作者 汪晓赞 杨燕国 +3 位作者 孔琳 仲佳镕 禹华森 郝艳丽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0,共8页
以历史纵深演进的视角,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全面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演进对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并系统探讨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的嬗变特征、现存困境以及解决路径。研究发现,我国... 以历史纵深演进的视角,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全面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演进对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并系统探讨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的嬗变特征、现存困境以及解决路径。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存在3个嬗变特征:1)增强体质: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强身健体”的育人目标;2)健康第一:提出改革开放之后基于大健康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3)体教融合:开启新时代“全面育人”的体育健康促进之路。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1)学校育人的“体”和“教”在效果评估方面缺乏系统、综合的评价体系,“单维”“一元”体质健康评价和文化成绩评价始终处于“割裂”状态;2)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衔接,缺乏“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互通的监管体系,使部分国家政策难以落到实处;3)社会对“身体健康”与“体质健康”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认知和支持环境。在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背景下,针对上述困境提出3条解决路径:1)研制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儿童青少年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将学生的文化成绩与体质健康水平的评价有机融合,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实施提供科学、精准的评价方法和手段;2)构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一体化监管网络体系,促进教育、体育、卫生等多部门协同;3)从优质课程实施、活力校园建设、家校社多元联动、科学赛事组织及运动智能监控等方面,全面推进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的有效落实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体育健康促进政策 嬗变特征 现存困境 解决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急性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朋 李世昌 +5 位作者 陈祥和 赵常红 于凤至 王静 刘欣 郭安静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5,共8页
目的:研究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急性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招募70名(男37人,女33人)单纯性肥胖青少年(BMI>28)受试者。第1次实验中,通过Bruce跑台模型测量受试者... 目的:研究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急性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招募70名(男37人,女33人)单纯性肥胖青少年(BMI>28)受试者。第1次实验中,通过Bruce跑台模型测量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VO_(2max))和最大心率(HR_(max));第2次实验中,运用自动血压测量仪、脉搏波分析仪、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手指容积描记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测量45 min 70%心率储备有氧运动前和运动后30 min和60 min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左心室形态和功能,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1)相对于运动前水平,运动后30 min受试者LVEF和LVSV显著升高,LVESV和LVIS显著降低(P<0.05),且该变化存在性别和时间交互作用下的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后30 min女性LVEF和LVSV升高的幅度显著大于男性(P<0.05),同时,LVESV和LVIS降低的幅度显著大于男性(P<0.05)。2)对影响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指标分析发现,TPR存在性别和时间交互作用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运动后30 min女性TPR降低的幅度显著大于男性,而ESP并不存在性别和时间交互作用下的显著性差异。3)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分析发现,NO和ER均存在性别和时间交互作用下的显著性差异(P<0.05),而IL-6和APN不存在性别和时间交互作用下的显著性差异。结论:1)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增加肥胖青少年的LVEF,并且女性LVEF增加的幅度显著大于男性。2)有氧运动引起LVEF急性变化性别间差异的主要机制:运动刺激引起肥胖青少年ER分泌水平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浓度的ER与内皮细胞膜上的ERα受体耦联,引起内皮细胞分泌NO表达量的差异;不同浓度的NO引起动脉舒张水平的差异;动脉舒张水平的差异引起TPR的差异,直接导致LVESV的差异,并最终表现为LVEF性别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左心室射血分数 肥胖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对青少年左心室-动脉耦联的急性影响
6
作者 孙朋 李世昌 +4 位作者 陈祥和 曾振豪 于凤至 刘淑卉 陈成香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0-100,共11页
目的:研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青少年左心室-动脉耦联的急性影响。方法:以62名(男32,女30)健康青少年[男(23±4)岁,女.(24±3)岁]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均要求参加两次测试,第1次实验为最大摄氧量(VO2max)测试,同时测取最大心... 目的:研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青少年左心室-动脉耦联的急性影响。方法:以62名(男32,女30)健康青少年[男(23±4)岁,女.(24±3)岁]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均要求参加两次测试,第1次实验为最大摄氧量(VO2max)测试,同时测取最大心率(HRmax),并计算70%心率储备(HRR)的目标心率[(HRtarget)=(HRmax-HRrest)×70%+HRrest];第1次测试结束2~14天进行第2次测试,主要测试70%HRR有氧运动对收缩末压力(ESP)、有效动脉弹性(Ea)、左心室收缩期末弹性(Ees)、左心室舒张期末弹性(Ed)、左心室-动脉耦联指数(VAI)、总外周血管阻力(TPR)、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c-r PWV)、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 PWV)、股-踝脉搏波传导速度(f-a PWV)等相关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用2×3ANOVA重复测量方差法分析发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后ESP、Ea、VAI和Ed等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但无性别间差异(P>0.05);相对于运动前水平,在运动后30 min和60 min恢复期的ΔEes和ΔVAI均存在时间和性别交互影响的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有氧运动能够显著降低f-a PWV和TPR(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CI=95%)发现,VAI与Ea(R=0.238,P=0.001)呈低度正相关;与Ees(R=-0.715,P=0.000)呈中度负相关;与TPR(R=0.204,P=0.006)呈低度正相关;与Ed(R=0.083,P=0.265)、f-a PWV(R=0.119,P=0.109)和c-f PWV(R=0.82,P=0.272)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够引起青少年左心室-动脉耦联指数、动脉弹性功能和总外周血管阻力的显著降低,左心室-动脉耦联指数的变化主要由Ees的变化引起,其中Ea和TPR也参与了调控VAI的变化;研究还发现,男性的左心室-动脉耦联功能的变化对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应激更为敏感,表现为运动后男性VAI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该差异主要由两性间ΔEa升高和ΔEes降低的不成比例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有效动脉弹性 左心室收缩末期弹性 左心室-动脉耦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化技能教学与儿童青少年运动自我概念、体育学习兴趣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蔡瑞金 鲍红艳 季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4-110,共7页
目的:考察结构化技能教学(Structured Skills Teaching,SST)与运动自我概念(Sport Self-Concept,SSC)、体育学习兴趣(Sports Learning Interest,SLI)之间的关系。方法:2020年3-4月,选取接受过SST培训的6区6名体育教师教授的2256名6~11... 目的:考察结构化技能教学(Structured Skills Teaching,SST)与运动自我概念(Sport Self-Concept,SSC)、体育学习兴趣(Sports Learning Interest,SLI)之间的关系。方法:2020年3-4月,选取接受过SST培训的6区6名体育教师教授的2256名6~11年级儿童青少年为被试,调查SST实施情况和学生SSC、SLI发展现状,采用SPSS 23.0和Mplus 8.3对SLI建模。结果:(1)SST、SSC、SLI各因素之间均显著正相关(r=0.399~0.762,P<0.001),SSC包括感知灵活与协调能力(PCFC)与感知力量与心肺耐力(PCSE)一阶双因素结构;(2)SST显著预测SLI(β=0.570,P<0.001),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75.10%,解释率为61.80%;(3)SST显著预测PCFC(β=0.399,P<0.001),PCFC显著预测SLI(β=0.153,P<0.05);SST显著预测PCSE(β=0.368,P<0.001),PCSE显著预测SLI(β=0.349,P<0.001),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24.90%,SSC中介解释SLI变异的15.80%。结论:SST与儿童青少年SLI发展有关并预测SLI发展,有利于发挥体育育体、娱乐与育人功能;SST与儿童青少年SSC发展有关、SSC与SLI有关,SSC在SST与SLI之间发挥认知动力作用。建议对12岁以上学生实施自主选项上课,在课堂上增设趣味体能练习、10~15 min教学比赛活动;根据儿童青少年SSC与实际运动能力水平分层实施SST,完善“教会、勤练、常赛”体制机制,促进体育学习兴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结构化技能教学 运动自我概念 体育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促进肝脏健康:表观遗传视域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转归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茜 杨洋俊 +1 位作者 孙易 丁树哲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6,共9页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与遗传或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代谢性疾病。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与NAF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表观遗传修饰可被饮食和运动等环境因素影响。因此,本综述基于环境-基因范畴探讨...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与遗传或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代谢性疾病。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与NAF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表观遗传修饰可被饮食和运动等环境因素影响。因此,本综述基于环境-基因范畴探讨表观遗传修饰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运动通过表观遗传修饰途径改善NAFLD的潜在机制。综述发现,运动可通过调控肝脏、骨骼肌等多器官/组织中的DNA甲基化修饰水平,直接或间接缓解肝脏脂肪变性;运动也可通过组蛋白修饰,调控肝脏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饮食诱导的肝脏糖脂代谢异常;运动还可通过调节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等非编码RNA的表达,调控脂质合成分解、自噬和胰岛素信号传导等机制,进而改善NAFLD相关肝脏脂质沉积。重要的是,运动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发挥的代谢益处具有明显的代际遗传效应,这为运动防治NAFLD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 非酒精性脂肪肝 运动 甲基化 组蛋白 非编码RNA 代际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 被引量:93
9
作者 孔琳 汪晓赞 +4 位作者 徐勤萍 杨文强 吴彩访 周博 朱杨明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9-35,共7页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中,聚焦解决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问题。研究围绕儿童青少年个体、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4方面编制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的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中,聚焦解决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问题。研究围绕儿童青少年个体、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4方面编制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的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并在31个省份开展调研,旨在全面审视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解决路径。研究表明:1)运动技能整体发展情况良好,“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基本实现;身体活动每天不足60 min,周末久坐行为骤增;2)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开展情况有待提高,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单一,场地器材资源配置明显改善,但城乡优劣分化显著;3)家长体育素养发展薄弱,家庭体育原生动力不足,陪伴行为缺失;4)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缺乏,体育活动“零开展”普遍,社区体育设施供需失衡,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器材匮乏。因此,梳理出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现存困境:1)底层基石不稳:缺乏运动成为儿童青少年生活常态;2)生态环境“固化”: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发挥不力;3)联动主体分散:家庭、学校、社区多元协同不足;4)长效机制短缺:有效的评价与监控体系尚未形成。为扭转上述困局,提出如下纾解路径:1)溯本求源:夯实思想基础,让体育回归生活;2)盘活思路:打造学校“以体育人”新生态;3)建设共同体: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4)激活新动能:建立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动态化管理与监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教融合 儿童青少年 体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环境下运动生物能学与骨骼肌无效代谢循环的热力学解释
10
作者 漆正堂 吴晓雯 刘微娜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7,共11页
从生物能学观点看,冷环境下棕色脂肪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解偶联是机体产热和维持体温的重要机制,但成年人棕色脂肪含量极低,因而其产热的意义受到质疑。尽管研究证实运动促进脂肪棕色化,但其受环境温度、性别、训练... 从生物能学观点看,冷环境下棕色脂肪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解偶联是机体产热和维持体温的重要机制,但成年人棕色脂肪含量极低,因而其产热的意义受到质疑。尽管研究证实运动促进脂肪棕色化,但其受环境温度、性别、训练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较大,因此研究结果难以一致。研究从热力学角度探讨冷环境的运动适应以及能量转换过程,从分子层面揭示:运动时骨骼肌内的无效循环加快,通过Ca^(2+)跨膜转运、磷酸肌酸穿梭、α-磷酸甘油穿梭等路径,实现Ca^(2+)、磷酸肌酸、还原型辅酶Ⅰ(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跨膜转移,底物总量不发生变化,但伴随三磷酸腺苷(ATP)水解和产热。从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来看,生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ΔU)是产热(Q)和肌肉对外做功,即肌肉收缩(W)之和。产热包括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解偶联产热和无效循环产热两部分,UCP1是脂肪棕色化和产热的重要标志。从热力学判断,冷环境下运动是否依赖脂肪产热以维持体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无效循环的产热以及肌肉对外做功。因此,运动并非总能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甚至不能看作是运动促进健康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环境 运动 生物能学 氧化还原 脂肪组织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体力活动与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剂量-效应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吕慧敏 董翠香 +1 位作者 杨秋颖 刘超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50,共8页
目的:检验长期体力活动与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检索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EBSCO、Scopus、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长期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改编的定量研究质量评估工具对... 目的:检验长期体力活动与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检索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EBSCO、Scopus、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长期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改编的定量研究质量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该领域高质量的研究文献占比较低,纳入的13篇中高质量文献共包含2379名被试;2)长期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具有积极影响(SMD=0.29;95%CI:0.16,0.41;P<0.0001),对不同科目学业成绩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相较于阅读、写作等学科成绩,对数学成绩的影响效果最大(SMD=0.48;95%CI:0.26,0.69;P<0.0001);3)有氧运动(SMD=0.59;95%CI:0.22,0.96;P<0.0001)、综合性学校体育活动计划(SMD=0.51;95%CI:0.38,0.65;P<0.0001)、专业体育课(SMD=0.25;95%CI:0.09,0.41;P<0.0001)对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4)就提高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而言,体力活动干预剂量为5周(SMD=0.47;95%CI:0.23,0.70;P<0.0001)、3次/周(SMD=0.47;95%CI:0.20,0.73;P<0.0001)、30 min/次(SMD=0.29;95%CI:0.07,0.50;P<0.0001)的中大强度(SMD=0.29;95%CI:0.15,0.43;P<0.0001)有氧运动可能产生的促进效果更好。结论与建议:1)长期体力活动能够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对数学成绩的促进效果优于对阅读、写作等科目成绩的影响效果;2)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的提高,可采用持续5周、3次/周、30 min/次的中大强度有氧运动干预;3)通过实施综合性学校体育活动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力活动机会,从而实现体质健康和学业成绩“双赢”;4)今后应在提高方法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量化体力活动的剂量,完善报告干预方式、强度、时间及频率等,利于不同研究间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力活动 学业成绩 剂量-效应 儿童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文化分层对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影响——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考察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郭正茂 杨剑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4-73,共10页
研制《青少年体育文化环境问卷》,抽取1561名青少年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和加速度计追踪,考察体育文化分层对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的影响。发现:①青少年学习日、双休日MVPA时间均有性... 研制《青少年体育文化环境问卷》,抽取1561名青少年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和加速度计追踪,考察体育文化分层对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的影响。发现:①青少年学习日、双休日MVPA时间均有性别和城郊差异(均P<0.05),且男生高于女生,城区高于郊区;学校、社会体育文化均无性别和城郊差异(均P>0.05);家庭体育文化也无性别差异(P>0.05),但有城郊差异(P<0.01),且城区高于郊区。②城区青少年社会体育文化既能直接预测其MVPA,也可通过学校、家庭的多重中介作用间接预测;郊区青少年社会体育文化也能直接预测其MVPA,但仅可通过学校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提示家庭体育文化可能是青少年MVPA城郊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学 家庭体育文化 文化分层 加速度计 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22
13
作者 刘超 董翠香 +2 位作者 田来 樊三明 季浏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7-434,共8页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是体育课堂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依据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基本理念和要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德尔菲法,构建出以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为主要内...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是体育课堂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依据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基本理念和要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德尔菲法,构建出以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实现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初步量化评价,为客观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提供具有较高操作性的评价工具,为以体育课堂教学行为为切入点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互动行为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概念探析 被引量:41
14
作者 苏坚贞 季浏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06-416,共11页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完全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体育课程模式,在每堂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3个关键点:1)要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即运动密度要达到75%左右,运动强度要达到平均心率140~160次/min);2)要有20...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完全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体育课程模式,在每堂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3个关键点:1)要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即运动密度要达到75%左右,运动强度要达到平均心率140~160次/min);2)要有20 min左右的运动技能教学;3)要有10 min左右的体能练习。然而,有学者和体育教师对该模式提出的“运动密度”要达到75%左右产生了质疑。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当前国内、外体育课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现状的研究发现,提升体育课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不仅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梳理体育课密度原理与测算方法的沿革脉络发现,已有的体育课密度原理与测算方法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局限性。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提出了新的“运动密度”概念,既是从运动负荷的视角与国际接轨,也是对已有的体育课密度原理与测算方法的完善和延展。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动”起来,才能达到增强体质、运用运动技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达到提高儿童、青少年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运动负荷 练习密度 运动密度 运动强度 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MVPA) 大强度身体活动(V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T/CD36、AMPK和PGC-1α在运动干预高脂饮食性肥胖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婧瑜 漆正堂 丁树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78,共5页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总结骨骼肌肌膜脂肪酸转运蛋白FAT/CD36的含量在肥胖倾向和肥胖抵抗倾向中的差异,同时探讨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因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活性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总结骨骼肌肌膜脂肪酸转运蛋白FAT/CD36的含量在肥胖倾向和肥胖抵抗倾向中的差异,同时探讨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因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活性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alpha,PGC-1α)在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倾向和肥胖抵抗倾向发生中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从改善饮食性肥胖发生的角度,探讨脂肪酸转运途径相关因子FAT/CD36及线粒体生物发生途径相关因子AMPK、PGC-1α在运动改善高脂饮食性肥胖中的作用。这些研究可以丰富运动干预改善高脂饮食性肥胖的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倾向 肥胖抵抗倾向 脂肪酸转运蛋白 线粒体生物发生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的内质网应激机制与运动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夏杰 赵娜 +1 位作者 王璟 徐波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29,共10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以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β淀粉样蛋白聚集,以及突触损伤为病理特征,其中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所诱发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以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β淀粉样蛋白聚集,以及突触损伤为病理特征,其中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所诱发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过度激活是介导AD病理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表明,适宜的运动能够调节神经细胞ERS和抑制AD的多种病变,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通过分析ERS与AD病理和运动干预之间的关系,发现运动可通过抑制ERS,减少异常磷酸化Tau蛋白和Aβ聚集,提高突触可塑性和自噬活性等途径缓解AD,其机制可能是运动促进能量代谢适应,改善蛋白质折叠和质量监控的内质网环境,减轻ERS,从而防止错误折叠蛋白质的产生和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运动 内质网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被引量:170
17
作者 季浏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7,67,共16页
为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解决我国学校体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瞄准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新趋势,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历时3年多的修订,并于2022年4月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 为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解决我国学校体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瞄准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新趋势,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历时3年多的修订,并于2022年4月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昭示我国课程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对新颁布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和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阐述,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对其重点和亮点进行了特别说明和分析,以期为全体学校体育工作者正确和全面理解课程标准提供参考,对指导一线体育教师有效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 立德树人 健康第一 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视角下抑郁及运动干预机制关键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文彬 漆正堂 刘微娜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43,共7页
应激会导致抑郁,而运动对治疗抑郁是有益的,但这些作用的机制尚未被阐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生物信息技术的革新,通过比较基因的表达差异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逐渐成为高通量研究的常用策略。基因表达芯片可帮助研究者获取大量... 应激会导致抑郁,而运动对治疗抑郁是有益的,但这些作用的机制尚未被阐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生物信息技术的革新,通过比较基因的表达差异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逐渐成为高通量研究的常用策略。基因表达芯片可帮助研究者获取大量的抑郁相关基因信息,其中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是指抑郁或抑郁共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治疗进行和运动干预前后,在转录组水平上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的基因。综述研究发现,NDUFB9、CAMK2A、CACNA1D、NTRK2、CTSW、HES1、EGR1、NRN1、VEGF、GCC2等基因在抑郁发病机制、治疗机制、共病机制和运动干预机制中重复出现,且存在密切联系。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涉及能量代谢、氧化应激、表观遗传、炎症免疫、神经生长和发育、细胞生长存活与功能维持以及磷脂酰肌醇信号、Notch信号等相关功能和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芯片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抑郁 运动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及胰岛素抵抗的运动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易 丁树哲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1,共6页
为揭示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itochondria associated membranes,MAMs)介导运动干预调控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综述MAMs的结构和功能、MAMs与胰岛素抵抗的联系,以及运动通过介导MAMs组分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运动主要通过... 为揭示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itochondria associated membranes,MAMs)介导运动干预调控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综述MAMs的结构和功能、MAMs与胰岛素抵抗的联系,以及运动通过介导MAMs组分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运动主要通过3条途径调控MAMs,改善胰岛素抵抗:1)Ca2+调控;2)对MAMs结构的修饰;3)调控MAMs处胰岛素信号相关分子。目前仍有4方面问题亟待解决:1)增加源于肝脏以外器官的证据支持;2)有针对性地检测不同细胞器/细胞结构中MAMs关联分子的表达;3)进一步探索MAMs结构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4)揭示线粒体和内质网间距离与胰岛素抵抗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 胰岛素抵抗 肝脏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老龄化的本土化阐释与全民健身科技服务“适老化”的转型路径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微娜 漆正堂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5-634,共10页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全民健身科技化、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并与中国老龄化社会纵深发展形成重叠。全民健身科技服务可以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但也面临“适老化”不足和“过科技化”等新问题。...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全民健身科技化、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并与中国老龄化社会纵深发展形成重叠。全民健身科技服务可以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但也面临“适老化”不足和“过科技化”等新问题。由于全民健身科技服务“适老化”不足,积极应对老龄化必须建立“技术-标准-模式”通路和健身科技创设制度环境。具体而言,在技术研发层面,应致力于老年身体健康评价的专门化,不追求国民体质监测的系统性;在服务标准层面,应致力于穿戴式设备、运动APP、健身设施的最优组合;在服务模式层面,应致力于城乡差异和特殊人群的案例开发;在制度设计层面,要致力于养老服务体系之中的微观制度嵌入。最终目标是推动全民健身科技服务从新技术、新标准到新服务模式的跃迁,全面实现“适老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 健康老龄化 科技服务 服务模式 服务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