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缝型底水油气藏开发模式研究
1
作者 陈军 李俊军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6,共4页
裂缝型底水油气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底水供给充足,储油岩层裂缝系统极其发育,造成油气藏极易在开发过程中发生水窜,而裂缝发育的不均质及产状类型的多样化,使水窜进入油气藏后的油气水关系变得十分复杂。“水窜式”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 裂缝型底水油气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底水供给充足,储油岩层裂缝系统极其发育,造成油气藏极易在开发过程中发生水窜,而裂缝发育的不均质及产状类型的多样化,使水窜进入油气藏后的油气水关系变得十分复杂。“水窜式”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降低了油气藏的有效厚度和单井泄油范围,在油气层和井筒中消耗油气藏的能量,降低油藏的采收率。针对裂缝型底水油藏水窜特点,在建立基岩-裂缝超双重介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全隐式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分析比较了两向裂缝对油气藏动态开发指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底水油藏 超双重介质模型 两向裂缝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簇间距优化新方法 被引量:23
2
作者 赵金洲 许文俊 +2 位作者 李勇明 蔡坤赤 徐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3-69,共7页
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中簇间距的大小是决定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提高低渗透油气藏储层压裂改造效果,需建立合理的簇间距优化模型,而现有的优化方法多以应力反转半径作为最佳间距,并未定量化表征压裂后的储层改造效果。为... 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中簇间距的大小是决定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提高低渗透油气藏储层压裂改造效果,需建立合理的簇间距优化模型,而现有的优化方法多以应力反转半径作为最佳间距,并未定量化表征压裂后的储层改造效果。为此,基于弹性力学基础理论和位移不连续法建立了考虑水力裂缝干扰模式下的复杂地应力场计算模型,研究了天然裂缝在复杂地应力场条件下发生张开和剪切破裂形成复杂裂缝网络的规律,再以获得最大缝网波及区域面积为优化目标,形成一种新的簇间距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张开的水力裂缝会在其周围产生诱导应力,压裂液的滤失则会导致地层孔隙压力变化,相应的地层孔隙弹性应力也会发生变化;(2)天然裂缝剪切破裂区域与张开破裂区域重叠,且前者要远大于后者,可采用天然裂缝剪切破裂区域面积来表征复杂裂缝网络波及区域的大小。采用该方法指导了现场水平井的簇间距优化设计,实验井压裂后取得了理想的增产效果,为低渗透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的簇间距优化设计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分段多簇压裂 簇间距优化 位移不连续法 天然裂缝 破裂区域 波及区域 缝网 增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TOPSIS法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永兰 孙雷 +2 位作者 孙良田 李俊 李士伦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9-111,共3页
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优选油气田开发方案,针对传统的TOPSIS方法(逼近理想解法)在方案综合评选中存在距离理想解近的方案也可能距离负理想解近的问题,对TOPSIS方法进行了改进:引入垂面距离代替欧氏距离来判断方案贴近理想解的程度,并按照... 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优选油气田开发方案,针对传统的TOPSIS方法(逼近理想解法)在方案综合评选中存在距离理想解近的方案也可能距离负理想解近的问题,对TOPSIS方法进行了改进:引入垂面距离代替欧氏距离来判断方案贴近理想解的程度,并按照各方案与理想解的垂面距离进行排序择优。将改进的TOPSIS方法应用于某油田开发方案优选的实例中,在综合考虑油田开发效果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的基础上建立方案优选评价模型,改进的TOP-SIS方法优选结果与模糊决策方法优选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论说明了此方法在油气田开发方案优选中的有效性以及使用此方法具有简捷易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SIS 垂面距离 油气田 开发方案 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压开采过程中凝析油气相渗实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毕建霞 戚志林 +2 位作者 郭平 孙雷 王寿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8-110,共3页
目前凝析油气相渗曲线实验测试方法有常规模拟油气替代测试和真实平衡凝析油气测试两种,国内外还没有测量凝析气藏在降压开采过程中凝析油气相渗曲线的相关报道。文章给出了降压相渗实验测试方法,选用Q69-5井的平衡凝析油气和真实岩样... 目前凝析油气相渗曲线实验测试方法有常规模拟油气替代测试和真实平衡凝析油气测试两种,国内外还没有测量凝析气藏在降压开采过程中凝析油气相渗曲线的相关报道。文章给出了降压相渗实验测试方法,选用Q69-5井的平衡凝析油气和真实岩样进行了平衡凝析油气相渗曲线、降压相渗曲线和常规油气相渗曲线测试,并对3种相渗曲线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降压相渗测试和岩心衰竭实验测试得到的凝析油饱和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前者的数值低于后者;②降压相渗实验测试过程中,凝析油开始析出后出现凝析油饱和度急剧上升和平衡气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的现象,当压力降至最大反凝析压力后,凝析气的蒸发作用和平衡气驱作用可使近井地带的渗透性得到部分恢复;③降压相渗曲线比常规油气相渗曲线和平衡凝析油气相渗曲线明显向右偏移,其气相相对渗透率比常规测试和平衡油气测试得到的气相相对渗透率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田 气相 液相 相对渗透率 测试 压力降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不同开发方式的长岩心实验 被引量:5
5
作者 邓兴梁 郭平 蒋光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62,127-128,共3页
柴达木盆地塔中Ⅰ号气田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表现出“双孔双渗”特征,凝析油反蒸发机理不同于砂岩凝析气藏,国内外对如何提高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采收率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首先取得无裂缝的碳酸盐岩岩心进行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 柴达木盆地塔中Ⅰ号气田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表现出“双孔双渗”特征,凝析油反蒸发机理不同于砂岩凝析气藏,国内外对如何提高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采收率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首先取得无裂缝的碳酸盐岩岩心进行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平均孔隙度6.5%,平均渗透率1mD),然后进行造缝(裂缝渗透率5~10mD),并将岩心组合成长岩心(105.8cm),最后采用塔中Ⅰ号气田凝析气(凝析油含量533g/m3)进行了注气、吞吐和脉冲注气实验,优选出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露点压力以上注气凝析油采收率最高,其次是最大凝析油饱和度下注气或脉冲注气;与低渗透砂岩凝析气藏不一样,注气吞吐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效果最差。该实验对裂缝孔洞型储层高含凝析油型的凝析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塔中Ⅰ号气田 碳酸盐岩 储集层 裂缝 孔洞型 长岩心 凝析油气田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洛带气田致密砂岩污水回注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谢晓永 唐洪明 +1 位作者 孟英峰 王春华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41,共3页
回注层的敏感性及与产出污水之间的配伍性直接决定回注能力,是回注处理产出污水是否成功的关键。文中以川西洛带气田产出污水回注为例,通过分析回注层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21、J3P31两个分气藏储层基本地质特征,指出其岩性致密,对回注... 回注层的敏感性及与产出污水之间的配伍性直接决定回注能力,是回注处理产出污水是否成功的关键。文中以川西洛带气田产出污水回注为例,通过分析回注层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21、J3P31两个分气藏储层基本地质特征,指出其岩性致密,对回注水质要求高;从宏观和微观评价了封隔层的封隔性;重点对回注层的敏感性和配伍性进行研究。敏感性实验表明两回注层盐敏性弱、速敏性中等偏弱,临界流速低、应力敏感性中偏强、水敏性J3P21强于J3P31;配伍性实验表明,同层产出污水之间配伍性较好,异层产出污水之间配伍性差;回注层与J3P各分气藏产出污水配伍性较好,与J3SN产出污水配伍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回注 敏感性 配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边界元方法研究非封闭边界均质油气藏井底压力动态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启国 徐坤吉 +1 位作者 祁玉莲 李强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112,共4页
在实际油藏中非封闭边界普遍存在。对于恒压边界和封闭边界的渗流问题,可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求解;但对于非封闭边界的渗流问题,采用常规方法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论述了应用边界元方法(Boundary Element Method) 研究非封闭边界均匀介... 在实际油藏中非封闭边界普遍存在。对于恒压边界和封闭边界的渗流问题,可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求解;但对于非封闭边界的渗流问题,采用常规方法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论述了应用边界元方法(Boundary Element Method) 研究非封闭边界均匀介质油藏中的渗流力学问题,建立并求解考虑井筒储存效应和表皮效应影响的任意形状非封闭边界试井解释数学模型,对渗流微分方程进行拉普拉斯变换,用边界元方法进行处理得到拉普拉斯空间解,再采用 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求得实空间解,并对井底压力动态的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质油藏 任意形状油气藏 边界元 非封闭边界 试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计算溶解油气比的工程实用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魏纳 席永钊 +5 位作者 刘安琪 赵金洲 张烈辉 吕鑫 李蜀涛 赵向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95,共6页
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度是评价油气溶解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工程上需查取图版而得到,结果不够准确、使用不太方便,不适于现场快速应用。为了便于在实际工程中快速准确地计算该参数,在雷萨特的模型上将美国石油协会相对密度与脱气原油摩... 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度是评价油气溶解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工程上需查取图版而得到,结果不够准确、使用不太方便,不适于现场快速应用。为了便于在实际工程中快速准确地计算该参数,在雷萨特的模型上将美国石油协会相对密度与脱气原油摩尔质量的图版进行取点拟合成函数关系,结合原雷萨特关系式将其数学模型归纳推理得到一个新模型,只需要代入绝对压力、温度、脱气原油对水的相对密度以及天然气对空气的相对密度4个已知参数,通过计算机便可快速计算出溶解油气比。研究结果表明:①较之于雷萨特相关式,新模型简化了繁琐的迭代,不仅可以一步到位计算溶解油气比,而且还可以从公式中反映出各个参数是如何影响溶解油气比的;②油气比随着绝对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脱气原油对水相对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天然气对空气相对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结论认为,新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溶解油气比,其计算结果与原雷萨特模型符合度高;新方法提高了工程上计算溶解油气比的效率及准确性,可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溶解度 溶解油气比 雷萨特模型 美国石油协会相对密度 脱气原油摩尔质量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K气藏反凝析污染评价及解除方法实验 被引量:26
9
作者 杜建芬 肖翠 +3 位作者 汪周华 郭平 刘建英 邱奕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6,共5页
凝析气藏反凝析污染严重影响气井产能,正确评价反凝析污染程度,寻找合适的解除反凝析污染方法,对提高凝析气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542—2009油气藏流体物性分析方法,以及BK气藏现场PVT资料,采用地面分离... 凝析气藏反凝析污染严重影响气井产能,正确评价反凝析污染程度,寻找合适的解除反凝析污染方法,对提高凝析气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542—2009油气藏流体物性分析方法,以及BK气藏现场PVT资料,采用地面分离器气和分离器油配制了两种不同凝析油含量的凝析气样品,并在PVT仪中进行高压物性分析实验。分别将配置的两种不同凝析油含量的凝析气样进行气源与岩心联合衰竭模拟近井区凝析油污染,岩心单独衰竭模拟远井区凝析油污染,共进行了4组长岩心实验,通过测定气测渗透率定量比较了两种不同凝析气的反凝析污染程度,同时还开展了5组解除反凝析污染实验:注入0.1烃类孔隙体积(HCPV)干气、注0.05 HCPV甲醇+0.05 HCPV干气、注0.1HCPV氮气、提高温度15℃、提高温度30℃。实验结果显示:上述5种方案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反凝析污染,而对于BK凝析气藏而言,则推荐采用注干气和甲醇+注干气这两种方案来解除反凝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反凝析污染 近井衰竭 远井衰竭 长岩心 气相相对渗透率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的页岩脆性测井评价方法 被引量:41
10
作者 徐赣川 钟光海 +1 位作者 谢冰 黄天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45,共8页
页岩的脆性特性对其储层压裂改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岩石物理实验与测井技术相结合既能够获得直接的脆性参数,又能保证所取资料的连续性。为此,针对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岩样开展了综合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基于岩... 页岩的脆性特性对其储层压裂改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岩石物理实验与测井技术相结合既能够获得直接的脆性参数,又能保证所取资料的连续性。为此,针对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岩样开展了综合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基于岩石物理实验的脆性指数测井评价方法:首先,通过岩石物理实验,建立页岩动静态参数的转换模型,可将测井计算的动态参数较好地转换为静态参数,大大提高了测井计算页岩脆性指数的精度;其次,针对页岩岩样进行矿物成分测定,进一步分析确定了影响该区页岩压裂改造的主要脆性矿物,取得了实验与理论的突破。结论表明:1当黏土含量大于40%时,岩石脆性明显降低,当黏土含量小于40%时,岩石脆性指数与黏土含量关系不明显;随着石英+长石+白云石含量的增加,岩石脆性增大,随着方解石含量增高,岩石脆性略有降低。2当测井资料齐全,有纵横波和密度测井资料时,所建立的页岩脆性指数计算方法(即泊—杨法和矿物含量法)计算的页岩脆性指数结果精度较高;当测井资料较少,无阵列声波测井时,矿物成分法作为泊—杨法的补充,同样能够较准确地评价页岩的脆性。该研究成果为现场试油层位优选及储层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实验 页岩 脆性指数 矿物成分 动静态弹性参数 测井 评价方法 四川盆地 蜀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钻井高效开发致密砂岩气藏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皋 孟英峰 +3 位作者 唐洪明 周焕顺 李永杰 肖春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9-62,共4页
致密砂岩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但该类气藏岩石致密、孔喉细小、孔渗低、黏土矿物改造作用强、强亲水并且原始水饱和度低。钻井完井过程中该类气藏易受损害并难以解除,主要的储层损害类型包括固相堵塞、与液相侵入相关的敏... 致密砂岩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但该类气藏岩石致密、孔喉细小、孔渗低、黏土矿物改造作用强、强亲水并且原始水饱和度低。钻井完井过程中该类气藏易受损害并难以解除,主要的储层损害类型包括固相堵塞、与液相侵入相关的敏感性损害和水锁损害、应力敏感性损害,其中液相损害的影响要大于固相侵入堵塞。采用常规的过平衡和欠平衡钻井技术由于严重的储层损害而普遍效率低,难以形成对该类气藏的有效勘探开发。理论和现场试验均表明,气体钻井技术是一种高效开发致密砂岩气藏的钻井技术,它不仅从根本上避免了钻井液钻井中由固、液相侵入引起的储层损害,有效保护了储层;还极大地提高了钻速,减少了钻井事故,缩短了建井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钻井 天然气 二氧化碳 空气 柴油机尾气 致密砂岩 储层损害 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气藏水基欠平衡钻井逆流自吸效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皋 孟英峰 +3 位作者 唐洪明 赵峰 颜海 肖春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77,共3页
采用水基钻井液欠平衡钻开砂岩气层时,欠平衡压差往往并不能完全抵消岩石的自吸毛细管力,从而产生逆流自吸效应。这种自吸效应可能对砂岩气藏水基欠平衡钻井的储层保护效果产生影响,但目前与之有关的实验研究还很缺乏。为此,设计了一套... 采用水基钻井液欠平衡钻开砂岩气层时,欠平衡压差往往并不能完全抵消岩石的自吸毛细管力,从而产生逆流自吸效应。这种自吸效应可能对砂岩气藏水基欠平衡钻井的储层保护效果产生影响,但目前与之有关的实验研究还很缺乏。为此,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模拟水基欠平衡条件,研究了砂岩基块孔隙逆流自吸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基欠平衡钻井过程的逆流自吸效应引起岩石气相渗透率降低,削弱欠平衡钻井的储层保护效果;欠平衡压差越小,逆流自吸作用越强,过小的欠压值不能起到欠平衡钻井保护储层的作用;随着逆流自吸时间延长、围压增加和黏土矿物膨胀,逆流自吸导致气相渗透率下降的程度加剧;逆流自吸引起的气相渗透率下降速率可以表示成时间的幂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天然气 砂岩气藏 水基钻井液 欠平衡 实验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在高含H_2S天然气中溶解度的实验测定 被引量:21
13
作者 卞小强 杜志敏 +2 位作者 郭肖 汤勇 杨学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7-58,共2页
硫的溶解度测定是高含H2S气田开采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基础问题之一。为此,利用静态法测定了元素硫在普光气田X井高含H2S天然气中的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336.2~396.6 K、压力10.0~55.2 MPa下,元素硫的溶解度介于0.008 3~2.067 ... 硫的溶解度测定是高含H2S气田开采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基础问题之一。为此,利用静态法测定了元素硫在普光气田X井高含H2S天然气中的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336.2~396.6 K、压力10.0~55.2 MPa下,元素硫的溶解度介于0.008 3~2.067 2 g/cm3;随温度和压力的增加,硫的溶解度增大,而高压(大于30 MPa)下增加的幅度较之低压下更加明显。该研究结果为普光气田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溶解度 天然气 普光气田 实验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大型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23
14
作者 赵金洲 李海涛 +6 位作者 张烈辉 孙万通 伍开松 李清平 赵军 吕鑫 王国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6-83,共8页
天然气水合物是继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之后潜力巨大的接替能源,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和试采工程以降压法为主,均借鉴常规油气开采工艺,由于试采时间短,回避了长期开采存在的环境安全、装备安全、生产安全以及工程地质等... 天然气水合物是继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之后潜力巨大的接替能源,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和试采工程以降压法为主,均借鉴常规油气开采工艺,由于试采时间短,回避了长期开采存在的环境安全、装备安全、生产安全以及工程地质等风险。为此,由西南石油大学、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联合项目组历经多年协同攻关,提出了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原理,发明了基于该原理的模拟实验方法和技术,研制和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基于上述实验系统,开展了与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相关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快速制备、高效破碎及管道输送等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相关理论模型的准确性,揭示了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过程中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该项研究成果为全球首次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的成功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未成岩 天然气水合物 固态流化开采 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 样品制备 高效破碎 管道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硫气田套管腐蚀情况实验研究及建议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明辉 张智 +2 位作者 曾德智 施太和 邵理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5-87,140-141,共3页
在我国近年对高温高压酸性气田的开发过程中,天然气中的H2S和CO2对套管造成了严重腐蚀,套管在服役过程中腐蚀穿孔和刺漏现象时有发生,对油气井安全生产威胁极大。为此,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自行设计的高温高压循环流动釜,模拟研究了四川... 在我国近年对高温高压酸性气田的开发过程中,天然气中的H2S和CO2对套管造成了严重腐蚀,套管在服役过程中腐蚀穿孔和刺漏现象时有发生,对油气井安全生产威胁极大。为此,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自行设计的高温高压循环流动釜,模拟研究了四川盆地某气井中的套管在超高温高压高含H2S和CO2的条件下的腐蚀情况——井深4 944~5 738m井段流速太低、套管壁会有水膜、元素硫附着、积水及腐蚀严重。实验以该气田在役使用的3种套管材料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其在不同采气期(携水采气期和积水采气期)的腐蚀情况。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并结合API579适用性评价方法,计算出被腐蚀套管的抗挤强度和抗内压强度,进而预测套管的安全服役寿命。结果表明:①该井的套管在携水采气期的腐蚀程度较积水采气期的腐蚀程度轻微;②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套管的抗内压强度和抗外挤强度均呈直线下降;③在实验环境下根据剩余强度曲线图预测3种套管的安全服役寿命至少还有10年。建议在气田的开采过程中应尽量增加携水采气期的开采时间,从而延长套管的安全服役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 高温高压 酸性气田 硫化氢腐蚀 二氧化碳腐蚀 剩余强度 剩余寿命 实验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气井连续携液实验研究及模型评价 被引量:39
16
作者 王琦 李颖川 +1 位作者 王志彬 程金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9-145,共7页
水平气井较直井更难于连续携液,为了研究水平气井连续携液问题,利用可视化水平井气水两相井筒管流模拟实验装置(垂直段6 m,水平段10 m,倾斜段6 m)模拟水平井气液两相流动,对比观测直井段、倾斜井段、水平井段的流动型态。实验表明:水平... 水平气井较直井更难于连续携液,为了研究水平气井连续携液问题,利用可视化水平井气水两相井筒管流模拟实验装置(垂直段6 m,水平段10 m,倾斜段6 m)模拟水平井气液两相流动,对比观测直井段、倾斜井段、水平井段的流动型态。实验表明:水平井三井段中,倾斜管段的携液能力最差,所需临界携液流速最大,可将其作为水平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速。倾斜管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模型中,液滴模型和液膜模型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两类模型。为研究倾斜管连续携液,实验观测不同倾斜角(28°~72°)条件下流型变化并测试临界携液流速。实验表明倾斜管段液体主要以液膜形式被携带,从携液机理分析,液膜模型也更为合理;通过实验测得的213组数据对液滴模型和液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液膜模型的平均百分误差、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及相对性能系数均较小,从计算结果分析,液膜模型也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气井 倾斜管 连续携液 模拟实验 液膜模型 液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平衡钻水平井岩屑运移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15
17
作者 魏纳 孟英峰 +4 位作者 李皋 朱宽亮 李永杰 徐小峰 辛春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5,共6页
随着我国薄层低压油气藏的开发需求,充气欠平衡钻水平井技术成为国内外钻井界关注的热点,井眼净化不畅造成钻具摩阻扭矩的增大严重制约着水平井眼的延伸能力,气液固复杂多相流动,特别是认识固相运移规律是欠平衡条件下岩屑运移的核心内... 随着我国薄层低压油气藏的开发需求,充气欠平衡钻水平井技术成为国内外钻井界关注的热点,井眼净化不畅造成钻具摩阻扭矩的增大严重制约着水平井眼的延伸能力,气液固复杂多相流动,特别是认识固相运移规律是欠平衡条件下岩屑运移的核心内容。为此,在分析水平井与直井多相流条件下的岩屑受力与运移规律异同的基础上,根据气液固流动机理以及大平面沙丘颗粒运移理论,利用大型多相流实验台架开展了水平井段岩屑运移可视化实验,研究岩屑受力、运移形式及动态运移规律,获得了井眼净化注液量、注气量、液体流速、岩屑浓度等数据,进而对比找到了模拟携岩临界速度与实测携岩临界速度的误差,用实测速度修正了水平井井筒携岩临界速度预测数学模型,研究出了能够满足现场施工设计需要的钻进和循环工况的携岩速度模型和岩屑动态运移规律,对于优化钻井施工参数以及降低钻井安全风险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平衡 水平井 多相流 携岩 岩屑运移 悬浮 滚动 跃移 可视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析气藏油气水三相PVT相态特征测试及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潘毅 孙雷 +4 位作者 罗丽琼 杜建芬 刘建仪 汤勇 石德佩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8-51,共4页
常规凝析油气体系PVT相态测试方法忽略了气态凝析水对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的影响,而国内外凝析气藏开发实践表明,气态凝析水对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特征的影响不应被忽略。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凝析气藏的开发,必须建立考虑气态凝析水的凝析油气体... 常规凝析油气体系PVT相态测试方法忽略了气态凝析水对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的影响,而国内外凝析气藏开发实践表明,气态凝析水对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特征的影响不应被忽略。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凝析气藏的开发,必须建立考虑气态凝析水的凝析油气体系PVT相态测试和计算方法。探索设计了富含气态凝析水的凝析油气体系PVT相态测试方法,并与常规凝析油-气两相平衡体系的PVT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考虑气态水组分的存在对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高温高压 气态凝析水 油-气-水三相平衡 PVT相态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洞型碳酸盐岩地层超声波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向君 杨超 +2 位作者 陈乔 王森 陈春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6-59,133-134,共4页
为研究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利用基于地质模型的超声波实验观测方法,在孔洞系统中建立了单、多孔物理模型,通过大量的超声波透射实验,观测了不同孔洞模型的超声波响应特征,分析了探头频率、孔密度和孔排列方式对地震波属... 为研究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利用基于地质模型的超声波实验观测方法,在孔洞系统中建立了单、多孔物理模型,通过大量的超声波透射实验,观测了不同孔洞模型的超声波响应特征,分析了探头频率、孔密度和孔排列方式对地震波属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探头频率与孔洞模型地震波的各项属性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②孔密度对模型的地震波部分特征参数有明显影响,振幅和品质因子的衰减比速度对岩石孔密度变化更为敏感;③孔的排列方式对模型的地震波基本特征参数影响不明显,但在相同孔密度的条件下,轴向排列的孔状态明显小于其他径向孔状态的速度。该研究成果为地震资料解释及储层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集层 孔洞系统 超声波 探头频率 品质因子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马溪组硬脆性页岩水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43
20
作者 刘向君 熊健 梁利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8-186,共9页
硬脆性页岩水化对页岩气开发井壁稳定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对龙马溪组硬脆性页岩进行水化实验研究,包括矿物组成、微观结构、水化应力、自吸吸水率及岩芯浸泡等方面实验研究,探讨分析了硬脆性页岩水化过程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页岩黏土... 硬脆性页岩水化对页岩气开发井壁稳定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对龙马溪组硬脆性页岩进行水化实验研究,包括矿物组成、微观结构、水化应力、自吸吸水率及岩芯浸泡等方面实验研究,探讨分析了硬脆性页岩水化过程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页岩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黏土矿物呈片状且定向排列,层理和微裂纹发育,为水化提供作用空间和流动通道;页岩水化应力和自吸吸水率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先上升后趋于稳定,页岩组构对上升速率或幅度有重要影响;浸泡过程中,岩样表面主要形成平行层里面的裂缝,随着浸泡时间增加,岩样保持完整性或水化剥落成碎块,页岩组构和胶结程度对页岩水化程度有重要影响;页岩水化是物理化学作用和力学作用相互耦合结果,前者使岩石断裂韧性下降,后者使Ⅰ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增大,当应力强度因子大于岩石断裂韧性时,裂纹将扩展或增宽,逐渐形成宏观裂纹,可进一步扩展成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脆性页岩 龙马溪组页岩 水化作用 自吸吸水率 物理化学作用 力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