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密度场热点探测模型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利艳芬 洪菊花 牛福长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针对以往研究在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时,多以离散的要素视角分析,难以获取确切的热点值且存在缺乏层级结构分析的不足.鉴于此,援引和构建密度场...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针对以往研究在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时,多以离散的要素视角分析,难以获取确切的热点值且存在缺乏层级结构分析的不足.鉴于此,援引和构建密度场表面模型和热点等级探测模型,以中国西南地区2174个传统村落为例,提取传统村落热点,识别其空间分布模式和等级,归纳其空间结构,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密度场表面模型和热点探测模型能有效实现从离散点到连续场的转变,能够从较大尺度范围及较小样本量中提取、识别及表达地理对象的不同形态和层级结构.②传统村落案例分析中,空间位置上具有明显的省级地域性、差异性,整体呈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热点形态上呈现“多核多片”场形结构;热点数量随等级降低而增加,热点等级越高代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越趋于集聚;省级尺度上等级热点分布不均衡,多分布于云南、四川两省;市级尺度上,等级较高的热点趋于分布在贵州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市及云南保山市.③传统村落的形成及等级热点分布受自然与人文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多重约束及共同影响.文末从推进乡村振兴和丰富空间分析定量方法作出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 密度场表面模型 热点探测模型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际友城关联格局时空演化研究
2
作者 申玉坤 骆华松 +2 位作者 洪菊花 梁茂林 周美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共10页
城市间缔结国际友城关系既可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需求,亦可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特定的对外交往需求。该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1973-2022年中国国际友城关联格局时空演化过程,运用尺度政治揭示其演... 城市间缔结国际友城关系既可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需求,亦可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特定的对外交往需求。该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1973-2022年中国国际友城关联格局时空演化过程,运用尺度政治揭示其演化机理。研究发现:①中外双方城市的空间分布均呈现集聚-分散特征。中方城市呈现由集聚分布于华东、东北、华北地区向华南、西南、西北地区扩散的态势,总体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外方城市呈现由集聚于东亚、北美向西欧、东欧、东南亚区域扩散的态势。②中国国际友城关联格局趋于复杂,不同时期内各地区的首位结对区域变动较大,结对范围持续扩大,整体呈现与西欧、东亚(日、韩)和北美结对数量较多的网络特征,但沿边省域与其毗邻国家城市结对密切的现象较显著,当前中国缔结的国际友城向“一带一路”沿线集聚。③从影响机理看,全球、国家、地方等多尺度中的行为主体通过尺度上推、下推等尺度重构过程塑造了中国国际友城关联格局,其中地方尺度(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联系、城市产业结构、地理邻近性、历史交往关联、城市职能等作为支撑要素影响着其参与尺度重构的过程。尺度重构过程推动着中外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和结对关系的演化,进一步引发中国国际友城关联格局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外交 国际友城 关联格局 尺度政治 演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