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频波动条件下流体平面渗流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时宇 蒲春生 +1 位作者 杨正明 塔耀晶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9-71,79,共4页
低频振动采油技术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物理增产、增注措施,但其理论研究水平目前还相对滞后于现场应用。针对这一问题,运用渗流力学、波场传播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低频波动条件下地层流体的渗流模型,定量描述了地层、流体参数与振动采油压力... 低频振动采油技术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物理增产、增注措施,但其理论研究水平目前还相对滞后于现场应用。针对这一问题,运用渗流力学、波场传播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低频波动条件下地层流体的渗流模型,定量描述了地层、流体参数与振动采油压力波动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解析方法分析计算,认为低频波场主要受储层渗透率和振动频率两大因素影响。振动采油现场施工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振动频率改善施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采油 压力波 数学模型 渗流方程 地层渗透率 振动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研究方法现状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蕾 沈瑞 郭和坤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8-361,367,共5页
概述了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基本概念和特点,总结并对比了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的研究方法,包括核磁共振法、溶剂分步抽提法、分步热解法、扫描电镜、数值模拟方法和分子模拟方法等。对目前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 概述了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基本概念和特点,总结并对比了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的研究方法,包括核磁共振法、溶剂分步抽提法、分步热解法、扫描电镜、数值模拟方法和分子模拟方法等。对目前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流体赋存 核磁共振 分子模拟 纵向弛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特征及CO_(2)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金祥纯 杜猛 +4 位作者 郝春联 辛福兵 康萍 吕伟峰 姚兰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7,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是重要的致密油聚集区。综合利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鉴定、压汞及高精度电镜扫描技术,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配套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储层特征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高温高压...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是重要的致密油聚集区。综合利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鉴定、压汞及高精度电镜扫描技术,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配套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储层特征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CO_(2)驱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实时动态监测CO_(2)驱各阶段原油的多相流动和运移行为,定量研究不同级别孔隙的流体饱和度、采收率、剩余油分布和微观动用特征,探讨注入压力对采收率和微观孔隙原油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储层特征差异显著,储层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为10.2%,渗透率平均为0.79 mD,以低孔-超低渗透致密油储层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蚀孔及沸石溶蚀孔为主;根据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可将长6段储层由好到差依次分为Ⅰ、Ⅱ和Ⅲ类,储层孔喉结构参数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较好。研究区储层原油主要赋存于孔喉半径小于0.1μm及孔喉半径为0.1~1和1~10μm的3类孔隙中,不同级别孔隙的CO_(2)驱微观动用特征存在差异,大孔隙和中孔隙原油的采出程度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小孔隙原油的采出程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注入压力与CO_(2)驱采收率呈正相关关系,高压CO_(2)驱可增强油气传质,降低界面张力,进而提高总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孔隙结构 CCUS 核磁共振 CO_(2)驱 微观动用特征 膨胀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聚合物硬葡聚糖及油田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付浩伟 修建龙 +3 位作者 黄立信 伊丽娜 马原栋 汪思材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3,共8页
针对新型生物聚合物硬葡聚糖在油田的应用开展了多方面调研,涵盖了其分子结构、溶液性质到应用各个层面。硬葡聚糖是一种非离子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刚性三螺旋结构赋予其高黏度和高稳定性,同时,溶液还具备卓越的耐温、耐酸碱、... 针对新型生物聚合物硬葡聚糖在油田的应用开展了多方面调研,涵盖了其分子结构、溶液性质到应用各个层面。硬葡聚糖是一种非离子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刚性三螺旋结构赋予其高黏度和高稳定性,同时,溶液还具备卓越的耐温、耐酸碱、耐盐和抗剪切性能,这些特性使得硬葡聚糖在石油行业中备受关注。从石油工业角度综述了其在油田开发领域作为驱油剂、钻井液、压裂液和调剖剂的效果,表明硬葡聚糖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指出了未来硬葡聚糖的性能优化和应用拓展将是研究的重点,包括开发多功能衍生物和评估其在油田现场经济效益,以推动其在石油行业更广泛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葡聚糖 高稳定性 油田应用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气分散体系驱油微观机理研究
5
作者 尚祯浩 伍家忠 +2 位作者 熊伟 张墨习 陈兴隆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低渗透储层孔隙小、喉道细、渗流阻力大,常规水驱采出程度仅为20%左右,而注气开发不仅受气源的限制,更因气窜等问题严重影响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因此,提出了针对低渗透储层的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为认识水气分散体系微观驱油机理,利用... 低渗透储层孔隙小、喉道细、渗流阻力大,常规水驱采出程度仅为20%左右,而注气开发不仅受气源的限制,更因气窜等问题严重影响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因此,提出了针对低渗透储层的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技术。为认识水气分散体系微观驱油机理,利用微观刻蚀模型、高速摄像机采集和ImagePro Plus6.0软件识别等手段,通过水驱、气驱及水气分散体系驱油实验,记录、识别和定量计算分析了驱替过程中流体流动特征及分布规律。实验研究表明,水驱主要动用区域为主流通道,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模型的边部及角部;CO_(2)气窜特征明显,气体主要在孔隙中心流动,并在孔隙壁面形成水膜/油膜;水气分散体系驱油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进入孔隙后与油相“高度”混合,混合后的微气泡既能产生“封堵”作用,增大主流通道渗流阻力,又能促使后续流体改向进入水驱或气驱未波及的小孔隙中,扩大波及体积作用明显,对边部及角部剩余油驱替作用显著,甚至能将盲端中的残余油全部采出。水驱、气驱及水气分散体系驱的采收率分别为71.6%、82.0%和91.0%,水气分散体系在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机理 水气分散体系 渗流阻力 波及体积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方法的CO_(2)重力驱气顶形成规律和波及特征研究
6
作者 高源 俞宏伟 +8 位作者 高明 颜培风 吕文峰 刘皖露 魏江飞 闫玉同 陈信良 方鹏巍 贾宇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1087,1099,共8页
为明确不同注采条件对CO_(2)重力驱过程中的气顶形成、油气界面运移和驱替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均质厚层油藏,通过设计并制备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共8组的顶注底采和中注底采方式下不同注采速度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50℃和20... 为明确不同注采条件对CO_(2)重力驱过程中的气顶形成、油气界面运移和驱替效果的影响规律,针对均质厚层油藏,通过设计并制备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共8组的顶注底采和中注底采方式下不同注采速度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50℃和20 MPa的实验条件下,低速(0.1 cm^(3)/min)注采是维持油气界面稳定运移、实现高效率地全油藏波及效果的主要保障,是控制注气成本、在较小注气量下达到油藏最大开发效益的最佳注采速度,采收率可高达89.20%。相比于注采速度,注采位置是扩大CO_(2)波及范围、提高驱油效率的重要控制因素。顶注底采方式能有效发挥重力分异作用优势,即便在高速注采下也能有效抑制气窜现象的发生,CO_(2)波及范围更大,油气界面运移更稳定,采收率整体高于中注底采方式。最终,优选顶注底采方式下采收率和气突破时采出程度均是最大的低速(0.1 cm^(3)/min)注采为最佳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及特征 可视化物理模拟 CO_(2)重力驱 油气界面运移监测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气藏气体渗流滑脱效应影响研究 被引量:77
7
作者 朱光亚 刘先贵 +2 位作者 李树铁 黄延章 郝明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47,共4页
低渗透气藏储层致密、渗透率极低、以微孔道为主,当气体在低渗孔隙介质中低速渗流时,气体渗流的主要物理特征是具有“滑脱效应”。为此,研究了具有滑脱效应的储层渗透率界限以及孔隙压力条件。通过对苏里格气田32块低渗岩心样品所进行... 低渗透气藏储层致密、渗透率极低、以微孔道为主,当气体在低渗孔隙介质中低速渗流时,气体渗流的主要物理特征是具有“滑脱效应”。为此,研究了具有滑脱效应的储层渗透率界限以及孔隙压力条件。通过对苏里格气田32块低渗岩心样品所进行的实验,探讨了低渗气藏天然气渗流规律。研究表明,当努森数介于0.1~1时,气体渗流不遵从克氏方程。实验结果还表明:克氏系数随储层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当储层渗透率大于0.1×10^-3μm^2时,气体滑脱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克氏系数随平均孔隙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当孔隙压力大于1.5MPa时,气体滑脱效应也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多孔介质 天然气 非达西渗流 滑脱效应 渗透率 孔隙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火山岩气藏可动流体T_2截止值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孙军昌 郭和坤 +2 位作者 刘卫 李海波 姜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9-114,共6页
使用核磁共振岩样分析技术与离心实验,确定出吉林、大庆和新疆3个地区低渗火山岩气藏储层标定可动流体T2截止值的合适离心力为2.76MPa,该离心力同时也是储层可动用流体对应的下限离心力。对3个地区102块不同岩性火山岩岩芯核磁实验研究... 使用核磁共振岩样分析技术与离心实验,确定出吉林、大庆和新疆3个地区低渗火山岩气藏储层标定可动流体T2截止值的合适离心力为2.76MPa,该离心力同时也是储层可动用流体对应的下限离心力。对3个地区102块不同岩性火山岩岩芯核磁实验研究表明:低渗火山岩气藏储层可动流体T2截止值分布范围很宽,不同地区和不同岩性火山岩储层T2截止值差别很大,102块岩芯T2截止值平均值为49.31ms,大于低渗砂岩但小于碳酸盐岩储层T2截止值;低渗火山岩T2截止值随岩芯渗透率的变化差异较大,与储层孔隙空间类型及孔喉连通性等因素密切相关。3个地区火山岩储层T2截止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大庆、吉林和新疆火山岩,其中大庆流纹岩T2截止值平均值最大并且分布范围最宽,新疆玄武岩和安山岩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核磁共振 T2截止值 离心实验 火山岩气藏 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边界非均质渗流场流线分布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何应付 尹洪军 +1 位作者 刘莉 刘学伟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8-712,共5页
建立了考虑源(汇)影响的含有不渗透区域复杂边界条件下非均质油藏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利用扰动边界元方法求解数学模型,获得了地层中任意一点的压力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线场的生成方法。绘制了考虑非均质性、复杂边界和不渗透区... 建立了考虑源(汇)影响的含有不渗透区域复杂边界条件下非均质油藏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利用扰动边界元方法求解数学模型,获得了地层中任意一点的压力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线场的生成方法。绘制了考虑非均质性、复杂边界和不渗透区域影响的流线分布图,并分析了流线分布的特征。通过分析表明,渗流场的非均质性和不渗透区域的存在都对流线分布存在较大的影响。利用本文方法产生的流线分布图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油藏流体在注采井间的运动轨迹,为优化井网和注入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元方法 流线 不渗透区域 数学模型 稳定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页岩气储层可动流体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太伟 郭和坤 +2 位作者 李海波 路岩 薛小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09,123,共4页
国内对页岩气储层特征及评价的工作开展得相对较少,在调研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常规储层研究思路入手,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区块的34块页岩气储层岩样进行可动流体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储层可动流体含量低,具有非均质性;可... 国内对页岩气储层特征及评价的工作开展得相对较少,在调研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常规储层研究思路入手,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区块的34块页岩气储层岩样进行可动流体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储层可动流体含量低,具有非均质性;可动流体百分数与气测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一定相关性,且孔渗越大相关性越好;分析了裂缝微裂缝含量对可动流体百分数的影响,裂缝微裂缝含量大于2%时,与可动流体百分数具有较好相关性;可动流体百分数和裂缝微裂缝百分数可以表征页岩气储层物性特征,是评价页岩气储层渗流能力及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物性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可动流体百分数 核磁共振 裂缝 离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外围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周期注水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玫珠 杨正明 +2 位作者 王学武 陈玥 于荣泽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3期327-331,共5页
大庆外围某特低渗透试验井区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周期注水利于驱动低渗透区原油。由于特低渗透油藏压力敏感性强,文中根据非线性渗流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周期注水方式。采用矿场实际数据,选取矩形五点井网,建立平面非均质模型,分析... 大庆外围某特低渗透试验井区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周期注水利于驱动低渗透区原油。由于特低渗透油藏压力敏感性强,文中根据非线性渗流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周期注水方式。采用矿场实际数据,选取矩形五点井网,建立平面非均质模型,分析"增注—减注"方式与"增注—停注"方式的含水率、采出程度、有效驱动体系的建立及地层压力保持情况。结果表明,"增注—减注"方式比"增注—停注"方式采出程度高、驱油波及系数大、低渗区非线性及储层伤害影响小。分析结果对低/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非线性渗流 周期注水 注水方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高温高压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左罗 胡志明 +4 位作者 崔亚星 熊伟 高树生 沈瑞 肖红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17-2023,共7页
针对目前尚未用吸附动力学方法来研究页岩吸附特征的情况,设计并开展了页岩高温高压吸附实验与吸附动力学实验,实验温度分别为40.6,60.6,75.6,95.6℃,实验压力为0-50 MPa;获取了页岩高温高压等温吸附曲线及吸附动力学曲线并对各曲线进... 针对目前尚未用吸附动力学方法来研究页岩吸附特征的情况,设计并开展了页岩高温高压吸附实验与吸附动力学实验,实验温度分别为40.6,60.6,75.6,95.6℃,实验压力为0-50 MPa;获取了页岩高温高压等温吸附曲线及吸附动力学曲线并对各曲线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0-50 MPa压力范围内页岩等温吸附曲线没有单调递增特征而是存在一个极大值,温度越高极大值对应的压力越大;在0-50 MPa内可能存在一个临界温度,大于该温度时过剩吸附量与压力保持单调递增趋势,40-100目页岩颗粒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4 h;Bangham吸附动力学方程比较适合描述页岩吸附甲烷的动力学过程;温度越高、压力越大,Bangham吸附速率常数越小,吸附量增加越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吸附 高温高压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渗流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杨朝蓬 高树生 +4 位作者 刘广道 熊伟 胡志明 叶礼友 杨发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8606-8613,共8页
致密砂岩气藏渗流机理是开发致密气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致密砂岩气藏渗流机理研究进展进行调研,总结了目前致密气渗流机理的研究现状。并对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的岩样进行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结合目前低渗砂岩气藏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致密... 致密砂岩气藏渗流机理是开发致密气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致密砂岩气藏渗流机理研究进展进行调研,总结了目前致密气渗流机理的研究现状。并对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的岩样进行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结合目前低渗砂岩气藏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致密砂岩气藏渗流机理研究的展望。致密气的有效应力表达式、压裂气井的高速非达西渗流、含水致密气藏的启动压力梯度和水膜厚度对气藏开采的影响,致密气的储层物性分析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有效应力 滑脱效应 高速非达西 启动压力梯度 水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孔低渗碳酸盐岩可动流体T_2截止值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振涛 刘卫 +2 位作者 孙佃庆 顾兆斌 刘建坤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55,59,共4页
利用核磁共振岩样分析技术确定高孔低渗碳酸岩可动流体T2截止值.结合离心实验,确定高孔低渗碳酸岩标定T2截止值的最佳离心力为2.76 MPa,此离心力同时也是对应储层可动用流体离心力的下限值,在该离心力下,对22块具有代表性的高孔低渗碳... 利用核磁共振岩样分析技术确定高孔低渗碳酸岩可动流体T2截止值.结合离心实验,确定高孔低渗碳酸岩标定T2截止值的最佳离心力为2.76 MPa,此离心力同时也是对应储层可动用流体离心力的下限值,在该离心力下,对22块具有代表性的高孔低渗碳酸岩岩心进行离心,获得高孔低渗碳酸岩岩心的T2截止值为63.6 ms.利用此批岩心的T2截止值与孔隙度、渗透率进行对比,发现T2截止值与孔隙度没有相关性,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可动流体 核磁共振 T2截止值 离心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研究 被引量:64
15
作者 杨清立 杨正明 +1 位作者 王一飞 戢红霞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54,144,共3页
根据低渗油藏渗流特征,提出了非线性渗流连续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稳态渗流压力分布公式和产量计算方法,用积分法得到了非稳态渗流压力分布和动边界传播规律的公式。对该模型和其他低渗模型为基础得到的稳态和非稳态渗流的计算结果进... 根据低渗油藏渗流特征,提出了非线性渗流连续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稳态渗流压力分布公式和产量计算方法,用积分法得到了非稳态渗流压力分布和动边界传播规律的公式。对该模型和其他低渗模型为基础得到的稳态和非稳态渗流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别显著。在研究低渗油藏渗流规律和指导开发低渗油藏的生产实践中,须考虑非线性渗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非线性渗流 数学模型 积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介质中稠油流体非线性渗流方程 被引量:14
16
作者 姚同玉 黄延章 李继山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6-110,共5页
为揭示稠油流体在油藏孔隙中渗流特性,基于力学平衡方程,建立了描述稠油流体渗流特征的非线性渗流方程,对油藏孔隙中稠油渗流过程及启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分析了边界层、流体屈服应力以及表面力对渗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Hagen-P... 为揭示稠油流体在油藏孔隙中渗流特性,基于力学平衡方程,建立了描述稠油流体渗流特征的非线性渗流方程,对油藏孔隙中稠油渗流过程及启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分析了边界层、流体屈服应力以及表面力对渗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Hagen-Poiseuille定律需经修正方能描述稠油流体流动,边界层、流体屈服应力以及表面力对稠油渗流影响非常显著.孔隙中,稠油启动压力梯度来源于其屈服应力、表面力,边界层加剧了渗流非线性程度,实际稠油油藏开发中,要充分掌握稠油渗流非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非线性渗流 渗流模型 Hagen-Poiseuille定律修正 启动压力 屈服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单相流体渗流特征 被引量:15
17
作者 郝明强 刘先贵 胡永乐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81,共3页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具有特殊的渗流运动规律。通过对不同渗透率的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率岩心进行越流压力实验测试,发现岩心的导流能力基本由微裂缝提供,基质贡献极其微弱,基本没有窜流现象发生,其越流压力曲线形态接近于单一介质越流压...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具有特殊的渗流运动规律。通过对不同渗透率的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率岩心进行越流压力实验测试,发现岩心的导流能力基本由微裂缝提供,基质贡献极其微弱,基本没有窜流现象发生,其越流压力曲线形态接近于单一介质越流压力曲线形态。利用不同粘度的流体对不同渗透率的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率岩心进行单相渗流动态测试,结果表明,渗流曲线呈下凹型非线性曲线形态,但真实启动压力梯度比较大,且在渗透率较小时,启动压力梯度剧增,弯曲段比较长,拟直线段出现时间比较晚,流体的密度和粘度、油藏渗透率及启动压力梯度等均应考虑为压力的函数。在分析对比越流压力曲线和渗流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的运动方程,该方程综合考虑了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等影响因素,是达西定律的推广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裂缝 特低渗透 单相 渗流 越流压力 运动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析气藏微观渗流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石志良 李相方 +2 位作者 朱维耀 隋秀香 单文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2-94,共3页
认清近井地带凝析油形成、分布及流动规律,可以为凝析气藏的开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文章给出了一种通过微观渗流实验研究近井地带凝析油分布及流动规律的实验方法,用具有与真实储层相似的孔隙结构微观仿真玻璃模型模拟地层孔隙介质,... 认清近井地带凝析油形成、分布及流动规律,可以为凝析气藏的开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文章给出了一种通过微观渗流实验研究近井地带凝析油分布及流动规律的实验方法,用具有与真实储层相似的孔隙结构微观仿真玻璃模型模拟地层孔隙介质,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观测凝析气液在模型中分布与流动规律。微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凝析油容易聚集在小孔道、喉道、部分死孔隙以及孔壁表面,并逐渐演化形成段塞,而大孔道中凝析油不容易聚集。凝析油主要有携带、贴壁爬行、段塞流等3种流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 多孔介质 微观结构 模型 流体流动 方法 凝析气藏 微观仿真 实验 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剪切特性及渗流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田根林 鞠岩 +2 位作者 孙广煜 雷巧会 刘玉章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7年第4期19-24,共6页
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剪切和剪切后再交联的特性及其在孔隙介质中的渗流规律。用机械剪切、在孔隙介质中流动剪切和段塞渗流三种实验方法,用UV-3000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出口样品,用付里叶变换红外FT-IR漫反射技术分析模型中滞... 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剪切和剪切后再交联的特性及其在孔隙介质中的渗流规律。用机械剪切、在孔隙介质中流动剪切和段塞渗流三种实验方法,用UV-3000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出口样品,用付里叶变换红外FT-IR漫反射技术分析模型中滞留的聚合物分布。结果表明:未交联的交联聚合物体系在地层条件下和经岩心剪切后都能交联增粘,剪切粘度损失可达75%以上,停止剪切后在60℃下静置,粘度在当天即开始回升,3~4天升到最大值,尔后逐渐下降;交联聚合物受机械剪切,粘度可降到原值的0.07%,但停止剪切后2~4天可恢复到85%,最大约90%;交联聚合物注入岩心后再水驱,由于水窜流,驱出聚合物量只有30%左右,滞留的聚合物在岩心各段均有分布,而入口处的滞留量明显高于其它部位。因此,交联聚合物有较好的抗剪切性,现场应用时具有调剖和驱油双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反应 剪切降粘 聚合物驱油 渗流规律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修乃岭 熊伟 +2 位作者 高树生 班凡生 薛惠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9-51,共3页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以溶洞、裂缝为主要储运空间,缝洞非均质性很强,其流体流动机理和含水率变化特征与一般砂岩油藏区别较大。基于管流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流动模型,并分别模拟了弹性开发和注水开发时缝洞型定容油藏的开发特征和含水率...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以溶洞、裂缝为主要储运空间,缝洞非均质性很强,其流体流动机理和含水率变化特征与一般砂岩油藏区别较大。基于管流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流动模型,并分别模拟了弹性开发和注水开发时缝洞型定容油藏的开发特征和含水率变化特点。该研究对于认识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机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水动力学 定容体 管流理论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