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胺酮与七氟醚麻醉诱导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韩丁 刘亚光 +4 位作者 贾清彦 马骏 罗毅 李稼 欧阳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46-849,共4页
目的 采用压力记录分析法(PRAM)比较氯胺酮与七氟醚麻醉诱导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1~5岁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32例,年龄1~5岁,随机均分为两组:氯胺酮(K组)和七氟醚组(S组),行基础麻醉后均给予哌... 目的 采用压力记录分析法(PRAM)比较氯胺酮与七氟醚麻醉诱导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1~5岁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32例,年龄1~5岁,随机均分为两组:氯胺酮(K组)和七氟醚组(S组),行基础麻醉后均给予哌库溴铵0.2mg/kg、咪达唑仑0.2mg/kg、舒芬太尼1μg/kg及气管插管。用压力记录分析法记录基础麻醉时(T0)、静脉复合麻醉用药后1min(T1)、2min(T2)、5min(T3)和插管后1min(T4)、2min(T5)、5min(T6)、10min(T7)的HR、SBP、DBP、每搏量指数(SVI)、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反映左心室收缩力的压力升支最大速率(dp/dt),计算心率-血压乘积(RPP)。结果 与K组比较,S组T0~T7时HR明显减慢、RPP明显降低(P〈0.01)、T1~T7时SVI明显升高(P〈0.05),T0、T1时SBP、T0~T2、T4、T5时SVRI、T0~T3时dp/dt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两组各时点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患儿发生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结论 与七氟醚比较,氯胺酮产生了明显负性肌力作用及血流动力学波动,七氟醚可能更适合于以低心排为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基础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血流动力学 七氟醚 氯胺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联合肺癌根治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4
2
作者 迟慧 卿恩明 马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目的回顾并总结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联合肺癌根治同期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18年1月静脉复合麻醉同期手术46例患者的麻醉管理资料,年龄53~77岁,ASAⅡ或Ⅲ级。记录术中HR、CVP、MAP、CI、PCWP、混合静... 目的回顾并总结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联合肺癌根治同期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18年1月静脉复合麻醉同期手术46例患者的麻醉管理资料,年龄53~77岁,ASAⅡ或Ⅲ级。记录术中HR、CVP、MAP、CI、PCW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和动脉血乳酸浓度(Lac),计算肺血管阻力(PVR)、全身血管阻力(SVR)、氧供(DO_2)、氧耗(VO_2)和氧摄取率(ERO_2)并对同期手术麻醉风险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同期手术,无死亡病例。2例术中发生心肌缺血、低血压,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4例出现低心排给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麻醉诱导后各时点HR、MAP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中各时点SVR、PVR、 VO_2、Lac较诱导后明显下降(P<0.05或P<0.01),CI、DO_2与ERO_2较诱导后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麻醉重视术前准备和术中监测,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心肌氧供需平衡,做好心肺功能维护能够保证OPCABG联合同期肺癌根治手术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 肺癌根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多茂 卢家凯 +1 位作者 张冬妮 马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9-493,共5页
目的探讨心尖入路主动脉瓣植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2018年2月~2019年8月我院行心尖路径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36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Flotrac监测血流动力学,借助经食道超声进行术中指导与心功能监测,利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麻醉深度... 目的探讨心尖入路主动脉瓣植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2018年2月~2019年8月我院行心尖路径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36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Flotrac监测血流动力学,借助经食道超声进行术中指导与心功能监测,利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麻醉深度。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经右侧颈内静脉放置临时起搏器,观察术前、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术中出入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全因死亡情况。结果诱导前平均动脉压(95.7±11.2)mm Hg,显著高于诱导后15 min(86.1±7.8)mm Hg(P=0.000)和手术结束时(84.4±10.8)mm Hg(P=0.000),但诱导后15 min与手术结束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1.000)。诱导前患者心率(82.2±15.3)次/min,显著高于诱导后15 min(74.3±15.7)次/min(P=0.000),手术结束时心率(87.4±15.5)次/min升至诱导前水平(P=0.576),但明显高于诱导后15 min(P=0.003)。诱导前患者心输出量(4.95±0.58)L·min^-1,显著高于诱导后15 min(4.25±0.31)L·min^-1(P=0.000)和手术结束时(4.76±0.29)L·min^-1(P=0.009),但诱导后15 min显著低于手术结束时(P=0.000)。诱导前患者心输出量指数(2.90±0.41)L·min^-1·m^-2,显著高于诱导后15 min(2.50±0.27)L·min^-1·m^-2(P=0.000)和手术结束时(2.80±0.34)L·min^-1·m^-2(P=0.024),且诱导后15 min显著低于手术结束时(P=0.000)。6例发生肝肾功能不全,2例发生低氧血症,2例发生心力衰竭,1例发生室颤,共3例死亡。结论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需要严密术中监测以及仔细的血流动力学管理,从而有效保障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入路主动脉瓣植入术 围术期管理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臂静脉入路在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失败后的应用
4
作者 韩丁 马旭波 +1 位作者 潘守东 欧阳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88,共2页
中心静脉置管是麻醉科医师临床工作中的常用操作,近年来超声引导大大提高了置管成功率,然而在新生儿或低体重患儿中失败率仍较高。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多采用经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入路。Breschan等[1... 中心静脉置管是麻醉科医师临床工作中的常用操作,近年来超声引导大大提高了置管成功率,然而在新生儿或低体重患儿中失败率仍较高。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多采用经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入路。Breschan等[1]和Yamamoto等[2]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由锁骨上窝经头臂静脉(brachiocephalic vein,BCV)入路置管在婴幼儿中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国内较少报道BCV入路置管在患儿中的应用,现本文报道经其他入路行中心静脉置管失败后行BCV入路置管作为补救措施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麻醉科医师 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 头臂静脉 锁骨上窝 置管成功率 常用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药理学优化模型对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
5
作者 陈嘉莹 李镱 +3 位作者 刘培增 官道刚 梁杰贤 王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21,共1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和算法模型筛选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成分,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DisGeNet数据库挖掘致病基因,构建加权基因互作网络;整合中药数据库获取苓桂术甘汤化学成分,结合吸收、分配、代谢、...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和算法模型筛选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成分,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DisGeNet数据库挖掘致病基因,构建加权基因互作网络;整合中药数据库获取苓桂术甘汤化学成分,结合吸收、分配、代谢、排泄及毒性特性与文献验证筛选活性化合物。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化合物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基于复杂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模型及累积贡献率算法,筛选效应空间蛋白并建立核心功能成分群。以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 ISO)诱导构建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采用qRT-PCR检测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和B型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核心功能成分群调控的关键通路蛋白表达。结果:共筛选苓桂术甘汤活性化合物303种,锁定233个效应空间蛋白并建立核心功能成分群。网络分析表明,核心功能成分群通过调控PI3K/Akt、MAPK及cAMP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细胞实验证实核心功能成分群中的3种代表成分(乙酸苄酯、苯甲酸乙酯及氢化肉桂酸)显著抑制损伤心肌细胞中ANP及BNP的mRNA表达,并通过抑制PI3K/Akt、MAPK通路,激活cAMP通路来发挥治疗作用。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网络药理学优化模型成功筛选出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的核心代表成分,其机制涉及多通路协同调控,可为中药复方机制解析及组分优化提供理论与方法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苓桂术甘汤 心力衰竭 算法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心脏病围麻醉期中国专家临床管理共识 被引量:23
6
作者 赵丽云 徐铭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03-708,共6页
妊娠合并心脏病位居发达国家产科死因首位,发展中国家仅次于产后出血。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开放和高龄产妇的增加,产妇合并心脏病的数量也在增加(图1)。合并心脏病的产妇往往需要剖宫产终止妊娠,其预后与麻醉处理是否得当密切相关。对于... 妊娠合并心脏病位居发达国家产科死因首位,发展中国家仅次于产后出血。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开放和高龄产妇的增加,产妇合并心脏病的数量也在增加(图1)。合并心脏病的产妇往往需要剖宫产终止妊娠,其预后与麻醉处理是否得当密切相关。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围麻醉期管理,目前尚无全国性专家共识。本学会对2013-2017年国内妊娠合并心脏病例数较多的67家医院进行了麻醉管理临床路径调研,53家医院提供了完整临床信息,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形成《妊娠合并心脏病围麻醉期中国专家临床管理共识(2018)》。本共识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不具强制性,仅供麻醉专业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合并心脏病 发展中国家 临床管理 围麻醉期 专家 高龄产妇 发达国家 产后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日间儿童牙病治疗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术榕 赵二贤 袁静静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日间儿童牙病治疗手术的应用。方法:选择60名择期在日间门诊全身麻醉下行牙齿治疗术的儿童,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两组患儿均为七氟烷吸入诱导,D组麻醉后静脉输注右... 目的:探讨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日间儿童牙病治疗手术的应用。方法:选择60名择期在日间门诊全身麻醉下行牙齿治疗术的儿童,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两组患儿均为七氟烷吸入诱导,D组麻醉后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后以0.5μg/(kg·h)维持;C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 40~60。记录患儿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麻醉恢复时间和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组麻醉恢复期PAED躁动评分和m-CHEOP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患儿苏醒时(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min(T4)时D组MAP、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可减少小儿苏醒期躁动和减轻术后疼痛,麻醉效果良好,适用于日间儿童牙病治疗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七氟烷 术后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何明伟 葛维鹏 +1 位作者 马骏 郑观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7-571,共5页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贯通式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B组行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C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贯通式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B组行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C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2h、1个月和3个月进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前、治疗后72h、1个月和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A组(6.6±1.6)分、(1.6±1.0)分、(2.7±1.0)分和(3.3±1.9)分;B组(6.8±1.4)分、(1.4±0.8)分、(3.0±1.1)分和(3.6±1.7)分;C组(6.8±1.5)分、(1.4±0.9)分、(1.9±1.0)和(2.1±1.3)分。治疗后72h、1个月和3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A组(95%)、(80%)、(70%);B组(100%)、(80%)、(75%);C组(100%)、(95%)、(90%)。C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VAS下降值较A组、B组均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单纯低温等离子射频或双针穿刺臭氧注射,但其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 臭氧 双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郭向飞 刘亚光 +2 位作者 霍岩松 吴宪宏 马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863-867,共5页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共8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接受基础口服药物+维生素B12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阻滞(A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B组),或基...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共8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接受基础口服药物+维生素B12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阻滞(A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B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胸椎旁神经阻滞+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C组),或基础口服药物+复方三维B肌内注射+胸椎旁神经阻滞及臭氧注射+皮损区局部神经阻滞(D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评分(Q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不同处理组患者VAS、QS和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A、B和C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D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臭氧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 神经传导阻滞 臭氧 神经心理学测验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栓治疗期间发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多学科治疗经验 被引量:24
10
作者 郎海波 高峰 +4 位作者 石进 陈雪 张杰 黄小勇 吴宪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86-789,793,共5页
目的探讨抗栓治疗期间发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多学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抗栓治疗合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24小时内行急诊内镜检查患者79例的临床资料。窦性心动过速4... 目的探讨抗栓治疗期间发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多学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抗栓治疗合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24小时内行急诊内镜检查患者79例的临床资料。窦性心动过速48例,低收缩压15例,同时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和低收缩压16例。抗血小板治疗69例(肠溶阿司匹林35例,氯吡格雷8例,肠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例,肠溶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5例),抗凝治疗10例(华法林7例,低分子肝素3例)。血红蛋白下降20~90 g/L,中位数40 g/L。19例合并循环衰竭,于手术室气管插管麻醉下行内镜检查及治疗,其余60例于心电监护、吸氧条件下行内镜检查及治疗。多学科共同会诊调整抗栓药物使用。结果内镜诊断消化性溃疡61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10例,急性糜烂性胃炎6例,十二指肠憩室1例,胃间质瘤1例。Rockall评分4~9分,中位数6分。8例追加介入止血治疗。均止血成功,未再出现活动性出血表现。结论抗栓治疗患者发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出血和栓塞风险,多学科共同会诊决定抗栓治疗药物调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抗栓治疗 多学科治疗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功能损害患者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的短中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金金 王岳锋 +1 位作者 马月华 金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血肌酐重度升高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的短、中期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6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OPCABG、术前血肌酐重度升高(≥1.5倍正常值上限)的46例患者,分析围术期并发症、住院死亡发... 目的探讨术前血肌酐重度升高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的短、中期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6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OPCABG、术前血肌酐重度升高(≥1.5倍正常值上限)的46例患者,分析围术期并发症、住院死亡发生率和中期预后。结果 46例患者年龄45~85(65.4±8.5)岁,院内死亡发生率为4.4%。术中行紧急体外循环1例(2.2%),术中发生心室纤颤2例(4.4%),术后行院内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9例(19.6%)。术后1年存活率100%,2年存活率97.6%。13例(28.3%)患者术后营养状况评分≤11分。结论术前血肌酐重度升高患者行OPCABG术后的住院死亡发生率及术后2年存活率在可接受范围内,大部分患者术后营养状况良好,具有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血肌酐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针穿刺臭氧注射+等离子射频治疗盘源性腰腿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葛维鹏 郑观荣 +4 位作者 杜梅青 徐伟民 王大龙 张海山 何明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2-286,共5页
目的探讨双针穿刺臭氧注射结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盘源性腰腿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盘源性腰腿痛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A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B组行双针穿刺臭氧注射,C组行双针穿刺臭氧注射结合低温等离子射频。评价各... 目的探讨双针穿刺臭氧注射结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盘源性腰腿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盘源性腰腿痛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A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B组行双针穿刺臭氧注射,C组行双针穿刺臭氧注射结合低温等离子射频。评价各组治疗前,治疗后3、30、90 d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治疗效果、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VA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30、90 d VAS和治疗效果优良率及治疗后90 d ODI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针穿刺注射臭氧结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比单纯低温等离子射频或双针穿刺注射臭氧治疗效果更确切,持续时间更长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源性腰腿痛 等离子射频 臭氧 双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对室间隔缺损患儿脑血管CO2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韩丁 谢思远 +5 位作者 李航 刘亚光 潘守东 罗毅 李稼 欧阳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比较静脉麻醉药与七氟醚对室间隔缺损患儿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carbon dioxide reactivity,CO2R)的影响。方法纳入3~12月龄患儿32例,随机分为两组。静脉组静注哌库溴铵0.2 mg/kg、... 目的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比较静脉麻醉药与七氟醚对室间隔缺损患儿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carbon dioxide reactivity,CO2R)的影响。方法纳入3~12月龄患儿32例,随机分为两组。静脉组静注哌库溴铵0.2 mg/kg、咪达唑仑0.2 mg/kg及舒芬太尼1 μg/kg,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全凭静脉维持麻醉。吸入组持续吸入七氟醚1.5 MAC,静注哌库溴铵0.2 mg/kg,自主呼吸消失后行气管插管,七氟醚1.0 MAC维持麻醉。调整机械通气条件,使PETCO2依次维持在30 mmHg(T1)、35 mmHg(T2)、40 mmHg(T3)、45 mmHg(T4),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度(VMCA),同时记录HR、心脏指数(CI)及BIS,计算CO2R。结果T1—T4时两组VMCA明显增加,HR明显减慢(P<0.01);吸入组BIS值和CO2R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与静脉组比较,吸入组T3和T4时VMCA,T1—T4时HR、T1—T2时段CO2R明显增高(P<0.01或P<0.05)。结论1.0 MAC七氟醚麻醉下,在低PETCO2范围内CO2R更高,且高于使用静脉麻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 吸入性麻醉药 经颅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和法乐四联症患儿心脏手术中区域脑氧饱和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丁 刘亚光 +4 位作者 欧阳川 汪晓南 潘守东 罗毅 李稼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使用Fore-Sight近红外光谱仪比较室间隔缺损(VSD)和法乐四联症(TOF)患儿心脏手术中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_2)变化。方法:选择3~36个月龄患儿共60例,其中VSD组28例,TOF组32例。在麻醉诱导后(t_0)、切开心包(t_1)、体外循环全流量... 目的:使用Fore-Sight近红外光谱仪比较室间隔缺损(VSD)和法乐四联症(TOF)患儿心脏手术中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_2)变化。方法:选择3~36个月龄患儿共60例,其中VSD组28例,TOF组32例。在麻醉诱导后(t_0)、切开心包(t_1)、体外循环全流量后5 min(t_2)、脱机前5 min(t_3)、脱机时(t_4)、改良超滤结束(t_5)、术毕(t-_6)记录各时点rScO_2、脉搏氧饱和度(SpO_2)、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每搏量指数、心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动脉压力升支最大斜率(dp/dt max)。结果:(1)两组患儿:rScO_2均在脱机时(t4)处于最低点,与t_0点比较均显著降低(均P<0.05);t_5时rScO_2、每搏量指数、心指数、dp/dt max较t4时均显著增加(均P<0.001)。(2) TOF组患儿:组内t_5和t_6与t_0相比,rScO_2及SpO_2均显著增加(P均<0.05);与VSD组比较,TOF组t_0~t_2时r ScO_2显著降低(P均P<0.05),改良超滤后r ScO_2增加比率更大(P<0.05); t_0和t_1时点rScO_2和SpO_2呈显著正相关(r=0.35,P<0.05及r=0.64, P<0.01)。(3)患儿总体样本年龄、体重与rScO_2在t_0、t_1、t_3、t_4、t_5和t_6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改良超滤后心指数增加和rScO_2增加成正相关(r=0.41,P<0.05),且两者增加量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30;r=-0.34,均P<0.05)。结论:rScO_2与年龄和体重有密切关系。与VSD患儿比较,TOF患儿在双心室矫治术前脑氧供低下,经矫治术其脑氧合明显改善;改良超滤使机体血流动力学状况和rScO_2得到改善,其中TOF患儿和年龄较小的患儿受益更大。脱离体外循环前后易发生脑氧降低,临床应加强脑氧供-需平衡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脑氧饱和度 近红外光谱仪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谭红保 马骏 +1 位作者 陈莉 罗莎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8周龄,体重220~250 g。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盐酸戊乙奎醚组(SP组)、IR组和IR+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组(IP...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8周龄,体重220~250 g。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盐酸戊乙奎醚组(SP组)、IR组和IR+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组(IP组),每组8只。S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仅穿线不结扎,30 min后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g/kg。SP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仅穿线不结扎,30 min后经尾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 mg/kg。IR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穿线结扎30 min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3 h。于再灌注(松开结扎线)前即刻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g/kg。IP组于再灌注前即刻经尾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 mg/kg。于开胸前5 min、再灌注后3、6 h,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大鼠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采用智能血压计监测大鼠尾动脉MAP,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cTnT)浓度。结果与开胸前5 min比较,再灌注后3、6 h IR组和IP组LVEDP明显升高,LVESP、LVEF、LVFS、MAP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后3、6 h S组、IR组和IP组血清cTnT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再灌注后3 h比较,再灌注后6 h IR组LVEDP、血清cTnT浓度明显升高,LVESP、LVEF、LVFS、MAP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再灌注后3、6 h IR组和IP组LVEDP、血清cTnT浓度明显升高,LVESP、LVEF、LVFS、MAP明显降低(P<0.05)。与IR组比较,再灌注后3、6 h IP组LVEDP、血清cTnT浓度明显降低,LVESP、LVEF、LVFS、MAP明显升高(P<0.05)。S组和SP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cTnT浓度,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戊乙奎醚 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功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压变异度在室间隔缺损和法洛四联症患儿预测容量反应的不同
16
作者 陈刚 韩丁 +2 位作者 李稼 潘守东 欧阳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937-3941,共5页
目的比较脉压变异度(PPV)在室间隔缺损(VSD)和法洛四联症(TOF)患儿预测容量反应的不同。方法 VSD组共38例,年龄(1.05±0.75)岁,TOF组共36例,年龄(1.15±0.68)岁。脱离体外循环后进行补液治疗,在补液前、后使用压力记录分析法记... 目的比较脉压变异度(PPV)在室间隔缺损(VSD)和法洛四联症(TOF)患儿预测容量反应的不同。方法 VSD组共38例,年龄(1.05±0.75)岁,TOF组共36例,年龄(1.15±0.68)岁。脱离体外循环后进行补液治疗,在补液前、后使用压力记录分析法记录PPV,同时记录心指数(CI),以补液后CI增加≥15%的患儿为对补液有反应者。使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PPV预测容量反应的准确性和阈值。结果补液前、后TOF组内PPV均显著低于VSD组(均P<0.01)。VSD组:有反应者27例,无反应者11例,ROC曲线面积是0.89,诊断阈值是17.4%。TOF组:有反应者26例,无反应者10例,ROC曲线面积是0.79,诊断阈值是13.4%。结论在行VSD和TOF根治术患儿中,PPV可以预测容量反应。PPV预测性及其阈值在前者高于后者。PPV受右心室-肺动脉循环影响,应避免TOF因PPV本身偏低而补液不足,VSD因PPV本身偏高而补液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手术 脉压变异度 容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非心脏手术中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被引量:15
17
作者 赵丽云 +2 位作者 徐铭军 朱斌 许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25-1030,共6页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麻醉医师学会联盟(WHO-WFSA)在2018年颁布的“麻醉安全国际标准”里提出了术中监测的最低标准[1],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也明确要求手术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况等均应该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2],二者...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麻醉医师学会联盟(WHO-WFSA)在2018年颁布的“麻醉安全国际标准”里提出了术中监测的最低标准[1],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也明确要求手术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况等均应该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2],二者均重点强调循环监测的精准与及时。除去基本无创循环监测指标外,常见的有创循环监测指标包括有创连续动脉压、CVP、肺动脉压和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等。其中,超声技术凸显价值,无论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还是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均可直视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前负荷状态等,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CO值变化的原因,从而提高循环处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非心脏手术 麻醉安全 经胸超声心动图 术中监测 心输出量 肺动脉压 循环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兆麒 林多茂 +2 位作者 薛艳艳 杨艳丽 马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34-1136,共3页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全世界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随着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心脏动脉搭桥术、溶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率明显地下降,然而有时候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缺血的心...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全世界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随着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心脏动脉搭桥术、溶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率明显地下降,然而有时候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缺血的心肌功能恢复,反而加重心肌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膜通透性 缺血性心脏病 再灌注损伤 血管成形术 搭桥术 心肌保护 细胞凋亡 MITOCHONDRIAL 皮腔 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对室间隔缺损患儿脑氧合和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谢思远 韩丁 +1 位作者 李稼 欧阳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间机械通气变化对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修补术患儿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cO2)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CBFV)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间机械通气变化对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修补术患儿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cO2)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CBFV)的影响。方法选择VSD修补术患儿67例,男34例,女33例,年龄<1岁,体重3.4~11.0 kg,ASA Ⅱ或Ⅲ级。入室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调整通气参数使PETCO2初始值为30 mmHg(T30)。持续使用Fore-Sight实时监测右侧额部rScO2,TCD间断测量CBFV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值。通过调整通气参数使PETCO2逐渐上升至35 mmHg(T35)、40 mmHg(T40)、45 mmHg(T45),记录对应的CBFV值以及rScO2,计算每分钟通气量(MV)和T30—T35、T35—T40、T40—T45三个时段的脑血管CO2反应性(CO2R)。结果 T30—T45时rScO2、CBFV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值均明显增大(P<0.01),PI、RI均明显减小(P<0.01)。T35—T40时CO2R在最高值。结论室间隔缺损患儿在麻醉诱导阶段,机械通气对脑氧合和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有明显影响,正常低通气能明显增加脑氧合和脑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机械通气 脑氧饱和度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速度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熊立娜 马骏 徐铭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PIEB)速度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采用PIEB方式镇痛的单胎产妇163例,年龄20~35岁,BMI 21~29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三组:低速度组(L组,n=50)、中速度组(M组,n=... 目的观察不同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PIEB)速度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采用PIEB方式镇痛的单胎产妇163例,年龄20~35岁,BMI 21~29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三组:低速度组(L组,n=50)、中速度组(M组,n=55)和高速度组(H组,n=58)。产妇侧卧位于L_(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均使用首次剂量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镇痛液8~10 ml,30 min后连接电子脉冲泵。电子脉冲泵配方: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镇痛液100 ml。参数设置:脉冲剂量8 ml/次,间隔时间1 h,PCA 6 ml,间隔时间20 min。L组、M组和H组的脉冲速度分别为200、400、600 ml/h。记录分娩镇痛前、镇痛后30 min、1、2、3、4 h、宫口开全时宫缩VAS疼痛评分和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ERMF)的发生情况。记录下肢运动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评分)、PC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局麻药物总用药量和镇痛时间。结果三组不同时点宫缩VAS疼痛评分、ERM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级,均未出现运动阻滞。三组PC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局麻药物用药总量和镇痛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速度的分娩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 硬膜外阻滞 脉冲输注速度 产时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