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油气盆地重要勘探领域——基岩油气藏 被引量:30
1
作者 陈文玲 周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4,共8页
通过对国内外基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要素、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基岩是盆地形成前的地层,任何时期的地台均有分布。简单盆地只有一个基岩,叠合盆地必需有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有过大的构造运动才能有新、老基岩之分。基岩油气藏可以分... 通过对国内外基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要素、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基岩是盆地形成前的地层,任何时期的地台均有分布。简单盆地只有一个基岩,叠合盆地必需有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有过大的构造运动才能有新、老基岩之分。基岩油气藏可以分为潜山顶部基岩油气藏和潜山内幕型基岩油气藏。储集岩以花岗岩和火成岩为主,具有特殊的有效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基岩油气藏储层具有新生古储、成藏期早、圈闭形成早且类型多、内幕结构复杂、疏导体系复杂、运移方式多等特征。世界大型基岩油气藏多分布在拗陷盆地,中国基岩油气藏重点分布在东部断陷盆地基底和北部褶皱盆地基底以及叠合盆地的老基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油气藏 潜山 油气藏类型 成藏特征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北区块A井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
2
作者 李小刚 徐国强 +2 位作者 沈忠民 严永新 先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5,共9页
环阿瓦提凹陷区(环阿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钻探技术及认识程度的提高,对环阿区油气勘探前景,尤其是对潜在有利构造带进行重新评估显得十分迫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利用A井区已有钻探及新旧地震资料,通过开展系统的... 环阿瓦提凹陷区(环阿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钻探技术及认识程度的提高,对环阿区油气勘探前景,尤其是对潜在有利构造带进行重新评估显得十分迫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利用A井区已有钻探及新旧地震资料,通过开展系统的地层、构造解释与关键层位(第三系底、中上奥陶灰岩顶)构造图编制,揭示该井区中新生界为一完整的、轴向NW—SE的线状挤压背斜,古生界则为一个大型的冲断盐丘穹隆状背斜,古生界盐构造的解释与前期认识有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其油气地质条件,得出该井区具有构造圈闭规模大、毗邻中上奥陶统闭塞海湾相烃源岩、裂缝性储层发育、盖层条件好、海西晚期(二叠纪末)形成古构造圈闭、印支—喜山期继承性隆起且处于油气运移和充注中心等较为有利的油气地质条件。其不利因素为埋藏较深(达6 400~7 500 m),且可能受到东北部大型火山侵入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瓦提凹陷 A井区 构造特征 油气地质条件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古板块兴凯地裂运动特征及对油气影响 被引量:37
3
作者 孙玮 罗志立 +2 位作者 刘树根 陶晓风 代寒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188,共8页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兴凯地裂运动始于晋宁运动后(800 Ma B.P.),强烈活动于新元古代中期的苏雄—开建桥组火山岩喷发期(700 Ma B.P.),结束于中奥陶世的郁南运动(458 Ma B.P.)。演化历程大体相当于Rodinia(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应为Rodi...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兴凯地裂运动始于晋宁运动后(800 Ma B.P.),强烈活动于新元古代中期的苏雄—开建桥组火山岩喷发期(700 Ma B.P.),结束于中奥陶世的郁南运动(458 Ma B.P.)。演化历程大体相当于Rodinia(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应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的组成部分。兴凯地裂运动在新元古代形成扬子板块的基底,对中上扬子区后期构造变形有重要的影响,为后兴凯期(加里东运动)形成大型古隆起和大形拗陷提供了基础;产生的基底断裂对四川盆地后期构造活动有控制作用;形成的稳定大陆边缘为下组合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条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地裂运动 RODINIA 华南古板块 下组合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异常压力演化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4
4
作者 过敏 李仲东 +1 位作者 杨磊 张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5-182,207,共8页
根据实测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压力资料所展示的地层压力分布与气藏的特征关系,分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气藏压力成因机制、演化及与油气成藏关系。正常压力系统,多处于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岩性以云岩为主,储集类型多为孔隙型,气藏一般甲... 根据实测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压力资料所展示的地层压力分布与气藏的特征关系,分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气藏压力成因机制、演化及与油气成藏关系。正常压力系统,多处于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岩性以云岩为主,储集类型多为孔隙型,气藏一般甲烷含量低、硫化氢含量高;异常高压或超高压系统,多处于海槽区或台内云岩欠发育区,储层岩性以灰岩为主,气藏甲烷含量高、不含或含极少量的硫化氢,主要为裂缝型气藏;孔隙型气藏和裂缝型气藏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压演化机制:以孔隙型储层为主的气藏经历了印支末期—燕山早期古油藏常压阶段,燕山中—晚期液态烃类热裂解成气的超压气藏阶段,TSR反应及其作用和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抬升使孔隙型储层降压为正常压力系统并最终定型为常压气藏阶段;以裂缝型储层为主气藏经历了燕山中—晚期高压天然气充注和燕山晚期构造挤压作用下古高压气藏阶段,喜马拉雅晚期强烈构造挤压超高压气藏定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碳酸盐岩 压力分布 成压机制 构造 演化 川东北 压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含气页岩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岩 周文 邓虎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3,共5页
为了摸清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页岩气的勘探潜力,通过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岩心观察、老井资料复查,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含气量现场解析测试等手段,系统开展了延长组含气页岩段展布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 为了摸清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页岩气的勘探潜力,通过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岩心观察、老井资料复查,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含气量现场解析测试等手段,系统开展了延长组含气页岩段展布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含气性等地质特征分析,明确了该区中生界含气(油)页岩的主要赋存层段为延长组长4+5、长7、长9段,其中长7段页岩品质条件最好;延长组湖相页岩分布面积较广,厚度大,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有机碳含量高、分布差异性大,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值与海相页岩相当。在地质评价基础上,以含气泥页岩段作为评价单元,采用体积法计算出长9段含气页岩段的地质资源量为0.4145×1012m3,长7段为1.1506×1012m3,长4+5段为0.255 1×1012m3;其中长7段资源量占延长组总资源量的,可作为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优先选择层段。结论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气资源量巨大,是未来值得重视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含气泥页岩 地质特征 页岩气富集规律 资源评价 地质资源量 体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中三叠统——古生界压力封存箱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8
6
作者 陈聪 张健 +5 位作者 罗冰 文龙 林怡 张亚 谢忱 徐国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47,共11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存在着常压、高压和超高压等多个压力带,前人在研究该区"压力封存箱"时,通常以目前该盆地超压区的分布为依据划分出"压力封存箱"的范围,但是对于压力封存箱的...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存在着常压、高压和超高压等多个压力带,前人在研究该区"压力封存箱"时,通常以目前该盆地超压区的分布为依据划分出"压力封存箱"的范围,但是对于压力封存箱的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的研究则鲜见。为此,利用井震联合解释、Easy%R_o热动力学模型、平衡剖面技术等手段,刻画川西北中三叠统—古生界压力封存箱的构成,恢复其形成过程,并研究封存箱内中二叠统栖霞组和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气藏的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中三叠统—古生界存在自源型异常高压封存箱,封存箱范围西至①号隐伏断裂,东至九龙山构造,北至米仓山古隆起南缘山前断褶带构造,南至双鱼石构造南段,该压力封存箱以九龙山构造至双鱼石构造带中线为界分为东、西2个次箱;②该压力封存箱距离龙门山断裂带越远超压程度越高,压力封存箱与外界存在着明显的压力差,箱内压力系数介于1.4~2.0,箱外为正常压力系数;③古生界压力封存箱形成于印支运动早期,经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调整形成现今格局;④中三叠统—寒武系油气为喜马拉雅期所形成的箱内成藏,压力封存箱内存在着多套烃源灶,气源充足,顶板和隔板具有较强的封盖性,源储匹配良好,油气优先富集于距离箱顶板较近的优质储层中。结论认为,该区古生界深层海相地层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其中双鱼石—中坝地区栖霞组为最有利的勘探层系,观雾山组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 泥盆纪 二叠纪 压力封存箱 异常高压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陆梁油气田地层水特征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侯明才 伍新和 陈义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37,6,共4页
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陆梁油气田是准噶尔盆地的又一个亿吨级油气田。笔者运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陆梁油气田石炭纪—早白垩世地层水的类型、平面和纵向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3 个水文地质旋回,第一旋回为石炭系—三叠系,为深层静止开放... 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陆梁油气田是准噶尔盆地的又一个亿吨级油气田。笔者运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陆梁油气田石炭纪—早白垩世地层水的类型、平面和纵向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3 个水文地质旋回,第一旋回为石炭系—三叠系,为深层静止开放的滞流型水力系统;第二旋回为侏罗系八道湾组—西山窑组,为中层弱开放的压实驱动型水力系统;第三旋回为侏罗系头屯河组—白垩系,为浅层强开放的重力驱动型水力系统。第一、二水文地质旋回是油气生成和初次运移的有利时期,淋滤期前的一段时间是油气二次运移和成藏的较好时期,第三水文地质旋回是油气藏破坏及次生油气藏形成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地层水 水文地质学 油气运移 油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三木稠油油藏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伊向艺 李涧松 王洪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09,共4页
针对羊三木普通稠油油藏特征,通过界面张力实验和乳化实验筛选了聚表(SP)二元复合驱体系,体系组成为2 000 mg/L表面活性剂PS–2+1 000 mg/L聚合物HPAM。该聚表二元体系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 2mN/m数量级,并形成稳定的O/W型乳状液。乳状... 针对羊三木普通稠油油藏特征,通过界面张力实验和乳化实验筛选了聚表(SP)二元复合驱体系,体系组成为2 000 mg/L表面活性剂PS–2+1 000 mg/L聚合物HPAM。该聚表二元体系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 2mN/m数量级,并形成稳定的O/W型乳状液。乳状液60 min析水率为10.8%,降黏率为95.8%。岩芯流动实验表明,注入0.3 PV驱油体系采收率提高幅度分别为聚表二元复合驱15.7%、聚合物驱10.8%和表面活性剂驱7.9%。聚表二元复合驱提高羊三木稠油油藏采收率效果最好,适合用于提高普通稠油油藏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国盛 刘文俊 +2 位作者 许升辉 钱劲 余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8-180,共13页
南美亚诺斯盆地是南美甚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富油气盆地,通过对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并结合盆地内构造演化、沉积作用影响,揭示了亚诺斯盆地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亚诺斯盆地经历了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中生代弧... 南美亚诺斯盆地是南美甚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富油气盆地,通过对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并结合盆地内构造演化、沉积作用影响,揭示了亚诺斯盆地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亚诺斯盆地经历了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中生代弧后裂谷、新生代前陆盆地3个构造演化期,发育多套烃源岩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多样,油气分布复杂,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盆地油气成藏具有远距运移,混源充注,断砂立体,持续输导,阶梯式捕集成藏的特点;主力产层渐新统卡沃内拉组表现为近灶优先捕集形成中深层大中型构造油气田,远灶接替捕集形成浅层小型复合型油气田的油气分布规律。取得的认识对亚诺斯盆地进一步的油气发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诺斯盆地 烃源岩 储层 盖层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库勒凸起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及运移脊线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坤 赵锡奎 +1 位作者 张小兵 代寒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23,181-182,共4页
勘探成果表明,阿克库勒凸起受长期多次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烃源特征,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复杂。在分析输导路径、输导能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岩溶网络型3类输导系统。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 勘探成果表明,阿克库勒凸起受长期多次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烃源特征,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复杂。在分析输导路径、输导能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岩溶网络型3类输导系统。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古地貌,分析输导体系的演化及配置关系,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指出区域性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T74、T07、T60)的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并且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古构造脊线的展布特征决定了油气优先运移的方向和路径。由断层-不整合面-岩溶网络组成的"层-面-网"复式输导系统相互匹配,沿构造脊线呈立体网状阶梯式运移是研究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最鲜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库勒凸起 古生界 输导体系 构造脊 油气运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次洼中生界古潜山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17
11
作者 谢玉洪 罗小平 +4 位作者 王德英 徐春强 徐云龙 侯明才 陈安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4,共10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西次洼油气资源丰富,在浅层新近系、古近系以及深层中生界均有油气被发现,但目前对其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以及与浅层油气藏的配置关系等尚不清楚。为了给渤中凹陷周缘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运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西次洼油气资源丰富,在浅层新近系、古近系以及深层中生界均有油气被发现,但目前对其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以及与浅层油气藏的配置关系等尚不清楚。为了给渤中凹陷周缘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运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生烃演化盆地模拟、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等方法和手段,结合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恢复了渤中凹陷西次洼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存着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二段下共计3套烃源岩,周缘凸起带油气储层为中生界火山岩及太古界变质岩、古近系—新近系三角洲—河流相孔隙性砂岩,该洼陷生成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向斜坡带运移至周缘构造带内聚集成藏,形成了3套油气成藏组合,具有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的特点;②沙三段烃源岩为该洼陷内的主力烃源岩层;③上述3套组合分别经历了4个阶段的油气成藏过程——距今11~1 Ma,纵向上呈现油气优先充注深层中生界及太古界古潜山储层,后依次向上运移充注浅层古近系及新近系储层,该区油气的成藏模式为高温流体多次短期快速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中凹陷西次洼 中生代 古潜山 油气复式成藏 油源对比 浅层油气藏 配置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深层潜山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来源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慧勇 徐云龙 +2 位作者 王飞龙 罗小平 于海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6,共12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周缘发育多个富烃深次洼,油气聚集条件复杂,对其油气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来源认识尚不明确。为此,利用饱和烃及轻烃色谱、色谱—质谱、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分检测等地球化学测试技术...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周缘发育多个富烃深次洼,油气聚集条件复杂,对其油气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来源认识尚不明确。为此,利用饱和烃及轻烃色谱、色谱—质谱、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分检测等地球化学测试技术对该潜山构造带的原油、天然气与其周缘富烃深次洼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渤中19-6潜山构造带油气的来源与特征。结果表明:(1)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周缘凹陷主要发育古近系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及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等4套烃源岩,其中东三段和沙三上亚段烃源岩为其主力烃源灶,有机质丰度较高,为偏腐泥混合型有机质类型,已进入生烃高峰期;(2)深层太古界潜山及上覆古近系孔店组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具有不同成熟度天然气混合特征,成藏过程具有多阶段性;(3)浅层与深层油气来源都具有3套烃源岩混源输入的特征,但仍存在着差异性,其中浅层油气来源以东三段烃源岩的输入为主,并且可能存在着东二下亚段烃源岩的输入,而深层油气来源则以沙三上亚段烃源岩的输入为主。结论认为,该区油气源条件复杂,油气源主要以周缘富烃深次洼内沙三上亚段烃源岩为主,其深层凝析气藏表现出多期次油型气输入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 渤中凹陷南部 深层潜山 有机地球化学 烃源灶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 被引量:73
13
作者 郑荣才 戴朝成 +4 位作者 罗清林 汪小平 雷光明 蒋昊 陈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24,132-133,共9页
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主要有3种观点:①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沼泽等沉积体系的多类型;②湖泊滩坝沉积相;③浅海潮汐砂坝沉积相。为此,根据多年野外地质... 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主要有3种观点:①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沼泽等沉积体系的多类型;②湖泊滩坝沉积相;③浅海潮汐砂坝沉积相。为此,根据多年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研究成果,再次坚持和论证了须家河组为多类型陆相沉积体系复合体的传统认识。具体证据如下:在对地表剖面和钻井岩心精细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分析和测井资料,可从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识别出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湖泊—沼泽等沉积体系。在川西坳陷、川东北坳陷和川东南坳陷围限川中前陆隆起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中,各沉积体系展布各具特色,规律为:沿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前缘为冲积扇或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带;围绕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坳陷带为湖泊—沼泽沉积体系发育带;盆地中心的川中前陆隆起为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发育带。结论认为:受"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湖泊三角洲和湖泊—沼泽等多元相沉积体系在时空中有规律的组合、展布和演化,应该是解释须家河组沉积相特征更可靠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盆地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 古构造格局 沉积体系 沉积相 测井解释 粒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55
14
作者 刘树根 孙玮 +5 位作者 赵异华 王国芝 宋林珂 邓宾 梁锋 宋金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3,共14页
为了揭示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藏之间的成生联系和古今气藏的转换机理,采用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相互支撑,宏观、中观与微观研究结果相互印证的思路,利用多年来的钻探资料对该盆地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及其主... 为了揭示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藏之间的成生联系和古今气藏的转换机理,采用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相互支撑,宏观、中观与微观研究结果相互印证的思路,利用多年来的钻探资料对该盆地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距今100Ma以前灯影组古油藏的原油原位裂解形成早期超压古气藏,而在距今100~20Ma期间,四川盆地持续隆升,特别是构造高点的迁移和威远构造的初步形成,使得早期超压古气藏调整形成晚期超压古气藏;②随着距今20Ma以来隆升幅度的加大,威远构造上覆地层被快速剥蚀,盖层封盖能力大大降低,保存条件变差,致使灯影组天然气从威远构造顶部地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天窗开始泄漏和逸散,启动了四川盆地华蓥山以西地区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和逸散过程,位于资阳、金石和龙女寺-磨溪-安平店-高石梯等气藏构造圈闭溢出点以外的天然气沿灯影组顶部不整合面向威远构造运移聚集,并通过其顶部的嘉陵江组天窗向地表逸散,气藏压力系数由异常高压向正常压力过渡。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模式与经典油气差异聚集理论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对该区天然气的勘探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灯影期 天然气 差异聚集 分布模式 主控因素 不整合 威远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分析与地层对比 被引量:54
15
作者 郑荣才 李国晖 +3 位作者 雷光明 李楠 罗清林 陈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20,121-122,共9页
长期以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存在多种地层分区、划分方案和对比关系,为建立对须家河组进行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统一标准,对该组进行了详细层序分析与地层对比。通过对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的识别,将须家河组划分为分... 长期以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存在多种地层分区、划分方案和对比关系,为建立对须家河组进行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统一标准,对该组进行了详细层序分析与地层对比。通过对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的识别,将须家河组划分为分别代表"须下盆"和"须上盆"两个成盆期次的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细分成5个分别对应须二段—须六段的长期旋回层序和17个中期旋回层序。在分析各次级构造单元须家河组层序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贯穿盆地东西向、南北向的等时地层格架,并对须家河组进行对比,发现地层格架中上超的超长期和长期层序界面具有很大的穿时性,而洪泛面具有良好等时性,是区域地层对比的最重要标志。地层分布明显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条造山带非同步异方位逆冲推覆活动的控制,具有自盆地周边坳陷带向被坳陷带围绕的川中前陆隆起方向上超变薄的楔形充填特征。最后,建议废弃"香溪群"这一地层单元命名,使用沉积—层序划分方案作为对须家河组进行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统一标准,以符合地层学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地层格架 等时对比 洪泛面 沉积-层序划分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区块中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3
16
作者 周文 苏瑗 +2 位作者 王付斌 陈小梅 周小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33,122-123,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区块靠近盆地中心,发育大套黑色页岩,是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区,分析其成藏条件对于明确该区页岩气下一步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页岩气成藏类型及成藏要素,对该区页岩分布、页岩埋藏深度、有机质丰度及类型、有...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区块靠近盆地中心,发育大套黑色页岩,是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区,分析其成藏条件对于明确该区页岩气下一步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页岩气成藏类型及成藏要素,对该区页岩分布、页岩埋藏深度、有机质丰度及类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孔隙度和渗透率、微裂缝、等温吸附特征与含气性等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该区中生界延长组"张家滩页岩"具备页岩气富集成藏的条件;页岩厚度、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类型、成熟度、埋深和裂缝发育程度是该区页岩气勘探选区评价的关键地质参数。结合勘探过程中钻井气测异常的分布情况,指出该区块西南部和中部为下一步应关注的2个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富县区块 页岩气 成藏条件 勘探方向 有机质含量 等温吸附特征 气测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页岩气(油)成藏条件 被引量:38
17
作者 郑荣才 何龙 +1 位作者 梁西文 徐文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0-40,共11页
近期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万县向斜南段,于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湖相黑色页岩夹薄层介壳灰岩组合中,有多口井钻获中、高产油气流。为证实大安寨段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油)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首先分析了其油气地质特征:①大安寨段为淡水... 近期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万县向斜南段,于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湖相黑色页岩夹薄层介壳灰岩组合中,有多口井钻获中、高产油气流。为证实大安寨段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油)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首先分析了其油气地质特征:①大安寨段为淡水湖泊沉积体系,发育有滨湖、浅湖、湖坡和深—半深湖4种亚相,对应完整的湖侵—湖退旋回过程,可划分为低位、湖侵、早期高位和晚期高位4个沉积体系域;②穿越各亚相带的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了大安寨段自生、自储、自盖页岩气(油)成藏组合条件;③以湖侵体系域的凝缩段和早期高位体系域中偏向深湖一侧的浅湖滩缘、湖坡和半深湖亚相为有利页岩气(油)储集相带,储层并非为单一的岩石类型,而是碳质页岩与泥质介壳灰岩的薄互层组合体。在此基础上,以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厚度、埋藏深度及脆度为页岩气(油)的五度评价标准,结合该区页岩的成分特征和裂缝发育状况对大安寨段页岩气(油)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认为:川东地区大安寨段具备优越的页岩气(油)成藏地质条件,可列为四川盆地非常规能源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有利勘探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早侏罗世 大安寨期 页岩气(油) 沉积-地层层序 储集空间 油气藏形成 有利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以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四段气藏为例 被引量:24
18
作者 库丽曼 刘树根 +4 位作者 朱平 张长俊 雍自权 罗玉宏 龚昌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6,149-150,共4页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砂岩是四川盆地内的天然气储层之一,该碎屑岩储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在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宏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该气藏储...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砂岩是四川盆地内的天然气储层之一,该碎屑岩储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在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宏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该气藏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建立了该区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序列以及孔隙演化模式。研究结论如下:①随压实作用的不断增强,孔隙度呈持续下降的趋势;②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集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得砂岩孔隙度降低,而溶蚀作用则增加了孔隙度;③该区的孔隙构成主要是环边绿泥石剩余原生粒间孔以及溶蚀形成的长石、岩屑粒内溶孔,泥质杂基溶蚀粒间孔,伊利石黏土中微孔以及由压实压裂、压实滑动和构造动力所形成的微裂缝孔;④勘探中既要注意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对储层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重视成岩早期环边绿泥石胶结物形成、碎屑(主要是长石)及其填隙物溶蚀作用等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致密砂岩 储集层 物性 成岩作用 胶结作用 溶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长兴组白云岩储层成因与成岩系统 被引量:20
19
作者 党录瑞 郑荣才 +3 位作者 郑超 文其兵 陈守春 廖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7-52,123,共6页
对于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相白云岩储层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为此,对该区白云岩成因类型、地球化学特征(铁、锰、锶微量元素,碳、氧、锶稳定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从成岩流体性质和产物的组合特征出发,按"... 对于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相白云岩储层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为此,对该区白云岩成因类型、地球化学特征(铁、锰、锶微量元素,碳、氧、锶稳定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从成岩流体性质和产物的组合特征出发,按"水文体制"将长兴组白云岩划分为准同生阶段海源同生卤水、早成岩阶段源于飞仙关组地层封存热卤水、中—晚成岩阶段复合源混合热卤水、构造隆升阶段有深部热液参与的混合热液4个成岩系统。各系统成岩流体性质虽有不同,但对多期次的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和白云岩储层的形成、演化与分布都有重要的继承性控制作用:准同生阶段一般不具备储集意义;早成岩阶段是储层发育的基础阶段;中—晚成岩阶段扩大了储层分布范围和发育规模;构造隆升阶段是提高储层质量的关键时期,也是控制优质白云岩储层在区域上沿构造活动带分布的主要因素,可作为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晚二叠世 白云岩 储集层成因 地球化学特征 成岩流体 成岩系统 长兴组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石化海相流体的地球化学依据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小宁 黄思静 +2 位作者 黄可可 袁桃 钟怡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5-45,共11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为探究其白云石化流体的性质和来源,基于岩石学研究成果,对该区栖霞组的宿主方解石和不同类型的白云石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宿主方解石、他形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为探究其白云石化流体的性质和来源,基于岩石学研究成果,对该区栖霞组的宿主方解石和不同类型的白云石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宿主方解石、他形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具有低的稀土元素含量,且Sc、Ti、Zr、Hf等元素的含量显著低于陆源碎屑沉积物中这些元素的含量,表明栖霞组碳酸盐岩未受陆源碎屑物质影响;(2)他形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具有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La正异常、Ce亏损、Gd富集、显著的Y异常、Eu弱亏损和相似的REE+Y配分曲线,类似于宿主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他形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的白云石化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层中的海水或海源流体;(3)个别鞍形白云石样品微弱的Eu正异常及较高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表明,栖霞组受到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关的热事件影响,但热液流体对白云石形成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可能更多的是热事件的温度传导效应使得栖霞组的宿主方解石克服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结论认为:高温仅是栖霞组宿主方解石白云石化的诱导因素,而白云石化流体仍然主要来源于地层中的海水或者海源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他形白云石 鞍形白云石 稀土元素 白云石化流体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海水 海源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