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2篇文章
< 1 2 1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1
作者 王琦 高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关键词 北京林业大学 2002年 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技术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满奕 李昂 +3 位作者 曹德昌 林金星 黄岩谊 荆艳萍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54-162,共9页
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显微技术,可以通过探测分子的特定振动模式,实现对活细胞的无标记和新型非荧光标记成像。由于SRS显微术具有较高的化学特异性,在生命科学成像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简要介绍了SRS... 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显微技术,可以通过探测分子的特定振动模式,实现对活细胞的无标记和新型非荧光标记成像。由于SRS显微术具有较高的化学特异性,在生命科学成像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简要介绍了SRS显微技术的原理,同时总结了其在脂类、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以及在组织结构、小分子药物和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技术 生物学 非标记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代谢途径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源 赵冉 +1 位作者 卢振芳 李瑞丽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1,共9页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一类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广泛存在的重要次生代谢物质,由链状或环状的亲脂性类异戊二烯构成,主要包括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植物类胡萝卜素作为天然色素,对于植物观赏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一类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广泛存在的重要次生代谢物质,由链状或环状的亲脂性类异戊二烯构成,主要包括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植物类胡萝卜素作为天然色素,对于植物观赏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植物光合辅助色素,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太阳光能并转化为化学能,从而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此外,类胡萝卜素还是合成维生素A的前体,对人类营养健康有重要意义。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代谢途径包含前体合成途径、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和类胡萝卜素降解途径,对其中关键基因的功能解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机制。本文全面梳理了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代谢途径,系统总结了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在植物光保护、园艺和农艺性状改良、抵抗非生物胁迫和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调控中的重要功能。该综述为深入探究植物类胡萝卜素功能及其生物代谢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加速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胡萝卜素 生物代谢途径 基因功能 非生物胁迫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两处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
4
作者 台保倩 张梓琪 +7 位作者 房新民 张鑫 赵建喜 伊德英 马志红 韩莹莹 高福利 鲍伟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20,共9页
肠道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不仅危害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健康,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发展,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向人类传播。为了解北京市野生有蹄类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集北京市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Capreolus pygargus)粪便样品... 肠道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不仅危害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健康,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发展,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向人类传播。为了解北京市野生有蹄类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集北京市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Capreolus pygargus)粪便样品,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测到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阳性感染率分别为61.29%和85.71%,共检测到球虫(Coccidia sp.)、吸虫(Trematoda sp.)、细颈线虫(Nematodirus sp.)和鞭虫(Trichuris sp.)4种肠道寄生虫虫卵、卵囊或包囊,云蒙山狍感染率分别为61.29%、22.58%、12.90%和0,雾灵山狍感染率分别为76.19%、9.52%、4.76%和4.76%。感染强度分析结果显示,雾灵山狍粪便样品中肠道寄生虫虫卵、卵囊或包囊的感染强度较高。对有蹄类动物4种常见肠道寄生虫的分子鉴定显示,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阳性总感染率分别为22.58%和19.05%,云蒙山狍普通圆线虫(Strongylus vulgaris)、毛圆属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和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的感染率分别为3.23%、16.13%、3.23%和0,雾灵山狍感染率分别为9.52%、0、0和9.52%。调查显示,北京市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控,研究结果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寄生虫 饱和食盐水漂浮法 分子生物学鉴定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前沿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叶卓 张准 +1 位作者 林金星 李晔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5-253,共9页
高效、低毒的农药技术对植物病虫害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农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中表现出药效高、残留少、剂量低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针对目前纳米农药的前沿研究及其技术进展,该... 高效、低毒的农药技术对植物病虫害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农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中表现出药效高、残留少、剂量低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针对目前纳米农药的前沿研究及其技术进展,该文从纳米农药的类型、相关的纳米技术、以及纳米农药的应用前景和生物安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着重介绍了纳米农药的应用技术,阐述了其在农业应用方面的优势,讨论了纳米农药的生物安全性特点,并针对纳米农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高效的纳米农药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农药 纳米技术 病虫害防治 农业 生物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转录组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6
作者 梅曼 王晨璨 +3 位作者 蔺宏霞 张玉倩 丁文静 赵媛媛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共12页
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ST)是一种用于从空间层面上解析RNA-seq数据的技术,利用该技术解析单个组织切片中的所有mRNA。空间条形码逆转录oligo(dT)引物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的有序附着,使得在mRNA样品处理和后续测序过程中编... 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ST)是一种用于从空间层面上解析RNA-seq数据的技术,利用该技术解析单个组织切片中的所有mRNA。空间条形码逆转录oligo(dT)引物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的有序附着,使得在mRNA样品处理和后续测序过程中编码和获取位置信息成为可能。与传统的转录组技术相比,空间转录组技术能获得细胞在组织原位环境下真实的基因表达特征,以及与微环境的关系,为基因表达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原位的空间信息。近年来,空间转录组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检测的细胞通量、转录本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空间定位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并已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 sativa)、杨树(Populus)等植物中展开研究。该文阐述了空间转录组技术在植物动态发育轨迹、不同组织和细胞类型差异分析、解码植物与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等研究中的成功应用,讨论了空间转录组测序在植物组织原位测序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揭示了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录组技术 空间分布模式 发育谱系 细胞类型鉴定 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种群遗传结构初步分析
7
作者 唐小澄 杨婧 +4 位作者 董艳民 张洪亮 沈延京 王小萌 鲍伟东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5-355,共11页
随着北京市自然生态环境逐渐改善,野猪(Sus scrofa)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造成局部危害,对野猪种群遗传结构进行监测有助于制定种群长期防控管理措施。本研究使用非损伤采样和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种群的性... 随着北京市自然生态环境逐渐改善,野猪(Sus scrofa)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造成局部危害,对野猪种群遗传结构进行监测有助于制定种群长期防控管理措施。本研究使用非损伤采样和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种群的性别结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进行分析,了解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88份疑似野猪粪便样品鉴定出42只个体,其中35只雌性、7只雄性,雌雄性比为5∶1。种群遗传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55~0.81之间,平均为0.71,具有适中的遗传多样性。基于微卫星位点间的遗传距离构建进化树,42只个体呈现3个分支,聚类分析结果也显示出该种群个体按照3个遗传支系进行聚类的现象。总体上,松山地区的野猪群体在遗传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但并未到达明显分化的程度,仍属于一个种群。对近交系数的分析显示,松山野猪种群总体呈现中度近交状态,将对种群发展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本研究为了解北京地区野猪种群的遗传结构提供了基础资料,对于分析该地区野猪的种群密度变化和预测种群发展趋势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猪 非损伤性取样 微卫星分子标记 种群遗传多样性 保护区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栎种子和胚方脱水敏感性及其低温贮藏技术
8
作者 张铭佳 仝伯强 +5 位作者 曲凯 咸洋 崔程程 王永正 臧一村 韩彪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39,共11页
【目的】研究麻栎种子和胚方的脱水敏感性特征与临界含水量,探索麻栎种子低温保存技术和胚方超低温保存技术,为麻栎等顽拗性种子的保存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野生麻栎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硅胶减重法快速脱水至目标含水量,测定不同含... 【目的】研究麻栎种子和胚方的脱水敏感性特征与临界含水量,探索麻栎种子低温保存技术和胚方超低温保存技术,为麻栎等顽拗性种子的保存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野生麻栎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硅胶减重法快速脱水至目标含水量,测定不同含水量种子和胚方的萌发指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测定不同含水量胚轴和子叶的热力学参数,根据含水量和对应热焓的关系测算胚方结晶临界含水量;应用低温密封保存法保存不同含水量的种子,运用玻璃化法在超低温环境中保存不同含水量的胚方。【结果】1)麻栎不同含水量种子和胚方萌发特征显示,二者分别从初始含水量34.90%和44.14%降至10.00%,萌发率从93.00%和90.00%降至5.00%和60.00%。2)不同含水量麻栎胚轴和子叶DSC结果显示,随着胚轴和子叶含水量降低,结晶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热焓均呈规律性下降趋势,与含水量显著正相关;不同含水量胚轴平均热焓高于子叶平均热焓,胚轴自由水含量高于子叶自由水含量,初步判定本批次麻栎胚方理论结晶临界含水量为11.72%。3)脱水对麻栎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脱水程度加深,种子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麻栎种子低温保存结果显示,初始含水量种子在4℃下保存21天,萌发活力没有变化,重度脱水(10.00%~20.00%)种子能够忍受一定程度的低温伤害;不同含水量胚方超低温保存结果显示,含水量对超低温保存结果有显著影响,PVS2预处理30 min时10.00%和15.00%含水量麻栎胚方成活率分别为5.00%和3.00%,不同含水量胚方经预处理和超低温保存后,热力学特征发生改变,15.00%含水量麻栎胚方重新获得自由水。【结论】麻栎种子和胚方萌发率随含水量下降而降低,具有脱水敏感性特征,脱水对麻栎种子生理生化特性有显著影响;麻栎胚方理论结晶临界含水量为11.72%;超低温保存麻栎胚方具有可行性,但仍需完善保存方法,提高胚方超低温保存后恢复萌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顽拗性种子 脱水敏感性 超低温保存 差示扫描量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轻基质网袋育苗技术集成
9
作者 李凤春 宋大北 +6 位作者 孟兆民 谭瑞虹 刘志君 张继敏 郭丽明 王文杰 焦志远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1期98-102,共5页
本文深入探讨了油松轻基质网袋育苗技术的集成应用,该技术通过创新性地结合轻基质材料与网袋容器,为油松幼苗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培育环境。网袋容器则有效解决了传统育苗方式中土壤易板结、移栽困难等问题,使得幼苗在移栽时能够轻松脱袋... 本文深入探讨了油松轻基质网袋育苗技术的集成应用,该技术通过创新性地结合轻基质材料与网袋容器,为油松幼苗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培育环境。网袋容器则有效解决了传统育苗方式中土壤易板结、移栽困难等问题,使得幼苗在移栽时能够轻松脱袋,减少根系损伤。文章详细阐述了从种子处理到基质配制、播种管理、水肥调控及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强调了科学管理与精细操作的重要性。实践表明,油松轻基质网袋育苗技术显著提高了幼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同时降低了育苗成本,增强了幼苗的抗逆性,为油松的规模化、高效化育苗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基质配比 轻基质育苗技术 苗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志毅 林善枝 +1 位作者 张德强 张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50-261,共12页
林木遗传改良是在研究林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开展的遵循其遗传变异规律来改良林木的遗传组成 ,进而培育林木新品种的一项活动 .林木遗传改良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在遗传改良活动中所采用的各项技术 .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 ,遗传杂合性高 ,许多... 林木遗传改良是在研究林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开展的遵循其遗传变异规律来改良林木的遗传组成 ,进而培育林木新品种的一项活动 .林木遗传改良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在遗传改良活动中所采用的各项技术 .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 ,遗传杂合性高 ,许多重要经济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遗传机理不明 ,利用常规育种手段往往难以满足不同目的定向培育树木新品种的要求 .因此 ,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林木遗传改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文概述了基因工程技术、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基因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并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技术 林木 遗传改良 应用 基因工程 分子标记 遗传图谱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植物对环境微生物的影响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昌艳萍 杨亮 +1 位作者 李春青 王华芳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1-336,共6页
为了解转基因植物及其表达产物环境释放的生态影响,归纳和总结了转基因植物对微生物的影响及其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从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检测的一般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转基因植物中抗性标记基因对微生物影响和... 为了解转基因植物及其表达产物环境释放的生态影响,归纳和总结了转基因植物对微生物的影响及其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从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检测的一般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转基因植物中抗性标记基因对微生物影响和微生物在转基因植物产品毒理学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和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植物 生物安全 毒理性 土壤微生物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大学的生物教学方法与启示 被引量:8
12
作者 荆艳萍 潘超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5年第3期61-62,共2页
概念图教学法 概念图是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教学形式,最早由康乃尔大学的Joseph D.Novak提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网络结构图示,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作为节点,然后用连线将表示相关概念的节点连接,表示... 概念图教学法 概念图是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教学形式,最早由康乃尔大学的Joseph D.Novak提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网络结构图示,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作为节点,然后用连线将表示相关概念的节点连接,表示两个概念间的关系.[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大学 生物教学 教学方法 概念图 教学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西鼠尾草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鲍隆友 兰小中 刘玉军 《中国林副特产》 2005年第3期3-4,共2页
对甘西鼠尾草的药用价值、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为甘西藏鼠尾草这种常用药用植物资源,在西藏得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甘西鼠尾草 人工栽培技术 药用植物资源 药用价值 形态特征 生境分布 理论基础 开发利用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养分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阮文渊 任剑豪 +1 位作者 郭美娜 易可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22-1328,共7页
氮、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植物对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氮磷养分又会影响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此,植物如何整合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生物环境,以实现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是植物营养... 氮、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植物对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氮磷养分又会影响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此,植物如何整合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生物环境,以实现氮磷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是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的前沿新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氮磷养分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涉及氮磷养分介导的有益和有害生物互作研究,阐释了氮磷核心转录调控因子NLPs和PHRs在调控植物-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植物体内磷素感受蛋白SPXs在调控植物-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功能多样性。此外,本文还对未来氮磷养分介导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的关键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互作 有益生物 有害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
15
作者 张倩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2-43,47,共3页
综述了近年来组织培养技术、DNA分子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在牡丹繁育、品种间亲缘关系、花期控制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生物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生物技术 牡丹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废弃物堆肥化技术中微生物菌剂的功能与作用 被引量:18
16
作者 赵恺凝 赵国柱 +3 位作者 国辉 王晓旭 朱胜男 徐锐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48,共8页
园林废弃物的日益增加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微生物菌剂接种于园林废弃物中堆肥,可以加速堆肥的腐熟度,增强肥效,改善并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在园林废弃物再利用方面已显示较好的应用前景。从园林废弃物目前的处理方法和菌剂在堆肥化技术... 园林废弃物的日益增加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微生物菌剂接种于园林废弃物中堆肥,可以加速堆肥的腐熟度,增强肥效,改善并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在园林废弃物再利用方面已显示较好的应用前景。从园林废弃物目前的处理方法和菌剂在堆肥化技术方面的应用着手,介绍了微生物在园林废弃物堆腐中和发酵成微生物菌肥后的功能与作用,阐述了目前监测堆肥腐熟程度的重要参数以及检测发酵过程中菌群变化的技术手段,最后对微生物菌剂接种于园林废弃物堆肥化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堆肥化技术 检测技术 资源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及其在生物膜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隋鑫 满奕 +2 位作者 张越 林金星 荆艳萍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6期601-609,共9页
荧光漂白恢复(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技术,是通过对细胞特定区域荧光分子的漂白及恢复,研究活细胞中各类分子运动及结合特性的技术。FRAP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胞膜组分的动态变化、蛋白质的寡聚化、蛋白质的循... 荧光漂白恢复(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技术,是通过对细胞特定区域荧光分子的漂白及恢复,研究活细胞中各类分子运动及结合特性的技术。FRAP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胞膜组分的动态变化、蛋白质的寡聚化、蛋白质的循环、细胞骨架动力学、核膜结构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简要介绍了FRAP技术的原理及分类,并着重总结了其在生物膜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生物膜系统 侧向扩散 寡聚化 胞呑 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特有腐生型兰科植物北京无喙兰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童玲 雷丰玮 +3 位作者 吴远密 沈雪梨 董树斌 沐先运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4-333,共10页
北京无喙兰(Holopogon pekinensis X.Y.Mu&Bing Liu)为华北地区特有珍稀腐生型兰科植物,分布在海拔约1100 m的杂木林内,生境与本区域内其他腐生型兰科植物(常在1600 m以上桦木林中生长)显著不同。本研究针对北京玉渡山和百花山两个... 北京无喙兰(Holopogon pekinensis X.Y.Mu&Bing Liu)为华北地区特有珍稀腐生型兰科植物,分布在海拔约1100 m的杂木林内,生境与本区域内其他腐生型兰科植物(常在1600 m以上桦木林中生长)显著不同。本研究针对北京玉渡山和百花山两个北京无喙兰种群的根际土壤样品开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解析北京无喙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4973个细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发现北京无喙兰根际土壤的优势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等7个门,优势属有MND1、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和Haliangium等。1914个真菌OTU的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优势真菌类群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结合菌门等;优势属有Archaeorhizomyces、蜡壳耳属(Sebacina)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优势真菌多为外生菌根真菌,可能是北京无喙兰潜在的菌根真菌。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北京无喙兰玉渡山种群根际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均高于百花山种群,各种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北京无喙兰所在种群的乔木种类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无喙兰 腐生兰花 根际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保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S/FCCS技术及其在植物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曲绍峰 林金星 李晓娟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61-468,共8页
荧光相关光谱(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FCS)是一种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能够灵敏地检测荧光分子的浓度、运动参数及构象变化等数据。在此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荧光互相关光谱(fluorescence cross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荧光相关光谱(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FCS)是一种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能够灵敏地检测荧光分子的浓度、运动参数及构象变化等数据。在此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荧光互相关光谱(fluorescence crosscorrelation spectroscopy,FCCS)突破了FCS技术只能探测单种荧光分子的限制,可以通过分析两种及以上荧光信号来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由于FCS和FCCS检测的快速精确性,这两种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本文详细阐述了荧光相关光谱和荧光互相关光谱的原理,并对其在生物学尤其是植物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总结。随着检测技术的改进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完善,荧光相关光谱和荧光互相关光谱技术将在植物生物学的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S FCCS 单分子荧光检测 植物细胞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成像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若凡 葛颜锐 +3 位作者 陈盈盈 吴丁洁 崔亚宁 李瑞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0-404,共15页
光谱成像技术能够同时获取样品的空间与化学信息,是研究复杂生物样品的有力工具。近年来,由于具备非入侵、无损测量等优势,光谱成像技术在食品与农产品检测、生物医学与环境监测等方面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 光谱成像技术能够同时获取样品的空间与化学信息,是研究复杂生物样品的有力工具。近年来,由于具备非入侵、无损测量等优势,光谱成像技术在食品与农产品检测、生物医学与环境监测等方面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光谱成像技术在成像速度、波段数量、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等方面的性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空间分辨率甚至可以打破衍射极限达到超分辨级别。本综述总结了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和近红外光谱等几种主要光谱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性能,重点介绍了这类技术在植物细胞壁与木材研究、细胞结构与成分可视化、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检测以及种子的无损测量等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并对这一类技术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探讨与总结,为今后光谱成像技术在植物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 拉曼光谱 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谱 细胞壁 细胞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