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启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性的大师——王瑶先生致《社会科学战线》田敬宝先生六封信札
1
作者 焦宝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1-195,共5页
在现代文学研究大师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研究、鲁迅研究中取得开拓性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学科奠基者之一","现代文学学术界一致公认他是‘一代宗师’"。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 现代性 王瑶 大师 信札 鲁迅研究 文学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与“不变”:《社会科学战线》的探索之路
2
作者 王卓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社会科学战线》 “变” 学术理念 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 人文理想 学术成果 大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社会指数运动的复兴及当代发展——20世纪社会指数运动的社会学审视(之二)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妮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63,共7页
社会指数运动对当代社会学在研究主旨和方法上都具有深远影响。社会指数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政治及理论自身的局限出现衰落,但研究并未完全终止。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福利社会带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同步,人们开始... 社会指数运动对当代社会学在研究主旨和方法上都具有深远影响。社会指数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政治及理论自身的局限出现衰落,但研究并未完全终止。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福利社会带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同步,人们开始思考生活质量的真实意义。出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开始参与将指数研究逐渐规模化、长期化,开启了国家层面的生活质量调查,社会全面报告日益成熟,实现了研究主题上的生活质量问题转向,对当前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社会指数运动复兴 高福利社会 社会学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指数研究中文化差异与幸福感研究关系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妮 于波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71-75,89,共6页
关于文化差异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幸福感判断,学界存在两种相反观点:一是认为文化差异会造成情感、心理等因素上的差异,从而影响自我阐释和幸福感的判断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背景差异不会导致调查结果差异。通过社会学调查实例结论,对... 关于文化差异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幸福感判断,学界存在两种相反观点:一是认为文化差异会造成情感、心理等因素上的差异,从而影响自我阐释和幸福感的判断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背景差异不会导致调查结果差异。通过社会学调查实例结论,对两种观点进行分析:前者更倾向于具体指标的分析,对具体政策制定和实施效果的参与更为有效;而后者则将各指数因素归纳作整体把握,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学的幸福感研究若要完成有效的政策制定参与,应重视社会指数研究的旨向与目的,将前者纳入后者调查范围,重视数据的二次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感 文化差异 比较研究 社会指数研究 生活整体 生活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技术·生产力——准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论断
5
作者 刘福森 李英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67-72,共6页
文章认为,1857—1858年,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论断。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主要是在下述两种意义上使用的:第一,在大机器生产以后,科学成为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科学。这一层意义,马克思是从功能,而不是从实体讲“科学是生产力”的。第... 文章认为,1857—1858年,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论断。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主要是在下述两种意义上使用的:第一,在大机器生产以后,科学成为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科学。这一层意义,马克思是从功能,而不是从实体讲“科学是生产力”的。第二,在大机器生产中,科学成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这一层意义中的“独立因素”也是从功能意义而不是从实体意义上说的。文章还对当前理论界对“科学是生产力”的某些模糊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生产力 大机器生产 马克思 生产过程 科学·技术 直接劳动 手工生产 自然力 功能 独立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原则的科学基础
6
作者 舒虹 《中州学刊》 1988年第2期22-26,29,共6页
一、目前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1、一个经济学定义 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价值”概念,普遍定义为: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特定关系。从概念发生的意义上讲,这个定义当然是对的,这样的理解也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因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 一、目前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1、一个经济学定义 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价值”概念,普遍定义为: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特定关系。从概念发生的意义上讲,这个定义当然是对的,这样的理解也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因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但是,仔细的,进一步的思考使我们发现,这个定义同经济学中“商品使用价值”的定义实质上是一个意思。在经济学中商品使用价值的定义是这样的: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特定需要的属性。可以看出,这两个定义在内涵上没有什么差别,仅仅是在外延上,前者将经济学中的“商品”拓广成为“客体”,将“人”提升为“主体”。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原则 科学基础 商品使用价值 主体需求 基本问题 经济学定义 马克思 客体 哲学界 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江南清乐及乐府诗的属性及与曲词发生的起源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木斋 焦宝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6-112,共7页
清乐和六朝乐府具有声乐属性、江南文化属性、精练属性、宫廷贵族属性和宫廷艳歌属性,正是这些属性,使清乐和六朝乐府诗成为了盛唐之际曲词发生的直接源头。
关键词 清乐 六朝乐府 曲词 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民国报刊诗词中的东坡生日雅集 被引量:5
8
作者 焦宝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5-191,共7页
东坡生日雅集活动经翁方纲等人倡导,至晚清诗坛形成了一种文化记忆和惯性。晚清民国诗坛如李鼎铭、范当世及其后的陈三立、郑孝胥、陈衍等知名诗人,超社、逸社、稊园社、青溪诗社等影响颇大的诗社组织,均曾参与东坡生日雅集活动,形成了... 东坡生日雅集活动经翁方纲等人倡导,至晚清诗坛形成了一种文化记忆和惯性。晚清民国诗坛如李鼎铭、范当世及其后的陈三立、郑孝胥、陈衍等知名诗人,超社、逸社、稊园社、青溪诗社等影响颇大的诗社组织,均曾参与东坡生日雅集活动,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东坡生日雅集活动成为东亚文化圈中的共同文化活动。可以说东坡生日雅集活动,尤其是借助作为现代传媒的报刊进行传播的东坡生日雅集活动,是东坡文化传播史上值得关注的一种重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 雅集唱和 东亚文化圈 晚清民国报刊 晚清民国诗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幸福观变革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妮 刘静涵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96,共6页
马克思实践哲学是社会、经济领域与哲学理论嬗变两个方面的契合。社会、经济学领域在18世纪的重要进步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政治经济学的成熟和迅速发展,以及以《人口论》为代表的激进派的科学精神复... 马克思实践哲学是社会、经济领域与哲学理论嬗变两个方面的契合。社会、经济学领域在18世纪的重要进步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政治经济学的成熟和迅速发展,以及以《人口论》为代表的激进派的科学精神复苏;而马克思幸福观形成的哲学背景主要是西方哲学发展的理论嬗变特别是黑格尔理论的影响。二者使得马克思的幸福观以扬弃异化劳动为基础,以人类的自由和全面解放为旨向,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实践主体是社会人,其幸福观呈现出实践性、整体性等特点,并对现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日常语言和形而上学的生活世界转向有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幸福观 实践性 18世纪社会发展 社会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朝与中国和东南亚藩属国朝贡制度之比较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信君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130,共9页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的朝贡体系中,分为典型朝贡国和准朝贡国。典型朝贡国有朝鲜、越南、琉球;准朝贡国主要是其他的东亚、东南亚国家。本文将中朝与中国和东南亚其他藩属国朝贡关系加以比较,从中发现在政治、军事、礼仪、经济等方...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的朝贡体系中,分为典型朝贡国和准朝贡国。典型朝贡国有朝鲜、越南、琉球;准朝贡国主要是其他的东亚、东南亚国家。本文将中朝与中国和东南亚其他藩属国朝贡关系加以比较,从中发现在政治、军事、礼仪、经济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而在中国对其的控制、朝贡手续及朝贡时间、贡期、贡道、贡物、规模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透过这些差别,我们不难发现,朝鲜是典型的朝贡国,东南亚其他藩属国是准朝贡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贡制度 中朝和东南亚其他藩属国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小报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丽红 焦宝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7-41,共5页
本文对清代小报研究中的存疑问题提出两点不成熟的看法。其一,针对史媛媛著《清代前中期新闻传播史》中有关清代小报的定义,及其清代小报没有自己独立的载体的观点,进行考释辨证,认为清代小报是具有独立载体的媒介;其二,分析刊伪邸报与... 本文对清代小报研究中的存疑问题提出两点不成熟的看法。其一,针对史媛媛著《清代前中期新闻传播史》中有关清代小报的定义,及其清代小报没有自己独立的载体的观点,进行考释辨证,认为清代小报是具有独立载体的媒介;其二,分析刊伪邸报与小报之别,以证实清代小报是独立于邸报之外的报纸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小报 邸报 载体 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诗坛》中的中日古典诗歌交流考 被引量:5
12
作者 焦宝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3-187,共5页
《辽东诗坛》是寄居大连的日人田冈正树、野村直彦等于1924年创办的诗歌专刊,该刊刊发了大量当时中日诗人的诗作,对于了解当时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旅大地区乃至整个中日诗坛的交流情况都有重要价值。《辽东诗坛》以促进中日"两国文... 《辽东诗坛》是寄居大连的日人田冈正树、野村直彦等于1924年创办的诗歌专刊,该刊刊发了大量当时中日诗人的诗作,对于了解当时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旅大地区乃至整个中日诗坛的交流情况都有重要价值。《辽东诗坛》以促进中日"两国文人学士接近"为宗旨,广泛刊发两国诗人的诗作。呈现两国关系密切的著名学者、诗人间的交流,为两国政界、学界及诗坛重要人物举办迎送雅集唱和,以及在连诗社的雅集唱和,均是《辽东诗坛》上中日诗歌交流的重要形式。《辽东诗坛》的中日古典诗歌交流,在"九一八"后陷入低谷,与此一时段中国诗坛诗词创作的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诗坛》 中日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风报》《庸言》诗词与梁启超的诗学转变——以梁启超、朱祖谋与同光体诗人为中心 被引量:2
13
作者 焦宝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9-154,共6页
梁启超是晚清诗界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推动者,但随着晚清风云变幻的时局,梁启超的诗学理念与实践也发生了转向。清末民初,在立宪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梁启超支持创办的《国风报》以及民初回国后主持的《庸言》上,虽然仍旧刊发旧体诗词,但《清... 梁启超是晚清诗界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推动者,但随着晚清风云变幻的时局,梁启超的诗学理念与实践也发生了转向。清末民初,在立宪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梁启超支持创办的《国风报》以及民初回国后主持的《庸言》上,虽然仍旧刊发旧体诗词,但《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期的诗界革命作品已难觅踪迹。充斥其中的是同光体诗作及陈衍等的诗论,这正是在此前梁启超诗学理念转向的实践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风报》 《庸言》 梁启超 朱祖谋 同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议报》重要诗人毋暇为梁鼎芬——兼论变法失败后梁鼎芬与康梁的隐秘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焦宝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59,共7页
《清议报》是晚清最重要的维新派舆论阵地之一,曾发表了大量的诗词作品。目前针对《清议报》诗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毋暇是在《清议报》上发表诗作数量最多的诗人,甚至超过《清议报》上的核心诗人康有为等人,其诗作集中显露出变法维新... 《清议报》是晚清最重要的维新派舆论阵地之一,曾发表了大量的诗词作品。目前针对《清议报》诗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毋暇是在《清议报》上发表诗作数量最多的诗人,甚至超过《清议报》上的核心诗人康有为等人,其诗作集中显露出变法维新的思想,但对于毋暇的身份,学界还没有相关考察。通过考索,可以发现,毋暇为晚清著名诗人梁鼎芬所用斋名。梁氏是张之洞幕中核心幕僚,曾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引荐给张之洞,然而却在戊戌维新期间和其后发表大量攻击康梁变法的言论,其前后态度变化之剧烈,曾被指斥为"首鼠两端"。通过分析"托身"毋暇的梁鼎芬,可见出当时士人文化心态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议报》 毋暇 梁鼎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史之乱是词体兴起的重要机缘 被引量:1
15
作者 焦宝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125,共8页
词体文学产生于盛唐宫廷文化氛围中,无论从音乐角度还是从词作者角度来看,只有盛唐宫廷文化为词体发生提供了条件。唐代乐人主要围绕宫廷和官府而存在,乐人与文人合作的酒筵游戏环境更是围绕宫廷和官府展开。民间既不存在孕育词的音乐系... 词体文学产生于盛唐宫廷文化氛围中,无论从音乐角度还是从词作者角度来看,只有盛唐宫廷文化为词体发生提供了条件。唐代乐人主要围绕宫廷和官府而存在,乐人与文人合作的酒筵游戏环境更是围绕宫廷和官府展开。民间既不存在孕育词的音乐系统,也不存在有能力依调填词的词作者,近百年来流行的词体起源于民间说是没有根据的。词体文学的兴起与成立,与安史之乱造成的唐代社会动荡密切相关。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走向衰微,方镇势力崛起,唐宫廷数次遣散乐人,乐人散落幕府,原本熟悉宫廷文化的文人士大夫将词体创作带入地方。安史之乱后的宫廷音乐文化凋敝,实际上是宫廷音乐文化传播不断下移的过程,而这正是词体兴起的重要机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史之乱 乐人 词体 词乐 宫廷文化 音乐文化 全唐五代词 燕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初诗词作者群与文学期刊关系研究——以《申报》相关期刊、《新民丛报》与《东方杂志》为对象 被引量:1
16
作者 焦宝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0-204,共5页
晚清杂志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刊载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改变了诗词传统的传播生态。《申报》相关的《瀛寰琐纪》、《四溟琐纪》、《寰宇琐纪》及《侯鲭新录》可说是与诗词发生关系的最初期刊,而在"诗界革命"中,《新民丛报》等... 晚清杂志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刊载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改变了诗词传统的传播生态。《申报》相关的《瀛寰琐纪》、《四溟琐纪》、《寰宇琐纪》及《侯鲭新录》可说是与诗词发生关系的最初期刊,而在"诗界革命"中,《新民丛报》等报刊也不遗余力地发表诗作进行鼓吹与实践。这启发我们,在大众传媒勃兴的晚清民初,诗词作为传统文学样式,并不曾失声,他们也占据了大量的传媒阵地,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资料,比如《东方杂志》,刊发了以同光体诗人中闽籍诗人为核心的近两千首诗词作品,可以说《东方杂志》即是同光体闽籍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传媒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初 诗词 《申报》 《新民丛报》 《东方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变法对苏轼文学的积极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焦宝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8-204,共7页
王安石变法给宋代社会带来了剧烈的震荡,给苏轼的仕途生活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却给苏轼文学带来多重积极影响。首先,变法促使苏轼全面关注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客观上增强了其作品的现实性。其次,王安石变法的严酷现实丰富了苏轼文学的表... 王安石变法给宋代社会带来了剧烈的震荡,给苏轼的仕途生活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却给苏轼文学带来多重积极影响。首先,变法促使苏轼全面关注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客观上增强了其作品的现实性。其次,王安石变法的严酷现实丰富了苏轼文学的表现手法。其三,复杂的变法时政促成苏轼此期作品风格的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苏轼文学 现实性 表现手法 作品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关日本海(鲸海)名称考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信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1-175,共5页
关于今日本海海域的命名,近年引起韩国、日本等国学者的争议。韩国学者提出将"日本海"改称"东海";日本学者则竭力主张保持"日本海"这一名称。对此问题,中国学者最有发言权。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今... 关于今日本海海域的命名,近年引起韩国、日本等国学者的争议。韩国学者提出将"日本海"改称"东海";日本学者则竭力主张保持"日本海"这一名称。对此问题,中国学者最有发言权。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今日本海先后被称为"东海"、"鲸海"、"东海"及"南海"。结合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和尊重目前海洋命名的国际准则,将现"日本海"命名为"鲸海"更确切,这样既尊重了历史沿革,又避免了与现中国东部海域——"东海"之名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东海 鲸海 考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锋小说时间意识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艳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9-251,共3页
时间与文学向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兴起于1980年代的先锋小说全面借鉴西方关于时间观念的成果,将时间作为作品表现的主题,以个人叙事(个人化时间)代替宏大叙事(公共时间),对时间的本质进行了文学化的思考,针对记忆与遗忘、历... 时间与文学向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兴起于1980年代的先锋小说全面借鉴西方关于时间观念的成果,将时间作为作品表现的主题,以个人叙事(个人化时间)代替宏大叙事(公共时间),对时间的本质进行了文学化的思考,针对记忆与遗忘、历史与真实等问题给出了文学化的解答,将对时间的思考深入到人的生命存在与人生意义的层面,为小说时间意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小说 时间意识 文学 人生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释贞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永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4-167,共4页
《周易》中的“贞”字,最初学者依据《易传》和《尔雅》把其释为“正”或“定”。近代以来,随着对殷墟甲骨的考证研究,有学者认为《周易》和殷墟卜辞一样,都是卜筮的产物,并根据《说文》把“贞”训为“卜问”。但通过对殷墟卜辞命辞语... 《周易》中的“贞”字,最初学者依据《易传》和《尔雅》把其释为“正”或“定”。近代以来,随着对殷墟甲骨的考证研究,有学者认为《周易》和殷墟卜辞一样,都是卜筮的产物,并根据《说文》把“贞”训为“卜问”。但通过对殷墟卜辞命辞语气的考察发现,“贞”训为“卜问”解释不通,而释为“正”或“定”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殷墟卜辞 命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