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9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因素及其产生机理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段振伟 景国勋 杨书召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21-27,共7页
在当今各种重大伤亡事故中,交通事故所占比例最大.其中驾驶疲劳已经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但驾驶疲劳的产生受交通标志、环境、驾驶员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成因复杂,表现特征呈现出多维度、多侧面.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原... 在当今各种重大伤亡事故中,交通事故所占比例最大.其中驾驶疲劳已经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但驾驶疲劳的产生受交通标志、环境、驾驶员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成因复杂,表现特征呈现出多维度、多侧面.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分析了驾驶疲劳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归纳出其形成过程分为感知、判断决策和动作3个阶段,提出疲劳驾驶的行为模式,并探讨其内在机理,这对于预防驾驶疲劳,保障车辆安全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人机工程 驾驶疲劳 产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实施 被引量:4
2
作者 景国勋 李辉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6年第11期18-20,共3页
基于对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广泛调查。分析了有关院校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建设的思路,该文结合学科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建立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运行... 基于对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广泛调查。分析了有关院校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建设的思路,该文结合学科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建立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运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人机工程 实验室建设 研究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Ov8的煤矿安全帽和安全背心检测算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程磊 张俊展 +1 位作者 景国勋 王蒙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1,共7页
为了预防煤矿作业中因个人防护装备缺失导致的安全事故,提升工人安全帽和安全背心佩戴情况的智能检测能力。基于YOLOv8提出1种改进的目标检测算法SMT-YOLOv8s,该算法引入尺度感知调制模块(scale-aware modulation transformer,SMT)用于... 为了预防煤矿作业中因个人防护装备缺失导致的安全事故,提升工人安全帽和安全背心佩戴情况的智能检测能力。基于YOLOv8提出1种改进的目标检测算法SMT-YOLOv8s,该算法引入尺度感知调制模块(scale-aware modulation transformer,SMT)用于增强图像特征提取,设计跨通道增强通道注意力模块(cross-channel enhanced channel attention,C2ECA)以突出目标特征的表征能力,并提出增强型完全交并比(improved enhanced complete intersection over union,IE-CIoU),用于更精确地计算预测框与真实框之间的位置偏差。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SMT-YOLOv8s算法相较于YOLOv8s模型在自建数据集上的mAP50和mAP50-95分别提高3.7百分点和2.7百分点。与其他算法相比,SMT-YOLOv8s兼具较高精度和计算效率。研究结果可为煤矿个人防护装备智能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Ov8 卷积神经网络 安全帽检测 安全背心检测 煤矿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强矿压工作面水力压裂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4
作者 陈立伟 王东杰 边乐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8,共11页
目的为了研究深部强矿压工作面水力压裂裂纹扩展规律,方法以余吾煤矿的3号煤层S5207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首先建立水力压裂力学模型,分析最大周向拉应变准则和裂纹扩展准则,其次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水力压裂裂纹扩展影响因子D和地应力对... 目的为了研究深部强矿压工作面水力压裂裂纹扩展规律,方法以余吾煤矿的3号煤层S5207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首先建立水力压裂力学模型,分析最大周向拉应变准则和裂纹扩展准则,其次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水力压裂裂纹扩展影响因子D和地应力对水力压裂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并根据现场情况设计水力压裂试验方案,实施水力压裂增透技术,分析现场施工效果。结果结果表明:预制裂纹沿着与原裂纹呈一定角度开裂并向外延伸,其扩展方向最终与最小主应力方向垂直;随着D增大,裂纹与原裂纹的夹角越来越小,当D较大时,裂纹呈现自相似的扩展状态;不同应力场下,裂纹扩展轨迹主要取决于主应力方向,最终与最小主应力方向垂直,水力裂缝为垂直缝,且在裂纹尖端有应力集中现象;现场监测发现,裂纹扩展符合最大周向拉应变准则,裂纹尖端沿着环向拉应变最大的地方扩展,环向拉应变达到最大时裂纹开始扩展,压裂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环向裂隙,裂纹沿垂直于最小主应力方向延伸,与S5207回风巷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相同,与数值模拟结果接近。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深部强矿压工作面水力压裂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裂纹扩展 强矿压 深部岩体 数值模拟 回风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U形通风采煤工作面瓦斯爆炸超压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刘佳佳 张翔 +3 位作者 高志扬 张扬 陈玖强 靳马超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3-176,共14页
为探究U形通风采煤工作面瓦斯爆炸的传播规律,并探讨瓦斯爆炸超压衰减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利用Fluent模拟软件并结合某矿3906工作面情况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根据瓦斯爆炸机理搭建了数学模型,并依据前人实验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 为探究U形通风采煤工作面瓦斯爆炸的传播规律,并探讨瓦斯爆炸超压衰减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利用Fluent模拟软件并结合某矿3906工作面情况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根据瓦斯爆炸机理搭建了数学模型,并依据前人实验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此验证了该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其次,依序进行了模拟关键参数的优化,并得到了关键参数网格尺寸、迭代步长和点火温度的最合理设置分别为0.2 m、0.05 ms和1900 K,通过拟合得到了工作面爆炸超压峰值及其到达时间与爆心距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瓦斯爆炸超压衰减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瓦斯体积分数和瓦斯积聚区压力3个主控因素的极差值依次减小,温度对于爆炸超压衰减的影响最显著,其中R值达到5.928。运用方差分析对影响瓦斯爆炸超压衰减率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的方差值最大,瓦斯积聚区压力的方差值次之,瓦斯体积分数的方差值最小,其中温度的显著值F达到31.835,其余两项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形通风 采煤工作面 瓦斯爆炸 超压衰减率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催化剂Ru/CoAl−LDH可见光深度还原低浓度CO_(2)及其性能增强机理
6
作者 戴俊 贾凤婷 +3 位作者 杨娟 丰之翔 王大钊 冷冲冲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5-1338,共14页
“双碳”目标下,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驱动CO_(2)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已有报道多以高纯CO_(2)为研究对象,而实际燃煤电厂排放的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仅为3%~15%,为规避高能耗的CO_(2)提浓过程,直接实现低浓度CO_(2)光催... “双碳”目标下,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驱动CO_(2)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已有报道多以高纯CO_(2)为研究对象,而实际燃煤电厂排放的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仅为3%~15%,为规避高能耗的CO_(2)提浓过程,直接实现低浓度CO_(2)光催化定向转化对节能减排及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采用共沉淀−水热法首先制得钴铝层状双氢氧化物(CoAl−LDH),通过表面浸渍耦合氢气热处理将钌纳米颗粒负载至CoAl−LDH表面,构筑出可见光催化剂Ru/CoAl−LDH,其独特的表面组成与结构特性有助于实现以水为氢源的低浓度CO_(2)深度光还原。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测试技术对复合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负载的钌物种为零价金属态Ru,其负载未改变CoAl−LDH的纳米片状形貌,但可显著提升复合催化剂的光响应性能。以Ru/CoAl−LDH为光催化剂、水为电子给体和氢源、10%CO_(2)/N_(2)混合气体为模拟烟道气,在可见光照射下考察Ru负载量对还原产物生成量及深度还原产物甲烷选择性的影响,其中1.6%Ru/CoAl−LDH具有最优的CO_(2)光还原性能,可见光照射3 h后的甲烷产生量及选择性高达452.4μmol/g和86.3%,分别是单一CoAl−LDH的10.4倍和3.3倍。同时,借助CO_(2)吸附等温线、原位XPS、瞬态光电流与阻抗谱等测试结果探究了Ru/CoAl−LDH对低浓度CO_(2)深度光还原的性能增强机理。CoAl−LDH表面的—OH基团利于复合催化剂对低浓度CO_(2)的选择性吸附;CoAl−LDH优异的水氧化性能可为CO_(2)深度光还原提供充足的原位氢源,无需使用具有爆炸危险性的氢气;负载的Ru作为光电子受体,在增强光生电荷分离与迁移效率的同时,作为CO_(2)还原活性位能实现其多电子还原过程。因此,CoAl−LDH和助催化剂Ru的协同作用是低浓度CO_(2)深度光还原性能得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复合催化剂Ru/CoAl−LDH实现了可见光水氧化与低浓度CO_(2)深度还原的有效耦合,为本质安全且低能耗CO_(2)转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也为燃煤烟气CO_(2)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CO_(2) 深度光还原 钴铝层状双氢氧化物 钌负载 水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灰岩承压水上地面定向超前区域治理技术
7
作者 高保彬 牛高杰 孟武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79,共7页
针对永城矿区石炭系太原组多层灰岩治理难题,在新桥煤矿21106工作面采用超前区域治理技术,实现受太原组上段灰岩水威胁煤层的安全开采。通过剖析21106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提出了“先锁边后注浆”的治理模式。依据含水层位置、发育情况... 针对永城矿区石炭系太原组多层灰岩治理难题,在新桥煤矿21106工作面采用超前区域治理技术,实现受太原组上段灰岩水威胁煤层的安全开采。通过剖析21106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提出了“先锁边后注浆”的治理模式。依据含水层位置、发育情况、富水性及治理效果确定注浆治理层位,通过治理过程数据分析,揭示地面注浆规律与漏失规律,并对数据进行拟合发现两者关联。基于稳压注浆阶段浆液参数变化特征,提出动态注浆控制方法。根据井下验证孔出水规律评估注浆效果,构建“治理层位选择—地面动态高压注浆—圈定物探异常区—井下空白区补注—井下钻探验证—井下构造发育区验证—物探验证”的超前区域治理体系。结果表明:钻孔注浆量主要用于构造及漏失点位治理;先施工的主孔区域与构造区域更易发生漏失且漏失量显著偏大;注浆量与漏失量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稳压注浆阶段通过拟合公式动态调控注浆压力、浆液密度等关键参数,可提高注浆效率并保障注浆效果。物探及检验钻孔数据显示超前区域治理效果显著,终孔水压由2.23 MPa降至1.5 MPa,水压分布呈孤岛状;L_(10)灰岩作为治理层位,有效增加了隔水层厚度及稳定性,阻断导水通道,解除了承压水威胁,实现了复杂地质构造下多层灰岩承压水上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害超前区域治理 奥灰含水层 浆液漏失 底板水害 注浆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障设置方式对上隅角低氧气体分布特征影响机理研究
8
作者 袁军伟 吴冉 +3 位作者 聂金龙 李龙 都永坤 郭艳美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3-704,共12页
风障法是一种通过在开切眼内合理设置风障以解决上隅角低氧问题的有效方法,风障的设置方式对上隅角低氧气体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开门式”风障相较于“吊拉式”风障,对上隅角低氧现象的治理效果更好,但目前对二者在... 风障法是一种通过在开切眼内合理设置风障以解决上隅角低氧问题的有效方法,风障的设置方式对上隅角低氧气体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开门式”风障相较于“吊拉式”风障,对上隅角低氧现象的治理效果更好,但目前对二者在解决低氧问题内在机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障法的推广应用。本文以山西某矿10050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Ansys Fluent软件构建工作面气体运移模型,开展“开门式”和“吊拉式”风障设置对上隅角低氧气体分布特征影响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开门式”风障相较于“吊拉式”风障能够将更多新鲜风流导入上隅角区域,对上隅角区域风速的提升效果更明显,在上隅角和回风巷之间形成更大压降,改变了低氧气体原有的分布状态,可更好地解决上隅角低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障设置 上隅角 低氧问题 气体运移模型 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突出煤层“内保护层”构建理论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12
9
作者 辛新平 杨程涛 +3 位作者 魏建平 刘勇 王一彤 徐向宇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7-281,共15页
保护层开采是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最有效的技术手段,适用于有保护层可采的多煤层(群)等。对于无保护层可采的强突出单一煤层,随着采深加大、开采强度增加、构造更加复杂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应力与瓦斯耦合型灾害成为主导。为消除煤与瓦斯... 保护层开采是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最有效的技术手段,适用于有保护层可采的多煤层(群)等。对于无保护层可采的强突出单一煤层,随着采深加大、开采强度增加、构造更加复杂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应力与瓦斯耦合型灾害成为主导。为消除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目前采取的诸如机械扩孔、水力冲孔、水射流割缝和水力压裂等措施均能较好地提高抽采效果,但未能实现均匀卸压、均匀增透和消除应力异常,存在一定的消突局限性。如何实现瓦斯高效抽采和高效消突是长期遏制该类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主要技术瓶颈。研究结合河南能源集团所属突出矿井“零距离保护层”分层开采、穿层钻孔卸压增透强化抽采消突的工程实践,通过优化穿层钻孔设计、合理选择卸压措施和精准计量掏出煤量,强化卸压消突效果考察,实现大区域连片均匀卸压,形成了在煤层内构建类似保护层的消突途径,提出了“构建内保护层技术”,实现了强力均匀卸压、高效抽采,实现煤层快速消突。总结以河南能源焦煤公司为代表的突出矿井瓦斯治理技术发展历史及经验,开展单一厚煤层“构建内保护层技术”研究,阐释了“构建内保护层”消突的科学内涵、消突机理构建方法,开发了内保护层消突效果评价技术,构建了强突出单一煤层内保护层消突技术体系并制定了相关企业标准。提出强突出单一煤层主动构建内保护层的消突理念,创新了保护层开采的内涵和外延,为强突出单一煤层高效消突提供了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和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保护层 强突煤层 消突技术 消突评价 抽采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漆酶预处理阻燃纤维板的制备工艺优化及阻燃性能研究
10
作者 孙海彤 牛国庆 高伦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8,共8页
为改善阻燃剂在纤维板中的阻燃效果,采用漆酶预先处理杨木纤维,再使用BL-环保阻燃剂浸渍杨木纤维,制备得到酶处理阻燃纤维板。以纤维板的阻燃剂负载量、氧指数和烟密度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浸渍工艺,并通过氧指数、烟密度、热... 为改善阻燃剂在纤维板中的阻燃效果,采用漆酶预先处理杨木纤维,再使用BL-环保阻燃剂浸渍杨木纤维,制备得到酶处理阻燃纤维板。以纤维板的阻燃剂负载量、氧指数和烟密度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浸渍工艺,并通过氧指数、烟密度、热重(TG)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杨木纤维的浸渍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漆酶处理温度50℃、酶处理时间60 min、酶用量35 U/g、pH值4.8、阻燃剂用量50%、阻燃剂浸渍时间80 min和阻燃剂处理温度35℃的条件下,制备的纤维板阻燃效果最好。此条件下,阻燃剂负载量为20.3%,氧指数为41.5%,烟密度为10.9%,密度为0.774 g/cm~3,静曲强度为30.3 MPa,弹性模量为3 507 MPa,内结合强度为0.61 MPa,吸水厚度膨胀率为17.4%;相比于普通纤维板,BL-环保阻燃剂处理纤维板能提高其氧指数和阻燃剂含量。在干燥阶段与炭化阶段,相比于普通纤维板和仅BL-环保阻燃剂处理制备的阻燃纤维板,漆酶处理的阻燃纤维板产生相同的失重所需的温度更高,不易发生燃烧反应;漆酶处理的阻燃纤维板含氧官能团、羟基官能团明显下降,提高了纤维板的阻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 杨木纤维 BL-环保阻燃剂 配比方式 阻燃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工矿开采致覆岩层移动变形预测计算模型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程健维 赵刚 +3 位作者 撒占友 郑万成 王云刚 刘杰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5,共10页
长壁工作面开采强度大、速度快,煤层上覆岩层的原始应力平衡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导致从直接顶到地面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变形,对井下开采活动及地面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破坏。掌握由开采导致的岩层移动、变形的时间及空间特性,有助... 长壁工作面开采强度大、速度快,煤层上覆岩层的原始应力平衡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导致从直接顶到地面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变形,对井下开采活动及地面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破坏。掌握由开采导致的岩层移动、变形的时间及空间特性,有助于对相关灾害进行防治。以预测地表沉陷的影响函数法为基础,通过相关参数的改造与理论推导,将其用于对地下岩层移动及变形的计算与预测,建立水平煤层工作面上覆岩层终态二维开采沉陷预计模型和动态二维开采沉陷预计模型。并使用该模型进行工作面保护煤柱上覆岩层破坏影响的预测评估、水体下采煤安全性评价、瓦斯抽采巷道层位优化等方面,实践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函数法 等分层模型 自然分层模型 动态开采预测模型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流场模拟中工作面物理模型设置方法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高建良 王立峰 杨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143-148,共6页
利用Fluent软件,对工作面物理模型考虑为多孔介质区域、真实情况、支架与多孔介质区域,结合使用三种条件下的工作面及采空区流场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流场分布得到合理的工作面物理模型设置方法。结果表明:三种工作面物理模型设置情况下... 利用Fluent软件,对工作面物理模型考虑为多孔介质区域、真实情况、支架与多孔介质区域,结合使用三种条件下的工作面及采空区流场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流场分布得到合理的工作面物理模型设置方法。结果表明:三种工作面物理模型设置情况下的工作面空间流场分布有很大差别;工作面设置为真实情况、支架与多孔介质区域结合使用时的上隅角瓦斯浓度及采空区流场却相差无几,而将工作面考虑为多孔介质区域时,与其它两种情况相比,其上隅角瓦斯浓度、采空区流场分布有较大差异。因此,若对工作面空间流场分布进行研究时,应根据工作面布置的实际情况(支架、采煤机、刮板运输机等),建立与之相符的物理模型进行求解;若对上隅角瓦斯浓度及采空区流场分布进行研究时,为减少建模的复杂程度,可在工作面设置有支架的基础上,将工作面考虑为多孔介质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 物理模型 支架 多孔介质 流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车间安全管理状况的区间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进春 吴超 +1 位作者 侯锦秀 黎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5-138,共4页
针对生产车间安全管理状况评价的多维多层次性和不确定性,运用区间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对于单因素权重、综合评价权重、各指标评分和评价集中评价等级水平均采用区间数,... 针对生产车间安全管理状况评价的多维多层次性和不确定性,运用区间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对于单因素权重、综合评价权重、各指标评分和评价集中评价等级水平均采用区间数,以使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研究了区间数层次分析综合排序权重的确定,建立了区间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得出生产车间安全管理状况综合评价区间数得分之后,引入了区间数排序可能度和区间数符合度的概念,提出了由综合评价结果得分区间数确定评价水平等级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管理 生产车间 安全管理 区间数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工频设备电磁场分布及安全防护对策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登科 刘淑敏 +2 位作者 王洪磊 彭明 孙刘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3-168,共6页
为有效预防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用频谱分析仪监测一个110 k V变电站和一个笔记本电脑的电场和磁场强度,分析典型工频设备电磁场的空间分布,评价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主变压器西侧的电场强度较... 为有效预防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用频谱分析仪监测一个110 k V变电站和一个笔记本电脑的电场和磁场强度,分析典型工频设备电磁场的空间分布,评价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主变压器西侧的电场强度较强,并随距离增加而增大,但增大趋势逐渐变缓;磁场强度最强区分布在主变压器南侧,在该方向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电源柜正对方位上的电场强度随距离呈幂指数衰减;磁场强度随距离呈对数衰减。而笔记本电脑的电磁场较强区分布在其前后方10 cm范围内,在该范围外均随距离增加而减小。长期处在电磁辐射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免危害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变电站 笔记本电脑 分布规律 防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评价方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创起 景国勋 张永强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89,94,共4页
煤矿安全评价是辩识煤矿危险源和消除生产系统危险因素的重要方法,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模糊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并以某煤矿为例,介绍了该方法在煤矿安全... 煤矿安全评价是辩识煤矿危险源和消除生产系统危险因素的重要方法,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模糊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并以某煤矿为例,介绍了该方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该煤矿提出了整改建议,对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模糊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 安全预测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飞燕 孟薇 韩颖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本文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煤矿安全投入研究中,分别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某煤矿安全投入结构进行了分析与优化,得出了各分项安全投入对安全效益的影响程度排序;依据直观分析结果,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本文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煤矿安全投入研究中,分别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某煤矿安全投入结构进行了分析与优化,得出了各分项安全投入对安全效益的影响程度排序;依据直观分析结果,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更适于工程实际应用。安全投入结构分析与优化为煤矿企业合理分配安全投资提供了定量依据,对于指导企业科学决策、提升安全效益、实现企业效益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安全投入结构 灰色关联分析 加权灰色关联分析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综合评价的GA-SVC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志军 宋文婷 马小童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3-126,共4页
为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水平,根据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内涵,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以往评价方法主观设置指标权重的缺陷,采用支持向量分类算法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进行评价。鉴于遗传算法全局搜索最优解的特点,将遗传算法用于获取... 为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水平,根据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内涵,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以往评价方法主观设置指标权重的缺陷,采用支持向量分类算法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进行评价。鉴于遗传算法全局搜索最优解的特点,将遗传算法用于获取支持向量分类参数的最优值,建立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的遗传-支持向量分类模型(GA-SVC)。根据以往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资料,构建了学习样本。测试结果表明,基于GA-SVC模型的评价方法精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且无需人为设置指标权重,避免了人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能够更客观、准确地得出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安全 本质安全管理 综合评价 支持向量分类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细砂地层注浆模型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佳奇 王生 +1 位作者 孟长江 高保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31-337,共7页
注浆法是治理高速铁路沉降病害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解决杭长客专南昌横岗联络线G316国道框架中桥顶进掌子面细砂地层的沉降与滑坡,研发了可拼装式注浆模型试验系统,搭建了注浆流量监测系统和注浆压力监测系统,开展了粉细砂地层注浆模... 注浆法是治理高速铁路沉降病害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解决杭长客专南昌横岗联络线G316国道框架中桥顶进掌子面细砂地层的沉降与滑坡,研发了可拼装式注浆模型试验系统,搭建了注浆流量监测系统和注浆压力监测系统,开展了粉细砂地层注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细水泥比水玻璃注浆结实体效果好,更适合加固粉细砂地层。从现场施工注浆量统计可以看出,选取的注浆压力和注浆材料配比满足施工要求,后期掌子面沉降和滑坡得到了遏制。设计装置系统和研究内容为后期类似注浆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细砂 花管注浆 模型试验 流量计 压力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曙光煤矿2101回采工作面瓦斯治理与实践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兆丰 代建兵 +1 位作者 杨宏民 陈向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0-51,54,共3页
文章分析了曙光煤矿2101回采工作面瓦斯超限的原因,针对本煤层瓦斯含量较大的实际情况,探索性采用水平迎面斜交平行钻孔抽放;针对瓦斯涌出所占比例较大的采空区,在相邻的2102工作面运输巷施工顶板走向高位钻孔抽放,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文章分析了曙光煤矿2101回采工作面瓦斯超限的原因,针对本煤层瓦斯含量较大的实际情况,探索性采用水平迎面斜交平行钻孔抽放;针对瓦斯涌出所占比例较大的采空区,在相邻的2102工作面运输巷施工顶板走向高位钻孔抽放,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达到了安全生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超限 水平迎面斜交平行钻孔 顺层 瓦斯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巷掘进工作面中间煤柱瓦斯流动理论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锐 王兆丰 +1 位作者 丁楠 田富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61,共4页
为了加强双巷掘进工作面的通风管理,分析了双巷掘进工作面中间煤柱瓦斯流动特点并建立了有限流场瓦斯流动的理论方程,根据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并运用数学物理方法求出理论方程的解析解,得出了描述中间煤柱瓦斯压力分布的计算公式,推导出... 为了加强双巷掘进工作面的通风管理,分析了双巷掘进工作面中间煤柱瓦斯流动特点并建立了有限流场瓦斯流动的理论方程,根据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并运用数学物理方法求出理论方程的解析解,得出了描述中间煤柱瓦斯压力分布的计算公式,推导出计算中间煤柱煤壁单位面积瓦斯涌出量的公式,并利用端氏煤矿实测数据对公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煤壁瓦斯涌出量的大小取决于煤层原始瓦斯压力、煤层透气性系数、煤层瓦斯含量系数和煤壁暴露时间;采用瓦斯涌出量计算公式算出的中间煤柱煤壁瓦斯涌出量符合现场的瓦斯涌出特征,其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巷掘进工作面 有限瓦斯流场 瓦斯流动 煤壁瓦斯涌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