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都市近郊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框架--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欣 刘文豪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3,共7页
在国家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与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都市近郊地区成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前沿阵地。以成都市郫都区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针对其面临的现状生活服务设施难以匹配人群多元化的需求、生产空间难以... 在国家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与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都市近郊地区成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前沿阵地。以成都市郫都区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针对其面临的现状生活服务设施难以匹配人群多元化的需求、生产空间难以支撑新业态转型发展、土地破碎难以满足高品质环境需求等问题,提出规划应对策略:完善城乡居住网络、服务体系,促进生活融合;健全产业生态、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建圈强链,促进生产融合;构建城乡公园体系、整合空间管控,促进生态融合;完善规划传导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保障规划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近郊地区 城乡融合 国土空间规划 成都市郫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生态空间管控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杜震 张刚 沈莉芳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4-88,共5页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生态空间管控规划的类型,介绍了成都全域生态空间管控的路径选择,并以成都的规划实践为例,从影响生态空间格局的关键控制要素入手,分析提出特大城市城乡生态空间的管控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 生态要素 生态空间 空间管控 生态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 被引量:18
3
作者 汪小琦 高菲 +1 位作者 谭钦文 肖竹韵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9-136,共8页
合理构建通风廊道是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基于高静风频率城市的特征,以典型城市——成都市为例,准确剖析空气污染的成因,探寻一套以保护风源为根本原则构建通风廊道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研究,... 合理构建通风廊道是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基于高静风频率城市的特征,以典型城市——成都市为例,准确剖析空气污染的成因,探寻一套以保护风源为根本原则构建通风廊道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研究,创建风频率空间评估模型,实现在城市规划管控尺度精准划定城市通风廊道,为精准标定城市通风廊道提供创新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污染 高静风频率城市 城市通风廊道体系 风源 风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一般镇规划编制技术创新探索--兼述《成都市一般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被引量:7
4
作者 姚亚辉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9-82,86,共5页
以成都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在总结成都市多年城乡统筹实践和"5.12"大地震小城镇灾后重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小城镇现状特征和发展实际,参照各级规范标准,制定一般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进一步规... 以成都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在总结成都市多年城乡统筹实践和"5.12"大地震小城镇灾后重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小城镇现状特征和发展实际,参照各级规范标准,制定一般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进一步规范成都市一般镇规划编制程序、重点、标准和成果,促进小城镇壮大产业、形成特色、完善配套,在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和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导则 规划编制 产业支撑 风貌特色 配套设施 成果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绿色城市发展与规划探索 被引量:6
5
作者 高菲 张均 曾九利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77-80,99,共5页
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有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内外规划界的共识。绿色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成都市自2005年规划环城生态区以来,... 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有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内外规划界的共识。绿色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成都市自2005年规划环城生态区以来,不断对绿色城市的规划建设进行探索,在规划和实践上积累了一些经验。文章从夯实绿色本底、建设绿色城镇、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出行和建立绿色发展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绿色城市 绿色本底 绿色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城改造中的公众参与探索与思考——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北部片区改造工程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潘庆华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08期54-57,共4页
公众参与引入旧城改造是必然趋势,研究以公众参与的理论为基础,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北部片区改造工程中的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公众参与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开展公众参与及其对规划设计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 公众参与 案例分析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布局模式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波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08期12-15,共4页
成都市自2003年启动城乡统筹改革实践以来,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探索了多种农村新型社区的布局模式,包括大聚居模式、小聚居模式、组团聚居模式和散居结合模式等。这些布局模式产生于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自然地理、农业发展... 成都市自2003年启动城乡统筹改革实践以来,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探索了多种农村新型社区的布局模式,包括大聚居模式、小聚居模式、组团聚居模式和散居结合模式等。这些布局模式产生于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自然地理、农业发展条件,对改善农民生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造成部分农村地区空间结构不合理、生态文化特色丧失等问题。研究通过对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的布局模式进行回顾与总结,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农村新型社区布局模式的优化策略,为未来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新型社区 布局模式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住宅用地建设强度分区方法初探 被引量:4
8
作者 姚亚辉 《规划师》 2007年第10期29-31,共3页
成都市住宅用地建设强度分区规划通过人口总量分析住宅建筑总量,确定全市住宅用地平均容积率;根据住宅用地所处区位进行分区、分级,使地块容积率与地块基础设施条件相关;在提高容积率的同时,降低住宅建筑密度,保护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形... 成都市住宅用地建设强度分区规划通过人口总量分析住宅建筑总量,确定全市住宅用地平均容积率;根据住宅用地所处区位进行分区、分级,使地块容积率与地块基础设施条件相关;在提高容积率的同时,降低住宅建筑密度,保护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形成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的城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强度 人口容量 容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生态特征的成都市海绵城市建设
9
作者 高菲 柏蔚 王渊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2期-,共4页
海绵城市就是要实现城市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过程。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各个城市应当充分尊重各自的自然生态特征,并顺应自然规律,选择恰当的海绵城市建设举措,方能事半功倍。文章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对河流水系空间分... 海绵城市就是要实现城市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过程。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各个城市应当充分尊重各自的自然生态特征,并顺应自然规律,选择恰当的海绵城市建设举措,方能事半功倍。文章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对河流水系空间分布特征、降雨特征和地质水文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海绵城市建设举措,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自然生态特征 举措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生态绿隔区管控探索
10
作者 汪小琦 高菲 +1 位作者 刘欣 周姝雯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58,共5页
生态绿隔区是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之间的区域,在城乡规划管控中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规划管理应逐渐从城镇空间延伸到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从生态红线保... 生态绿隔区是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之间的区域,在城乡规划管控中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规划管理应逐渐从城镇空间延伸到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从生态红线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扩大到生态绿隔区,完善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下的全域管控体系。在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总体目标下,对生态绿隔区的管控不仅要从保护生态功能角度提出限制建设的刚性管控要求,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绿隔区亦是一种自然资源,从促进其生态价值转化的角度提出发展建设指引,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绿隔区 公园城市 刚性管控 生态价值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规划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62
11
作者 曾九利 唐鹏 +3 位作者 彭耕 何金海 杨潇 高菲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2-119,共8页
立足于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可能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与转变,主要包括发展逻辑、营城理念、空间布局和生态价值转化等4个方面。立足于成都规划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围绕"美化境、服务人、建好城和提升业&... 立足于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可能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与转变,主要包括发展逻辑、营城理念、空间布局和生态价值转化等4个方面。立足于成都规划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围绕"美化境、服务人、建好城和提升业"四大维度,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构建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形态,推动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创新转变,研究公园城市建设支撑体系等,以期为其他城市规划建设公园城市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城市 理论体系 实践路径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旧城改造实施规划探索 被引量:13
12
作者 曾九利 于儒海 高菲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6,共6页
旧城改造正成为热点,如何建立一套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编制和保障机制,使规划方案具有可实施性,是实施规划的核心难题。成都中心城北部城区改造实施规划是成都近年旧城改造实施规划的重要探索,构建了"评估法定规划—开展专题研究—确... 旧城改造正成为热点,如何建立一套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编制和保障机制,使规划方案具有可实施性,是实施规划的核心难题。成都中心城北部城区改造实施规划是成都近年旧城改造实施规划的重要探索,构建了"评估法定规划—开展专题研究—确定改造实施模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法定规划"的操作机制,注重公众参与、规划的可操作性及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管控,形成了具有契约精神的规划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城改造 实施规划 公众参与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 被引量:39
13
作者 黄贤金 张安录 +2 位作者 赵荣钦 高菲 张鸿辉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共5页
"双碳"目标的提出必将推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碳要素的约束对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5位笔谈专家主要从基于碳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过程、面向生物经济发... "双碳"目标的提出必将推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碳要素的约束对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5位笔谈专家主要从基于碳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过程、面向生物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竞争与碳排放机制、多目标下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试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措施、能源领域碳减排与国土空间维度等方面提出了主要策略,为构建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治理 碳达峰 碳中和 生物经济 绿色低碳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隔离区规划管理对策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婷 吕斌 张文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5-51,共7页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城市规划走向城乡规划,城镇建设区以外地区的规划管理向标准化、法制化转变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该类地区的规划管理体系还未建立,而且该类地区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机制与现有的规划管...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城市规划走向城乡规划,城镇建设区以外地区的规划管理向标准化、法制化转变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该类地区的规划管理体系还未建立,而且该类地区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机制与现有的规划管理体系并不相容。为此,成都市在生态隔离区内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从区域资源条件和管理目标出发,围绕规划管理的手段和该类地区的特点,提出了规划管理的技术体系和核心内容,为类似地区的规划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隔离区 规划管理 技术体系 生态格局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维度下现代城市火灾消防安全评估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高菲 杜明阳 梁明瑗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3,共6页
城市消防规划是指导城市消防工作及消防设施布局的重要依据,其中火灾消防安全评估作为摸清火灾风险形势及消防安全需求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城市消防工作和消防设施布局的基础。面对现代城市火灾风险的新趋势和新特征,传统着眼于终极时期... 城市消防规划是指导城市消防工作及消防设施布局的重要依据,其中火灾消防安全评估作为摸清火灾风险形势及消防安全需求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城市消防工作和消防设施布局的基础。面对现代城市火灾风险的新趋势和新特征,传统着眼于终极时期的静态火灾消防安全评估已无法提供长期、有效的决策依据。文章在借鉴先进城市火灾消防安全评估经验的基础上,以成都市火灾消防安全评估为例,提出时空维度下的城市火灾消防安全评估思路,从火灾风险评估和支撑保障评估两方面构建分类化、动态型的现代城市火灾消防安全评估体系,并将评估结果应用在消防规划中,以期为其他城市的火灾消防安全评估及消防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消防安全评估 消防规划 火灾时空特征 消防设施布局 消防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安雨城区河北片区旧城改造规划策略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欣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08期25-29,共5页
雅安雨城区河北片区旧城改造规划在深入解读旧城优势与特色、现状症结与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紧密结合片区现实,分类、分区攻克城市顽疾,逐步恢复旧城生机"的改造目标,并从内外交通、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土地资源整合和文化特... 雅安雨城区河北片区旧城改造规划在深入解读旧城优势与特色、现状症结与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紧密结合片区现实,分类、分区攻克城市顽疾,逐步恢复旧城生机"的改造目标,并从内外交通、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土地资源整合和文化特色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策略,有效引导旧城改造规划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城改造 中小城市 规划策略 雅安雨城区河北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在山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波 何旻 刘庆 《规划师》 2008年第9期94-98,共5页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用有序数值矩阵来表达地面高程的数据结构。DEM不仅在水文水资源、土地利用、土地评价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攀枝花市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针对山地城市规划中需要面...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用有序数值矩阵来表达地面高程的数据结构。DEM不仅在水文水资源、土地利用、土地评价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攀枝花市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针对山地城市规划中需要面对的地形影响、划分台地和土方计算等具体问题,提出了DEM应用的技术路线,具有较强可行性,为山地城市规划提供了定量化的分析手段、直观的表达方式和可快速调整的辅助设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山地城市 控制性详细规划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情况下的路企直通运输组织
18
作者 李雪芹 贺东 杨波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7,共4页
在部分大型企业中,由于各种特殊情况,不能符合标准路企直通运输组织的要求。针对国铁机车不能直接进出企业专用线和不设置驻企列检组两种特殊情况下的路企直通运输组织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运输组织流程。通过运输组织作业流程的优化,... 在部分大型企业中,由于各种特殊情况,不能符合标准路企直通运输组织的要求。针对国铁机车不能直接进出企业专用线和不设置驻企列检组两种特殊情况下的路企直通运输组织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运输组织流程。通过运输组织作业流程的优化,加强了路企双方的联系,提高了运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企直通运输 企业专用线 列检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名称体系构建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澈杨 陈石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127,共5页
道路名称是人们出行定位、认识城市的重要信息,随着城市建设而缓慢形成,它们凝结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可谓“外地人的眼,本地人的脸”。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片区状的城市新增建设用... 道路名称是人们出行定位、认识城市的重要信息,随着城市建设而缓慢形成,它们凝结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可谓“外地人的眼,本地人的脸”。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片区状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周边。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张,城市新增道路不断增多,大量新的城市道路名称不断涌现;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设计者对道路名称规划的重视度相对较低,通常只考虑道路名称的识别作用,对于道路名称更深层次的内涵及其与城市特色文化的关系并未给予过多思考。一个特色鲜明又富有生机的城市,为其制定合适的城市道路名称体系规划是必要的,这不仅是识别道路的工具,更是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手段。而构建一套适合城市文化、展示城市特征的道路名称体系,必将成为规划编制研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 名称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编制过程 历史文化 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感知视角下的丘陵地形识别与建设指引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菲 谢超 程之浩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9-94,共6页
在国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自然要素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的保护研究在地形特征更为明显的山体、水体方面较成熟,但对于“可留可建”的丘陵保护与利用研究较少。文章在细化丘陵标准的基础上,以成都天府新... 在国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自然要素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的保护研究在地形特征更为明显的山体、水体方面较成熟,但对于“可留可建”的丘陵保护与利用研究较少。文章在细化丘陵标准的基础上,以成都天府新区为例,通过注重丘陵底纹肌理的塑造来突出公园城市的大美形态,并以人的感知为切入点,重点探索不同感知视角下具有保留价值的丘陵识别和保护利用的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分类制定管控方式和建设指引,以期为丘陵地形保护与利用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地形 人的感知 公园城市 保护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