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脊髓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其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古正涛 邓小玲 +3 位作者 郑国栋 张亮达 戴建强 尹庆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了解颈脊髓损伤(CSCI)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8月我院骨科监护病区(OICU)共收治CSCI患者123例,其中完全性损伤32例,不完全性损伤91例,C1~C4损伤51例,C5~C7损... 目的:了解颈脊髓损伤(CSCI)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8月我院骨科监护病区(OICU)共收治CSCI患者123例,其中完全性损伤32例,不完全性损伤91例,C1~C4损伤51例,C5~C7损伤72例。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HAP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分布特点与耐药情况,并采用χ2检验比较CSCI平面、程度与HAP发生、再次感染及耐药菌感染的关系。结果:共33例(26.8%)患者出现51例次HAP,其中C1~C4 CSCI者的HAP发生率、再次感染率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分别为39.2%(20/51)、13.7%(7/51)、58.8%(30/51,按例次计算),C5~C7损伤患者分别为18.1%(13/72)、6.9%(5/72)、20.8%(15/72),C1~C4损伤者与C5~C7损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CSCI患者的HAP发生率、再次感染率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分别为56.3%(18/32)、28.1%(9/32)、68.8%(22/32,按例次计算),不完全性CSCI者分别为16.5%(15/91)、3.3%(3/91)、20.9%(19/9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51例次)HAP患者痰标本中共分离出9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G-)杆菌占63.4%,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17.20%)、铜绿假单胞菌(15.05%)、大肠埃希菌(13.98%)、鲍曼不动杆菌(10.75%);革兰氏阳性(G+)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60%);真菌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8.60%)。G-杆菌和G+球菌普遍呈现多药耐药性,G-杆菌以碳青霉烯类敏感率最高,G+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CSCI患者HAP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与CSCI平面及程度明显相关;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常呈多药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医院获得性肺炎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数字骨科技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宝丰 章莹 +5 位作者 邰国良 代元元 谢会斌 郭晓泽 朱昌荣 王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14-1017,共4页
目的探讨3D数字骨科技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3D数字骨科技术进行辅助治疗的50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术前行薄层CT扫描获取骨盆二维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计算机辅助分... 目的探讨3D数字骨科技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3D数字骨科技术进行辅助治疗的50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术前行薄层CT扫描获取骨盆二维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计算机辅助分析髋臼骨折情况并进行模拟复位,快速成型技术制出与实体1∶1大小的骨盆模型。根据模型对髋臼骨折做出明确的诊断、分型,指导手术治疗。结果术中所见骨折及移位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图像及快速成型模型非常相似,术前模拟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骨折复位情况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解剖复位41例,复位满意9例;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标准,优32例,良12例,可6例,优良率88%。结论 CT扫描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分析和模拟骨折复位,快速成型技术能直观、精确地显示髋臼骨折的立体形态和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髋臼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治疗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数字骨科技术 计算机辅助 快速成型 髋臼骨折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在骨科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娟 谢红珍 邓小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38-40,73,共4页
目的探讨骨科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举办的全军骨科专科护士培训班临床实践期的教学质量进行持续改进,通过教学质量评分、满意度调查及专业考核通过率等指标对持续改进的效果进行评... 目的探讨骨科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举办的全军骨科专科护士培训班临床实践期的教学质量进行持续改进,通过教学质量评分、满意度调查及专业考核通过率等指标对持续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第1期及经持续质量改进的第2、3、4期培训班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2、3、4期培训班教学质量总分较1期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4个子项进行比较,4期培训班在环境中的实践单元工作和教学环境得分、大纲落实中的出科考试制度和教学查房制度落实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期培训班在教学安排满意度、临床带教小教员总体满意度、毕业考核通过率呈上升趋势,2、3、4期与1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4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实施,骨科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在学员考核通过率、教学安排质量、带教老师授课质量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专科护士 持续质量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探 被引量:28
4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9 位作者 尹庆水 夏虹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许俊杰 王智运 邱锋 麦小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齿状突骨折 新鲜骨折 钉棒固定 非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整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43
5
作者 张婷 谢琪 +8 位作者 王健 张舒平 王育庆 申丽莉 刘娟 章莹 吕晓宇 尹庆水 夏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71-1175,共5页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患者整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0例因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每次50 min);观察组在常规...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患者整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0例因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每次50 min);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每次30 min)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强化训练,每次20 min。以上训练每天2次,每周5 d,连续治疗2周。训练前,训练1周、2周、3个月后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HHS)评分、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前及训练后1周,两组HHS评分、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和MB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训练后各评分均随时间显著增加(F>248.165,P<0.001)。训练后2周及训练后3个月,观察组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211,P<0.001)。结论术后进行核心肌群强化训练,有助于提高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躯干稳定性,以及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运动疗法 核心肌群 老年 跌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66
6
作者 昌耘冰 范志丹 +3 位作者 夏虹 郑秋坚 肖立军 廖穗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7-350,共4页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评价。方法:6具新鲜冰冻家猪胸腰椎标本T14—L3节段制备成胸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传统短节段4钉法固定和伤椎置钉6钉法固定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评价。方法:6具新鲜冰冻家猪胸腰椎标本T14—L3节段制备成胸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传统短节段4钉法固定和伤椎置钉6钉法固定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临床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41例,观察该方法的即时复位效果。结果:伤椎置钉法固定后的脊柱标本在前屈、后伸、侧屈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均小于对照组和四钉法固定组(P〈0.01)。两种固定方法的旋转运动范围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六钉法明显小于四钉法固定组(P〈0.01)。41例患者术前Cobb角14-37°,平均23.4°,术后-3~5°,平均-2.3°。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为正常的33.7%-67.2%,平均60.8%。术后高度87.9%-98.7%,平均94.3%。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可以提供明显高于传统4钉法固定的即时稳定性,并对某些类型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的具有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伤椎置钉 复位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31
7
作者 马向阳 尹庆水 +7 位作者 夏虹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杨进城 王智运 麦小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50-553,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不同术式治疗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效果,探讨其术式选择。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2168岁。术前均伴有颈项部疼痛和活动受限,17例合并不程度... 目的:总结应用不同术式治疗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效果,探讨其术式选择。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2168岁。术前均伴有颈项部疼痛和活动受限,17例合并不程度寰枢水平的颈脊髓损伤症状。19例为单纯齿状突骨折,65例合并寰枢椎脱位。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骨折线类型、伴随损伤和骨质情况,58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A组),26例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B组)。结果: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A组58例患者54例获得骨性愈合,4例纤维性愈合,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B组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旋转功能不同程度受限。结论: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应根据齿状突的骨折线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可保留颈椎的正常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内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块状骨支撑植骨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4 位作者 尹庆水 吴增晖 艾福志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86-791,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8~12.1mm(7.9±3.9mm),齿状突顶部与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DCL)3.0.15.6ram(9.35100106.2mm),寰枢椎垂直脱位指数(VAAI)0.35~0.51(0.465100100.07),颈髓延髓角(CMA)112°~145°(127510010130),JOA评分7~10分。均采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TARP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1.5个月.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改善率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在CT扫描图像上观察螺钉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145±35min),出血量35~85ml(58±18ml)。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66枚,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41枚,枢椎椎体螺钉25枚。术后钉道扫描显示.寰椎螺钉均位于侧块内,2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偏外进入椎动脉孔,导致椎动脉孔闭塞,小脑缺血梗死.其余枢椎螺钉均无偏差。术后发生咽后壁感染1例,将钢板取出后改行后路手术获得愈合。术后CT重建图像显示陷入枕骨大孔的齿状突获得较理想复位,脊髓受压解除,ADI改善为0.2~4.5mm(2.3±2.1mm),VAAI改善为0.6。0.84(0.74±0.08),CMA改善为140±-178。(157。±15。),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骨块镶嵌在寰枢侧块关节间隙,术后6~11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JOA评分恢复至13—16分(15.2±0.9分),末次随访时为13~17分(15.3±0.8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有效方法,但有一定风险和难度,应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严格围手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寰枢椎脱位 经口咽入路 复位 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前路寰椎侧块置钉固定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畸形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4 位作者 尹庆水 艾福志 吴增晖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9-494,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椎侧块置钉固定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畸形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5例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行颅底和颈椎薄层CT扫描,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椎侧块置钉固定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畸形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5例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行颅底和颈椎薄层CT扫描,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重建,同期我院影像数据库中55例无枕颈畸形患者上颈椎CT资料作为对照。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寰椎侧块的前高Ha、后高Hp、外侧高度Ho、内侧高度Hi、侧块的矢径A和横径B,观察并测量硬腭后缘投影点到寰椎侧块下缘的高度d等参数。并以寰椎侧块中下1/3的水平线与内中1/3垂线的交点作为侧块螺钉的模拟进钉点,在PACS图像工作站上寻找最合适的钉道方向,测量钉道的外倾角α和上倾角β,螺钉理论钉道长度L等。按照上述设计方案,所有患者接受了经口咽前路寰枢椎脱位松解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TARP)。术后CT扫描观察钉道情况,测量螺钉的实际外倾角α2和上倾角β2,螺钉长度L2等,并与影像学测量数据对比。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脊髓功能进行评分,测量术前、术后脑干脊髓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结果:寰枕融合组寰椎切面的形态与对照组形状相似,测量寰椎侧块的横径为14.5±3.4mm,纵径为19.3±2.6mm,均小于对照组(P〈0.05)。侧块前、后、外、内高度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后高差别尤为明显(P〈0.05)。寰枕融合组的硬腭投影点明显偏下,投影点与侧块下缘的距离均值为4.7±1.7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7.6±2.4mm(P〈0.05)。该组病例手术顺利,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110枚,其中2枚螺钉偏外指向椎动脉孔,3枚螺钉偏内部分穿破侧块内侧缘,并呈切线进入椎管内,但未引起神经症状,其余均位于侧块内。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8.1±1.6分,术后3个月复查时恢复至15.9±0.9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6.0±0.8分。脑干脊髓角由术前127°±11°改善至156°±14°(P〈0.05)。结论:经口咽前路侧块螺钉技术用于合并寰枕融合的颅底凹陷症是可行的,采用该技术的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治疗颅底凹陷症可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枕融合 颅底凹陷症 寰椎侧块螺钉 经口咽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邹小宝 马向阳 +5 位作者 杨进城 夏虹 尹庆水 吴增晖 陈树金 杨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61-966,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mini compressive cervical frame/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经LI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联合颈椎压力固定器(mini compressive cervical frame/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经LI咽前路减压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4例,包括单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8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后路术后复发1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4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枕颈融合术后复发1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SIA运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估,术前D级9例,E级5例。术后定期随访X线、CT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廊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诉颈部不适,1例患者诉咽喉部异物感.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9例术前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3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5例术前分级为E级的患者术后分级无变化。ASIA运动评分由术前68.1±9.7分改善至术后的91.7±6.6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0,P=-0.000)。随访3~24个月,平均12.2±6.8个月,X线片、CT复查示无复发脱位,cage位置满意,C—JAWS固定良好,无松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经I:1咽前路减压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联合C—JAWS内固定术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寰枢关节 融合器 颈椎压力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寰枢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9
11
作者 古正涛 戴建强 +2 位作者 吴增晖 尹庆水 马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104例经口寰枢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分为PPCs组与非PPCs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104例经口寰枢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分为PPCs组与非PPCs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PCs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04例患者中23例出现PPCs,发生率为22.1%。PPCs组与非PPCs组比较结果显示,气管导管留置时间(>4d)、术中输液量(>3500ml)、手术时间(>6h)、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A~D)、吸烟史、低蛋白血症(<35g/L)、低钠血症(<135mmol/L)及低体重指数(BMI<18.5)等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口寰枢椎手术PPCs发生率高,应重视各种易致PPCs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PPC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咽入路 术后肺部并发症 相关因素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固定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杨攀 章莹 +2 位作者 刘坚 肖进 叶林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6-720,共5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对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固定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分别予以锁定钢板内置位固定和外置位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锁定钢...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对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固定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分别予以锁定钢板内置位固定和外置位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锁定钢板两种不同固定模型加载,行线性有限元分析,分别计算两种固定模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在中立位载荷下两种固定模型跟骨骨折线最大位移均小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指征的骨折线分离或移位≥1 mm的标准;两种固定模型跟骨最大主应力峰值都主要位于跟骨结节周围皮质骨,均小于骨屈服强度95 Mpa;两种固定模型锁定钢板系统最大主应力峰值主要位于钢板中间部,均小于内固定失效强度225 MPa。结论锁定钢板内置与外置固定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其生物力学稳定性都令人满意,而锁定钢板外置在临床上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有限元分析 锁定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判别寰枢椎解剖类型对上颈椎后路置钉策略的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夏虹 王建华 +4 位作者 吴增晖 马向阳 艾福志 章凯 尹庆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4,共8页
目的:探讨术前判别寰枢椎解剖类型对上颈椎后路置钉策略的意义。方法:2012年3月~2015年10月对86例上颈椎疾病患者实施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手术,其中颅颈交界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33例,创伤性寰枢椎脱位18例,寰枢椎椎管内肿瘤14例,寰枢椎结核... 目的:探讨术前判别寰枢椎解剖类型对上颈椎后路置钉策略的意义。方法:2012年3月~2015年10月对86例上颈椎疾病患者实施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手术,其中颅颈交界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33例,创伤性寰枢椎脱位18例,寰枢椎椎管内肿瘤14例,寰枢椎结核合并寰枢椎脱位9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寰枢椎脱位12例。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寰椎后弓的高度,对后弓高度≥3.5mm的A型寰椎选择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后弓高度<3.5mm的B型寰椎选择寰椎椎板钩固定。CT薄层扫描测量枢椎椎动脉孔入口至枢椎椎管内壁的距离(a),数层法识别椎动脉孔球部开始出现的层数,计算e值(层数×层厚);根据a、e值确定枢椎椎动脉孔的类型:a>4.5mm、e≥4.5mm为Ⅰ型,a≤4.5mm、e<4.5mm为Ⅱ型,a≤4.5mm、e≥4.5mm为Ⅲ型,a>4.5mm、e<4.5mm为Ⅳ型;Ⅱ型选择枢椎椎板螺钉固定,Ⅰ、Ⅲ、Ⅳ型选择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86例患者中,寰椎后弓A型146侧,B型26侧;枢椎椎动脉孔Ⅱ型32侧,Ⅰ、Ⅲ、Ⅳ型140侧。手术共置入寰椎椎板钩26枚,寰椎椎弓根螺钉146枚,枢椎椎板螺钉32枚,枢椎椎弓根螺钉140枚;施行寰椎椎弓根螺钉-棒-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57例)、寰椎椎弓根螺钉-棒-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术(16例)和寰椎椎板钩-棒-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3例)三种类型的个性化内固定组合手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5~156min(130±25min),手术出血量105~188ml(150±35ml)。术后复査X线片显示寰枢椎均达到理想复位,随访8~18个月(13±5.5个月),末次随访CT检査结果显示,除1例寰椎椎板钩固定病例出现内固定松动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术前应用影像技术对患者寰枢椎解剖类型进行综合判断并制定个性化的置钉策略和固定方式,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解剖变异 个性化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内窥镜下齿状突切除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扁平颅底及脊髓空洞1例报告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建华 徐夏 +4 位作者 王国良 夏虹 尹庆水 张东升 李洪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9-1052,共4页
颅底凹陷症又称为颅底陷入症,是指因颅颈交界区病变或者发育畸形,高位颈椎向上移位或者直接陷入枕骨大孔,导致脑干腹侧受压,从而引起~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其形成原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齿状突切除术 鼻内窥镜下 脊髓空洞 扁平颅底 颅颈交界区病变 治疗 颅底陷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钛板与锚定法颈椎单开门治疗颈椎病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温世锋 郭东明 +3 位作者 徐中和 肖文德 李菊根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0-352,354,共4页
目的比较颈椎单开门应用两种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5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内固定技术分为微型钛板固定技术(A组)26例和锚定法固定技术(B组)29例。... 目的比较颈椎单开门应用两种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5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内固定技术分为微型钛板固定技术(A组)26例和锚定法固定技术(B组)29例。通过比较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而影像学结果则通过比较X线颈椎曲度变化值和MRI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面积进行评估。结果其中50例获得随访6~42个月,平均(27.1±9.9)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颈椎曲度变化值、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面积变化值等方面,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两种颈椎单开门内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但微型钛板固定技术获得更好的影像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成形术 单开门 微型钛板 锚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微波消融与假体置换治疗四肢骨肿瘤近期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余 杨小明 +8 位作者 柯晋 张涛 徐亮 马立敏 蓝国波 姚子龙 欧阳兰飞 黄华扬 夏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336-3338,共3页
目的:比较原位微波消融与假体置换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分别采用原位微波消融或肿瘤假体置换手术治疗四肢肿瘤40例,手术后1年,从肿瘤学、手术并发症、肢体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结... 目的:比较原位微波消融与假体置换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分别采用原位微波消融或肿瘤假体置换手术治疗四肢肿瘤40例,手术后1年,从肿瘤学、手术并发症、肢体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平均随访26.5个月,微波消融组4例(4/30),假体置换组2例(2/10)死亡;肺转移2例,全部为假体置换组;复发5例,全部为微波消融组。微波消融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5例,肿瘤假体置换组为2例。Enneking功能评分微波消融组12—28分,平均23分;假体置换组分17,29分,平均26分。结论:术后1年结果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总体生存率达到85%,均是可接受的保肢手术方法;微波消融组手术并发症高于假体置换组:假体置换组肢体功能优于微波消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原位微波消融 肿瘤假体 关节置换 保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7 位作者 邹小宝 许俊杰 夏虹 尹庆水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例患者采用前路单枚中空拉力螺钉固定,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40例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26例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术前ASIA分级D级32例,E级45例;术前J0A评分12.9±2.4分。术后定期复査X线片、CT,评价齿状突骨折愈合、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颈项部疼痛、四肢麻木及肌力下降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前32例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20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J0A评分改善至15.2±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1,P=0.000)。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27.0±9.6个月),1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者齿状突骨折呈纤维/瘢痕愈合,4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及6例寰枢椎后路钉棒临时固定者的齿状突骨折均获复位及骨折端的骨性愈合,40例后路及26例前路固定植骨融合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复位及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结论: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根据骨折时间及骨折复位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齿状突骨折 陈旧性骨折 术式选择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育岳 隋文渊 +3 位作者 石林 王建华 夏虹 尹庆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103-4105,共3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病例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8~36岁,平均31岁;病程2~9个月,平均5...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病例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8~36岁,平均31岁;病程2~9个月,平均5个月;疗效评价依据Mac_Nab腰腿痛评价标准以及改良Prolo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2.5~3 h,平均2.7 h;出血量200~280 mL,平均250 mL;下地活动时间4~7 d,平均5 d;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Mac Nab标准疗效很好17例,占63%,好6例,占22.2%,轻度好转4例,占14.8%,无一例复发再次手术。术前Prolo功能评分平均为(10.5±1.6)分。改良Prolo评分平均为(17.0±0.9)分。结论: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X-tube通道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X-tube通道 经椎间孔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加压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固定肱骨投掷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郑翔 章莹 +3 位作者 单永兴 谢会斌 郭晓泽 朱昌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3-217,共5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锁定加压钢板和交锁髓内钉固定肱骨投掷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建立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后侧锁定加压钢板、顺行髓内钉、逆行髓内钉固定肱骨投掷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锁定加压钢板和交锁髓内钉固定肱骨投掷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建立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后侧锁定加压钢板、顺行髓内钉、逆行髓内钉固定肱骨投掷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在相同的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轴向压缩、逆时针扭转和三点弯曲三种工况,评价各组内固定最大等效应力、肱骨骨折块及骨折断端最大等效应力。结果 (1)内固定最大等效应力:锁定加压钢板置于前外侧较后侧最大应力值小;逆行较顺行髓内钉在压缩工况最大应力值更大,扭转和弯曲工况较小;(2)骨折块最大综合位移:髓内钉较锁定加压钢板组大,锁定加压钢板置于前外侧较后侧大,顺行髓内钉较逆行髓内钉大;(3)骨折断端最大等效应力:锁定加压钢板较髓内钉组骨折断端最大应力大且应力分布均匀。结论应用锁定加压钢板较髓内钉治疗肱骨投掷骨折更加稳定且应力均匀;锁定加压钢板置于后侧较前外侧更稳定但应力略大;逆行髓内钉稳定性优于顺行髓内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投掷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交锁髓内钉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4 位作者 尹庆水 吴增晖 艾福志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5-410,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2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41岁。男9例,女13例。其中外伤性寰枢椎脱位6例,游离齿状突合并...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2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41岁。男9例,女13例。其中外伤性寰枢椎脱位6例,游离齿状突合并的寰枢椎脱位9例,合并颅底凹陷症的寰枢椎脱位7例。均实施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对患者的寰枢椎实施层厚1mm的薄层CT扫描判定枢椎椎动脉孔类型(Ⅰ型,松散低拐;Ⅱ型,紧密高拐;Ⅲ型,紧密低拐;Ⅳ型,松散高拐),并行CT血管造影,判断优势椎动脉及其他血管变异情况。寰椎采用前路侧块螺钉,枢椎根据以下原则选择置钉方式:①优势椎动脉侧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非优势侧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②Ⅱ型枢椎椎动脉孔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其他型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测量术前、术后寰齿间隙(ADI)及垂直寰枢椎指数(CMA)判断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脑干脊髓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判断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共置入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28枚,枢椎椎体螺钉16枚。平均手术时间139±35min,平均出血量49±16ml。术后复查CT显示,28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中有1枚外倾角偏大,部分进入椎动脉孔,但无临床症状;16枚枢椎椎体钉均位于椎体内。置钉总优良率97.7%。术后CT测量提示,ADI由术前7.9±4.4mm改善为2.1±1.7mm,CMA由术前129°±13°改善为158°±15°(P<0.05)。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9.1±1.6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8±0.9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5.9±0.7分。结论:在实施TARPⅢ手术,术前采用寰枢椎薄层CT扫描结合椎动脉CT造影的方法进行评估有助于精确判断椎动脉变异的类型,根据变异类型选择个性化的置钉方法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变异 椎动脉CT造影 经口咽前路复位内固定技术 Ⅲ代TARP钢板 个性化置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