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7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创造实干"到"德""知""行"合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本科实践教育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反思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红军 朱江丽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5-21,共7页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办好传媒教育,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回顾南京大学前身之一——金陵大学创办影音传播教育的历史经验,梳理近年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本科实践教育的现实进展,在回望与反思中提炼出发展实践教育的...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办好传媒教育,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回顾南京大学前身之一——金陵大学创办影音传播教育的历史经验,梳理近年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本科实践教育的现实进展,在回望与反思中提炼出发展实践教育的应对之策.实践教育以师生共同成长的"干中学"与"干中教"双循环模式为内生机制,以"德""知""行"合一全面育人为追求目标,以服务社会、担当时代使命为根本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音传播教育 实践教育 "德""知""行"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业社会到平台世界:论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理论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翼青 余晓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3,共10页
在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系谱性延伸。19世纪初,许多伟大社会学家都发现了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型,马克思更是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运作的逻辑:为资本增殖服务的... 在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系谱性延伸。19世纪初,许多伟大社会学家都发现了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型,马克思更是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运作的逻辑:为资本增殖服务的社会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逐渐发现,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工业化的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已经告别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然而即使是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依然是资本增殖的产物。围绕马克思的工业社会理论及后续学者的不断拓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成熟和活跃的研究传统,这一理论视角有着完整的理论脉络。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和技术哲学的卓越阐释力,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对于理解和阐释数字基础设施时代人的生存境况,人与机器装置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社会 文化工业 媒介工业 资本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演与对话: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师生互动研究——以南京大学国际交换生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郑欣 吴迪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2-96,共5页
交换生项目是促进学生国际化进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所研究的是中国大陆高校的交换生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高校留学时与当地的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后的互动行为,并重点关注其行为所表现出的角色特点以及同一表... 交换生项目是促进学生国际化进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所研究的是中国大陆高校的交换生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高校留学时与当地的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后的互动行为,并重点关注其行为所表现出的角色特点以及同一表演者不同角色所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交换生与当地教师的师生互动行为相对国内更为积极和活跃,他们在国外课堂上往往是以"倾听者"、"表露者"、"相遇者"的角色出现的,而在国内课堂上则多数是"缺席者"、"沉默者"和"对戏者"。这些差异实质上根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而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实现个体间的"对话"则是改善中国师生互动之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师生互动 国际交换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新环境、新方法、新方向--2017南京大学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海内外青年学者论坛圆桌会议纪要 被引量:18
4
作者 朱庆华 吴丹 +7 位作者 杜佳 张言 赵宇翔 刘畅 赵一鸣 姜婷婷 温乃楠 裴雷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2-128,F0003,共8页
1引言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传播学、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一定的学科交叉。几年来,随着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普... 1引言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传播学、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一定的学科交叉。几年来,随着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层次、研究方法和研究环境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信息行为 学科交叉 个性化信息检索 学者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段京肃 任亚肃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44,共9页
本文利用CSSCI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学术期刊的状况进行了多角度、较为全面的分析评价,给出了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五年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始数据,通过对这些期刊所发表论文情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 本文利用CSSCI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学术期刊的状况进行了多角度、较为全面的分析评价,给出了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五年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始数据,通过对这些期刊所发表论文情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全面情况,并试图基于对CSSCI相关数据的分析探索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期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其发展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学 传播学 学术期刊 CS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学术机构和地区学术影响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段京肃 白云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5-34,共10页
本文以CSSCI为依据,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论著作者情况和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五年间本领域学者、学术机构在CSSCI发表论文情况的原始数据,从中发现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贡献最突出、影响力最大的学者... 本文以CSSCI为依据,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论著作者情况和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五年间本领域学者、学术机构在CSSCI发表论文情况的原始数据,从中发现对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贡献最突出、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进而为大家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分析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特点提供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者 研究机构 学术影响力 CS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客观性、自主性和科学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段京肃 任亚肃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共5页
在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充斥大量对方针政策的宣扬、诠释和歌颂,真正能给人思考、启迪的成果极少。缺少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自主性和科学性,严重制约了我国新闻传播学水平的提高。确立学科研究的独立性,寻找学科研究的本体,严格学科研... 在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充斥大量对方针政策的宣扬、诠释和歌颂,真正能给人思考、启迪的成果极少。缺少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自主性和科学性,严重制约了我国新闻传播学水平的提高。确立学科研究的独立性,寻找学科研究的本体,严格学科研究的规范,恢复学科研究的尊严,已经刻不容缓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研究 客观性 自主性 科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概况分析——基于CSSCI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段京肃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79-87,共9页
文章利用CSSCI数据对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评价,从论文的引用数量分析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从引文类型考察学科视野的拓展,从引文文种分析本学科对国外成果的吸收情况,还对各类基金资助项目论文进... 文章利用CSSCI数据对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评价,从论文的引用数量分析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从引文类型考察学科视野的拓展,从引文文种分析本学科对国外成果的吸收情况,还对各类基金资助项目论文进行了分析。除此以外,论文还统计分析了对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论文与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 传播学 引文分析 CSSCI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集合与模式:西方传播理论的引介与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9
作者 胡翼青 文湘龙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90,共10页
西方传播学理论进入中国已经有46年,从威尔伯·施拉姆访华开始,经验主义、批判理论就成为20世纪中国传播学中偕行的两大元素集合。21世纪以来,大量不同范式的西方传播理论元素涌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传播学科的繁荣。文章基于元素、集... 西方传播学理论进入中国已经有46年,从威尔伯·施拉姆访华开始,经验主义、批判理论就成为20世纪中国传播学中偕行的两大元素集合。21世纪以来,大量不同范式的西方传播理论元素涌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传播学科的繁荣。文章基于元素、集合和模式的分析框架,认为决定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是知识模式而非知识元素。建设中国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即是用本国的知识模式来解释中外传播元素。而用西方的知识模式来解释中国元素,则会强化西方的理论体系,容易踏上与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南辕北辙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传播理论 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理论元素 知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分法意义下的传播理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延明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6,共12页
人工智能时代是人类迎面的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业已成为常态。媒介传播作为社会科学中理性与非理性交互碰撞的巨大信息场、舆论场、文化场和重要社交平台,被推到时代的C位,无可替代。借助“价值理性”和“工具理... 人工智能时代是人类迎面的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业已成为常态。媒介传播作为社会科学中理性与非理性交互碰撞的巨大信息场、舆论场、文化场和重要社交平台,被推到时代的C位,无可替代。借助“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二分法,廓清传播实践的路径最优化以及传播诉求的价值最大化,对当下媒介传播仍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分法 传播理性 传播价值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刊变革与学科进步——第三届“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双年会”会议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3-144,共2页
20t3年4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功主办第三届“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双年会”,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全国十余家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资深编辑汇集一堂,与黄旦、陈... 20t3年4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功主办第三届“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双年会”,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全国十余家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资深编辑汇集一堂,与黄旦、陈韬文、单波、吴飞、邵培仁、李立峰等新闻传播领域著名学者进行对话,围绕着“数字时代传统期刊应如何应对重大挑战”以及“在新环境下核心期刊与新闻传播学界将以何种形式为打造学术共同体而努力”这两大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SCI来源期刊 新闻传播学院 年会 《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国际新闻界》 综述 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德治学 从我做起——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纵论净化学术风气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延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16,共3页
学术界的学风不正问题,日渐严重,它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声誉。南京大学是一所学风严谨、淳厚的高等学府,近年来相继推出一系列整顿学风的措施。不久前,该校16位博士生导师发出了关于整顿学风问题的倡议书,倡导以德治... 学术界的学风不正问题,日渐严重,它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声誉。南京大学是一所学风严谨、淳厚的高等学府,近年来相继推出一系列整顿学风的措施。不久前,该校16位博士生导师发出了关于整顿学风问题的倡议书,倡导以德治学,校长蒋树声教授亲自主持召开了由这16位倡议人参加的学风座谈会,诸位博士生导师发言恳切,学术忠诚洋溢于言语间。在此,我们刊登由方延明同志整理的这其中部分博士生导师的发言摘要,供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治学 学术风气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社会影响 制度建设 无精品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届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双年会综述
13
作者 杜骏飞 刘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8-129,共2页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CSSCI 年会综述 来源期刊 社会科学研究 南京大学 评价中心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数字化转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羽峰 胡翼青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7-33,共7页
我们正迎来“新文科”建设的时代。数字媒体的发展摧毁了新闻传播学科原有的知识体系,迫使新闻传播学科与新媒体革命交叉融合。二进制在计算机科学和系统论中的应用为文科带来了新场景、新方法、新视野和新工具,而数字媒介的兴起则直接... 我们正迎来“新文科”建设的时代。数字媒体的发展摧毁了新闻传播学科原有的知识体系,迫使新闻传播学科与新媒体革命交叉融合。二进制在计算机科学和系统论中的应用为文科带来了新场景、新方法、新视野和新工具,而数字媒介的兴起则直接推动了新闻传播学科的数字化转型。在新闻传播学科的新文科建设中,媒介入射角成为知识体系范式转型的重要方向,而如何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媒介性”则意味着教育理念的重要转型,新闻传播教育应注重发掘人作为媒介的可供性。新闻传播学科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这种转型既是对新文科的回应,也是学科本身发展自新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科 新文科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理分析理论视野下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形态——以南京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萍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8期29-31,共3页
师生间的良好沟通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问卷调查结果和观察表明,师生沟通中,辅导员通常体现出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而学生则显示出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的并存。尽管"成人—成人"的状态是相对... 师生间的良好沟通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问卷调查结果和观察表明,师生沟通中,辅导员通常体现出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而学生则显示出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的并存。尽管"成人—成人"的状态是相对理想的师生沟通形态,但由于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期、辅导员也呈现不同的工作方法和个性特征,因而其他沟通形态都会有所体现。这就要求辅导员能够从容面对复杂多样的师生沟通形态,适时调整自我状态,因事因人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理分析理论 自我状态 沟通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与中国的“沟通”观念:一种本土传播思想溯源 被引量:3
16
作者 潘祥辉 王学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9,共11页
“沟通”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的传播概念,包含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观念内涵,如和平友善、顺势而为、四海汇同等意涵。溯源而上,中国式的沟通观念源于中国人对水的深刻理解及丰富的治水实践。“以水沟通”是沟通的根隐喻,沟通之道也是导水之道... “沟通”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的传播概念,包含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观念内涵,如和平友善、顺势而为、四海汇同等意涵。溯源而上,中国式的沟通观念源于中国人对水的深刻理解及丰富的治水实践。“以水沟通”是沟通的根隐喻,沟通之道也是导水之道。如果说西方的communication观念起源于战争,那么中国的沟通观念则起源于治水或通水。水才是中国本土思想的基源。作为一个传播概念及一种传播观念,中国的水文化及治水实践对“沟通”观念的影响至深。表现在沟通特质上,中国的“沟通”观念既是“有为的”,积极主动的,也是“无为的”,顺应自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和谐融通”是中国式“沟通”追求的目标。古人正是凭借对水的理解和对水的治理,形成了最早的沟通观念和沟通思想。水的特性及其哲学隐喻,也被灌注到了中国式沟通观念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通 治水 传播观念 传播思想 传播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何以可能:笛卡尔式沉思与传播现象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青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传播与交往使得社会成为可能,理解与共识促成美好社会。笛卡尔式的沉思启示我们追问传播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元问题:传播何以可能?我们不能期待像机器或精灵那样交流,胡塞尔的超越论主体间性与其他策略性交往方案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理解... 传播与交往使得社会成为可能,理解与共识促成美好社会。笛卡尔式的沉思启示我们追问传播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元问题:传播何以可能?我们不能期待像机器或精灵那样交流,胡塞尔的超越论主体间性与其他策略性交往方案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理解问题。深化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与行动合理化,发展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把理解与主体间性问题从超越论哲学转向经验论社会学,从意识与自我的超越论构成转向自我与他者交互的社会构成:社会交往过程之中生成的语言与文字要在意义脉络中理解,对于行动的阐释要依托具体的情境;传播的发生学与交往的合理化共同作用,理解与共识一直在达成之中。其中,对于行动的理解,使得传播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并立;关于理解与共识的追问、对于美好社会的追求,是传播学对社会科学元问题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交往 传播 现象学 发生学 合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朵里的剧场:播客复兴与声音传播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祥辉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106,共4页
播客的复兴不仅是媒介形态的迭代,更是人类对“声音叙事”的本能回归。从传播内容来看,播客覆盖了从新闻、故事、科技、财经、哲学到小众爱好等各个垂直领域,满足了用户高度个性化的需求。从社会需求和社会心理而言,播客是“视觉冲击”... 播客的复兴不仅是媒介形态的迭代,更是人类对“声音叙事”的本能回归。从传播内容来看,播客覆盖了从新闻、故事、科技、财经、哲学到小众爱好等各个垂直领域,满足了用户高度个性化的需求。从社会需求和社会心理而言,播客是“视觉冲击”与”信息轰炸”时代对抗信息过载的“慢媒介”,其自主、多元且有深度的内容消费方式,也更加契合了现代人对“专注时间”的渴望,也是现代人对抗焦虑与寻求安慰、共鸣的重要媒介。播客的复兴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声音秩序与声音权威,带来了公共议题的民间表达,由此也促进了思想与观念的变革,重塑了我们的听觉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客 耳朵经济 声音美学 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人之“愚”:中国古代“愚宋”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史
19
作者 潘祥辉 杜颖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宋人皆愚”是自先秦广为流传的历史认知,集中体现在相关成语典故中。这一认知约于战国时期基本形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在建构“愚宋”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国“殷商遗民”的政治身份,诸侯争霸中的没落,对文化传... “宋人皆愚”是自先秦广为流传的历史认知,集中体现在相关成语典故中。这一认知约于战国时期基本形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在建构“愚宋”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国“殷商遗民”的政治身份,诸侯争霸中的没落,对文化传统的坚守以及战国诸子的“反面书写”,是“愚宋”形象的重要成因。“愚宋”不仅反映了各诸侯国军事、政治之间的竞争,也呈现了当时新旧价值与文化规范之间的嬗变和斗争。“愚宋”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陈陈相因”的规律,展现了典籍、成语等媒介形式对社会记忆的固化作用。随着汉后诸子百家经典的流传以及学者对成语典故的称引、演绎,“愚宋”成为一种难以改观的刻板印象。不过这仅仅是一种话语建构和传播的结果,却未必符合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国人 成语典故 形象建构 华夏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提公共性:公共传播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
20
作者 匡卉 盛玉婕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9,共9页
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底,如何搭建乡村公共空间是当下亟须关注的重要议题。由于部分乡村公共空间在建设中过度追求经济收益与形象展示,乡村主体参与的公民性、公共服务保障的公益性被遮蔽。通过分析三种代表型公共空间的建... 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底,如何搭建乡村公共空间是当下亟须关注的重要议题。由于部分乡村公共空间在建设中过度追求经济收益与形象展示,乡村主体参与的公民性、公共服务保障的公益性被遮蔽。通过分析三种代表型公共空间的建设实践发现,乡村空间建设虽是公共议题,但存在主体缺位与空间公共属性定位模糊的问题,这一现象阻碍了乡村社会对公共精神价值与公共经济利益的追求。由此,乡村建设实践中需要重提公共性,从公共交往与公共精神的角度探讨公共空间的运作理念,才能真正有助于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建设 公共传播 公共空间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