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阴肌上皮瘤样肿瘤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1
作者 胡适之 汪树静 +2 位作者 黄雨晨 杨盼盼 冯振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0-523,529,共5页
目的探讨外阴肌上皮瘤样肿瘤(myoepithelioma-like tumour of the vulvar region,MELTVR)临床特征、形态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5例MELTVR,对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 目的探讨外阴肌上皮瘤样肿瘤(myoepithelioma-like tumour of the vulvar region,MELTVR)临床特征、形态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5例MELTVR,对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5岁,病变均位于外阴皮下。肿瘤界限较清,局部见薄纤维包膜分割呈分叶状,有不等比例的黏液区域。肿瘤细胞由上皮样或梭形细胞样成分混合组成,胞质嗜双色或嗜伊红性,细胞核伴轻中度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和核仁。间质包括黏液样区和实性区,黏液样区瘤细胞稀疏散在分布呈条索状,实性区瘤细胞弥漫成片或席纹状。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均表达EMA、ER、vimentin;部分病例可不同程度表达Calponin、PR、SMA、CK(AE1/AE3)、CD56,个别灶性表达Syn、STAT6;均不表达S-100、desmin、WT-1、CD10、MyoD1、Myogein、CD34、GFAP、Melan A;Ki67增殖指数10%~20%,SMARCB1/INI-1均表达缺失。5例患者均通过手术切除,未行放、化疗,均未见远处转移。结论MELTVR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或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与多种软组织肿瘤的形态学相似,需要通过临床病史、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进行整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肿瘤 肌上皮瘤样肿瘤 SMARCB1/INI-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肿块的超声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对照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安洋 孟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24-122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学诊断与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对262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肿块的形态、边缘、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纵横比、腋窝淋巴结及乳腺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观...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学诊断与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对262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肿块的形态、边缘、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纵横比、腋窝淋巴结及乳腺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共检出314个肿块,超声影像学诊断乳腺良性肿块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7.3%,误诊率为2.7%;超声影像学诊断乳腺恶性肿块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2.9%,误诊率为7.1%。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良恶性肿块在肿块形态、边缘、回声、微钙化、纵横比、腋窝淋巴结等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影像学可较为准确地诊断并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块 良性 恶性 超声影像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学诊断的局限性 被引量:16
3
作者 龚西騟 孟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49-351,共3页
关键词 病理学诊断 局限性 组织学检查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脾破裂损伤时间推断的法医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元峰 孟刚 陈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6-509,共4页
目的观察人脾破裂后不同时间内脾脏组织形态学特点、SMA阳性细胞表达规律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巨噬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为法医实践中脾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外伤性脾破裂手术切除标本69例,按破裂损伤时间分为0~6 h组、7~12 ... 目的观察人脾破裂后不同时间内脾脏组织形态学特点、SMA阳性细胞表达规律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巨噬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为法医实践中脾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外伤性脾破裂手术切除标本69例,按破裂损伤时间分为0~6 h组、7~12 h组、13~24 h组、25~48 h组、49~72 h组、73 h~7天组、8~14天组、>14天组。常规染色观察破裂出血区边缘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破裂出血区边缘SMA阳性细胞表达规律;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破裂出血区边缘含铁血黄素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1)脾损伤时间6 h内者可见纤维素渗出,个别中性粒细胞浸润;(2)脾损伤时间7~12 h者可见纤维素渗出,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3)脾损伤时间13~24 h者可见少量SMA阳性细胞稀疏散在分布;(4)脾损伤时间25~48 h者可见较多SMA阳性细胞网状分布;(5)脾损伤时间49~72 h者可见大量SMA阳性细胞自出血区边缘呈放射状长入出血区。经统计学处理,上述各组间SMA阳性细胞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73 h~7天组及8~14天组可见肉芽组织形成;(7)>14天组可见瘢痕形成;(8)正常脾脏组织内可见含铁血黄素,不同破裂损伤时间含铁血黄素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判断脾破裂损伤时间应以破裂出血区边缘组织学变化时为主。纤维素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SMA阳性细胞数量及分布特点、肉芽组织及瘢痕形成可作为判断脾破裂损伤时间的指标。含铁血黄素沉积对判断脾破裂损伤时间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破裂 损伤时间 平滑肌肌动蛋白 含铁血黄素 法医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增生病的病理学
5
作者 郑国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60-161,164,共3页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纤维囊性乳腺病等,其名称繁多、分类各异、病变复杂,而临床多见。自世界上首例报道到现在,已经历了100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对该病的组织发生、病理分型以及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意见尚不一致。
关键词 乳腺增生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分析技术在乳腺癌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汪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64-166,共3页
近30年来随着成像技术、数字计算机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兴起了一门交叉科学—图像分析技术,它的出现标志着形态定量研究进入了定量分析的新阶段。由于其克服了早年方格测试模板,称重法等计数测读的繁琐,因而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 近30年来随着成像技术、数字计算机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兴起了一门交叉科学—图像分析技术,它的出现标志着形态定量研究进入了定量分析的新阶段。由于其克服了早年方格测试模板,称重法等计数测读的繁琐,因而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已广泛应用于胃癌、大肠癌、鼻咽癌、肝癌、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为肿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病理学 图像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腺泡腺癌组织中导管内癌成分临床病理观察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章利芬 王开宏 +4 位作者 汪树静 唐勤 方圆 尹玉 吴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7-880,共4页
目的 观察前列腺腺泡腺癌组织中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prostate, IDCP)成分的病理特征及其对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IDCP成分的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双重免疫法观察90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泡腺癌... 目的 观察前列腺腺泡腺癌组织中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prostate, IDCP)成分的病理特征及其对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IDCP成分的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双重免疫法观察90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泡腺癌的标本中是否并存IDCP成分,明确IDCP诊断及分析IDCP成分与前列腺腺泡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前列腺腺泡腺癌组织中IDCP成分与患者年龄、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WHO/ISUP分级分组、术前临床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前列腺腺叶外侵犯情况和神经侵犯情况皆无明显相关性(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非IDCP组患者生存预后优于IDCP组(P<0.05)。Cox分析显示,IDCP是影响前列腺腺泡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DCP是影响前列腺腺泡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腺泡腺癌 前列腺导管内癌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表性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8
作者 刘四春 汤衡 +2 位作者 胡怀远 朱娜娜 胡向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530,共5页
目的探讨浅表性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肿瘤(superficial CD34 positive fibroblastic tumors,SCPF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CPFT,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染色。应用FISH法检测PRDM10基... 目的探讨浅表性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肿瘤(superficial CD34 positive fibroblastic tumors,SCPF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CPFT,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染色。应用FISH法检测PRDM10基因断裂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6例SCPFT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其中4例肿块位于下肢皮下,1例位于下腹部,另1例位于外阴。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束状、实片状,细胞核明显多形性或畸形,核仁明显,可见核内假包涵体,胞质嗜酸性,部分区域细胞呈上皮样,未见核分裂象,间质散在少量炎细胞,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强表达CD34和INI1,部分细胞表达CK(AE1/AE3),不表达SMA、CD68、desmin、S-100、CD31和ERG,Ki67增殖指数低于3%。FISH检测:4例SCPFT行FISH检测,其中3例PRDM10呈阳性。结论SCPFT是新近报道的一种软组织肿瘤,具有交界性或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诊断需与多种CD34阳性的软组织肿瘤相鉴别,避免过度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母细胞肿瘤 CD34 免疫组织化学 FISH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基因c─erbB─2、抗癌基因p53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胡勇 饶慧蓉 吴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10,共5页
应用ABC法、LSAB法对144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进行了c─erbB─2、p53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c─erbB─2表达阳性率为48.6%,浸润性导管癌阳性率最高(74.1%);其表达与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组... 应用ABC法、LSAB法对144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进行了c─erbB─2、p53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c─erbB─2表达阳性率为48.6%,浸润性导管癌阳性率最高(74.1%);其表达与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组织分级、核分裂计数、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状况呈负相关,表达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者.因而c─erbB─2表达的检测可作为评估乳腺癌预后的有力指标。p53表达的阳性率为24.7%,髓样癌阳性率较高(38.5%);p53表达与组织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况呈正相关;阳性率随肿瘤体积增大和临床分期升高而增加;在ER或PR阴性者中p53阳性率高于ER或PR阳性者。本文未发现c─erbB─2与p53表达的相关性;两者表达均阳性者与仅一种阳性者在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C-ERBB-2 p53 乳腺癌 预后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丽 孟刚 +5 位作者 汪小霞 王岳君 杨苗苗 陈青 黄雯 韩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0-394,399,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非特殊型浸润性癌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分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161例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祁义军 孟翔凌 +2 位作者 赵文娣 汪正广 李团结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63-965,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随访,分别对临床常见症状、肿瘤的部位及大小、核分裂像、免疫组化结果、Fletcher分级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随访,分别对临床常见症状、肿瘤的部位及大小、核分裂像、免疫组化结果、Fletcher分级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腹痛和血便是GIST常见临床表现;免疫组化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6.27%和81.36%;肿瘤直径和Fletcher分级在不同部位的GIST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72%、67%;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术后辅助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痛和血便是GIST的常见临床表现;CD117和CD34是GIST诊断的常用病理指标;Fletcher分级有利于预后评判;靶向治疗能进一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特征 Fletcher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单纯癌细胞形态定量及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强 王保太 +2 位作者 饶慧蓉 杨枫 刘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90-292,共3页
分析33例乳腺单纯癌细胞形态定量、临床病理特征及性激素受体(SR)表达与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显示:(1)癌细胞核大(包括平均核直径、周长、面积)、异型性明显、形状因子小、核分裂象多见者预后差;(2)组织学Ⅰ-Ⅱ级、SR表达水平高、... 分析33例乳腺单纯癌细胞形态定量、临床病理特征及性激素受体(SR)表达与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显示:(1)癌细胞核大(包括平均核直径、周长、面积)、异型性明显、形状因子小、核分裂象多见者预后差;(2)组织学Ⅰ-Ⅱ级、SR表达水平高、无淋巴结转移者及高龄患者预后较好;(3)少数单纯癌虽然细胞核小,但若细胞分化较差、缺乏SR表达且伴有淋巴转移者仍预后不良。表明综合考虑单纯癌细胞和组织病理学特征、SR状态及临床特点,才能更好地估计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病理 类固醇激素受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中PTEN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周隽 吴强 杨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 探讨PTEN蛋白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2 3例正常乳腺组织、2 8例乳腺增生组织 (其中普通型增生 2 0例 ,非典型增生 8例 )、8例导管原位癌、98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PTEN蛋白的表达 ,并... 目的 探讨PTEN蛋白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2 3例正常乳腺组织、2 8例乳腺增生组织 (其中普通型增生 2 0例 ,非典型增生 8例 )、8例导管原位癌、98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PTEN蛋白的表达 ,并对 98例浸润癌组织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的PTEN多呈弱阳性表达 (6 5 4 % ) ,非典型增生上皮和导管原位癌的PTEN蛋白水平高于正常乳腺腺上皮 (P <0 0 5 )。浸润癌组织中PTEN的失表达率为 7 1% ,高表达率为4 9 0 % ,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与增生的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浸润癌组织学分级愈高 ,PTEN高表达率愈低 (P <0 0 5 )。随临床分期升高 ,PTEN高表达率亦有降低趋势。乳腺癌中PTEN表达与微血管密度计数、腋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结论 PTEN表达的改变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TEN表达 原位癌 浸润癌 正常乳腺组织 PTEN蛋白 癌组织 学分 结论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的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文娣 祁义军 +1 位作者 王岳君 吴继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4-457,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检测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的表达。结果 GIST形态学表现以梭形细胞型为主。CD117、DOG1、CD34、SMA...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检测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的表达。结果 GIST形态学表现以梭形细胞型为主。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2%、89.5%、77.9%、35.6%、6.1%、11.0%。CD117与DOG1阳性表达一致率为83.4%(151/181),DOG1在68.8%(11/16)的CD117阴性GIST中阳性表达。GIST组织中仅DOG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有关(P<0.05),其他标记物与GIST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结论 CD117和DOG1是诊断GIST敏感而有效的指标,联合检测CD117、CD34和DOG1可提高GIST诊断的准确率;SMA、Desmin、S100是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DOG1阴性表达可能提示GIST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DOG1 CD1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catenin不同表达模式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1
15
作者 金雯 陈顺华 +2 位作者 尹玉 张聪 曹立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6-600,605,共6页
目的探讨β-catenin不同表达模式与结直肠癌组织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81例结直肠癌组织和3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中β-catenin的表达状况。结果 18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β-catenin(细胞核)异位表达率为56.9%... 目的探讨β-catenin不同表达模式与结直肠癌组织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81例结直肠癌组织和3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中β-catenin的表达状况。结果 18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β-catenin(细胞核)异位表达率为56.9%(103/181),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P<0.05)。β-catenin细胞核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Dukes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浸润深度等均无关(P>0.05)。β-catenin细胞膜不完整表达与组织分化、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及Dukes分期等均有关(P<0.05);β-catenin高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关(P<0.05)。82例随访病例中,β-catenin细胞核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β-catenin阴性组(P<0.05)。结论β-catenin在结直肠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不同表达模式与结直肠癌进展有关,并有助于预后判断,β-catenin有望成为结直肠癌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Β-CATENIN 表达模式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及组织发生探讨 被引量:7
16
作者 孟刚 王保太 杨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3-15,I001,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小叶型癌、导管型癌及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的组织起源及与分化表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复习近5年档案中的乳腺癌276例,以其中21例小叶型癌、10例导管内癌及其癌旁组织作对照,重点观察19例小叶-导管复合型癌... 目的:探讨乳腺小叶型癌、导管型癌及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的组织起源及与分化表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复习近5年档案中的乳腺癌276例,以其中21例小叶型癌、10例导管内癌及其癌旁组织作对照,重点观察19例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导管型癌旁可见小叶型不典型增生,小叶型癌旁亦可见“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同时,小叶不典型增生与“导管”不典型增生可同时存在;(2)导管型癌旁常见小叶癌化,小叶癌旁亦见“Pagetoid扩散”现象;(3)小叶型癌与导管型癌以4种方式混合存在构成小叶-导管复合型癌。结论:(1)小叶癌与导管癌均起源于TDLU,只是分化方向不同的两个形态学表型,故宜称小叶型癌与导管型癌;(2)小叶癌化可能为导管型癌早期原发癌变区;(3)“Pagetoid扩散”现象可能为小叶癌旁的不典型增生表现,(4)小叶-导管型癌的客观存在更进一步证实了小叶型癌及导管型癌系同一起源于TDLU,向不同方向分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病理学 小叶型癌 导管型癌 复合型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RN基因多态性与安徽地区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和平 张红 +1 位作者 吴继锋 秦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6-569,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IL-1RN)多态性与安徽地区胃癌易感性的关系,并比较不同种族和地区之间IL-1RN*2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安徽地区91例胃腺癌患者及55例健康对照者IL-1R... 目的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IL-1RN)多态性与安徽地区胃癌易感性的关系,并比较不同种族和地区之间IL-1RN*2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安徽地区91例胃腺癌患者及55例健康对照者IL-1RN基因多态性。结果IL-1RN*2*2基因型频率及IL-1RN*2等位基因频率在胃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不同种族的比较中,IL-1RN*2等位基因频率在本研究人群显著低于欧洲高加索人群,不论在胃癌组还是对照组(15.4%vs57.4%,14.5%vs44.8%)(P<0.01);在胃癌组略高于日本人群(15.4%vs7.7%)(P<0.05)。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比较中,IL-1RN*2等位基因频率在本研究人群(安徽地区)显著低于北部地区人群,不论在胃癌组还是对照组(15.4%vs76.0%,14.5%vs46.0%)(P<0.01);在对照组中略高与西部地区人群(14.5%vs3.6%)(P<0.05);与东部及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1RN*2*2基因型及IL-1RN*2等位基因在胃癌高发区安徽地区与胃癌的易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遗传学 多态现象 遗传 基因频率 胃肿瘤/流行病学 安徽/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莉 闻祥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5-558,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 inom a,IC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6例ICC的临床资料,观察它们HE形态,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一抗有CK5、CK(34βE12)、CK8、S-100蛋白、SMA、CD10、ER、PR、c-erb...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 inom a,IC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6例ICC的临床资料,观察它们HE形态,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一抗有CK5、CK(34βE12)、CK8、S-100蛋白、SMA、CD10、ER、PR、c-erbB-2、CgA、PCNA、E-cad。结果本研究将ICC分为两组:经典型和混合型。它们具有以下特征:①以浸润性筛状结构占优势,细胞排列成浸润性的有棱角的岛屿状,筛孔较不规则。肿瘤细胞小,呈低或中级核级,核分裂象罕见。在多数癌巢周围有反应性纤维母细胞性间质增生。②免疫表型:肌上皮标记(S-100蛋白、SMA、CD10)及CK(34βE12)肿瘤细胞巢均阴性,而个别肿瘤累及的TDLU周围部分肌上皮标记阳性;激素受体(ER、PR)均阳性;c-erbB-2阴性,PCNA、E-cad呈不同程度的阳性;CgA均阴性。③临床资料:经典型ICC年龄均值较混合型ICC大,肿块大小较混合型ICC小,病程较混合型ICC短,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转移灶仍保持筛状结构。结论ICC有其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筛状癌 腺样囊性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例胃类癌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汪露祥 袁松 陈向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75-76,共2页
6例胃类癌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1*汪露祥2*袁松3陈向红*安徽医科大学附院病理科进修医师作者单位1黄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屯溪2450002西藏林芝地区医院病理科8600003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胃... 6例胃类癌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1*汪露祥2*袁松3陈向红*安徽医科大学附院病理科进修医师作者单位1黄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屯溪2450002西藏林芝地区医院病理科8600003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胃类癌较少见,约占胃肿瘤的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类癌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rdon-Sweets银氨染色和Masson三色套染技术在肝穿刺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弦 江冬瑞 秦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88-989,共2页
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简称肝穿刺活检)是一种在B超、CT的定位和引导下经皮肤穿刺获取少量肝脏标本,经过处理后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等,在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和细胞形态的一门技术 [1] 。在肝穿刺病理诊断工作时,为了解肝脏的... 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简称肝穿刺活检)是一种在B超、CT的定位和引导下经皮肤穿刺获取少量肝脏标本,经过处理后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等,在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和细胞形态的一门技术 [1] 。在肝穿刺病理诊断工作时,为了解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常用的特殊染色方法是Gordon-Sweets银氨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染色后两者分别显示肝组织内的网状纤维、胶原纤维等结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以上两种特殊染色是分别染在2张切片上,不能观察同一视野下的网状纤维支架分布和胶原纤维增生的变化。作者根据本实验室染色经验,对以上两种染色的方法进行合并改良,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穿刺 Gordon-Sweets银氨染色 Masson三色 套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