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生教学查房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胡泽平 王邦宁 《西北医学教育》 2011年第2期297-299,共3页
为了探讨P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生教学查房中的作用,将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的163名实习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BL教学法、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查房,实习结束时进行理论考试、书写住院病历和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为了探讨P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生教学查房中的作用,将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的163名实习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BL教学法、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查房,实习结束时进行理论考试、书写住院病历和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住院病历的书写质量和教学满意度明显增高(P<0.01)。说明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生教学查房中,采用PBL教学法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教学查房 心血管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敏 徐岩 +1 位作者 史学功 张建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 分析 12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2 0例 ,男 5 9例 ,女 6 1例 ,年龄 33~ 78岁。全部患者分为两组 ,年龄≥ 6 0岁为老年组 (6 0例 ) ,年龄 <6 0岁为非老年组 (6 0例 )。每组根据... 目的 分析 12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2 0例 ,男 5 9例 ,女 6 1例 ,年龄 33~ 78岁。全部患者分为两组 ,年龄≥ 6 0岁为老年组 (6 0例 ) ,年龄 <6 0岁为非老年组 (6 0例 )。每组根据心脏超声分为左心室肥厚和无左心室肥厚两个亚组。左心房内径大于 4cm为左心房扩大 ,面积 长度法左心室重量指数男性 >89g m2 ,女性 >77g m2 为左心室肥厚。结果 非老年组 4 3%、老年组 73%合并左心室肥厚 ;非老年组 14例 (2 3% )、老年组 2 2例 (37% )合并左心房扩大 ;37%患者左心房扩大和左心室肥厚同时并存 ,2 0 %患者仅有左心房扩大 ;两组左心房扩大者共 36例 ,其中老年组合并左心室肥厚占 5 0 % (18 36 ) ,非老年组合并左心室肥厚占 2 2 % (8 36 ) ;多因素分析提示超重、血压水平与左心房扩大无显著相关性 ,年龄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同左心房扩大显著相关。结论 年龄与左心室肥厚是原发性高血压左心房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房功能 肥大 左心室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潮 张静 +3 位作者 潘健源 金小芹 周高亮 程自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 探讨单导管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VPC)、室速(VT)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室早、室速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 目的 探讨单导管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VPC)、室速(VT)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室早、室速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1.0∶1.2,平均年龄(42.3±16.3)岁,发病时平均年龄(38.1±16.1)岁.结果 40例中单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起源于间隔部24例,游离壁16例.射频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2.5%,随访(17.7±3.6)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16.2%),总成功率为77.5%.结论 特发性RVOT频发VPC、VT间隔部起源多于游离壁.单导管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RVOT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右心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单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脏瓣膜钙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良峰 徐岩 +5 位作者 王昌会 程自平 朱润硕 史学功 许邦龙 陈斌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9-150,共2页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超声心动描记术 血压 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同型半胱氨酸及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欣 徐岩 +4 位作者 程自平 王爱玲 许邦龙 朱润硕 陈斌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939-940,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同型半胱氨酸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杨辉 王邦宁 +1 位作者 宋兵 程源 《安徽医学》 2012年第4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3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成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记录其...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3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成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记录其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心电图特征及诊断、化验结果、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比较两组间差异及其原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入院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合并房颤、感染及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加;急诊PCI术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应用阿司匹林、替罗非班和ACEI药物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CKMB明显升高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CKMB升高程度越高及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对预测的近期预后具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住院病死率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对缺血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玉梅 陈旭华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9-32,共4页
目的 :观察丹参对缺血心肌细胞L 型钙电流 (ICa L)的影响。方法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果 :5 0 ,10 0 ,2 0 0mg/L丹参分别将缺血心肌细胞ICa L 的峰值从 (6 5 9.7± 14 8.5 ) pA降至 (5 31.9± 113.2 ) pA、(492 .4... 目的 :观察丹参对缺血心肌细胞L 型钙电流 (ICa L)的影响。方法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果 :5 0 ,10 0 ,2 0 0mg/L丹参分别将缺血心肌细胞ICa L 的峰值从 (6 5 9.7± 14 8.5 ) pA降至 (5 31.9± 113.2 ) pA、(492 .4± 4 9.3) pA、(341.8± 72 .6 )pA(n =8,P <0 .0 5或P <0 .0 1)。结论 :丹参能有效地减少缺血心室肌细胞的ICa 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冠心病 心肌细胞 L-型钙电流 丹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郭晓琳 王爱玲 《安徽医学》 2015年第7期837-840,共4页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胸闷气短、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头...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胸闷气短、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头晕黑曚、前兆晕厥或晕厥。常见的合并疾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和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为房颤和各种传导阻滞。95.2%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有异常表现,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和(或)ST-T改变。80例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治疗,11例患者接受起搏器置入治疗,22例接受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2例患者接受外科心肌切除手术。院内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余82例患者住院期间患者症状均有缓解。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合理的药物或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临床特点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余其贵 吴继雄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1期838-841,共4页
目的观察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离体外培养的生长特性及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方法利用骨髓穿刺,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穿刺骨髓细胞继而通过贴壁筛选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接种培养、体外扩增经5-氮胞苷(5-azacytidi... 目的观察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离体外培养的生长特性及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方法利用骨髓穿刺,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穿刺骨髓细胞继而通过贴壁筛选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接种培养、体外扩增经5-氮胞苷(5-azacytidine)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分析及免疫化学进行相关免疫抗原检测。结果分离细胞流式细胞分析细胞表面分子抗原CD105(间充质干细胞抗原)阳性,CD34(造血干细胞表面抗原)阴性,CD31(内皮主细胞表面抗原)阴性。利用5-溴-2-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进行细胞增殖标记,结果增殖细胞核标记率为(77.2±6.1)%。传4代后,经5-aza诱导,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由梭形变为"心肌样",同时有自发性细胞搏动和"肌管"样结构。免疫化学检测分化细胞肌球蛋白重链(MHC)、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cTnI)、连接蛋白-43(Cx-43)等心肌细胞特异蛋白表达阳性。结论BMSCs分离纯化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实现大量扩增,同时维持其未分化状态。与5-氮杂苷(5-azacytidine)共培养,可以诱导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BMSCs是细胞移植"心肌再生"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骨髓祖代细胞 细胞移植 心肌再生 心肌缺血 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骆志刚 王伟民 +6 位作者 王邦宁 陈大年 刘敏 胡泽平 解玉泉 宋兵 曹中 《安徽医学》 2008年第4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2抬高≥3mm、STV3抬高≥2mm、STⅡ,Ⅲ,av...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2抬高≥3mm、STV3抬高≥2mm、STⅡ,Ⅲ,avF压低≥1mm对前降支近段闭塞的判断有较大的价值,其阳性率与前降支远段闭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部位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邵敏 徐岩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白介素 6 (IL 6 )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 ,及其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的变化 ,并且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 4 4例UAP患者分为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白介素 6 (IL 6 )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 ,及其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的变化 ,并且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 4 4例UAP患者分为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组 (欣康组 )和丹参注射液治疗组 (丹参组 ) ,观察治疗前后SICAM 1和IL 6水平的变化 ,并与 2 1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①UAP患者SICAM 1和IL 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②欣康组、丹参组治疗后SICAM 1和IL 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且丹参组下降幅度较欣康组明显(P <0 .0 1) ;③丹参组的临床疗效与欣康组近似。结论 :①血清SICAM 1和IL 6水平可作为急性冠脉事件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发生的预测指标 ;②丹参注射液能显著降低UAP患者血清SICAM 1和IL 6水平 ,从而降低冠脉事件的再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白介素-6 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 鲁南欣康注射液 U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章敬水 吴继雄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2期149-151,共3页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数量大量减少。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均不能挽救已经坏死的心肌。心脏移植由于手术复杂、供体受限、费用高且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等原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虽然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肌有再生现象,但是这种能...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数量大量减少。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均不能挽救已经坏死的心肌。心脏移植由于手术复杂、供体受限、费用高且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等原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虽然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肌有再生现象,但是这种能力非常有限。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分化成心肌细胞的能力,具有治疗心肌梗死的巨大潜能。同时MSCs具有易于分离和体外培养扩增,不存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等优势而在近年来倍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治疗 心肌梗死 自体 冠脉搭桥手术 免疫排斥反应 体外培养扩增 cel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魏征 王邦宁 《安徽医学》 2011年第5期681-683,共3页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并发症或"最后的共同通道",CHF的基本特征是心室重构。尽管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以外,免疫激活理...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并发症或"最后的共同通道",CHF的基本特征是心室重构。尽管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以外,免疫激活理论在CHF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免疫学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 螺内酯及其合用对心力衰竭大鼠细胞因子 胶原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曹中 王邦宁 《安徽医学》 2010年第4期319-321,共3页
目的研究缬沙坦、螺内酯及其合用对心力衰竭大鼠细胞因子、胶原产生的影响,探讨二者合用治疗心衰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复制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缬沙坦组(缬沙坦20mg/(kg·d))、... 目的研究缬沙坦、螺内酯及其合用对心力衰竭大鼠细胞因子、胶原产生的影响,探讨二者合用治疗心衰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复制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缬沙坦组(缬沙坦20mg/(kg·d))、螺内酯组(螺内酯40mg/(kg·d))和缬沙坦+螺内酯组(缬沙坦20mg/(kg·d)+螺内酯40mg/(kg·d)),模型组予等容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8周后,分离血清,ELISA及放免法分别检测大鼠血清中IL-6、TNF-α、BNP及PⅢNP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及联合给药组大鼠血清IL-6、TNF-α、BNP、PⅢNP水平均显著下降,螺内酯组大鼠血清TNF-α、BNP、PⅢNP水平均显著下降,而IL-6水平无明显改善。缬沙坦+螺内酯联合给药组与单独给药组比较,对各项指标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结论缬沙坦及螺内酯对心衰大鼠的治疗作用与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的表达,抑制BNP及PⅢNP的产生有关,联合给药对上述因子具有协同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螺内酯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发性心脏淋巴瘤PET/CT诊断一例
15
作者 王爱玲 冯俊 +1 位作者 徐岩 罗家伦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7期559-559,共1页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低热2月余伴胸闷气促10d”于2006年8月27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反复低热2个月余,在院外予抗感染及对症处理1个月,效果不佳。外院胸片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UCG)检查提示心包积液,两次心...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低热2月余伴胸闷气促10d”于2006年8月27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反复低热2个月余,在院外予抗感染及对症处理1个月,效果不佳。外院胸片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UCG)检查提示心包积液,两次心包穿刺,心包积液为血性液体,脱落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近10d来,症状加重并出现明显胸闷、气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淋巴瘤 CT诊断 脱落细胞学检查 PET 继发性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反复低热 心包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16
作者 章敬水 吴继雄 +1 位作者 杨宇辉 卢转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8-280,共3页
目的研究单次与多次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单次移植MSCs)、B组(多次移植MSCs)、C组(单次移植MSCs对照)和D组(多次移植MSCs对照),每组15只。A组在心肌... 目的研究单次与多次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单次移植MSCs)、B组(多次移植MSCs)、C组(单次移植MSCs对照)和D组(多次移植MSCs对照),每组15只。A组在心肌梗死后第1天、B组在心肌梗死后第1、4、7、10、13天经尾静脉移植MSCs5×10^6个,C组和D组注射等量培养液。大鼠心肌梗死后4周测定左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心肌梗死后4周A组和B组大鼠梗死心肌中均可以观察到4’,6二脒基-2-苯吲哚标记阳性细胞存在。与c组和D组比较,A组和B组大鼠左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毛细血管密度增高(P〈0.05)。与A组比较,B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P〈0.05)。结论经静脉单次与多次移植Msc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均有效,但多次移植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移植 静脉 心肌梗塞 骨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抗栓酶 肝素 东莨蓉碱序贯治疗心绞痛43例分析
17
作者 戴东生 张仁泉 +1 位作者 胡小龙 范光荣 《安徽医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1-32,共2页
近年来,蝮蛇抗栓酶,肝素在治疗心绞痛方面取得一定疗效,引起人们的重视。自1989~1991年,我们用蝮蛇抗栓酶、肝素,东莨蓉碱序贯治疗了43例用上述方法治疗无效的绞痛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均按WHO“... 近年来,蝮蛇抗栓酶,肝素在治疗心绞痛方面取得一定疗效,引起人们的重视。自1989~1991年,我们用蝮蛇抗栓酶、肝素,东莨蓉碱序贯治疗了43例用上述方法治疗无效的绞痛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均按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确诊为心绞痛型冠心病。 一般资料:本组43例:年龄46~70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蝮蛇抗栓酶 肝素 东莨菪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纤维性假黄瘤伴心肌梗死1例
18
作者 程源 王邦宁 伍梦佐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21-821,共1页
关键词 假黄瘤 弹性 心肌梗塞 血管样条纹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细胞因子与慢性心力衰竭
19
作者 曹中 王邦宁 《安徽医学》 2010年第12期1547-1549,共3页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项研究证实,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在CHF的发展中起重要的致病作用。细胞因子是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可溶性多肽,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调节细胞活动、...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项研究证实,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在CHF的发展中起重要的致病作用。细胞因子是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可溶性多肽,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调节细胞活动、分化、增殖、死亡或者使免疫细胞获得效应器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细胞因子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清蛋白尿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兆平 刘和俊 周碧蓉 《安徽医学》 2011年第7期875-877,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清蛋白尿(MAU)的出现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2例,调查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病程、糖尿病、吸烟、体质量指数(BM I)、低密...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清蛋白尿(MAU)的出现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2例,调查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病程、糖尿病、吸烟、体质量指数(BM I)、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以及合并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以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24 h尿微量清蛋白,再按尿微量清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正常清蛋白尿组(〈30.0 mg/24 h)和微量清蛋白尿组(30.0~300 mg/24 h),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及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别,而微量清蛋白尿组心血管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脑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清蛋白尿组(P〈0.05)。对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提示MAU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微量清蛋白尿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独立的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清蛋白尿 原发性高血压 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