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定量荧光技术在冀东油田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闫长青 苏亚楠 +3 位作者 丁群 杨金英 张学军 李鹏年 《录井工程》 2020年第2期29-36,共8页
随着冀东油田大斜度、大位移井数量大幅增加,以及钻井新工艺的采用,导致录井过程中油气显示发现难度日益增大;同时因钻井液中添加了大量具有荧光特性的添加剂,导致钻井液出现不同程度荧光污染,严重干扰了地质录井油气显示的发现。为此,... 随着冀东油田大斜度、大位移井数量大幅增加,以及钻井新工艺的采用,导致录井过程中油气显示发现难度日益增大;同时因钻井液中添加了大量具有荧光特性的添加剂,导致钻井液出现不同程度荧光污染,严重干扰了地质录井油气显示的发现。为此,冀东油田开展了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技术研究首先,对其含油浓度和对比级的对应性、样品分析结果重复性误差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指出了该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其次,根据现场应用流程,明确了不同性质原油的主要谱图类型,厘清了不同区块、层位谱图形态特征,并梳理了该地区常用钻井液添加剂谱图类型,通过辨识不同样品在主峰出峰位置和出峰组合上的差异,达到有效排除钻井液污染影响,发现岩屑中真实油气显示的目的;最后,优选三维定量荧光含油性特征参数CN指数和N指数,建立三维定量荧光解释方法,实现对储集层含油性的有效识别。通过多口井的应用表明,三维定量荧光技术能够满足大斜度、大位移井钻探的需要,具有全面推广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油田 三维定量荧光 指纹谱图 钻井液添加剂 含油岩屑 解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南堡陆地油田二次开发技术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乔石石 岳文珍 +2 位作者 李业会 杨竞旭 殷彩霞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3期66-68,148,共3页
冀东南堡陆地油田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整体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综合含水达到90%以上,但采出程度仅有10%,剩余油富集。为了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特点,在二次开发理念指导下,对南堡陆地油田Es32+3油藏开展了二次开... 冀东南堡陆地油田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整体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综合含水达到90%以上,但采出程度仅有10%,剩余油富集。为了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特点,在二次开发理念指导下,对南堡陆地油田Es32+3油藏开展了二次开发技术探索和实践。通过精细油藏描述重构地下认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地质模型精度与剩余油分布认识;通过全面优化层系、井网及开发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油藏开发水平;通过改进钻采工程、地面工程配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开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南堡陆地油田 二次开发 剩余油分布 层系优化 井网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陆地油田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油水运动规律 被引量:9
3
作者 王群一 毕永斌 +2 位作者 张梅 岳湘安 修德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94,117,共4页
随着水平井开发的不断深入,地层水沿优势通道窜流,导致水平井含水率快速上升,产量大幅递减,同时对高含水后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严重影响了水平井的开发效益。以南堡陆地油田底水油藏为例,综合运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方法与找水资料,分... 随着水平井开发的不断深入,地层水沿优势通道窜流,导致水平井含水率快速上升,产量大幅递减,同时对高含水后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严重影响了水平井的开发效益。以南堡陆地油田底水油藏为例,综合运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方法与找水资料,分析储层物性、水平井不同狗腿位置及不同开发技术政策对含水率的影响,开展了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油水运动规律研究;引入了底水出水准数的概念,揭示了不同类型水平井在均质和非均质底水油藏中的油水运动规律。对于均质油藏,标准水平井出水部位易出现在水平井跟端,有狗腿的水平井狗腿处是底水锥进的主要部位,而无狗腿处成为剩余油富集的主要部位;对于非均质油藏,底水易在高渗透率区锥进,而低渗透区则易成为剩余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水平井 油水运动 底水出水准数 南堡陆地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筛选的组合方法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斌 毕永斌 +2 位作者 潘欢 王志坤 张淑芝 《石油科技论坛》 2012年第3期38-41,50,共5页
为了适应油田开发工程的发展,改变过去对油田开发效果单一评价及确定评价指标凭经验的状况,需要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整体意义上的综合评价。筛选评价指标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筛选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信度。在简单... 为了适应油田开发工程的发展,改变过去对油田开发效果单一评价及确定评价指标凭经验的状况,需要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整体意义上的综合评价。筛选评价指标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筛选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信度。在简单分析了筛选方法的利弊后,采用了简化的专家一次打分法、比重法和聚类分析法的组合方法。组合筛选方法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结合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指标,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出发,在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因素中优化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独立性,并能反映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指标,避免了因量纲、单位、数值量级的不同,而造成的筛选前需进行评价指标一致化与无因次化处理,降低了计算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简单便捷。从筛选评价指标组合法的两种计算方式的结果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影响因素 筛选指标 综合评价 组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油田浅层CO_2吞吐接替潜力 被引量:6
5
作者 盖长城 史英 +3 位作者 王淼 黄煜辰 李彩莲 曾悠悠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135,共4页
冀东油田浅层油藏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二氧化碳吞吐技术的广泛应用,现有井网条件下可供优选的二氧化碳吞吐井和层的质量与数量均呈快速递减趋势,且剩余油挖潜难度增大。分析二氧化碳吞吐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定向井和水平井两... 冀东油田浅层油藏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二氧化碳吞吐技术的广泛应用,现有井网条件下可供优选的二氧化碳吞吐井和层的质量与数量均呈快速递减趋势,且剩余油挖潜难度增大。分析二氧化碳吞吐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定向井和水平井两个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对于定向井,通过油藏分析,明确不同井网间剩余油潜力,研究层系归位、井网重组后回采+二氧化碳吞吐潜力;对于水平井,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实现不同轨迹类型水平井模型产液规律可视化,明确水平井产液规律,在封堵主产液段的基础上再实施二氧化碳吞吐,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通过两类措施研究,进一步扩大了实施二氧化碳吞吐的潜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油藏 二氧化碳吞吐 定向井 水平井 接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砂岩储层三维地质模型重构技术——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刘阳平 吴博然 +3 位作者 于忠良 余成林 王立鑫 尹艳树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9-170,共12页
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Ⅳ油组的二维平面相和剖面相为训练图像,利用线性池化方法获得其三维沉积相的多点统计概率,通过蒙特卡洛抽样确定预测点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并采用抽稀井网的方法验证了... 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Ⅳ油组的二维平面相和剖面相为训练图像,利用线性池化方法获得其三维沉积相的多点统计概率,通过蒙特卡洛抽样确定预测点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并采用抽稀井网的方法验证了其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力生产层段馆陶组Ⅳ段12和13小层发育心滩、辫状河道与泛滥平原微相。心滩坝呈底平顶凸特征,辫状河道呈顶平底凸特征,河道与心滩规模均较小,宽度一般不超过600 m;辫状河道顶部发育泛滥平原沉积,整体上呈“砂包泥”特征;辫流带宽度为650~1 300 m,心滩平均长度为480 m,平均宽度为176 m,辫状河道平均宽度为71 m。(2)地质模型刻画出的储层砂体形态和空间分布准确,平面上心滩位置与地质分析结果吻合,心滩中间厚、两翼薄的特征显现;剖面上具有典型的底平顶凸的心滩特征;模型中泥岩相占比的误差为9.8%,心滩相占比的误差为3.4%,河道相占比的误差为6.4%,总体上看,建模误差均小于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心滩 多点地质统计 三维地质模型 馆陶组 高尚堡区块 南堡凹陷 冀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油藏全生命周期动力协同递进开发模式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穆立华 张雪娜 +1 位作者 毕永斌 王秋语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3-128,共6页
陆相油藏是中国油藏开发的主要对象,由于其自身特点,该类油藏在开发过程中面临多种挑战,并且不同开发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各异,因此,以动力递进主导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协同开发是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的理论基础。在研究系统动力协同递... 陆相油藏是中国油藏开发的主要对象,由于其自身特点,该类油藏在开发过程中面临多种挑战,并且不同开发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各异,因此,以动力递进主导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协同开发是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的理论基础。在研究系统动力协同递进开发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油藏开发动力协同递进开发原理,认为层系细分和井网适应是油藏开发的主要引导力,介质超越是油藏开发的主要推动力。借助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就介质超越提出六大油藏开发驱替介质序列和五种油藏开发驱替介质动力协同递进典型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介质超越、层系细分与井网适应等油藏开发六大要素,应用金字塔原理,建立了油藏开发系统全要素协同开发宝塔图版,直观形象地阐明了油藏全生命周期动力协同递进开发模式,2010年依据该图版,按照正常接替递进典型组合模式,在柳赞北区实施气驱开发,阶段末采出程度达到23.4%,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了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递进序列 全生命周期 开发系统全要素 协同开发 产量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油藏优势通道定量描述与模拟——以冀东油田高浅北区油藏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龚晶晶 唐小云 +3 位作者 李本维 李海东 刘阳平 任玉霞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4年第3期88-91,149,共4页
针对疏松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优势通道普遍存在、目前优势通道定量模拟的方法比较缺乏、不能满足剩余油精细挖潜研究需要的现状,在充分考虑油藏静、动态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描述和模拟优势通道的方法。该方法参... 针对疏松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优势通道普遍存在、目前优势通道定量模拟的方法比较缺乏、不能满足剩余油精细挖潜研究需要的现状,在充分考虑油藏静、动态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描述和模拟优势通道的方法。该方法参考单井点处优势通道发育指数和出砂量,修正地质模型中优势通道所在网格的各向传导系数和有效渗流孔隙体积,实现了优势通道的定量模拟。在高浅北区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表征了优势通道的发育及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为优势通道流体运动控制及剩余油精细挖潜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通道 定量描述 高浅北区油藏 模糊综合评判 疏松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尚堡油田北区沙三^(2+3)亚段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竞旭 钱凤燕 +3 位作者 方度 夏秋君 李业会 陈少勇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4年第5期30-32,154-155,共3页
高尚堡油田北区沙三2+3亚段含油层段长,储层特征变化大,通过对铸体薄片、岩心砂岩薄片和压汞等资料分析,开展了储层岩性、物性、储集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高尚堡油田北区沙三2+3亚段储集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 高尚堡油田北区沙三2+3亚段含油层段长,储层特征变化大,通过对铸体薄片、岩心砂岩薄片和压汞等资料分析,开展了储层岩性、物性、储集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高尚堡油田北区沙三2+3亚段储集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主要发育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孔隙结构以Ⅱ类为主,为典型的中低孔中低渗型储层。平面上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控制;垂向上成岩作用中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导致储层物性变差,而溶解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改善了储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尚堡油田 储层特征 孔隙结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油田开发战略管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斌 刘伟 +1 位作者 毕永斌 李力 《石油科技论坛》 2019年第4期24-29,共6页
油藏战略管理是继油藏技术管理、油藏经营管理之后发展的新阶段,是为了实现油藏经济高效开发及最终经济采收率总体目标,设定的油田分阶段开发、全程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具体包括:树立战略管理思想,开展油田开发战略分析;设计油田开发... 油藏战略管理是继油藏技术管理、油藏经营管理之后发展的新阶段,是为了实现油藏经济高效开发及最终经济采收率总体目标,设定的油田分阶段开发、全程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具体包括:树立战略管理思想,开展油田开发战略分析;设计油田开发战略目标体系,有序进行战略管理决策;落实组织机构建立管理团队,实施油田开发战略管理;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相结合,适时调整战略管控系统。分析比较了油田开发战略管理与传统油田开发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路径、管理特点、管理基础、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管理机构、管理实施、管控结果上的区别。在工业互联网尤其是油田物联网的大环境下,为实现油藏战略总目标,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开发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精准管理,不断提升油田开发战略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战略管理 大数据 油田物联网 精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稠油油藏开发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以高浅北区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林河 高晖 +2 位作者 李国旭 田亚东 唐元璐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3期79-81,148-149,共3页
常规稠油油藏地层胶结疏松,原油黏度大,流动性差,生产过程中易造成油井出砂和边、底水突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常规稠油油藏的开采速度和开发水平。针对高浅北区常规稠油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精细油藏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等一系列综合... 常规稠油油藏地层胶结疏松,原油黏度大,流动性差,生产过程中易造成油井出砂和边、底水突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常规稠油油藏的开采速度和开发水平。针对高浅北区常规稠油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精细油藏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等一系列综合研究基础上,确定了依靠加密调整提高平面储量动用程度,利用边水调剖技术抑制边、底水突进,利用水平井、侧钻水平井技术提高常规稠油油藏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的开发调整思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稠油油藏 油藏特征 开发调整技术 高浅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潜力分析方法——以滩海地区A油田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毕永斌 张雪娜 +3 位作者 马晓丽 刘道杰 陈雷 但佳敏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1年第5期56-61,共6页
复杂断块油田断层多、断块小、油水关系复杂,深斜井多,动态监测资料少,开发潜力分析难度大。从单一油层采收率的理论公式入手,推导出多油藏集合体(油田)的采收率公式,明确了影响采收率的四要素与饱和度密切相关,依据饱和度变化计算其平... 复杂断块油田断层多、断块小、油水关系复杂,深斜井多,动态监测资料少,开发潜力分析难度大。从单一油层采收率的理论公式入手,推导出多油藏集合体(油田)的采收率公式,明确了影响采收率的四要素与饱和度密切相关,依据饱和度变化计算其平面波及系数、层间波及系数、层内波及系数以及驱油效率,进而通过概率分析方法得出油田采收率四要素,并对比四要素单因素变化单位增长率及单因素增加可采储量极限值,量化分析了复杂断块油田增加可采储量的潜力,为实现提高采收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海地区 复杂断块油藏 开发潜力 概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底水油藏水平井二次开发技术研究——以高浅北区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龚晶晶 唐小云 +1 位作者 刘道杰 王红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4期61-64,148,共4页
经过20多年的开发,高浅北区油藏高含水、高递减、低采出程度、低采收率,现有的开发井网和开发方式不能满足开发形势好转的需要。为此,在水平井开发适应性和剩余油潜力分类评价基础上,针对各种潜力类型分别开展了油层厚度、水平井位置、... 经过20多年的开发,高浅北区油藏高含水、高递减、低采出程度、低采收率,现有的开发井网和开发方式不能满足开发形势好转的需要。为此,在水平井开发适应性和剩余油潜力分类评价基础上,针对各种潜力类型分别开展了油层厚度、水平井位置、水平段长度等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论证和开发调整部署,方案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完善了边底水驱油藏水平井二次开发技术,对相似类型油藏二次开发调整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边底水油藏 二次开发 高浅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5断块油藏二次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卢家亭 李成红 +2 位作者 张杰 乔石石 杨竞旭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2年第3期66-68,共3页
高5断块是高尚堡油田高深北区的主力断块,为了改善其开发效果,以二次开发理论为指导,对断块二次开发潜力进行分析,明确挖潜方向,提出了井网不等距加密、细分层段、层系重组、适时提液等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的技术对策,这些技术对策应用... 高5断块是高尚堡油田高深北区的主力断块,为了改善其开发效果,以二次开发理论为指导,对断块二次开发潜力进行分析,明确挖潜方向,提出了井网不等距加密、细分层段、层系重组、适时提液等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的技术对策,这些技术对策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尚堡油田 二次开发 潜力分析 合理井距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尚堡油田二次开发中注采井网的重组调整——以高5断块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家亭 黄玉池 +2 位作者 乔石石 杨燕 杨竞旭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针对高尚堡油田高5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差的问题,在精细三维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高5断块剩余油分布进行分类,并根据剩余油不同分布特点,依据二次开发理论,对高5断块井网进行优化,开发层系进行重组调整。二次开发后大幅度提高了水... 针对高尚堡油田高5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差的问题,在精细三维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高5断块剩余油分布进行分类,并根据剩余油不同分布特点,依据二次开发理论,对高5断块井网进行优化,开发层系进行重组调整。二次开发后大幅度提高了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水驱采收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尚堡油田 高5断块油 剩余油分布 网优化 层系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水驱采收率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洪 赵慧慧 +1 位作者 邱柳 彭丽娜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7年第5期71-74,共4页
复杂断块油藏在我国油田开发中占重要位置,与整装砂岩油藏相比,其开发水平和开发程度都有较大的差距。对于冀东油田这类构造岩性层状复杂断块油藏来说,注采井网仍不能有效控制全部的地质储量,仍有很大一部分储量无法通过水驱开发。冀东... 复杂断块油藏在我国油田开发中占重要位置,与整装砂岩油藏相比,其开发水平和开发程度都有较大的差距。对于冀东油田这类构造岩性层状复杂断块油藏来说,注采井网仍不能有效控制全部的地质储量,仍有很大一部分储量无法通过水驱开发。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注水开发油藏注采井网以不规则点状注水井网形式为主,常规油藏工程计算采收率方法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将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构造岩性油藏不规则点状注采井网分为4类13种油砂体井网配置模式,分别计算每种模式极限面积波及系数,进而计算区块水驱采收率和理论采收率。根据建立的复杂断块油藏水驱采收率计算方法,计算了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水驱采收率,与标定采收率相比,复杂断块油藏理论采收率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动态法差别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油田 复杂断块油藏 水驱采收率 面积波及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尚堡油田高5断块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竞旭 《石化技术》 CAS 2021年第2期137-138,共2页
在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高尚堡油田高5断块沙三段的岩石学特征、粒度分布、沉积构造、泥岩颜色以及生物化石等方面研究,明确高尚堡油田高5断块沙三段为一套近源陡坡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主要... 在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高尚堡油田高5断块沙三段的岩石学特征、粒度分布、沉积构造、泥岩颜色以及生物化石等方面研究,明确高尚堡油田高5断块沙三段为一套近源陡坡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尚堡油田 沙河街组 沉积特征 沉积微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钻井泥浆优化设计水淹层识别技术研究
18
作者 孙爱艳 梁忠奎 +2 位作者 崔建 卢家亭 闫长青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91-93,共3页
南堡凹陷深层岩性复杂、物性、含油性变化大,油气层测井特征非常复杂,识别难度大。注淡水开发加剧了储层水性的复杂程度,电性特征更加复杂,以电阻率-孔隙度为主的常规测井系列水淹层定性识别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自然电位测井正... 南堡凹陷深层岩性复杂、物性、含油性变化大,油气层测井特征非常复杂,识别难度大。注淡水开发加剧了储层水性的复杂程度,电性特征更加复杂,以电阻率-孔隙度为主的常规测井系列水淹层定性识别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自然电位测井正幅度差异能够有效指示储层水性变化,通过控制钻井泥浆矿化度,使自然电位在油层处呈现较小或微幅度正差异,在水淹层处呈现较大幅度正差异来指示储层水性变化,突出水淹层、识别隐蔽油气层。现场应用实践表明,通过合理控制钻井泥浆矿化度,利用自然电位正幅度差异指示储层水性变化,能够对水淹层及隐蔽油气层进行识别,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层 自然电位 钻井泥浆设计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驴驹河储气库注采渗流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春明 施金伶 +2 位作者 叶萍 杨金英 李燕 《录井工程》 2023年第4期27-34,共8页
为深入研究大港油田板桥地区储气库在多周期注采过程中气水两相流体的渗流规律,以该地区驴驹河储气库储层岩心为对象,开展储层流体相渗特征及储层注采模拟岩心渗流特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次气水交互驱替实验后,出现气水相渗滞后... 为深入研究大港油田板桥地区储气库在多周期注采过程中气水两相流体的渗流规律,以该地区驴驹河储气库储层岩心为对象,开展储层流体相渗特征及储层注采模拟岩心渗流特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次气水交互驱替实验后,出现气水相渗滞后现象,孔隙系统中部分区域孔喉微小,导致相渗滞后现象更为明显;建库储层在周期性注采过程中,气驱水纯气带受膨胀携液作用影响,储气空间增加;气水过渡带受气水互锁作用影响,气相渗流及动用率降低。该研究可为驴驹河储气库开发动态分析、预测、调整、提高采收率、设计库容参数以及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后期储气库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奠定基础,达到准确评价与预测储气库产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相渗特征 注采模拟 岩心渗流 储层流体 驴驹河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构造特征的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部署
20
作者 柏宗宪 王宇飞 +6 位作者 郝杰 马明珍 柏宗翰 王亮亮 祝志敏 黄政 马英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4-841,共8页
世界能源结构正在经历由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根本性转变,清洁、可再生的地热资源逐渐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源之一。以河北省西南部的藁城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该区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 世界能源结构正在经历由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根本性转变,清洁、可再生的地热资源逐渐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源之一。以河北省西南部的藁城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该区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和丰富的地热资源储量特征,建立了地热资源精细化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部署了地热资源高效开发的井位和井间距。结果表明:开发区具有优良的热源条件,热储层和盖层优势突出,地层流体的水质结垢和腐蚀风险较低,地热资源品质高。部署采灌井40口,按照1∶1的比例分配(采水井20口,回灌井20口),设计采灌井距380 m(开发年限30 a)时可以满足长期换热和供暖的需求。基于地质构造特征的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部署研究,可为现场地热资源的持续与高效开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评价体系 热突破边界 井距优化 井位部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