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缝型低渗透油藏井网调整方式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明 宋考平 +2 位作者 张英芝 杨二龙 王卫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9-114,14-15,共6页
依据大庆榆树林油田东16区块扶杨油层裂缝发育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点,结合目前区块剩余油分布,分析裂缝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为进行注采系统调整提供依据。针对东160和升371两个断块特点,各设计了4套加密方案,并进行开发指标... 依据大庆榆树林油田东16区块扶杨油层裂缝发育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点,结合目前区块剩余油分布,分析裂缝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为进行注采系统调整提供依据。针对东160和升371两个断块特点,各设计了4套加密方案,并进行开发指标预测方案优选。结果表明:东160断块裂缝方向与井排方向一致,油水井排之间不能形成有效驱替,应缩小井距,优选出的方案四,加密后东160断块形成大井距小排距的线状注水;升371断块裂缝方向与井排方向呈12.5°相交,油水井排之间能形成有效驱替,优选出的方案四,采用三角形重心加密,改变流场方向,更加有利于开采剩余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层 裂缝储集层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规律 井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盐可动凝胶配方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罗云 罗文利 +1 位作者 王强 刘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9-154,共6页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浓度、交联剂用量及pH值等因素对耐高温有机交联剂HT-2008与高分子量星形抗温耐盐聚合物CA-2588形成的凝胶黏度和成胶时间的影响,确定了尕斯库勒E_3~1油藏高温高盐可动凝胶调驱体系的基本配方...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浓度、交联剂用量及pH值等因素对耐高温有机交联剂HT-2008与高分子量星形抗温耐盐聚合物CA-2588形成的凝胶黏度和成胶时间的影响,确定了尕斯库勒E_3~1油藏高温高盐可动凝胶调驱体系的基本配方及性能;环境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高分子量星形抗温耐盐聚合物CA-2588和耐高温有机交联剂HT-2008能够形成稳定的互穿网络体型结构,该可动凝胶体系,在矿化度为117 000 mg/L(且钙镁离子含量高达3 340 mg/L)、pH值为7.80、实验温度为126℃条件下,5 d时的黏度达到最高值43 900mPa·s,180 d时凝胶黏度为43 500 mPa·s,耐温耐盐性能好,稳定性好;在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进行深部调驱现场应用后,取得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 星形抗温耐盐聚合物 耐高温有机交联剂 可动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水平井SAGD循环预热连通判断新解析模型 被引量:6
3
作者 吴永彬 李秀峦 +2 位作者 赵睿 周游 郭二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1,共8页
注蒸汽循环预热对转SAGD生产阶段蒸汽腔的上升速度、SAGD上产速度、水平段蒸汽腔的发育程度与动用率、以及SAGD最终采收率等均有重要影响。而SAGD注采井水平段之间的储层温度是评判预热连通是否达到要求、以及合理转SAGD生产的关键参数... 注蒸汽循环预热对转SAGD生产阶段蒸汽腔的上升速度、SAGD上产速度、水平段蒸汽腔的发育程度与动用率、以及SAGD最终采收率等均有重要影响。而SAGD注采井水平段之间的储层温度是评判预热连通是否达到要求、以及合理转SAGD生产的关键参数。针对前人传热解析模型未分别考虑实际储层多孔介质中岩石、原油、地层水传热与热扩散性能等问题,建立了考虑油水岩石的多介质多相流体综合传热解析新模型,并以国内某油区典型SAGD井组为例,利用井下测温数据、油水岩石热物性参数等为数据,进行了SAGD注蒸汽循环预热阶段注采井水平段之间温度变化测算,并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新型解析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符合率达到了95%以上,可方便快捷对预热连通情况进行速判,对现场SAGD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GD 蒸汽 循环预热 热连通 热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注采井网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许晓明 李彦兰 +1 位作者 何辉 孙景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8-104,共7页
高含水老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水关系分布进一步复杂化,随着油气藏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分散,相关地质研究越来越细。剩余油分布不但受储层物性、砂体分布、构造的影响,同时也受注采井网与砂体配置关系的影响,因此注采井... 高含水老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水关系分布进一步复杂化,随着油气藏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分散,相关地质研究越来越细。剩余油分布不但受储层物性、砂体分布、构造的影响,同时也受注采井网与砂体配置关系的影响,因此注采井网与砂体如何进行配置的研究成为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冀东高深南某断块为例,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地质模型,在搞清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储层物源方向对注采井网、井位的影响,提出了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类型的注采井网部署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 注采井网优化 剩余油 油藏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