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型肝炎相关自身抗体和血清AST/ALT比值对丙肝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少敏 陈杰 +1 位作者 陈早立 胡小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357-2359,共3页
目的: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探讨两者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在预测丙肝后肝硬化的一致性。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 目的: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探讨两者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在预测丙肝后肝硬化的一致性。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并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应用Kappa评价方法,对丙肝相关自身抗体和AST/ALT比值预测肝硬化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诊断一致性分析。结果:丙肝相关自身抗体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丙肝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诊断丙肝后肝硬化的敏感性为59.3%、特异性为90.3%、准确性为78.3%;血清AST/ALT比值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丙肝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极好一致性,其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为81.4%、特异性为93.5%、准确性为88.8%。结论:丙肝相关自身抗体和血清AST/ALT比值测定有助于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肝硬化 自身抗体 AST/ALT比值 Kappa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血活血方联合西药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相关细胞因子、血小板参数及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邱莹玉 陈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674-678,共5页
目的:探讨养血活血方联合西药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相关细胞因子、血小板参数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ITP患儿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 目的:探讨养血活血方联合西药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相关细胞因子、血小板参数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ITP患儿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51)。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及环孢素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养血活血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2组主要中医症状量化积分、血清细胞因子、血小板参数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 92%(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儿中医症状量化积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IL-4、IL-6、INF-γ、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PLT、PCT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或P <0. 01),2组PDW、MPV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PⅠCP水平及尿DPD排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对照组血清PⅠCP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尿DPD排泄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 <0. 01),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养血活血方可有效缓解ITP患儿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改善血小板参数及骨代谢指标,促进患儿康复,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养血活血方 细胞因子 血小板参数 骨代谢 临床症状 疗效 西医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术及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赤参壮骨汤治疗手部骨折的病例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宏 陈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2期3015-301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术及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赤参壮骨汤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铁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手部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 目的:探讨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术及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赤参壮骨汤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铁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手部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2组均于术后3 d给予赤参壮骨汤治疗,连续应用2个月,并于术后定期随访6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手部功能恢复情况、临床指标骨代谢情况;统计随访过程中2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手部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0. 00%、66. 67%,观察组手部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总主动屈曲度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1)。治疗后2组血清BGP、OPG、BMP2、IGF-Ⅰ等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 <0. 01),但2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过程中观察组骨折延迟愈合及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与克氏针内固定术术比较,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更加良好,对手部功能的干扰更小;在手术的基础上联合赤参壮骨汤可显著提升患者骨形成指标水平,有利于骨折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骨折 克氏针内固定术 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赤参壮骨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不动杆菌耐药性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蓉 邱燕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11期1513-1515,共3页
目的对比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TB细菌鉴定仪检测不动杆菌,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2009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断结果,应用WHONET-5软件对临床分离... 目的对比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TB细菌鉴定仪检测不动杆菌,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2009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断结果,应用WHONET-5软件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分离的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5.9%),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20.1%),对头孢唑林、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98.5%,91.0%),其他依次为头孢呋辛(85.1%)、头孢哌酮(82.8%)、哌拉西林(77.6%)、庆大霉素(74.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4.6%)、头孢噻肟(70.9%)、复方磺胺甲唑(70.9%)、头孢他啶(70.1%)。ICU与非ICU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ICU不动杆菌耐药性显著高于非ICU,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动杆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重症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脑息风止痉汤对帕金森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才弟 陈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2期2987-2990,共4页
目的:探究补脑息风止痉汤治疗帕金森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帕金森患者6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给予左旋多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究补脑息风止痉汤治疗帕金森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帕金森患者6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给予左旋多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补脑息风止痉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2组UPDRS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统计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另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UPDRS-Ⅰ、UPDRS-Ⅱ、UPDRS-Ⅲ、UPDRS-Ⅳ评分及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8. 57%,较对照组的67. 65%显著升高(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MMSE、MoCA评分及观察组血清SOD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血清IL-6、IL-1β、MDA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补脑息风止痉汤可显著改善帕金森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患者认知功能,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补脑息风止痉汤 炎性因子 氧化应激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进行抗结核和抗丙型肝炎治疗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双初 郭玉霞 +3 位作者 程芝 王俊 陈红璋 李珊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150-1151,共2页
我国人群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毒感染率为1%~3%,感染者约3000万例[1].临床上,肺结核并发丙肝比较常见,考虑到二者同时治疗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一般需要先单独治疗结核病.丙肝是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2],为减轻药物性... 我国人群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毒感染率为1%~3%,感染者约3000万例[1].临床上,肺结核并发丙肝比较常见,考虑到二者同时治疗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一般需要先单独治疗结核病.丙肝是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2],为减轻药物性肝损伤,单独治疗结核病时多以Sm-INH-EMB-Lfx方案(Sm:链霉素,INH:异烟肼,EMB:乙胺丁醇,Lfx:左氧氟沙星)进行化疗[3].对于抗结核和抗丙肝病毒同时治疗是否可行,是否可以减轻丙肝病毒对肝功能的影响,能否应用抗结核标准化学治疗方案,以及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与如何处理,一直是结核科医生关心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独治疗 丙型肝炎 抗结核 同时进行 严重不良反应 药物性肝损伤 丙肝病毒 化学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平致血小板减少二例 被引量:1
7
作者 何丙生 李双初 李珊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07-408,共2页
例1女,19岁,学生。因"咳嗽、咯痰15d,痰血1次",于2009年7月21日就诊于我所。患者否认药物过敏史和家族遗传性疾病史。查体:皮肤黏膜无黄染及瘀点瘀斑,左下肺闻及少许湿啰音,心腹检查无异常。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利福平 2009年 家族遗传性 药物过敏史 皮肤黏膜 疾病史 左下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