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鲁学刊》1999—2003年载文与作者情况统计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文洪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9-160,共2页
关键词 《齐鲁学刊》 1999-2003年 载文 作者 统计分析 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鲁学刊》载文量、文章反响情况及作者群统计分析(1994~1998)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文洪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作者群 载文量 统计分析 学术期刊 鲁学 学术质量 学术研究 发文量 齐鲁文化研究 儒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玉璞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3,共6页
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 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处世心态与行为方式:既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努力摆脱“政统”的羁縻、控制,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既不放弃世俗的享乐,又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人生中努力守护、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成就自己的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文人 仕宦心态 吏隐 居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春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25,共21页
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是与“走出疑古”密切相关的三... 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是与“走出疑古”密切相关的三个命题,其中“重估”是目的,“重写”是前提,“反思”则是“重估”和“重写”得以落实的根据。三者彼此互动,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走出疑古”论点体系。李先生以“走出疑古”为特征的“释古”与冯友兰的“释古”意向不同,与郭沫若的“古代研究”、李济的“考古重建”也旨趣有异,其最为崇奉的宗师是王国维。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模式被李先生奉为“释古”的典范。李先生一直致力于以考古材料、简帛佚籍和“史实素地”论印证古书、释证古史,以期重新确立古书古史的可靠性权威,但是言辞始终含蓄委婉,是其追随者们的“证古”、“正古”及“现代古史史料学基本概念”等主张让“走出疑古”的内涵和走向明朗化、理论化。围绕古书、古史的考释及方法、规范等问题,“疑古”和“走出疑古”已经是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实际上,这已经不只是“疑古”和“走出疑古”之间的纠纷,更是关系中国学术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出疑古时代 释古 证古 正古 现代古史史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站的“同路人”——鲁迅与左翼文艺运动的内在关系及其姿态 被引量:7
5
作者 赵歌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0-154,共15页
"同路人"是19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主要作家群体,这一群体在俄国文学向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列宁、高尔基都是"同路人"的支持者。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鲁迅、瞿秋... "同路人"是19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主要作家群体,这一群体在俄国文学向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列宁、高尔基都是"同路人"的支持者。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鲁迅、瞿秋白将革命的"同路人"作家看作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同盟军和后备军,他们对俄苏革命"同路人"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与译介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鲁迅对"同路人"的认同和评价基于其自身的革命历史经验,他不仅肯定"同路人"的文学观点和革命立场,而且自觉地在左翼文艺运动中采取了"同路人"的姿态。瞿秋白结合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理论对"同路人"向革命的"同盟军"的转变作了历史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鲁迅的"同路人"姿态给予了肯定的历史定位。冯雪峰也曾经肯定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历史姿态,他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度引导晚年鲁迅从革命的"同路人"转向革命的"同盟军"。由于苏联1930年前后的政治斗争对"同路人"作家存在偏见和敌视,致使"同路人"创作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转型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长期被遮蔽,鲁迅、瞿秋白与苏联"同路人"文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鲁迅研究者坚持斯大林时代对"同路人"作家的偏见,不承认"同路人"作家的革命意义和特定历史价值,因此也无法理解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鲁迅在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同路人"姿态,对于理解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起源及其内在矛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对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源流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瞿秋白 冯雪峰 同路人 左翼文艺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技生产力构成的特殊性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冠军 《理论学刊》 CSSCI 1997年第4期35-39,共5页
科技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所具有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的总称,是相对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而言的。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相比较,科技生产力的构成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科技劳动者是科技... 科技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所具有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的总称,是相对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而言的。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相比较,科技生产力的构成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科技劳动者是科技生产力的主体要素,实验技术装备是科技生产力的物质形态的生产资料(硬件),图书情报资料是科技生产力的知识形态的生产资料(软件)。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技生产力这一有机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劳动者 科技生产力 实验技术 图书情报资料 物质生产方式 科技情报资料 爱因斯坦 科学劳动 科学技术 图书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价值库”与超额剩余价值——从科学价值库理论看超额剩余价值的实质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冠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9-62,共4页
超额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范畴 ,我国经济学界的传统理论对该范畴仅从现象层面来理解 ,误认为它是由生产工人创造的 ,结果导致理论与现代经济社会事实的矛盾。而从科学价值库理论的角度看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在个别企... 超额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范畴 ,我国经济学界的传统理论对该范畴仅从现象层面来理解 ,误认为它是由生产工人创造的 ,结果导致理论与现代经济社会事实的矛盾。而从科学价值库理论的角度看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在个别企业将科技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 ,科学价值库中的潜在价值通过技术成果的吸纳、生产产品的凝聚等中介环节 ,最后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加以实现的。进一步说 ,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借助于个别企业的生产工人之“手”转化或显化而来的。这样既消除了误解 ,又解决了矛盾 ,从而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超额剩余价值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价值库理论 超额剩余价值 实质 马克思 剩余价值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诚信建设的伦理学思考——诚信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9
8
作者 杜振吉 《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5期101-106,共6页
关键词 中国 社会信用体系 传统文化 学术研讨会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问题的定义新探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冠军 《理论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26-29,共4页
本文在概括总结理论界关于科学问题定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科学认识论角度定义了科学问题,并对该科学问题的定义从直观表述和深层内涵两个层面作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科学问题 定义 本质属性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悼亡词简论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玉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66-69,共4页
广义的悼亡文学所伤悼的对象包括与当事人有关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凭吊先贤英烈和悼念故国。我们所谓的悼亡词的伤悼对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实际上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宋代的悼亡词充分发挥了词体“专主情致” ,善于表... 广义的悼亡文学所伤悼的对象包括与当事人有关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凭吊先贤英烈和悼念故国。我们所谓的悼亡词的伤悼对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实际上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宋代的悼亡词充分发挥了词体“专主情致” ,善于表现创作主体幽微深细之情感的特点 ,在词之腾挪跌宕的章法结构和浓密悲凉的意象组合中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伤悼主体的深悲剧痛和无限怀想。有的悼亡词将悼念亡人与自伤身世打并到一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悼亡词 宋代 情感 意象 伤悼主体 章法结构 创作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正悲秋,汝又伤春矣!”——宋词主题研究之一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玉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3-68,共6页
“伤春”与“悲秋”这一传统的文学主题在宋词中表现得非常集中、强烈。其中的“伤春”主题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 ,有的旨在抒写时代哀感 ,有的重在表现身世之悲。前者主要产生在风雨飘摇的乱离时期 ,针对性较强 ;后者则是特定环境下某种... “伤春”与“悲秋”这一传统的文学主题在宋词中表现得非常集中、强烈。其中的“伤春”主题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 ,有的旨在抒写时代哀感 ,有的重在表现身世之悲。前者主要产生在风雨飘摇的乱离时期 ,针对性较强 ;后者则是特定环境下某种情绪的流露 ,意义指向是多元的 ,但与“忧生之嗟”更为相近。而“悲秋”的心理指向主要定位在“感士不遇”方面 ,在南宋作为抗战志士的词人身上表现为更为悲郁的“英雄失路”的情怀。到了朝代鼎革的宋元之际 ,词人“悲秋”更多的是将“悲身世之秋”与“悲时代之秋”打并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主题 伤春 悲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孔教运动中的孔教新创仪式述论——以孔教会为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颂之 杨春梅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55-60,共6页
孔教运动中孔教徒们除在理论上树立孔子的教主地位外,在强化孔教的宗教色彩方面,孔教徒们更是极力建设孔教的宗教仪式。这些新创仪式主要有:释奠礼的新推广、颂经与念圣辞、教堂与祀孔配天礼、圣诞节及其他一些孔教节日的纪念、儒服、... 孔教运动中孔教徒们除在理论上树立孔子的教主地位外,在强化孔教的宗教色彩方面,孔教徒们更是极力建设孔教的宗教仪式。这些新创仪式主要有:释奠礼的新推广、颂经与念圣辞、教堂与祀孔配天礼、圣诞节及其他一些孔教节日的纪念、儒服、孔子纪年、教旗和教徽等。这些仪式的创建,强化了孔教的宗教色彩,却并未在孔教徒中广泛流行。在宗教仪式的创设上,孔教运动可以说是失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教会 孔教礼仪 孔教运动 陈焕章 康有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竹书《诗论》与《诗经》学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春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28,共7页
上博竹书《诗论》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孔门论诗之作。它的发现 ,对解决《诗经》文本的形成和传流及儒家诗教的传承和流派问题 ,特别是对解决《毛诗序》和《毛诗传》的渊源问题 ,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许多学者已就此作出一... 上博竹书《诗论》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孔门论诗之作。它的发现 ,对解决《诗经》文本的形成和传流及儒家诗教的传承和流派问题 ,特别是对解决《毛诗序》和《毛诗传》的渊源问题 ,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许多学者已就此作出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研究和推断 ,其中 ,李学勤、廖名春、江林昌三位先生各自的研究观点很有代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诗经》学 《毛诗序》 孔门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问题哲学解提出的根据与诱因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冠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8-73,共6页
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作为一个新范畴 ,被提出的主要理论根据是恩格斯和爱因斯坦等人的有关论述 ,被提出的主要事实根据是类似于大爆炸宇宙学说和“毛粒子”假说等普遍存在于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学说、假说、预见等 ,被提出的直接的诱导性原因... 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作为一个新范畴 ,被提出的主要理论根据是恩格斯和爱因斯坦等人的有关论述 ,被提出的主要事实根据是类似于大爆炸宇宙学说和“毛粒子”假说等普遍存在于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学说、假说、预见等 ,被提出的直接的诱导性原因是对“科学终结”论的质疑。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问题 哲学解 理论根据 事实根据 诱导性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诸种“非劳动价值论”——一种“科学理论”视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冠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90,共8页
从“科学理论”的视域来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中外理论界众多价值、价格学说中的一种,而且在我国是影响颇大的一种。在此之外,中外理论界还提出了各种“非劳动价值论”学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生产费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 从“科学理论”的视域来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中外理论界众多价值、价格学说中的一种,而且在我国是影响颇大的一种。在此之外,中外理论界还提出了各种“非劳动价值论”学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生产费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效应价值论、边际效应价值论、供求决定价值论、均衡价格论、物化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建立在“劳动”这个人类本质活动基础上的价值论研究的结晶,它与各种非劳动价值论相比较,是更为深刻的理论,是在科学地区分和严格地定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价值形式、价值和价格、物化劳动和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等诸对范畴的基础上,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的有机统一的宏大理论体系;而各种“非劳动价值论”的学说,基本上都是在现象层面上对价值或价格的考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远没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那样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非劳动价值论” 科学理论 知识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牟宗三对儒家王道的虚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春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7-51,共5页
“内圣外王”是对儒家王道理念的特殊表述。儒家于“内圣”方面固然用力颇多 ,而于“外王”方面用力亦复不少 ,在行为模式、制度架构、运作规范等各方面都曾做出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 ,并且其中有些原则性的东西是自孔子以来“一以贯之... “内圣外王”是对儒家王道理念的特殊表述。儒家于“内圣”方面固然用力颇多 ,而于“外王”方面用力亦复不少 ,在行为模式、制度架构、运作规范等各方面都曾做出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 ,并且其中有些原则性的东西是自孔子以来“一以贯之”的。作为王道全体大用之一面 ,“外王之道”有着具体确定的内容 ,并始终保存在儒家经典之中。但新儒家特别是牟宗三却故意回避这一事实 ,他对儒家固有的外王之道采取掏空和虚化的策略 ,并将现代民主和科学置换进去 ,当作其固有之理想期求 ,以证成其本内圣以开出新外王之合理性。事实是 ,传统儒家特有的外王之道是虚化不了的 ,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现代化也只能在现代社会实践生活的土壤中生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儒家王道 新外王 虚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信息和审美系统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欣复 《学术论坛》 1985年第11期31-35,共5页
由信息论而引出的信息论美学,目前在国内外都很时兴。但信息论的历史不长,用它来解释美学现象的时间更短,在西方是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在我国是近几年的事。无论从研究的论题、范围还是方法、成果看,信息美学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关键词 信息论美学 个性特质 新颖性 审美信息 形式美 系统论 感性愉悦 美学特征 个性特征 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复杂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思想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冠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40,共4页
透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不难发现 ,复杂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思想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颇为重要的内涵。但是 ,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主要历史使命所决定 ,马克思对这一思想内涵并没有进一步系统地展开讨论。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 ... 透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不难发现 ,复杂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思想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颇为重要的内涵。但是 ,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主要历史使命所决定 ,马克思对这一思想内涵并没有进一步系统地展开讨论。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与价值的关系的思想 ,使之系统化和理论化 ,建立现代的复杂劳动价值理论 ,以适应当代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复杂劳动 价值 关系 知识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然界层次结构的双向因果关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冠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80-82,共3页
因果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由现代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的特点所决定 ,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具体体现为上向因果链、下向因果链及二者的统一即双向因果链。揭示自然界层次结构的双向因果关系 ,对于现代科学... 因果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由现代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的特点所决定 ,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具体体现为上向因果链、下向因果链及二者的统一即双向因果链。揭示自然界层次结构的双向因果关系 ,对于现代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和指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关系 因果链 双向性 层次结构 方法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人生观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振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孔子 人生观 积极进取 精神生活 人生理想 志于道 生活态度 “志”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人生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