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重力场多尺度刻痕分析与满加尔坳陷深层构造
被引量:
23
1
作者
杨文采
孙艳云
+1 位作者
于常青
侯遵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1-221,共11页
区域高精度重力场测量可以获得关于沉积盆地深部构造的丰富信息。本文在分析满加尔坳陷内部深层构造探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了重力测量,并采用重力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分析和刻痕分析等新方法,研究了满加尔坳陷内部深层构造,揭示了坳陷...
区域高精度重力场测量可以获得关于沉积盆地深部构造的丰富信息。本文在分析满加尔坳陷内部深层构造探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了重力测量,并采用重力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分析和刻痕分析等新方法,研究了满加尔坳陷内部深层构造,揭示了坳陷内早古生代地层的密度分带。应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可以把只与深层构造有关的地质信息提取出来。运用新的人工智能原理把隐含在区域重力场中有关刻痕的所有特征参数提取出来,可以客观地为沉积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提供可靠依据。结合区域重力场多尺度分析及刻痕分析的信息提取新方法,称为多尺度刻痕分析。比较研究区深层(7~8km)密度扰动与电阻率异常可见,满加尔坳陷内沿纬度40°线北侧和经度85°线同时都有低密度扰动和低电阻率异常分布,说明坳陷内深层沉积岩低密度扰动与流体活动通道有一定关系。综合脊形化系数图和边界刻痕系数图,圈定了深层满中高密度扰动带和满南和满北低密度扰动带,为深层油气勘探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重力场
小波多尺度分析
刻痕分析
塔里木盆地
满加尔坳陷
密度扰动带
深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岩石圈伸展与裂解
被引量:
18
2
作者
杨文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5-961,共17页
本篇讨论大陆岩石圈拆沉、伸展与裂解作用过程。由于大陆岩石圈厚度大而且很不均匀,产生裂谷的机制比较复杂。大陆碰撞远程效应的触发,岩石圈拆沉,以及板块运动的不规则性和地球应力场方向转折,都可能产生岩石圈断裂和大陆裂谷。岩石圈...
本篇讨论大陆岩石圈拆沉、伸展与裂解作用过程。由于大陆岩石圈厚度大而且很不均匀,产生裂谷的机制比较复杂。大陆碰撞远程效应的触发,岩石圈拆沉,以及板块运动的不规则性和地球应力场方向转折,都可能产生岩石圈断裂和大陆裂谷。岩石圈拆沉为在重力作用下"去陆根"的作用过程,演化过程可分为大陆根拆离、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地幔整体破裂三个阶段。大陆碰撞带、俯冲的大陆和大洋板块、克拉通区域岩石圈,都可能产生岩石圈拆沉。大陆岩石圈调查表明,拉张区可见地壳伸展、岩石圈拆离、软流圈上拱和热沉降;它们是大陆岩石圈伸展与裂解早期的主要表现。从初始拉张的盆岭省到成熟的张裂省,拆离后地壳伸展成复式地堑,下地壳幔源玄武岩浆侵位,断裂带贯通并切穿整个岩石圈,表明地壳伸展进入成熟阶段。中国东北松辽盆地和西欧北海盆地曾处于成熟的张裂省。岩石圈破裂为岩浆侵位提供了阻力很小的通道网。岩浆侵位作用伴随岩石圈破裂和热流体上涌,成熟的张裂省可发展成大陆裂谷。多数的大陆裂谷带并没有发展成威尔逊裂谷带和洋中脊,普通的大陆裂谷要演化为威尔逊裂谷带,必须有来自软流圈的长期和持续的热流和玄武质岩浆的供应。威尔逊裂谷带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为地震低速带,其根源可能与来自地幔底部的地幔热羽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板块
地壳伸展
岩石圈裂解
拆沉
张裂省
幔源浆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揭开南岭地壳形成演化之谜
被引量:
14
3
作者
杨文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南岭的形成演化目前尚不清楚,作为板内造山的一个典型,研究南岭地区的地壳构造对大陆动力学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岭地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密度反演,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重力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接着利用功率谱分析方法估算各等效层场...
南岭的形成演化目前尚不清楚,作为板内造山的一个典型,研究南岭地区的地壳构造对大陆动力学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岭地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密度反演,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重力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接着利用功率谱分析方法估算各等效层场源的平均深度,然后利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进行各层密度反演,取得区域地壳多个深度上的密度扰动图像。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和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确定了南岭中上地壳存在独立的构造单元,它具有低密度性质,反映区域规模的大花岗岩基。南岭中上地壳的构造单元位于北纬24°~26°,东经100°~116°,深达22 km左右。深度22 km以下南岭地壳低密度带与武夷低密度带连通为武夷—云开构造带。南岭最终形成与100 Ma以前特提斯洋俯冲和亚欧板块与加里曼丹地体的陆岛碰撞直接有关。同期发生的区域规模的燕山晚期南岭花岗岩基对应特提斯洋向华南俯冲的第二岩浆带。基于地球物理资料提出的这个陆岛俯冲碰撞假说能否成立,还需要更多岩石学的直接证据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多尺度分解
密度反演
地壳密度结构
中国南岭
形成演化
俯冲的第二岩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探测大陆岩石圈的属性、相态与物质运动:固体地球物理学的新使命
被引量:
11
4
作者
杨文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1-1198,共18页
20世纪大地构造物理学取得引人瞩目的进展。本文详细评述了探测地球大陆圈层的属性、相态与物质运动取得的进展和技术路线。并且指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结构上的最基本区别是后者是相对均匀和整体刚性的,内部不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前...
20世纪大地构造物理学取得引人瞩目的进展。本文详细评述了探测地球大陆圈层的属性、相态与物质运动取得的进展和技术路线。并且指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结构上的最基本区别是后者是相对均匀和整体刚性的,内部不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前者的下地壳部分区域是不均匀和流变的,其中的物质运动使大陆板内的地壳产生比较强烈的变形和岩浆活动。因此,当前发展板块构造学说的最焦点就是对地壳不均匀性和流变岩石进行三维成像,从下到上找出大陆地壳物质运动规律。同时,一定要坚持深层油气和地震预测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物理学
岩石圈探测
大陆地壳属性
大陆地壳物质运动
大陆地质作用过程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力场多尺度刻痕分析与满加尔坳陷深层构造
被引量:
23
1
作者
杨文采
孙艳云
于常青
侯遵泽
机构
“大地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
地质
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
学院
中国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学院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1-221,共11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3093800)资助成果
文摘
区域高精度重力场测量可以获得关于沉积盆地深部构造的丰富信息。本文在分析满加尔坳陷内部深层构造探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了重力测量,并采用重力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分析和刻痕分析等新方法,研究了满加尔坳陷内部深层构造,揭示了坳陷内早古生代地层的密度分带。应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可以把只与深层构造有关的地质信息提取出来。运用新的人工智能原理把隐含在区域重力场中有关刻痕的所有特征参数提取出来,可以客观地为沉积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提供可靠依据。结合区域重力场多尺度分析及刻痕分析的信息提取新方法,称为多尺度刻痕分析。比较研究区深层(7~8km)密度扰动与电阻率异常可见,满加尔坳陷内沿纬度40°线北侧和经度85°线同时都有低密度扰动和低电阻率异常分布,说明坳陷内深层沉积岩低密度扰动与流体活动通道有一定关系。综合脊形化系数图和边界刻痕系数图,圈定了深层满中高密度扰动带和满南和满北低密度扰动带,为深层油气勘探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关键词
区域重力场
小波多尺度分析
刻痕分析
塔里木盆地
满加尔坳陷
密度扰动带
深层构造
Keywords
regional gravity field
multi-scale wavelet analysis
scratch analysis
Tarim Basin
Manjar depression
density disturbance
deep structures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P631.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岩石圈伸展与裂解
被引量:
18
2
作者
杨文采
机构
“大地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5-961,共1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学科发展战略项目的成果
文摘
本篇讨论大陆岩石圈拆沉、伸展与裂解作用过程。由于大陆岩石圈厚度大而且很不均匀,产生裂谷的机制比较复杂。大陆碰撞远程效应的触发,岩石圈拆沉,以及板块运动的不规则性和地球应力场方向转折,都可能产生岩石圈断裂和大陆裂谷。岩石圈拆沉为在重力作用下"去陆根"的作用过程,演化过程可分为大陆根拆离、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地幔整体破裂三个阶段。大陆碰撞带、俯冲的大陆和大洋板块、克拉通区域岩石圈,都可能产生岩石圈拆沉。大陆岩石圈调查表明,拉张区可见地壳伸展、岩石圈拆离、软流圈上拱和热沉降;它们是大陆岩石圈伸展与裂解早期的主要表现。从初始拉张的盆岭省到成熟的张裂省,拆离后地壳伸展成复式地堑,下地壳幔源玄武岩浆侵位,断裂带贯通并切穿整个岩石圈,表明地壳伸展进入成熟阶段。中国东北松辽盆地和西欧北海盆地曾处于成熟的张裂省。岩石圈破裂为岩浆侵位提供了阻力很小的通道网。岩浆侵位作用伴随岩石圈破裂和热流体上涌,成熟的张裂省可发展成大陆裂谷。多数的大陆裂谷带并没有发展成威尔逊裂谷带和洋中脊,普通的大陆裂谷要演化为威尔逊裂谷带,必须有来自软流圈的长期和持续的热流和玄武质岩浆的供应。威尔逊裂谷带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为地震低速带,其根源可能与来自地幔底部的地幔热羽流有关。
关键词
大陆板块
地壳伸展
岩石圈裂解
拆沉
张裂省
幔源浆侵位
Keywords
continental plate
crustal extension
rifting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delamination
extension province
mantle-origin magma intrusion
分类号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揭开南岭地壳形成演化之谜
被引量:
14
3
作者
杨文采
机构
“大地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574111)的成果~~
文摘
南岭的形成演化目前尚不清楚,作为板内造山的一个典型,研究南岭地区的地壳构造对大陆动力学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岭地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密度反演,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重力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接着利用功率谱分析方法估算各等效层场源的平均深度,然后利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进行各层密度反演,取得区域地壳多个深度上的密度扰动图像。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和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确定了南岭中上地壳存在独立的构造单元,它具有低密度性质,反映区域规模的大花岗岩基。南岭中上地壳的构造单元位于北纬24°~26°,东经100°~116°,深达22 km左右。深度22 km以下南岭地壳低密度带与武夷低密度带连通为武夷—云开构造带。南岭最终形成与100 Ma以前特提斯洋俯冲和亚欧板块与加里曼丹地体的陆岛碰撞直接有关。同期发生的区域规模的燕山晚期南岭花岗岩基对应特提斯洋向华南俯冲的第二岩浆带。基于地球物理资料提出的这个陆岛俯冲碰撞假说能否成立,还需要更多岩石学的直接证据证实。
关键词
小波多尺度分解
密度反演
地壳密度结构
中国南岭
形成演化
俯冲的第二岩浆带
Keywords
multi-scale wavelet analysis
density inversion
crustal density structures
Nanling Mountains of China
mountain building and evolution
second magma belt of subduction
分类号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探测大陆岩石圈的属性、相态与物质运动:固体地球物理学的新使命
被引量:
11
4
作者
杨文采
机构
“大地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1-1198,共1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学科发展战略项目资助
文摘
20世纪大地构造物理学取得引人瞩目的进展。本文详细评述了探测地球大陆圈层的属性、相态与物质运动取得的进展和技术路线。并且指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结构上的最基本区别是后者是相对均匀和整体刚性的,内部不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前者的下地壳部分区域是不均匀和流变的,其中的物质运动使大陆板内的地壳产生比较强烈的变形和岩浆活动。因此,当前发展板块构造学说的最焦点就是对地壳不均匀性和流变岩石进行三维成像,从下到上找出大陆地壳物质运动规律。同时,一定要坚持深层油气和地震预测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大地构造物理学
岩石圈探测
大陆地壳属性
大陆地壳物质运动
大陆地质作用过程
三维成像
Keywords
Tectonophysics
lithospheric investigation
continental crust attribute
mass motion
continentalgeological processes
3D geophysical imaging
分类号
P31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重力场多尺度刻痕分析与满加尔坳陷深层构造
杨文采
孙艳云
于常青
侯遵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岩石圈伸展与裂解
杨文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揭开南岭地壳形成演化之谜
杨文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探测大陆岩石圈的属性、相态与物质运动:固体地球物理学的新使命
杨文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