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 被引量:42
1
作者 汪华 刘树根 +4 位作者 秦川 张长俊 王国芝 李德星 代寒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9-674,共6页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田,但近年来,钻井过程中于雷口坡组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主要为局限台地相沉积,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相,主要亚相为潟湖和潮...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田,但近年来,钻井过程中于雷口坡组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主要为局限台地相沉积,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相,主要亚相为潟湖和潮坪;其沉积时该区地壳处于拉张状态。雷口坡组有良好的烃源岩条件,多种类型的优质储层(礁滩、热液白云岩、古喀斯特储层等),有膏岩层、泥岩层的良好封隔,具有形成大中型气藏的地质条件。寻找礁滩储层、热液白云岩储层和古喀斯特储层气藏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的勘探新方向,其重点勘探地区应是龙门山前缘(川西)地区。然而,雷口坡组源储距离较大,必须要有断穿龙潭组和下三叠统的断层裂缝系统作为运移通道,所以在预测有利勘探区时,应重视天然气输导体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天然气 油气地质条件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64井区延10油层的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兵 郑荣才 张春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5,共7页
探讨储层建模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元城油田庆64井区延10油层的油藏描述中的应用。通过取心井的岩心资料,综合运用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结构、构造特征、韵律特征、古生物特征等相标志,认为延10油层属辫状河流相沉积;分析了辫状河道、心滩... 探讨储层建模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元城油田庆64井区延10油层的油藏描述中的应用。通过取心井的岩心资料,综合运用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结构、构造特征、韵律特征、古生物特征等相标志,认为延10油层属辫状河流相沉积;分析了辫状河道、心滩、天然堤、洪泛平原4种沉积微相的岩性和电性特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微相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建立了储层参数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相控条件下所建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符合较好,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体,也为准确评价油气田储层性质及井网加密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元城油田 延安组 沉积相 储层 非均质性 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汶川地震分析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动力耦合机制及其对川西深层油气运移聚散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曹俊兴 刘树根 +1 位作者 何晓燕 赵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5-616,共12页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为分析龙门山与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山-盆相互作用及其动力耦合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依据。在总结分析龙门山与川西前陆盆地地层构造特点的基础上,从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现代动...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为分析龙门山与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山-盆相互作用及其动力耦合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依据。在总结分析龙门山与川西前陆盆地地层构造特点的基础上,从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现代动力耦合作用机制及其对川西深层油气二次运移聚散的影响。龙门山的形成演化与地震孕育主要受其西侧松潘-甘孜地块的逆冲和其东侧四川盆地的俯冲的非对称相向挤压控制。龙门山南北两段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动力环境有较大差异。龙门山晚三叠世开始隆升,其形成早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印-亚板块的碰撞无关;但喜马拉雅期以来的演化受印-亚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龙门山的冲断褶皱变形垂直于山脉走向从西北向东南,即从松潘-甘孜地块向四川盆地逐渐扩展;平行于龙门山走向发育的断裂带控制川西油气聚散带的分布,前山断裂带上盘及以西地层中的油气基本散失,山前隐伏断裂带有利于深生浅储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盆耦合 龙门山 川西前陆盆地 油气二次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与中伊朗盆地第三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志敬 刘树根 +3 位作者 孙玮 黄文明 夏在连 张长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6-727,共12页
中国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和油气藏形成的特殊性是学术界和油气勘探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是中国叠合盆地最老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之一;中伊朗盆地第三系库姆组是世界上极具特色的含陆源碎屑火山碎屑的碳酸盐岩... 中国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和油气藏形成的特殊性是学术界和油气勘探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是中国叠合盆地最老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之一;中伊朗盆地第三系库姆组是世界上极具特色的含陆源碎屑火山碎屑的碳酸盐岩混积地层。四川盆地震旦系较古老,所经历构造演化、成岩过程复杂;而中伊朗盆地库姆组则时代较新,所经历构造演化、成岩过程相对简单。通过对四川盆地丁山1井灯影组碳酸盐岩和中伊朗盆地Arn 1井第三系库姆组碳酸盐岩的比较性研究,发现两者在碳酸盐岩储层和油气藏的形成演化方面,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就储层而言,共性表现在均为裂缝孔隙型,原生孔隙基本消失殆尽,基质孔隙度较低,非均质性较强;特殊性表现在使灯影组早期储层空间保留至今和使早已致密的碳酸盐岩再次变为优质储层的作用和机理。就油气成藏而言,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形成均需要基本的油气地质条件,同时也均较复杂;不同的是,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的成藏过程更加复杂,主要表现在四中心(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的变迁和耦合。在中国叠合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应充分引用国外碳酸盐岩的有关成果,研究碳酸盐岩的共有特征;同时,还应重视中国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油气藏形成演化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成藏比较 灯影组 四川盆地 库姆组 中伊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须家河组火山岩夹层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冉波 刘树根 +6 位作者 李智武 董军 王自剑 叶玥豪 田庆 黄瑞 何鲤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7-736,共10页
四川盆地西部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作为反演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的物质基础,因缺少精确的同位素地层年龄阻碍了对盆山演化的进一步理解.作者在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中发现了一套火山(碎屑)岩夹层,通过LA -IC P-M SU -Pb同位素定量分析,获... 四川盆地西部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作为反演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的物质基础,因缺少精确的同位素地层年龄阻碍了对盆山演化的进一步理解.作者在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中发现了一套火山(碎屑)岩夹层,通过LA -IC P-M SU -Pb同位素定量分析,获得1 件凝灰岩样品中岩浆锆石的结晶年龄,其加权平均值为(214. 7 ± 1. 6) M a,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该年龄结果对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与对比可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为进一步约束龙门山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古特提斯洋关闭等重大事件时限提供了新证据.基于四川盆地及周缘的区域火山活动对比结果,表明诺利期中期(210-222 Ma B. P .) 是中国西部地区一次强烈的区域火山喷发阶段,其范围从羌塘地体延伸到东E 仑地体,所对应的构造事件并非传统的印支运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凝灰岩 须家河组 晚三叠世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运移体系与成藏演化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4-370,共7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具有混源供烃、早期充油、晚期注气、三期成藏、层楼式富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运聚过程的复杂性制约了成藏规律的认识。该文从卡塔克隆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入手,... 塔里木盆地中部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具有混源供烃、早期充油、晚期注气、三期成藏、层楼式富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运聚过程的复杂性制约了成藏规律的认识。该文从卡塔克隆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入手,将油气运移体系划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储集体型3大类,并讨论其4种空间组合模式。同时以油源断裂及区域不整合面演化为突破口,重点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关键时刻,油气运移体系演化及其与烃源岩生排烃的配置关系,指出塔中Ⅰ号、塔中Ⅱ号以及NE向走滑断裂等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高隆—斜坡区T60,T70,T74复合—超覆不整合面与东河塘组骨架砂体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岩溶缝洞网络与继承性圈闭的空间展布决定了油气优势运移指向与富集部位。由断裂—溶蚀裂缝—不整合面以及骨架砂体组成的层楼式运移体系相互匹配,呈立体网状阶梯式多期充注、调整,是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成藏演化最显著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古生界 卡塔克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79
7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3 位作者 林杰 汤聪 邓宾 孙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5-653,共9页
川西坳陷是晚三叠世以来于四川盆地西部发育起来的前陆坳陷,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川西坳陷相应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主要构造。川西... 川西坳陷是晚三叠世以来于四川盆地西部发育起来的前陆坳陷,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川西坳陷相应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主要构造。川西坳陷现今构造具有东西倾向分带、南北走向分段和垂向分层的变形特点,据地表构造形迹和地腹构造展布,可划分为三个变形区(带):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主要受龙门山冲断带影响,发育北东向构造;川西北低平褶皱区同时受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川西南低缓断褶区同时受龙门山和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川西坳陷的构造形成受控于三大因素:基底结构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的分布提供了边界条件和物质基础,而周缘构造带影响下的多期、多组构造最终造就了倾向分带、走向分段、垂向分层以及复合-联合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构造格局 构造分带性 构造分段性 构造分层性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 被引量:65
8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2 位作者 刘顺 李智武 赵建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5-686,共12页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隆升史模拟能够定量恢复盆地四维动态热隆升剥蚀过程。根据四川盆地9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定量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广泛的阶段式抬升剥蚀作用,即晚白垩世(65 Ma前)快速隆升剥蚀、古近纪(65-...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隆升史模拟能够定量恢复盆地四维动态热隆升剥蚀过程。根据四川盆地9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定量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广泛的阶段式抬升剥蚀作用,即晚白垩世(65 Ma前)快速隆升剥蚀、古近纪(65-23 Ma前左右)缓慢隆升剥蚀、新近纪(23 Ma前至今)快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至今盆地范围内隆升剥蚀总厚度普遍大于2.5 km,新近纪快速隆升剥蚀幅度普遍大于1 km。进一步结合31组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校正剥蚀量数据,编绘阶段性(晚白垩世以来和新近纪)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等厚图,综合表明晚白垩世以来四川盆地隆升剥蚀量等值线展布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即早期主要以NE向展布格局为主(具近NE向和E-W向特征),新近纪则主要以近E-W向展布格局、盆地南北分异(北部地区隆升剥蚀量普遍小于2 km,南部地区普遍大于2 km)为主。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空间分布与晚中生代-新生代低剥蚀量具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阶段性隆升 剥蚀量 晚中生代-新生代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5
9
作者 徐国盛 徐志星 +2 位作者 段亮 袁海锋 张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3-610,共8页
页岩气是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聚集,其吸附及解吸机理与煤层气类似。根据不同的成藏条件,可表现为典型的吸附机理、活塞运聚机理或置换运聚机理。页岩气的分布主要受页岩厚度、面积、有机质丰度、生气强度及页岩储集... 页岩气是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聚集,其吸附及解吸机理与煤层气类似。根据不同的成藏条件,可表现为典型的吸附机理、活塞运聚机理或置换运聚机理。页岩气的分布主要受页岩厚度、面积、有机质丰度、生气强度及页岩储集空间等因素控制。中国对页岩气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国内外页岩气藏的初步对比分析后发现,中国许多盆地与美国东部地区页岩气藏的地质条件类似,其中,中国南方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中国在页岩气开发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页岩气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地质条件、成藏机理、分布规律、评价体系和开发技术等方面将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成藏条件 分布规律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丁山-林滩场构造灯影组热液白云岩特征 被引量:42
10
作者 宋光永 刘树根 +4 位作者 黄文明 王国芝 陈翠华 马文辛 张长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6-715,共10页
通过地表地质与地下地质相结合,对川东南丁山-林滩场构造的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在岩相学上表现为充填或交代状马鞍状白云石,发育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同时出现... 通过地表地质与地下地质相结合,对川东南丁山-林滩场构造的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在岩相学上表现为充填或交代状马鞍状白云石,发育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同时出现MVT型铅锌矿、马鞍状白云石-石英、马鞍状白云石-沥青、马鞍状白云石-天青石等热液矿物组合。马鞍状白云石的碳、氧、锶同位素值较灯影组围岩表现出明显的低碳、低氧,而富锶同位素:Δδ13CPDB(脉-围岩)在-1.312‰^-0.501‰之间,Δ1δ8OPDB(脉-围岩)在-4.257‰^-1.974‰之间,Δ(87Sr/86Sr)(脉-围岩)在0.002 3~0.004 1之间,显示出热液活动的特征。热液活动使灯影组白云岩产生重结晶及热液溶蚀作用,使储层晶间孔、次生溶蚀孔在原岩基础上增加3%~10%。热液白云岩比未受热液影响的白云岩基质孔隙度平均值增加1.1%,渗透率平均值增加1.415×10-3μm2。热液白云岩的分布受桑木场断裂、现今构造高点及桐湾期不整合面控制。平面上,以现今桑木场背斜核部、桑木场断层及与之较近的林滩场构造较为发育,而较远的丁山构造则相对少见。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距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以下300 m之内,分布呈断续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油气热演化史,认为热液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早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 震旦系 储层特征 丁山-林滩场构造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 被引量:81
11
作者 刘树根 曾祥亮 +1 位作者 黄文明 马文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8-592,共15页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了两套海相优质烃源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其有机质成熟度高(Ro=1.5%~6%),绝大多数地区普遍不利于页岩气藏的形成 另发育两套海陆过渡相(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了两套海相优质烃源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其有机质成熟度高(Ro=1.5%~6%),绝大多数地区普遍不利于页岩气藏的形成 另发育两套海陆过渡相(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优质烃源岩,其成熟度相对较低(Ro=0.7%~3%),在川西南-川南地区具有较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前景。四川盆地页岩烃源岩排烃效率高,为大规模油气藏提供了烃源 多存在晚期快速隆升调整过程,为吸附气的解吸创造了条件。页岩气藏经历了早期地质条件优越、生物气高效成藏,中期深埋地腹、原油裂解气快速成藏,晚期快速隆升、脱溶气和解吸气调整成藏等过程。四川叠合盆地油气藏具有多样性特征,发育了从非连续型到连续型完整序列的油气藏类型。典型的非连续型气藏主要是指构造圈闭(以及部分构造-岩性圈闭)气藏,其圈闭相对独立,非连续分布,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型为主。震旦系威远气田、川东石炭系气田群及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气藏群等具有相对典型的非连续型气藏特征。非连续型-连续型过渡气藏介于连续型气藏与非连续型气藏之间,呈分散状或连续状分布,圈闭类型多以复合圈闭为主,可发育有裂缝圈闭(川东南二叠系阳新统气藏)及岩性圈闭(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储集空间以裂缝型或次生溶孔为主,非均质性强,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四川盆地连续型气藏应以页岩气藏为主,但现今未有成功勘探开发页岩气藏的实例。四川叠合盆地具有多旋回构造-沉积演化、优质烃源岩分布的区域性、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天然气的活动性,及油气成藏经历了生物气、吸附气、裂解气、脱溶气和解吸气演替等多样性特征。因此,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和研究应形成常规与非常规、连续型与非连续型、原生与次生油气藏的立体勘探和研究局面,尤其应加强非连续型-连续型过渡油气藏特征、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型气藏 连续型-非连续型过渡气藏 页岩气藏 油气勘探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特征 被引量:53
12
作者 刘树根 马永生 +6 位作者 蔡勋育 徐国盛 王国芝 雍自权 孙玮 袁海锋 盘昌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5-354,共10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具有三套泥质油系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和生烃强度。受加里东隆升作用的影响,烃源岩有二次生、排烃的特征,三叠纪是主要圈闭形成期和二次生油的主峰期,大量的石油运聚至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范围内形成震旦系...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具有三套泥质油系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和生烃强度。受加里东隆升作用的影响,烃源岩有二次生、排烃的特征,三叠纪是主要圈闭形成期和二次生油的主峰期,大量的石油运聚至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范围内形成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随着古油藏埋深的增加,温度和压力的增高,石油裂解成天然气,古油藏自身形成气源,在原地系统形成古气藏。这一过程持续到喜马拉雅期,之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强烈隆升和剥蚀,圈闭重新调整,气藏重新分配,最终形成现今气藏。因此,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过程是一个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过程,具有生排差异、多期运聚、早聚晚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下古生界 天然气成藏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倒退溶解模式的化学热力学基础——与CO_2有关的溶解介质 被引量:24
13
作者 黄思静 黄可可 +2 位作者 张雪花 刘丽红 钟倩倩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7-464,共8页
碳酸盐岩占据了油气储层的"半壁江山",次生孔隙是碳酸盐储集空间的主体,相对浅埋藏条件下碳酸盐矿物更容易溶解的倒退溶解模式在碳酸盐油气勘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化学热力学中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为基础,计算了与CO... 碳酸盐岩占据了油气储层的"半壁江山",次生孔隙是碳酸盐储集空间的主体,相对浅埋藏条件下碳酸盐矿物更容易溶解的倒退溶解模式在碳酸盐油气勘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化学热力学中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为基础,计算了与CO2(g)/CO2(aq)/H2CO3/HCO3-/H+/CO32-系统有关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包括不溶于水的CO2气体分子(即CO2(g))和溶于水中的CO2(即CO2(aq))之间的平衡反应(CO2(g)CO2(aq))、溶于水中的CO2(即CO2(aq))和碳酸(H2CO3)之间的平衡反应(CO2(aq)+H2O H2CO3)、碳酸(H2CO3)的一级电离反应(H2CO H++HCO3-)和碳酸(H2CO3)的二级电离反应(HCO3-H++CO32-)。同时,根据方解石和白云石在酸性条件下的溶解过程,获得了碳酸盐矿物溶解过程中地层中流体的H+离子浓度(或pH值)与pCO2,地层压力和埋藏深度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在埋藏成岩系统中,地层流体温度的降低、地层压力或pCO2的降低以及埋藏深度的变浅,碳酸盐矿物都可能会从饱和状态进入不饱和状态。该结果支持碳酸盐的倒退溶解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退溶解模式 化学热力学 碳酸盐储层 次生孔隙 溶解作用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地表沥青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代寒松 刘树根 +4 位作者 孙玮 韩克猷 罗志立 谢志良 黄耀综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696,共10页
通过对川西、川北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本文含泥盆系)地表沥青发育及分布的研究,发现龙门山构造带下组合沥青多集中在寒武系以及泥盆系内,而米仓山地区则多集中于震旦系。龙门山北段下组合沥青热演化程度低,属典型的... 通过对川西、川北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本文含泥盆系)地表沥青发育及分布的研究,发现龙门山构造带下组合沥青多集中在寒武系以及泥盆系内,而米仓山地区则多集中于震旦系。龙门山北段下组合沥青热演化程度低,属典型的氧化沥青;米仓山地区下组合(震旦系灯影组)沥青热演化程度高,属典型的热裂解沥青。表明两区下组合古油藏后期分别经历了隆升氧化降解、深埋裂解+隆升暴露两个全然不同的过程。通过对天井山泥盆系沥青、寒武系沥青脉以及米仓山灯影组古油藏的详细剖析后,认为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尤其是灯影组)古油藏的发育不仅具有普遍性,更具有规模大的特点。结合研究区钻井资料认为,龙门山、米仓山前缘地区下组合可能存在较好的保存条件,因此下组合(尤其是灯影组)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古油藏 震旦系 龙门山 米仓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裂缝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启宇 郑荣才 +2 位作者 梁晓伟 辛红刚 王昌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0-228,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及长4+5油层组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广泛发育的裂缝系统对储层物性改善和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综合应用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结合测井及镜下鉴定资料对该地区裂缝发育...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及长4+5油层组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广泛发育的裂缝系统对储层物性改善和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综合应用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结合测井及镜下鉴定资料对该地区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地区各油层组发育早期东西向和北西-南东向共轭剪切裂缝为主,晚期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共轭剪切裂缝次之的2组高角度裂缝,且多为未充填的有效裂缝;在特定沉积相带背景下的燕山期构造运动和盆地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形成过程的超压作用,是裂缝形成的重要因素;裂缝大量存在是研究区各油层组储层低孔却具备相对高渗带的主要原因,也为油气后期幕式快速充注成藏提供了通道条件,使低孔背景条件下的相对高渗带成为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裂缝 延长组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仓山与龙门山接合部叠加褶皱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2
16
作者 孙东 刘树根 +4 位作者 邓宾 李智武 钟勇 黄耀宗 谢志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68,共13页
探讨米仓山和龙门山成生关系对于研究油气保存极为重要。对龙门山和米仓山接合部位叠加褶皱特征以及应力场恢复研究,表明该区域发育3组构造形迹,至少经历了4次构造作用。米仓山构造变形具有继承性,在晚三叠世第一期近S-N向挤压应力场下... 探讨米仓山和龙门山成生关系对于研究油气保存极为重要。对龙门山和米仓山接合部位叠加褶皱特征以及应力场恢复研究,表明该区域发育3组构造形迹,至少经历了4次构造作用。米仓山构造变形具有继承性,在晚三叠世第一期近S-N向挤压应力场下,形成了米仓山早期的隆起;晚白垩世-古新世的近S-N挤压应力场才使得米仓山急剧隆升;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变形启动时间稍微滞后于米仓山,但其主体变形却早于米仓山大规模隆起的时间;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变形均是多期次、向盆内逐级递进扩展,总体表现为交替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 成生关系 古应力 龙门山 米仓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低渗砂岩储层质量控制因素研究——以靖边气田盒8段为例 被引量:18
17
作者 谢润成 周文 +3 位作者 晏宁平 宋荣彩 赵安坤 王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0-123,128,共5页
靖边气田盒8段砂岩地层成藏条件优越,是重要的产能接替层位。但该套砂岩致密,物性较差。通过岩石学、沉积相、成岩作用等方面研究,分析了盒8段砂岩岩性特征、物性特征,表明盒8段砂岩整体上为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 靖边气田盒8段砂岩地层成藏条件优越,是重要的产能接替层位。但该套砂岩致密,物性较差。通过岩石学、沉积相、成岩作用等方面研究,分析了盒8段砂岩岩性特征、物性特征,表明盒8段砂岩整体上为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结构较差;认为沉积作用控制了储层分布,但不同沉积微相沉积砂体物性总体差别不大,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盒8段砂岩孔隙度下降的主要因素,高岭石与绿泥石的胶结作用对砂岩孔隙的贡献存在两面性,而铝硅酸盐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溶解作用是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与蚀变 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 储层质量 致密储层 靖边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东、西部岩性-地层气藏的差异性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安清 陈洪德 +3 位作者 林良彪 徐胜林 朱志军 李洁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0-126,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满盆生气、到处含气、岩性控气"的特点。通过东、西部气藏的对比研究认为:煤系地层广覆式生烃、浅水三角洲大面积聚砂和湖侵作用铸造区域性盖层三大因素为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气藏奠定了基础。东部...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满盆生气、到处含气、岩性控气"的特点。通过东、西部气藏的对比研究认为:煤系地层广覆式生烃、浅水三角洲大面积聚砂和湖侵作用铸造区域性盖层三大因素为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气藏奠定了基础。东部以原生孔为主的山2段、太2段相对低孔高渗型储层主要受潮汐和河流共同作用形成的高能聚砂环境控制;西部以溶蚀孔+原生孔组合为特征的盒8段、山1段相对高孔低渗型储层主要受富石英物源区和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控制。提出富石英物源区、毗邻岸线的高能相带和由网状输导体系控制的建设性成岩相区的确定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地层气藏 物源 聚砂环境 网状输导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缓坡带沙河街组物源体系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袁淑琴 刘子藏 +2 位作者 李勇 肖敦清 蒲秀刚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43,共8页
黄骅坳陷缓坡带位于埕宁隆起和黄骅坳陷的过渡地区,地形坡度较小,显示为埋藏型低角度缓坡带。根据砾石成分、砂岩成分、重矿物、砂体分散体系和沟-谷体系分析的研究成果,对缓坡带的次级古物源口及古水系进行分解,将其从西到东分为西部... 黄骅坳陷缓坡带位于埕宁隆起和黄骅坳陷的过渡地区,地形坡度较小,显示为埋藏型低角度缓坡带。根据砾石成分、砂岩成分、重矿物、砂体分散体系和沟-谷体系分析的研究成果,对缓坡带的次级古物源口及古水系进行分解,将其从西到东分为西部物源口、中部物源口和东部物源口。它们呈东西向线状分布于埕宁隆起的北侧缓坡带,古水系的轴向垂直于主要构造线,具有线状物源的特点。此外,在该缓坡带上所发育的3条古水系以短轴的横向水系为特征,水系走向呈近南北向,垂直于主要构造线。研究结果表明,3个次级物源口和古水系不仅控制了缓坡带上砾石成分、砂岩成分、重矿物组合在东西方向的分区和变化,同时多级断阶也控制了砂体分散体系和沟-谷体系在南北方向上的空间展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河街组 古物源 古水系 缓坡带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前陆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被引量:15
20
作者 戴朝成 郑荣才 +2 位作者 朱如凯 李凤杰 高志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1-219,共9页
四川前陆盆地由于构造相对复杂,探讨不同构造带上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差异对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在沉积相、铸体薄片观察和岩矿分析数据基础上,对各构造带上须家河组砂岩的成岩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得出逆冲推覆带前缘以压实作用和破裂作... 四川前陆盆地由于构造相对复杂,探讨不同构造带上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差异对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在沉积相、铸体薄片观察和岩矿分析数据基础上,对各构造带上须家河组砂岩的成岩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得出逆冲推覆带前缘以压实作用和破裂作用为主;川西前渊坳陷带以压实和压溶作用为主;前陆斜坡和前陆隆起带压实作用相对较弱,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发育,其中起破坏作用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起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早期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岩相划分及成岩相组合特征分析,将须家河组砂岩划分为3种成岩相组合,其中压实-破裂-胶结成岩相和胶结-溶蚀成岩相为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的成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前陆盆地 须家河组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