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6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特聘教授色音访谈 被引量:6
1
作者 色音 孟凡行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7,共5页
孟凡行(以下简称孟):色音老师,首先我对您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表示感谢。我们知道,二十几年来,您一直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领域勤奋耕耘,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引起了学界的瞩目。您学术基础宽厚、视野开阔、涉猎多门,在... 孟凡行(以下简称孟):色音老师,首先我对您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表示感谢。我们知道,二十几年来,您一直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领域勤奋耕耘,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引起了学界的瞩目。您学术基础宽厚、视野开阔、涉猎多门,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化遗产学等领域都提出了一些颇具创新意义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师范大学 985工程 特聘教授 国际经验 文化人类学 实践 国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专业英语阅读》课程构建及效果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新生研讨课”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孙迎晖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6期31-38,共8页
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阅读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阅读一直延续以通识教育为目的的教学传统,没有涉及不同学科专业内容。大学英语阅读课能否做到语言教学和专业内容学习合二为一?将采取怎样的教学模... 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阅读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阅读一直延续以通识教育为目的的教学传统,没有涉及不同学科专业内容。大学英语阅读课能否做到语言教学和专业内容学习合二为一?将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本课程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新生研讨课"项目为契机,构建出一套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合作授课的课程模式;在阅读方法上,本课程以功能语言分析方法为框架,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学科语言特色,并通过分析帮助其了解不同学科语言构建学科知识过程,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及语篇意义三个方面理解语篇内容,达到提高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本课程构建的教学模式及阅读分析模式能够很好地将学科专业阅读融入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实现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专业英语阅读 课程构建 师生共同授课模式 不同学科英语语言特征 功能语言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纪念私记 被引量:1
3
作者 启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9-25,共7页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百年纪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境界——2019鲁迅文化论坛·北京师范大学分论坛侧记
4
作者 汤晶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3-96,共4页
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在新文化、新文学、新教育的百年历程中,鲁迅无疑是一面引领潮流的旗帜,具有高度的文化示范意... 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在新文化、新文学、新教育的百年历程中,鲁迅无疑是一面引领潮流的旗帜,具有高度的文化示范意义和精神标杆作用。在百年"五四"语境下,怎样探讨鲁迅、推进和深化鲁迅研究,以及通过教育实践更好地传承鲁迅精神,是学界甚至社会各界都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鲁迅精神 百年历程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文化发展 五四运动 标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作人与北京大学日本文学学科之建立——教育史与学术史的视角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升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8-67,共10页
关键词 周作人研究 现代教育史 日本文学 文学学科 学术史 北京大学 文学研究家 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终结”与“文学地理复兴”——新世纪文学的另一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5,共5页
一、什么样的“文学史总体化”“为什么要把历史总体化?”^((1))注意,这不是一个设问,而是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可不是我提出的,而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一个普遍命题。总体化曾是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的荣耀。他们曾赋予人类历史以崭新的意义... 一、什么样的“文学史总体化”“为什么要把历史总体化?”^((1))注意,这不是一个设问,而是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可不是我提出的,而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一个普遍命题。总体化曾是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的荣耀。他们曾赋予人类历史以崭新的意义,而今却变成了被反思的对象。而且这个与黑格尔同在的“历史终结”的命题,按照彼得·奥斯本的说法,不是一个否定的主观判断,而是真实发生的一场思想史运动。这个问题无比广大,不是我们在这里能谈清楚的。我只是想说,我们这些从事“历史的一小部分”,即研究文学史的人,也有一种命运——既要面对“历史的终结”这样一个哲学趋势,又不得不寻求“某种意义上的总体化”,否则我们的“文学史叙述”就会陷于失效。这种两难如今正摆在我们面前,既往的总体化方案是有缺陷的,但又不能将其完全捣毁,而是要“在反思中寻重建的可能”,这是唯一具有实践意义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 复兴 新世纪文学 哲学趋势 总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一种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学的读法”——张莉教授访谈录
7
作者 张莉 张鹏禹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F0002,共10页
一重勘历史与返回现场:寻找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源头张鹏禹:张莉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在我看来,访谈的最高境界需要访问者“风生”,受访者才能“水起”。面对您这样一位集学者、教师、批评家、编者、作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一重勘历史与返回现场:寻找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源头张鹏禹:张莉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在我看来,访谈的最高境界需要访问者“风生”,受访者才能“水起”。面对您这样一位集学者、教师、批评家、编者、作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受访者,我感觉开头的问题很难问,不妨就从一件小事开始。2024年北京十月文学月期间,您曾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给同学们讲萧红,其中贯穿的一个主题就是“萧红是如何成为萧红的”,她如何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叙事语法。您谈到的作品是《商市街》。如果说《商市街》让萧红成为萧红,我们可不可以说,《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让张莉成为张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 北京十月文学月 张莉教授 历史 访谈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有文学共识”的文学史?——关于新世纪文学叙事的方法与问题
8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3,共5页
一、共识的消弭或问题的起点,一提出“新世纪文学的历史化”问题,其实就陷入了焦虑,似乎有满脑子的想法,又完全不成样子。我甚至不太清楚自己的“问题意识”到底在哪里,目的又是什么。是构想一部个人性的“新世纪文学史”呢,还是要“提... 一、共识的消弭或问题的起点,一提出“新世纪文学的历史化”问题,其实就陷入了焦虑,似乎有满脑子的想法,又完全不成样子。我甚至不太清楚自己的“问题意识”到底在哪里,目的又是什么。是构想一部个人性的“新世纪文学史”呢,还是要“提请”同行一起来做这想象中的事情,或者就此提出若干问题,以期凝铸一些可能的共识?坦白讲,可能都有,但又并不能确定。如果非要列出目标,我想也许应该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寻求一个个人的有效而尽量客观的文学史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历史 文学叙事 新世纪 个人性 文学史 方法与问题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诗阐释的格局、方法与规律——兼论中国文学阐释传统的特质
9
作者 谢琰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198,共9页
杜诗是中国文学的核心经典,杜诗阐释具有充分的复杂性和典型性。杜诗阐释的格局稳定,形成了“年谱”“评点”“详注”三大体式,“诗史”“风雅比兴”“集大成”“忠君”“无一字无来处”“诗圣”六大主题。杜诗阐释方法多元,以训诂阐释... 杜诗是中国文学的核心经典,杜诗阐释具有充分的复杂性和典型性。杜诗阐释的格局稳定,形成了“年谱”“评点”“详注”三大体式,“诗史”“风雅比兴”“集大成”“忠君”“无一字无来处”“诗圣”六大主题。杜诗阐释方法多元,以训诂阐释为基石,以经学阐释为楷范,以史学阐释为参照,以文学本体阐释为主体,四种方法相互补充、彼此制约。杜诗阐释在探求作者原意、分析文本原义、强调读者所悟之义三个向度上展现了清晰的规律:还原导致强制、整体决定局部、当下介入历史。杜诗阐释体现了中国文学阐释传统的三大特质:阐释目标的确定性、阐释方法的整体性和阐释过程的体验性。在中国阐释学自主道路建设进程中,文学经典阐释提供的经验与教训应当源源不断地惠泽学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阐释 文学阐释传统 训诂阐释 经学阐释 史学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论的显隐与学科分化——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庄子》
10
作者 于雪棠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1,共9页
《庄子》的第一学科属性是哲学,文学是其第二学科属性。在20世纪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叙述中,对《庄子》的选篇及解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学与哲学的学科分化过程。翟理斯介绍《庄子》的“道”论,关注生命主题,与其《庄子》英文全译本相比... 《庄子》的第一学科属性是哲学,文学是其第二学科属性。在20世纪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叙述中,对《庄子》的选篇及解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学与哲学的学科分化过程。翟理斯介绍《庄子》的“道”论,关注生命主题,与其《庄子》英文全译本相比较,哲学注释退场,文学初步独立。华兹生不再论及《庄子》的“道”论,白之将哲学与文学完全对立。与同时期的哲学选本相比较,文学与哲学形成了各自的话语体系。20世纪最后十年,梅维恒、宇文所安和闵福德、刘绍铭等学者编选的三种文选,再次述及《庄子》之“道”,不再排斥《庄子》的哲学属性。《秋水》《齐物论》《说剑》等篇全文入编,与哲学文选虽有重合,但其着眼点仍有区别,具有鲜明的文学研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庄子 “道”论 学科分化 《齐物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及其世界文学价值
11
作者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进入21世纪以来,更呈现出多线交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进入21世纪以来,更呈现出多线交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度再塑造,“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则成为跨文化遗产利用的典范。所有这些塑造出一个整体性的“徐志摩形象”,构建出一个活跃的世界文学网络。徐志摩形象所提供的世界文学价值是融入式的、亲和的、建设性的;其全球传播从东方出发,深入到西方文学的内部,打破了西方学界只有一个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体系的妄念,将世界文学引向多系统、多中心的格局,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世界文学 《再别康桥》 剑桥大学 中国文学全球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审美与《谈新诗》
12
作者 刘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共1页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研读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如何以个人体验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鉴赏与理解诗歌,可以从废名对新诗的体悟、研究与小说创作中获得启发。《谈新诗》不仅展现了废名对新诗的见解,更让读者窥见废名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精髓,...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研读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如何以个人体验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鉴赏与理解诗歌,可以从废名对新诗的体悟、研究与小说创作中获得启发。《谈新诗》不仅展现了废名对新诗的见解,更让读者窥见废名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精髓,感受其新诗研究的生命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研究 个人体验 文学审美 废名 生命体悟 《谈新诗》 理解诗歌 文化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域下现代文学史建构的再思考
13
作者 刘勇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共13页
以现代经典作家作品为主要对象,结合现代文学三十年间的文学思潮、文学论争、审美变革与社会变动等重要方面呈现这一时段内文学发展主要面貌的述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现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之间复杂的互动关... 以现代经典作家作品为主要对象,结合现代文学三十年间的文学思潮、文学论争、审美变革与社会变动等重要方面呈现这一时段内文学发展主要面貌的述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现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还原现代文学本来的面貌和特点、改变这种述史模式成为当下现代文学史建构必须思考的重点问题。从文明互鉴视角重新建构现代文学史框架,要考虑在叙述体例上,保持以现代作家为主体,总体上增强对外国文学、传统文学的论述;在重点作家作品上,对于与外国文学、传统文学关系密切的作家,纳入世界文学经典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关系、现代作家传统文学形式的写作等内容,不能单讲作家现代文学的贡献;在文学史观念上,顾及作家“全人全作”,以“人的文学”为述史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现代文学史 外国文学 传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学业成就表现的教学导向
14
作者 吴欣歆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共5页
现行课标将学业质量界定为学生完成一门课程或一个阶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体现关注正向发展、指向未来潜力的基本理念。学业成就表现明确了教学变革的基本方向: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引导学生借助评价洞察现有成就,反思... 现行课标将学业质量界定为学生完成一门课程或一个阶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体现关注正向发展、指向未来潜力的基本理念。学业成就表现明确了教学变革的基本方向: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引导学生借助评价洞察现有成就,反思现有经验,探索获得更大成就的方向与方式。更新“学业成就观”,是一体化设计教学与评价的基础,是达成教学与评价一致性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业质量 学业成就 评价理念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文学的经典化”:路径与可能
15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5,共5页
假如历史化是一个神话,那么经典的作家与作品便是这神话中的主人公,也即诸神了,没有诸神的叙事当然不能算是神话。如果文学史是一片天空或一段彩绘,那么经典作品便是天空中的群星,彩绘中的人物肖像。如果“新世纪文学史”可以编织为一... 假如历史化是一个神话,那么经典的作家与作品便是这神话中的主人公,也即诸神了,没有诸神的叙事当然不能算是神话。如果文学史是一片天空或一段彩绘,那么经典作品便是天空中的群星,彩绘中的人物肖像。如果“新世纪文学史”可以编织为一件漂亮的艺术品,甚或一顶皇冠,那么经典作品便是这皇冠上镶嵌的宝石或明珠。所以,一个没有经典作品的文学史终究是毫无价值的空架子,不会有研究的意义。当然,你也可以谈文学制度史、文学生产史、社会背景史,也一样可以写出体量恢宏的学术著述,但对于文学史的历史化工作来说,其意义仍然会被质疑。即便是有,也几近变成了“为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真正文学的时代”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空中的群星 经典作品 新世纪文学 诸神 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语文学习数据的实然与可为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文渊 林爱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0,共5页
语文学习数据指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反映各个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包括读写成绩、学习者画像等客观数据与读写成果、口语表达等主观数据。数智时代,语文学习数据呈现纸本记录转为数字采集、主观分析转为客观研判、结果评价转为表现评价等... 语文学习数据指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反映各个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包括读写成绩、学习者画像等客观数据与读写成果、口语表达等主观数据。数智时代,语文学习数据呈现纸本记录转为数字采集、主观分析转为客观研判、结果评价转为表现评价等三大转向。面对理念层与实践层的双维挑战,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为例,探索学习数据在“课前—课中—课后”分阶段全过程应用的实践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数据 语文数字化 数智时代 人工智能 教育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风格”还是“论文笔”?--布封Discours Sur Le Style范译版本考释与现代文学风格论反思
17
作者 任悦 姚爱斌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长期以来,学界皆视《译文》杂志1957年9月号刊出的范希衡译《论风格》为布封演说Discours Sur Le Style的权威译本,但在同为范译的1958年版《布封文钞》中,却有与之相异的《论文笔》译本。结合范氏其他译著,可以推断《论文笔》才是其本... 长期以来,学界皆视《译文》杂志1957年9月号刊出的范希衡译《论风格》为布封演说Discours Sur Le Style的权威译本,但在同为范译的1958年版《布封文钞》中,却有与之相异的《论文笔》译本。结合范氏其他译著,可以推断《论文笔》才是其本人所认可的原译本,《论风格》则极可能是《译文》杂志编辑修改其核心概念Style译法后的刊本。在西方Stylistics(语体学)中,Style的主要内涵是指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布封演说原文所论Style也是指具有规范性的文章笔法,即有层次和计划的语言表达方式,范氏采用的“文笔”这一译法准确传达了这一内涵。但在“风格”译名之下,Style概念关联的个性特征之维往往被加以突出,甚至成为主导性语义,而其所指称的“语言形式”这一基本内涵则被严重遮蔽。考释布封演说的不同译文,解读相关概念语义,不仅能够厘清诸多误读,更能在此基础上反思中国现代文学风格论的学理缺失,推动文体学、语体学、风格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希衡 STYLE 风格 文笔 语言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与传统金石学的互动研究——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心
18
作者 梁鸿威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7,共10页
相比其他金石学者,鲁迅、周作人另辟蹊径,践行现代文学与传统金石学的良性互动,这一互动的内在动因可追溯到“杨守敬旋风”的扬起与转向。鲁迅、周作人在民初共同关注“汉碑文”等故乡金石,此后他们的“文章互动”又体现在对“镜—镡—... 相比其他金石学者,鲁迅、周作人另辟蹊径,践行现代文学与传统金石学的良性互动,这一互动的内在动因可追溯到“杨守敬旋风”的扬起与转向。鲁迅、周作人在民初共同关注“汉碑文”等故乡金石,此后他们的“文章互动”又体现在对“镜—镡—弩”这类金石的思考上。由于鲁迅、周作人对“汉画像”“汉砖瓦”有各自的偏爱,他们“引金石入文”的散文亦有不同意涵。鲁迅的“汉画像”话语,主要指涉“经纶参赞”与“娱亲之孝”等议题;而周作人所言说的“汉砖瓦”,是在沦陷区借以表达困境的一种“汉人象征符号”。鲁迅、周作人在创造性地将金石“本体”转化为思想“寓体”时,典籍重订与金石考证的朴学训练亦使他们的现代文章具有“金石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杨守敬旋风 金石学 文章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风化”语境中日本僧侣文学的发生——以《怀风藻》所载僧诗为中心
19
作者 乐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4,共12页
《怀风藻》中的僧诗是早期日本僧侣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僧诗的创作与接受,揭示了日本僧侣文学的发生契机。僧侣通过参与由通晓汉文化的精英集团主导的汉诗创作,获得统治者对其特权阶层身份的认可。统治者则出于利用佛教巩固政权、彰显... 《怀风藻》中的僧诗是早期日本僧侣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僧诗的创作与接受,揭示了日本僧侣文学的发生契机。僧侣通过参与由通晓汉文化的精英集团主导的汉诗创作,获得统治者对其特权阶层身份的认可。统治者则出于利用佛教巩固政权、彰显德化的需要,支持僧侣获取汉文学创作所必需的文化素养。此外,他们还将自己对中国名士之风的想象寄托在僧侣身上,努力营造道俗共同参与文学创作的盛世文明图景。僧侣文学的这种发生机制,体现了7至8世纪日本“唐风化”变革中,汉文学与佛教所扮演的特殊文化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风藻》 日本僧侣文学 “唐风化” 文化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味”的新声与新变--想象北京文学的多种方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6-81,共6页
研究者们总结京味文学的特征时,通常归纳为:北京话、北京人、北京事、北京城。在这里,北京话是重要的存在——它既是语言载体,也是所要表达的内容本身。事实上,当我们想到老舍先生,很难不想到他的北京话。在许多人心中,京味文学首先是... 研究者们总结京味文学的特征时,通常归纳为:北京话、北京人、北京事、北京城。在这里,北京话是重要的存在——它既是语言载体,也是所要表达的内容本身。事实上,当我们想到老舍先生,很难不想到他的北京话。在许多人心中,京味文学首先是“声音优先”的文学流派。近20年来,京味文学及北京文学创作都出现了“新声”与“新变”。在这里,新声指的是京味文学创作中北京话所发生的变化;新变则指的是近20年来与北京城市巨变相伴随的文学写作样态的复杂与多样。而潜藏在“新声”与“新变”之后的问题是:一位作家如何改造一种深具传统的地方性语言以适应自我的表达;面对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写作如何贴近一座城市的内在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先生 文学写作 文学流派 语言载体 京味 新变 文学创作 内在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