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在保山气田开发方案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若冰 田景春 +4 位作者 钟水清 万贤莉 黄晓川 熊继有 刘向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35,123,共3页
保山气田属于上第三系小型砂岩气田,天然气为生物成因气。储层埋藏浅,砂岩胶结疏松,成岩性差,气藏均为砂岩透镜体。储层泥质含量高,渗透率低,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具有纵向上含气储层多、厚度薄,横向上连通性差的特点。大部分气藏储量... 保山气田属于上第三系小型砂岩气田,天然气为生物成因气。储层埋藏浅,砂岩胶结疏松,成岩性差,气藏均为砂岩透镜体。储层泥质含量高,渗透率低,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具有纵向上含气储层多、厚度薄,横向上连通性差的特点。大部分气藏储量小、气井产能低。通过利用油气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该气田的开发方案,并进行现场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较大幅度提高了气田的储量动用程度和产量,而且提高了气藏的采收率,明显改善了气田的开发效果。实践证明,开发方案可以科学、有效地指导气田的开发生产,对于提高气田采气速度,加快开发进程,缩短投资回收期,实现小型气田立体、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山气田 数值模拟 开发方案 疏松砂岩 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重要勘探领域——基岩油气藏 被引量:29
2
作者 陈文玲 周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4,共8页
通过对国内外基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要素、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基岩是盆地形成前的地层,任何时期的地台均有分布。简单盆地只有一个基岩,叠合盆地必需有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有过大的构造运动才能有新、老基岩之分。基岩油气藏可以分... 通过对国内外基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要素、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基岩是盆地形成前的地层,任何时期的地台均有分布。简单盆地只有一个基岩,叠合盆地必需有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有过大的构造运动才能有新、老基岩之分。基岩油气藏可以分为潜山顶部基岩油气藏和潜山内幕型基岩油气藏。储集岩以花岗岩和火成岩为主,具有特殊的有效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基岩油气藏储层具有新生古储、成藏期早、圈闭形成早且类型多、内幕结构复杂、疏导体系复杂、运移方式多等特征。世界大型基岩油气藏多分布在拗陷盆地,中国基岩油气藏重点分布在东部断陷盆地基底和北部褶皱盆地基底以及叠合盆地的老基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油气藏 潜山 油气藏类型 成藏特征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北区块A井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
3
作者 李小刚 徐国强 +2 位作者 沈忠民 严永新 先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5,共9页
环阿瓦提凹陷区(环阿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钻探技术及认识程度的提高,对环阿区油气勘探前景,尤其是对潜在有利构造带进行重新评估显得十分迫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利用A井区已有钻探及新旧地震资料,通过开展系统的... 环阿瓦提凹陷区(环阿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钻探技术及认识程度的提高,对环阿区油气勘探前景,尤其是对潜在有利构造带进行重新评估显得十分迫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利用A井区已有钻探及新旧地震资料,通过开展系统的地层、构造解释与关键层位(第三系底、中上奥陶灰岩顶)构造图编制,揭示该井区中新生界为一完整的、轴向NW—SE的线状挤压背斜,古生界则为一个大型的冲断盐丘穹隆状背斜,古生界盐构造的解释与前期认识有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其油气地质条件,得出该井区具有构造圈闭规模大、毗邻中上奥陶统闭塞海湾相烃源岩、裂缝性储层发育、盖层条件好、海西晚期(二叠纪末)形成古构造圈闭、印支—喜山期继承性隆起且处于油气运移和充注中心等较为有利的油气地质条件。其不利因素为埋藏较深(达6 400~7 500 m),且可能受到东北部大型火山侵入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瓦提凹陷 A井区 构造特征 油气地质条件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64
4
作者 陈洪德 庞林 +1 位作者 倪新锋 郝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8,共6页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勘探力度的加大,中上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优势日显突出。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层主要是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s)(SS1-TST),-C1下部(SS3-TST),上奥陶统五峰组(O3w)及S1下部(SS...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勘探力度的加大,中上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优势日显突出。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层主要是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s)(SS1-TST),-C1下部(SS3-TST),上奥陶统五峰组(O3w)及S1下部(SS7-LST,TST),中二叠统栖霞组(P2q)(SS12-TST),P3(SS13-TST),除O3w产于SS7-LST,其余主力烃源岩均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区域性主力储集层主要包括上震旦统灯影组(Z2d)(SS2-HST),-C2,-C3(SS4-HST),C2(SS11-HST),中二叠统茅口组(P2m)(SS12-HST),上二叠统长兴组(P3ch)-T1,T2(SS13-TST,HST),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相一致;区域盖层的分布与区域烃源层的分布基本一致,但要比区域性烃源岩的类型丰富,其发育和分布主要形成于二级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最后指出礁滩相灰岩—白云化或白云岩—古岩溶为最有利储层,古隆起+后期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为最有利部位,川东北—鄂西地区(两边一台)及川东南—黔中—鄂西南地区(一边一台)为勘探目标优选区,川东南—黔北、鄂西—渝东地区下组合较有希望取得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物质聚集 油气勘探 海相地层 中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古板块兴凯地裂运动特征及对油气影响 被引量:35
5
作者 孙玮 罗志立 +2 位作者 刘树根 陶晓风 代寒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188,共8页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兴凯地裂运动始于晋宁运动后(800 Ma B.P.),强烈活动于新元古代中期的苏雄—开建桥组火山岩喷发期(700 Ma B.P.),结束于中奥陶世的郁南运动(458 Ma B.P.)。演化历程大体相当于Rodinia(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应为Rodi...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兴凯地裂运动始于晋宁运动后(800 Ma B.P.),强烈活动于新元古代中期的苏雄—开建桥组火山岩喷发期(700 Ma B.P.),结束于中奥陶世的郁南运动(458 Ma B.P.)。演化历程大体相当于Rodinia(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应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的组成部分。兴凯地裂运动在新元古代形成扬子板块的基底,对中上扬子区后期构造变形有重要的影响,为后兴凯期(加里东运动)形成大型古隆起和大形拗陷提供了基础;产生的基底断裂对四川盆地后期构造活动有控制作用;形成的稳定大陆边缘为下组合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条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地裂运动 RODINIA 华南古板块 下组合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含气页岩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 被引量:29
6
作者 刘岩 周文 邓虎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3,共5页
为了摸清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页岩气的勘探潜力,通过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岩心观察、老井资料复查,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含气量现场解析测试等手段,系统开展了延长组含气页岩段展布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 为了摸清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页岩气的勘探潜力,通过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岩心观察、老井资料复查,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含气量现场解析测试等手段,系统开展了延长组含气页岩段展布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含气性等地质特征分析,明确了该区中生界含气(油)页岩的主要赋存层段为延长组长4+5、长7、长9段,其中长7段页岩品质条件最好;延长组湖相页岩分布面积较广,厚度大,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有机碳含量高、分布差异性大,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值与海相页岩相当。在地质评价基础上,以含气泥页岩段作为评价单元,采用体积法计算出长9段含气页岩段的地质资源量为0.4145×1012m3,长7段为1.1506×1012m3,长4+5段为0.255 1×1012m3;其中长7段资源量占延长组总资源量的,可作为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优先选择层段。结论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气资源量巨大,是未来值得重视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含气泥页岩 地质特征 页岩气富集规律 资源评价 地质资源量 体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异常压力演化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3
7
作者 过敏 李仲东 +1 位作者 杨磊 张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5-182,207,共8页
根据实测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压力资料所展示的地层压力分布与气藏的特征关系,分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气藏压力成因机制、演化及与油气成藏关系。正常压力系统,多处于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岩性以云岩为主,储集类型多为孔隙型,气藏一般甲... 根据实测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压力资料所展示的地层压力分布与气藏的特征关系,分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气藏压力成因机制、演化及与油气成藏关系。正常压力系统,多处于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岩性以云岩为主,储集类型多为孔隙型,气藏一般甲烷含量低、硫化氢含量高;异常高压或超高压系统,多处于海槽区或台内云岩欠发育区,储层岩性以灰岩为主,气藏甲烷含量高、不含或含极少量的硫化氢,主要为裂缝型气藏;孔隙型气藏和裂缝型气藏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压演化机制:以孔隙型储层为主的气藏经历了印支末期—燕山早期古油藏常压阶段,燕山中—晚期液态烃类热裂解成气的超压气藏阶段,TSR反应及其作用和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抬升使孔隙型储层降压为正常压力系统并最终定型为常压气藏阶段;以裂缝型储层为主气藏经历了燕山中—晚期高压天然气充注和燕山晚期构造挤压作用下古高压气藏阶段,喜马拉雅晚期强烈构造挤压超高压气藏定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碳酸盐岩 压力分布 成压机制 构造 演化 川东北 压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中三叠统——古生界压力封存箱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8
8
作者 陈聪 张健 +5 位作者 罗冰 文龙 林怡 张亚 谢忱 徐国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47,共11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存在着常压、高压和超高压等多个压力带,前人在研究该区"压力封存箱"时,通常以目前该盆地超压区的分布为依据划分出"压力封存箱"的范围,但是对于压力封存箱的...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存在着常压、高压和超高压等多个压力带,前人在研究该区"压力封存箱"时,通常以目前该盆地超压区的分布为依据划分出"压力封存箱"的范围,但是对于压力封存箱的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的研究则鲜见。为此,利用井震联合解释、Easy%R_o热动力学模型、平衡剖面技术等手段,刻画川西北中三叠统—古生界压力封存箱的构成,恢复其形成过程,并研究封存箱内中二叠统栖霞组和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气藏的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中三叠统—古生界存在自源型异常高压封存箱,封存箱范围西至①号隐伏断裂,东至九龙山构造,北至米仓山古隆起南缘山前断褶带构造,南至双鱼石构造南段,该压力封存箱以九龙山构造至双鱼石构造带中线为界分为东、西2个次箱;②该压力封存箱距离龙门山断裂带越远超压程度越高,压力封存箱与外界存在着明显的压力差,箱内压力系数介于1.4~2.0,箱外为正常压力系数;③古生界压力封存箱形成于印支运动早期,经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调整形成现今格局;④中三叠统—寒武系油气为喜马拉雅期所形成的箱内成藏,压力封存箱内存在着多套烃源灶,气源充足,顶板和隔板具有较强的封盖性,源储匹配良好,油气优先富集于距离箱顶板较近的优质储层中。结论认为,该区古生界深层海相地层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其中双鱼石—中坝地区栖霞组为最有利的勘探层系,观雾山组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 泥盆纪 二叠纪 压力封存箱 异常高压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9
作者 周文 刘飞 +2 位作者 戴建文 储昭奎 林家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111,共4页
由于镇泾地区单井产能普遍较低,出现了"见油容易产油难"的局面,为此分析了该区中生界油气成藏特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及附近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中—好且成熟度适中,为中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提供... 由于镇泾地区单井产能普遍较低,出现了"见油容易产油难"的局面,为此分析了该区中生界油气成藏特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及附近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中—好且成熟度适中,为中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圈闭的存在与否是成藏的关键因素。该区砂体分布走向与现今构造线基本一致,在西北大部分地区不利于形成大的岩性圈闭;而在东南部因继承性构造鼻隆的存在,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可能性较大;曙光油田长6油藏属于泄流面内低丰度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界 成藏特征 构造-岩性圈闭 镇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陆梁油气田地层水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侯明才 伍新和 陈义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37,6,共4页
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陆梁油气田是准噶尔盆地的又一个亿吨级油气田。笔者运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陆梁油气田石炭纪—早白垩世地层水的类型、平面和纵向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3 个水文地质旋回,第一旋回为石炭系—三叠系,为深层静止开放... 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陆梁油气田是准噶尔盆地的又一个亿吨级油气田。笔者运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陆梁油气田石炭纪—早白垩世地层水的类型、平面和纵向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3 个水文地质旋回,第一旋回为石炭系—三叠系,为深层静止开放的滞流型水力系统;第二旋回为侏罗系八道湾组—西山窑组,为中层弱开放的压实驱动型水力系统;第三旋回为侏罗系头屯河组—白垩系,为浅层强开放的重力驱动型水力系统。第一、二水文地质旋回是油气生成和初次运移的有利时期,淋滤期前的一段时间是油气二次运移和成藏的较好时期,第三水文地质旋回是油气藏破坏及次生油气藏形成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地层水 水文地质学 油气运移 油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国盛 刘文俊 +2 位作者 许升辉 钱劲 余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8-180,共13页
南美亚诺斯盆地是南美甚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富油气盆地,通过对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并结合盆地内构造演化、沉积作用影响,揭示了亚诺斯盆地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亚诺斯盆地经历了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中生代弧... 南美亚诺斯盆地是南美甚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富油气盆地,通过对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并结合盆地内构造演化、沉积作用影响,揭示了亚诺斯盆地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亚诺斯盆地经历了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中生代弧后裂谷、新生代前陆盆地3个构造演化期,发育多套烃源岩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多样,油气分布复杂,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盆地油气成藏具有远距运移,混源充注,断砂立体,持续输导,阶梯式捕集成藏的特点;主力产层渐新统卡沃内拉组表现为近灶优先捕集形成中深层大中型构造油气田,远灶接替捕集形成浅层小型复合型油气田的油气分布规律。取得的认识对亚诺斯盆地进一步的油气发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诺斯盆地 烃源岩 储层 盖层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三木稠油油藏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伊向艺 李涧松 王洪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09,共4页
针对羊三木普通稠油油藏特征,通过界面张力实验和乳化实验筛选了聚表(SP)二元复合驱体系,体系组成为2 000 mg/L表面活性剂PS–2+1 000 mg/L聚合物HPAM。该聚表二元体系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 2mN/m数量级,并形成稳定的O/W型乳状液。乳状... 针对羊三木普通稠油油藏特征,通过界面张力实验和乳化实验筛选了聚表(SP)二元复合驱体系,体系组成为2 000 mg/L表面活性剂PS–2+1 000 mg/L聚合物HPAM。该聚表二元体系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 2mN/m数量级,并形成稳定的O/W型乳状液。乳状液60 min析水率为10.8%,降黏率为95.8%。岩芯流动实验表明,注入0.3 PV驱油体系采收率提高幅度分别为聚表二元复合驱15.7%、聚合物驱10.8%和表面活性剂驱7.9%。聚表二元复合驱提高羊三木稠油油藏采收率效果最好,适合用于提高普通稠油油藏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库勒凸起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及运移脊线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坤 赵锡奎 +1 位作者 张小兵 代寒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23,181-182,共4页
勘探成果表明,阿克库勒凸起受长期多次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烃源特征,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复杂。在分析输导路径、输导能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岩溶网络型3类输导系统。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 勘探成果表明,阿克库勒凸起受长期多次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烃源特征,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复杂。在分析输导路径、输导能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岩溶网络型3类输导系统。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古地貌,分析输导体系的演化及配置关系,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指出区域性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T74、T07、T60)的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并且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古构造脊线的展布特征决定了油气优先运移的方向和路径。由断层-不整合面-岩溶网络组成的"层-面-网"复式输导系统相互匹配,沿构造脊线呈立体网状阶梯式运移是研究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最鲜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库勒凸起 古生界 输导体系 构造脊 油气运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运移体系与成藏演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4-370,共7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具有混源供烃、早期充油、晚期注气、三期成藏、层楼式富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运聚过程的复杂性制约了成藏规律的认识。该文从卡塔克隆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入手,... 塔里木盆地中部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具有混源供烃、早期充油、晚期注气、三期成藏、层楼式富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运聚过程的复杂性制约了成藏规律的认识。该文从卡塔克隆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入手,将油气运移体系划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储集体型3大类,并讨论其4种空间组合模式。同时以油源断裂及区域不整合面演化为突破口,重点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关键时刻,油气运移体系演化及其与烃源岩生排烃的配置关系,指出塔中Ⅰ号、塔中Ⅱ号以及NE向走滑断裂等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高隆—斜坡区T60,T70,T74复合—超覆不整合面与东河塘组骨架砂体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岩溶缝洞网络与继承性圈闭的空间展布决定了油气优势运移指向与富集部位。由断裂—溶蚀裂缝—不整合面以及骨架砂体组成的层楼式运移体系相互匹配,呈立体网状阶梯式多期充注、调整,是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成藏演化最显著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古生界 卡塔克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哥伦比亚亚诺斯盆地CDGL区块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朋 张震 +1 位作者 步少峰 敬乐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3年第4期14-17,34,共5页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从宏观的尺度上对亚诺斯盆地CDGL区块的成藏基本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微观尺度上4个权益区块的成藏特征进行了解剖分析。CDGL区块内的油藏具有"远源复合输导,...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从宏观的尺度上对亚诺斯盆地CDGL区块的成藏基本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微观尺度上4个权益区块的成藏特征进行了解剖分析。CDGL区块内的油藏具有"远源复合输导,油气断层遮挡式成藏"的特点,其油藏类型以构造型的断鼻—断背斜油藏为主。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不仅仅只是白垩系烃源岩的贡献,还存在着其他烃源岩,特别是第三系烃源岩生成原油的后期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lanos盆地 CDGL区块 成藏特征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因分析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鑫 田震 +1 位作者 朱颖 王文婧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7年第4期1-4,共4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成因、分类以及微生物碳酸盐岩与油气的关系。分析认为:微生物碳酸盐岩形成主要包括碎屑颗粒的捕获与粘结和微生物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导致碳酸盐矿物沉淀两个过程;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分...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成因、分类以及微生物碳酸盐岩与油气的关系。分析认为:微生物碳酸盐岩形成主要包括碎屑颗粒的捕获与粘结和微生物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导致碳酸盐矿物沉淀两个过程;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分为叠层石、凝块石、树枝石和均一石,叠层石和凝块石是最常见的类型,叠层石主要分布在潮间带—浅潮下带,凝块石主要形成于水体动荡的滩间海—浅潮下带;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物性较好,常与有机质沉积层伴生,可作为烃源岩,其生源构成主要是细菌和低等的菌藻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酸盐岩 叠层石 凝块石 树枝石 均一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次洼中生界古潜山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17
17
作者 谢玉洪 罗小平 +4 位作者 王德英 徐春强 徐云龙 侯明才 陈安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4,共10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西次洼油气资源丰富,在浅层新近系、古近系以及深层中生界均有油气被发现,但目前对其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以及与浅层油气藏的配置关系等尚不清楚。为了给渤中凹陷周缘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运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西次洼油气资源丰富,在浅层新近系、古近系以及深层中生界均有油气被发现,但目前对其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以及与浅层油气藏的配置关系等尚不清楚。为了给渤中凹陷周缘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运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生烃演化盆地模拟、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等方法和手段,结合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恢复了渤中凹陷西次洼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存着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二段下共计3套烃源岩,周缘凸起带油气储层为中生界火山岩及太古界变质岩、古近系—新近系三角洲—河流相孔隙性砂岩,该洼陷生成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向斜坡带运移至周缘构造带内聚集成藏,形成了3套油气成藏组合,具有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的特点;②沙三段烃源岩为该洼陷内的主力烃源岩层;③上述3套组合分别经历了4个阶段的油气成藏过程——距今11~1 Ma,纵向上呈现油气优先充注深层中生界及太古界古潜山储层,后依次向上运移充注浅层古近系及新近系储层,该区油气的成藏模式为高温流体多次短期快速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中凹陷西次洼 中生代 古潜山 油气复式成藏 油源对比 浅层油气藏 配置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谷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研究
18
作者 田军 朱宏权 沈忠民 《天然气技术》 2009年第3期24-27,78,共4页
丰谷地区位于川西坳陷中段东北部,构造位置位于孝泉—新场—丰谷隆起带的东端,现已成为川西坳陷油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区域。该地区在侏罗系沉积前发育一系列褶皱和断裂,因此,丰谷地区须家河组油气成藏具有"早生早储,早生晚储,自生... 丰谷地区位于川西坳陷中段东北部,构造位置位于孝泉—新场—丰谷隆起带的东端,现已成为川西坳陷油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区域。该地区在侏罗系沉积前发育一系列褶皱和断裂,因此,丰谷地区须家河组油气成藏具有"早生早储,早生晚储,自生自储,储调结合"等特点。通过对丰谷地区最新资料的剖析,探讨了该地区油气成藏的规律,提出了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气藏的勘探目标建议。认为丰谷地区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充足,其南部和西南部如果具备较好的圈闭及保存条件,则很有可能获得中江地区的油气注入,从而形成一种"他源自储"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谷地区 川西坳陷 须家河组 油气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深层潜山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来源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慧勇 徐云龙 +2 位作者 王飞龙 罗小平 于海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6,共12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周缘发育多个富烃深次洼,油气聚集条件复杂,对其油气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来源认识尚不明确。为此,利用饱和烃及轻烃色谱、色谱—质谱、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分检测等地球化学测试技术...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周缘发育多个富烃深次洼,油气聚集条件复杂,对其油气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来源认识尚不明确。为此,利用饱和烃及轻烃色谱、色谱—质谱、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分检测等地球化学测试技术对该潜山构造带的原油、天然气与其周缘富烃深次洼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渤中19-6潜山构造带油气的来源与特征。结果表明:(1)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周缘凹陷主要发育古近系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及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等4套烃源岩,其中东三段和沙三上亚段烃源岩为其主力烃源灶,有机质丰度较高,为偏腐泥混合型有机质类型,已进入生烃高峰期;(2)深层太古界潜山及上覆古近系孔店组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具有不同成熟度天然气混合特征,成藏过程具有多阶段性;(3)浅层与深层油气来源都具有3套烃源岩混源输入的特征,但仍存在着差异性,其中浅层油气来源以东三段烃源岩的输入为主,并且可能存在着东二下亚段烃源岩的输入,而深层油气来源则以沙三上亚段烃源岩的输入为主。结论认为,该区油气源条件复杂,油气源主要以周缘富烃深次洼内沙三上亚段烃源岩为主,其深层凝析气藏表现出多期次油型气输入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 渤中凹陷南部 深层潜山 有机地球化学 烃源灶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50
20
作者 刘树根 孙玮 +5 位作者 赵异华 王国芝 宋林珂 邓宾 梁锋 宋金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3,共14页
为了揭示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藏之间的成生联系和古今气藏的转换机理,采用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相互支撑,宏观、中观与微观研究结果相互印证的思路,利用多年来的钻探资料对该盆地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及其主... 为了揭示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藏之间的成生联系和古今气藏的转换机理,采用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相互支撑,宏观、中观与微观研究结果相互印证的思路,利用多年来的钻探资料对该盆地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距今100Ma以前灯影组古油藏的原油原位裂解形成早期超压古气藏,而在距今100~20Ma期间,四川盆地持续隆升,特别是构造高点的迁移和威远构造的初步形成,使得早期超压古气藏调整形成晚期超压古气藏;②随着距今20Ma以来隆升幅度的加大,威远构造上覆地层被快速剥蚀,盖层封盖能力大大降低,保存条件变差,致使灯影组天然气从威远构造顶部地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天窗开始泄漏和逸散,启动了四川盆地华蓥山以西地区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和逸散过程,位于资阳、金石和龙女寺-磨溪-安平店-高石梯等气藏构造圈闭溢出点以外的天然气沿灯影组顶部不整合面向威远构造运移聚集,并通过其顶部的嘉陵江组天窗向地表逸散,气藏压力系数由异常高压向正常压力过渡。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的差异聚集分布模式与经典油气差异聚集理论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对该区天然气的勘探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灯影期 天然气 差异聚集 分布模式 主控因素 不整合 威远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