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7
1
作者 金文正 万桂梅 +2 位作者 崔泽宏 王俊鹏 杨孝群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58,共10页
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并且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成藏条件复杂。通过对四川盆地基本构造样式分析、碎屑岩层系油气圈闭类型及典型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整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变形区,由西至东可... 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并且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成藏条件复杂。通过对四川盆地基本构造样式分析、碎屑岩层系油气圈闭类型及典型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整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变形区,由西至东可以划分为川西—川西北前陆盆地区、川中隆起区、川东—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变形区,不同构造变形区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近源下生上储裂缝型成藏模式"、"远源不整合输导型岩性成藏模式"、"近源断裂疏导型背斜成藏模式",并认为基底古隆起、分带差异构造变形、分层差异构造变形是该种成藏模式的主要成因,对后期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差异构造变形 成藏模式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气水变形泡状流测井分析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路菁 吴锡令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3-87,14,共5页
变形泡状流是水平井气水两相石油开发测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流型之一,为建立适用于此流型的测井分析模型,在16m长、可任意倾斜的透明实验环路上,以空气和自来水为介质,利用实际测井仪器串,对井斜75°~90°达到稳定的气水变形泡... 变形泡状流是水平井气水两相石油开发测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流型之一,为建立适用于此流型的测井分析模型,在16m长、可任意倾斜的透明实验环路上,以空气和自来水为介质,利用实际测井仪器串,对井斜75°~90°达到稳定的气水变形泡状流动进行实验测量,通过把握实验过程中变形泡状流的流动特性及机理,选择以漂移流动模型为基础进行理论推导修正。基于实验数据的模型检验证明,实验数据符合修正后模型反映的流动规律。依据实验数据计算的相分布系数与漂移速度系数,体现了水平及近水平井眼中仪器串对井筒内原有流动状态的干扰。分析模型能同时反映水平井气水变形泡状流测井过程中的流动机理以及仪器测量对流型的影响,适用于水平井气水变形泡状流测井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气水两相 变形泡状流 石油开发测井 漂移流动模型 测井分析模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排烃门限在生排油气作用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范柏江 庞雄奇 师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70,共6页
对于烃源岩的判别标准,目前仍广泛存在争议。主张以排烃门限的概念来确定有效排烃源岩、研究有效排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及其生排烃特征,以此来综合认识烃源岩的排烃历史和排烃过程。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烃源岩排烃品质评价图版判别排烃源... 对于烃源岩的判别标准,目前仍广泛存在争议。主张以排烃门限的概念来确定有效排烃源岩、研究有效排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及其生排烃特征,以此来综合认识烃源岩的排烃历史和排烃过程。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烃源岩排烃品质评价图版判别排烃源岩,其次,根据排烃模型定量研究源岩的排烃特征。冀东探区高柳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Es3)烃源岩的实例研究表明,其排烃门限深度对应的Ro为0.78%。只有进入该排烃门限的烃源岩才能大量排烃,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大,源岩排烃率和排烃效率逐渐增大。高柳构造带沙三段烃源岩的最大排烃强度超过450.00×104t/km2,平均排烃强度为315.67×104t/km2,排烃量总计9.47×108t,排烃高峰时期是馆陶期,油气资源量可达到2.08×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品质 源岩排烃 排烃门限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断陷火山岩储层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天然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13
4
作者 吴聿元 秦黎明 +3 位作者 刘池阳 冯如进 昝灵 张枝焕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1,共6页
长岭断陷火山岩储集层成藏条件十分优越,勘探前景广阔。对该区腰英台凸起区深层火山岩系39块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偏光、荧光特征观察、均一化温度及冷冻温度(盐度)等测定,分析了储层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分布特征,充分利用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信息... 长岭断陷火山岩储集层成藏条件十分优越,勘探前景广阔。对该区腰英台凸起区深层火山岩系39块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偏光、荧光特征观察、均一化温度及冷冻温度(盐度)等测定,分析了储层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分布特征,充分利用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信息,结合烃源岩生烃史以及地层埋藏史,分析了该区天然气的成藏期次。该区火山岩储层烃类包裹体极为发育,以气态烃包裹体为主,包裹体中存在较多的CO2,其中达尔罕构造营城组包裹体中CO2含量较高。腰英台构造带为1期成藏,成藏时间为距今84~93Ma,油气充注期为青山口组沉积中后期至嫩江组时期;达尔罕构造带油气充注时间为距今87~94Ma,CO2充注时间为距今81~85Ma,相当于嫩江组的后期至四方台组早期,新近纪之后构造运动产生的CO2为大规模的无机CO2的来源。该区油气成藏期次与营城组与沙河子组烃源岩的生排烃史较为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长岭断陷 火山岩 储集层 流体包裹体 均一化温度 成藏期次 生烃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火成岩岩性识别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武生 谭伏霖 +2 位作者 王志章 隆山 董延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25,共5页
随着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如何准确有效地识别火成岩岩性是进行该类油气藏评价的关键。以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火成岩岩性识别为例,构建了4个岩性识别辅助参数,通过样本扩充解决了研究区同一岩性样本测井信息不符合正态分布且难以... 随着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如何准确有效地识别火成岩岩性是进行该类油气藏评价的关键。以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火成岩岩性识别为例,构建了4个岩性识别辅助参数,通过样本扩充解决了研究区同一岩性样本测井信息不符合正态分布且难以确定其分布函数时引起数学方法识别岩性识别率低的难题。利用对应分析方法进行了岩性敏感性测井信息分析,运用统计性聚类和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岩性数学分类研究,使用模糊数学、贝叶斯判别分析、神经网络、基于层次聚类分析思想的交会图等方法分别进行火成岩岩性常规识别和主成分识别,开发出基于forward测井解释平台的火成岩识别软件,共识别出火成岩岩性15种、沉积岩2种,与岩心薄片鉴定资料比较,各种岩性平均解释符合率为86.5%。误识的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将成像测井资料与常规测井资料相结合来判断便可以减少误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岩性 识别 测井 交会图 模糊数学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进式多孔射流钻头的自进机理及自进力影响规律 被引量:10
6
作者 马东军 李根生 +2 位作者 黄中伟 李敬彬 王基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9-104,共6页
在径向水平井技术中,自进式射流钻头既要完成破岩钻孔的任务,又要对高压软管产生一定的向前自进力,才能达到连续向前钻进的目的.为此,以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自进式多孔射流钻头的自进机理,即射流反推力作用和反向射流降压效应.通... 在径向水平井技术中,自进式射流钻头既要完成破岩钻孔的任务,又要对高压软管产生一定的向前自进力,才能达到连续向前钻进的目的.为此,以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自进式多孔射流钻头的自进机理,即射流反推力作用和反向射流降压效应.通过实验方法得到了流量、射流钻头正反流量比、正向喷距和井筒直径等参数对自进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自进力随着流量的增大而近似线性关系的增大,随着射流钻头的正反流量比的增大而近似线性关系的减小;随着正向喷距的变化,自进力基本不变;自进力随着井筒直径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井筒直径为36~49 mm时产生的自进力较大,当筒直径大于62 mm后自迸力已基本不变.在实验条件下,流量范围为0.71~0.99 L/s时,射流钻头正反流量比范围为1/6~2/3,正向喷距范围为10~50 mm,井筒直径为30~70 mm时,射流钻头所产生的自进力范围为51.1~228.1 N.该研究成果可为套管内转向径向水平井技术提供理论基础,还可为自进式多孔射流钻头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水平井 自进力 射流钻头 流量 流量比 喷距 井筒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多裂缝交错扩展及其诱导应力干扰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然 李根生 朱海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9,共9页
QA油田X储层埋深较浅,高角度天然裂缝发育,水力压裂后形成的水力裂缝形态较为复杂,压后效果时好时坏,给压裂设计及施工带来诸多困难,急需弄清该储层水力裂缝的形态,以确定合理的压裂施工方案。首先,采用三轴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对X储层岩... QA油田X储层埋深较浅,高角度天然裂缝发育,水力压裂后形成的水力裂缝形态较为复杂,压后效果时好时坏,给压裂设计及施工带来诸多困难,急需弄清该储层水力裂缝的形态,以确定合理的压裂施工方案。首先,采用三轴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对X储层岩石力学特征进行测试,观察天然裂缝形态。其次,建立砂泥岩相间的二维平面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有限元模型,采用二次应力起裂准则作为水力裂缝是否起裂的判断依据,以幂律流来表征流体在Cohesive单元内的流动。模拟了X储层水力压裂多裂缝交错延伸的裂缝形态,探究了水力裂缝几何形态及压裂液排量、地应力、压裂液黏度对缝间应力干扰的影响,揭示了复杂多裂缝交错扩展的干扰机理,发现该储层具有形成复杂裂缝的力学和工程地质条件,为该区域的压裂改造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形态 水平裂缝 应力干扰 交错扩展 孔压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有效烃源岩分布定量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马行陟 庞雄奇 +1 位作者 姜福杰 孟庆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70,12-13,共7页
有效烃源岩是指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出的烃源岩。传统研究方法只停留在定性划分有机质丰度下限、实测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并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定量的评价方法体系。在排烃门限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生烃潜... 有效烃源岩是指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出的烃源岩。传统研究方法只停留在定性划分有机质丰度下限、实测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并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定量的评价方法体系。在排烃门限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生烃潜力法确定出研究区的排烃门限,建立各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判别图版,形成了一套有效烃源岩定量研究方法体系,并将其应用到辽东湾地区。研究表明,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发育东三段、沙一、沙二和沙三段三套有效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的规模最大。尽管东二段暗色泥岩也普遍发育,但并没有达到排烃的临界条件,只能作为一般烃源岩,不能认定为有效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烃门限 有效烃源岩 生烃潜力法 辽东湾 分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井绒囊流体活塞技术不降压压井工艺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治 魏攀峰 +3 位作者 吕建 卢冰 牛智民 樊晶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0-96,共7页
较之于机械手段,采用流体手段压井具有工艺简单、安全性高、成本可控等优势,已逐渐成为气井修井作业常用的压井手段,但目前对其尚缺乏系统的施工工艺技术研究。为此,在分析总结国内修井作业中压井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绒囊流体... 较之于机械手段,采用流体手段压井具有工艺简单、安全性高、成本可控等优势,已逐渐成为气井修井作业常用的压井手段,但目前对其尚缺乏系统的施工工艺技术研究。为此,在分析总结国内修井作业中压井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绒囊流体活塞技术不降压压井修井作业的技术思路,开展了气井绒囊流体用量计算、泵入方式选择、泵入流程设计以及返排方式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现场应用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平衡井筒气泡最大浮力所需内部结构力,计算出绒囊流体活塞的高度和低剪切速率下的黏度,据此确定现场配制流体的性能;(2)根据平衡地层压力要求计算井筒内静液柱压力所需绒囊流体体积,并附加3~5 MPa的安全压力值;(3)作业时,泵入液柱高度为500 m的清水前置液,润湿管柱、井壁以提高泵入效率,并与绒囊流体形成低黏度、低内部结构力混浆段提高返排效率;(4)根据气井管柱连通状态及管柱承压能力选择正反循环泵入方式;(5)修井结束后,根据气井地层能量衰竭程度选择直接气举或破胶气举返排实现复产。现场应用于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3口气井,其中2口井连续气举作业2~3 d,气井产量便恢复至作业前等产量点。结论认为,该项工艺较好地解决了常规降压过程导致安全性差、产能浪费等问题,缩短了气井压井作业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修井 压井 不降压 绒囊流体活塞技术 储层伤害 井下作业 产量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结构模型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玮 漆家福 +2 位作者 雷刚林 魏巍 曾详洲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8,10-11,共7页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古近...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的盖层滑脱褶皱变形;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高角度区域性正反转断层,及在正反转断层下盘由叠瓦状分支逆冲断层组成的楔状叠瓦构造,深、浅构造层整体"分层收缩、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解释现有的可靠构造信息。正反转断层在横向上分隔甫沙构造带与西昆仑褶皱造山带,膏盐岩塑性滑脱层在纵向上分隔浅层新生代与深层中生代构造变形。西昆仑山在新近纪—第四纪隆升,引发了自西昆仑山深层向塔西南拗陷斜向向上挤压,促使侏罗—白垩纪区域性先存正断层反转,并控制甫沙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释 正反转断层 楔状叠瓦构造 甫沙构造带 塔西南拗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保角变换法的地震裂缝波场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伟 王尚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82,共5页
针对实际地层中的裂缝形状,提出了两种裂缝模型,一种是广义四边形裂缝模型,另一种是角形裂缝模型。基于保角变换,对单个裂缝的波场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物理域中的裂缝区域施加保角变换,将其变换为计算域中的上半平面,对物理域中的裂缝... 针对实际地层中的裂缝形状,提出了两种裂缝模型,一种是广义四边形裂缝模型,另一种是角形裂缝模型。基于保角变换,对单个裂缝的波场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物理域中的裂缝区域施加保角变换,将其变换为计算域中的上半平面,对物理域中的裂缝边界条件进行保角变换为计算域中的边界条件;其次,在计算域中求出裂缝边界及其附近的波场;最后,通过保角变换的反变换得到物理域中裂缝边界波场变化规律。提出的保角变换法对研究单个和多个任意形状的裂缝波场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勘探地球物理中的非均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波场 广义四边形 角形 保角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阻环带的形成、识别与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廖东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4,共6页
低阻环带是可动用油气显示的有力证据,也是判断油气层,尤其是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有效手段。从油水两相渗流方程出发,推导出了油、水相在泥浆侵入过程中的渗流推进速度,分析了低阻环带的形成过程。高频感应仪器能同时测量5条电阻率曲线,从... 低阻环带是可动用油气显示的有力证据,也是判断油气层,尤其是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有效手段。从油水两相渗流方程出发,推导出了油、水相在泥浆侵入过程中的渗流推进速度,分析了低阻环带的形成过程。高频感应仪器能同时测量5条电阻率曲线,从曲线之间的关系能看出低阻环带有3种表现形式,分别是R07最低、R10最低、R14最低,通过这3种形式可以分析低阻环带的形成过程和储层特性。分别给出了低阻环带3种形式的实例及高频感应处理结果,结果显示,根据高频感应测井能直观探测出低阻环带的特性,可快速地判断储层为油层、水层和油水同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环带 相渗透率 渗流方程 高频感应 侵入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欣 尹成 +2 位作者 葛子建 张鹏 杨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80,共14页
随着陆上油气勘探潜力的逐渐下降,石油工业的重心已开始转向海洋。目前,国内外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浅水区,而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才刚刚起步。为了适应深水区复杂地质构造清晰成像的要求,满足深水区油气资源的评价、寻找有利勘探目... 随着陆上油气勘探潜力的逐渐下降,石油工业的重心已开始转向海洋。目前,国内外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浅水区,而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才刚刚起步。为了适应深水区复杂地质构造清晰成像的要求,满足深水区油气资源的评价、寻找有利勘探目标、提高勘探成功率的需要,有必要加大海上地震勘探采集设计的研究。近20年来,海上拖缆观测系统出现了窄方位、多方位、宽方位、富方位、全方位的地震拖缆采集方式。本文针对每种采集方式的观测系统参数、施工方式和自身的优缺点做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宽方位和全方位拖缆采集方式中独具特色的观测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未来海上多船宽方位拖缆观测系统的设计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中国海上拖缆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研究的不断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地震采集 观测系统 窄方位 多方位 宽方位 富方位 全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隆起奥陶系储层与油源断裂复合控藏模式 被引量:6
14
作者 沈卫兵 陈践发 +1 位作者 罗广平 贺礼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83,共13页
基于现有油、气、水勘探成果及储层、断裂资料,利用常规测井、地震、地化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分布及成藏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系储层以礁滩沉积为基础,发育大量溶蚀孔洞及裂缝,控制了油气相对高孔渗富集... 基于现有油、气、水勘探成果及储层、断裂资料,利用常规测井、地震、地化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分布及成藏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系储层以礁滩沉积为基础,发育大量溶蚀孔洞及裂缝,控制了油气相对高孔渗富集。储层孔味度和渗透率越大,与围岩之间的毛细管力差就越大,含油气概率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存在油气富集的临界毛细管力(2.5 MPa)。奥陶系油源断裂交汇处为油气优先充注点,控制了油气的近源富集。距离充注点越远,油气充注强度越小,油气产能越低,油气地球化学性质规律性变化,存在油气富集的临界距离(距充注点20 km)。在储层和油源断裂联合控制下,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富集呈"近充注点一相对高孔"的地质模式,于充注点近端的高孔渗储层内优先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断裂 烃源岩 油气成藏 奥陶系 塔中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