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7
1
作者 袁颖红 樊后保 +4 位作者 刘文飞 黄荣珍 沈芳芳 胡锋 李辉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0-128,共9页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计N0(对照)、N1(N 60 kg/(hm2.a))、N2(N 120 kg/(hm2.a))和N3(N 240 kg/(hm2.a))等4个氮沉降水平。通过连续7年的处理后,研究了外加氮源对土壤酶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相同氮沉降处理下,参...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计N0(对照)、N1(N 60 kg/(hm2.a))、N2(N 120 kg/(hm2.a))和N3(N 240 kg/(hm2.a))等4个氮沉降水平。通过连续7年的处理后,研究了外加氮源对土壤酶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相同氮沉降处理下,参与土壤碳循环的6种主要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β-葡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氮沉降对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具有促进作用,而对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中?低氮沉降(N1、N2)对蔗糖酶无影响,而对β-葡糖苷酶具有促进作用,高氮沉降(N3)促进了蔗糖酶活性,但抑制了β-葡糖苷酶活性。各土层中,低氮处理(N1)促进了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增加,而中?高氮处理(N2、N3)则呈抑制作用。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主要碳源为碳水化合物和羧酸,不同氮沉降处理碳源利用类型存在差异。因此,氮沉降促进了表层土壤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淀粉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氮沉降增加改变了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杉木人工林 土壤酶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不同器官中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孟磊 林晗 +4 位作者 丁新兰 谢安强 简灵静 王英姿 陈灿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67-2376,共10页
为探明杉木不同器官中内生细菌的群落组成和特点,挖掘杉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并为筛选杉木中特色微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多年生杉木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16S rDNA V3~V4高变区序列进... 为探明杉木不同器官中内生细菌的群落组成和特点,挖掘杉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并为筛选杉木中特色微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多年生杉木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16S rDNA V3~V4高变区序列进行检测,分析杉木不同器官中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组成差异。扩增子序列变体(ASV)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根、茎、叶中的ASV数量分别为7108个、2017个和1911个。对杉木根、茎、叶中内生细菌进行分析,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67.930%、13.800%和6.250%;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纲,相对丰度分别为41.180%、19.710%和11.180%;1174-901-12、P3OB-42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为主要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为14.430%、5.890%和5.300%。物种组成热图与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表明,杉木根中的内生细菌菌群组成与茎、叶中的内生细菌菌群组成存在明显差异,茎与叶中的内生细菌菌群组成相似。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多年生杉木根、茎、叶中内生细菌的代谢途径主要为生物合成。多年生杉木根、茎、叶中存在丰富的内生细菌,根中的内生细菌多样性、丰富度高于茎和叶。本研究揭示了杉木内生细菌的群落组成,可以为今后筛选、利用杉木内生细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内生细菌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相对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强度对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岑思 《绿色科技》 2024年第3期173-176,共4页
为探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林生长的影响,以广西桂北地区为研究地点,以杉木的树高、胸径、材积和生物量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林树高、胸径、材积和生物量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20%、30%、40%3个间伐强度均对杉木树高、胸径... 为探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林生长的影响,以广西桂北地区为研究地点,以杉木的树高、胸径、材积和生物量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林树高、胸径、材积和生物量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20%、30%、40%3个间伐强度均对杉木树高、胸径、材积和生物量的增长有显著影响,30%间伐强度下杉木树高、胸径、材积和生物量的增长最明显,树高、胸径和材积较抚育前分别提高了6.50%、11.84%、23.34%,根部、叶部、枝部和整株的生物量较抚育前分别提高了19.53%、17.82%、16.54%、27.69%。指出了杉木林间伐抚育过程中,选择30%的间伐强度有利于杉木林的生长。本研究为杉木林的科学间伐抚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间伐强度 生长状况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南部杉木无性系5年和8年生长期测定及早期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汤道平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43-47,共5页
以福建省华安西陂国有林场种植的16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5年和8年2个时期的杉木生长性状差异,并评估了重复力和遗传增益,以进行杉木无性系试验林的早期选择。结果表明,5年和8年杉木... 以福建省华安西陂国有林场种植的16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5年和8年2个时期的杉木生长性状差异,并评估了重复力和遗传增益,以进行杉木无性系试验林的早期选择。结果表明,5年和8年杉木无性系重复力均展现出较高的重复力,其中胸径、树高和单株立木材积的重复力均超过0.6;相关性分析显示,5年杉木的胸径、树高和单株立木材积与8年的相关性均高于0.4,表明5年杉木可以作为8年的初选。基于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计算,筛选出8个优良无性系。这些入选的无性系胸径、树高和单株立木材积的平均值分别为13.24 cm、9.82 m和0.075 m^(3),适合在福建省南部地区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 无性系测定 早期选择 重复力 福建省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杉木第3代良种幼林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叶有祺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3期91-95,共5页
以杉木第3代良种为试验材料,在福建省明溪县开展不同初植密度(2500、3000、3500株/hm^(2))试验。结果表明:良种长势较好,6 a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均值分别达到了5.44 m、7.7 cm、0.014787 m3。通过比较发现,生长量与造林密度呈负相关,... 以杉木第3代良种为试验材料,在福建省明溪县开展不同初植密度(2500、3000、3500株/hm^(2))试验。结果表明:良种长势较好,6 a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均值分别达到了5.44 m、7.7 cm、0.014787 m3。通过比较发现,生长量与造林密度呈负相关,在2500株/hm^(2)的造林密度下平均生长最优,3000株/hm^(2)次之。而在蓄积量表现上,3000株/hm^(2)初植密度处理下则优于其他两个处理,6 a时可达52.65 m3/hm^(2)。因此,从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及木材形质角度出发,选择3000株/hm^(2)的造林密度(株行距1.8 m×1.8 m),有利于缩短林分郁闭周期,提早进行间伐,节约生产成本,实现杉木商品林小、中、大径材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第3代良种 初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杉木木荷混交林的影响
6
作者 钟荣辉 黄焕芳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3期117-120,共4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混交造林的影响,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大山脑国有林场作为杉木木荷混交林试验地,进行梯度施肥实验,分别设置复合肥梯度为100、200、300 g/株和不施肥对照(CK)。结果表明:各个梯度施肥方式均显著促进了杉木和木荷高... 为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混交造林的影响,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大山脑国有林场作为杉木木荷混交林试验地,进行梯度施肥实验,分别设置复合肥梯度为100、200、300 g/株和不施肥对照(CK)。结果表明:各个梯度施肥方式均显著促进了杉木和木荷高度和地径的增长,造林8个月后,100 g/株施肥方式杉木高度最高为47.1 cm,地径最大为9.1 mm,相对对照(CK)分别增长33.4%、18.2%;200 g/株施肥方式木荷高度最高为99.6 cm,地径最大为13.1 mm,相对对照(CK)分别增长28.8%、21.3%。从培育成本考虑,以施肥量100 g/株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木荷 人工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6
7
作者 沈芳芳 袁颖红 +2 位作者 樊后保 刘文飞 刘苑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7-527,共11页
为探讨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了野外模拟N沉降试验。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对照)、N1(60 kg N.hm-.2a-1)、N2(120 kg N.hm-.2a-1)和N3(240 kg N.hm-.2a-1),每处理重复3次。... 为探讨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了野外模拟N沉降试验。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对照)、N1(60 kg N.hm-.2a-1)、N2(120 kg N.hm-.2a-1)和N3(240 kg N.hm-.2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28 d的培养后发现,各土层有机碳日均矿化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而有机碳累计矿化量则逐步增加。不同氮沉降处理下各土层有机碳累计矿化量总体趋势表现为: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而降低,日均矿化量降低幅度以N1最大,其次是N0和N2,N3降幅最小。相同N沉降处理下,参与土壤碳循环的6种主要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β-葡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和有机碳累计矿化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氮沉降对6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对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具有促进作用,而对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中-低氮沉降(N1、N2)对蔗糖酶无影响,而对β-葡糖苷酶具有促进作用,高氮沉降(N3)促进了蔗糖酶活性,但抑制了β-葡糖苷酶活性。表层土壤中,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土壤纤维素酶、β-葡糖苷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氮沉降促进了表层土壤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杉木人工林 土壤酶 有机碳矿化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解3个月后杉木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27
8
作者 曹光球 林思祖 +2 位作者 胡宗庆 刘学芝 王凌霄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6-60,共5页
对腐解3个月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并用杉木种子进行了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杉木枯枝落叶中的极性和弱极性化感成分以及腐殖土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 对腐解3个月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并用杉木种子进行了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杉木枯枝落叶中的极性和弱极性化感成分以及腐殖土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和胚轴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幼苗干质量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随浓度的提高,杉木枯枝落叶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势和胚轴长的抑制作用明显提高,极性化感成分对胚根长的抑制作用不断减小。随腐殖土中弱极性化感成分浓度的提高,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增加;腐殖土中的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及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枯枝落叶 腐解阶段 化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解6个月后杉木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19
9
作者 曹光球 刘学芝 +2 位作者 林思祖 胡宗庆 王凌霄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9-43,共5页
对腐解6个月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及生物检测。结果表明,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极性和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和胚轴长均有一... 对腐解6个月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及生物检测。结果表明,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极性和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和胚轴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提高,枯枝落叶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率、胚轴长及幼苗干质量的抑制作用及极性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势、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均逐渐增强;腐殖土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及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及极性化感成分对胚轴长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枯枝落叶中的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及幼苗干质量的抑制效应高于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枯枝落叶 腐解阶段 化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配比、容器规格和缓释肥量对杉木容器育苗的影响 被引量:49
10
作者 周新华 厉月桥 +1 位作者 肖智勇 孙建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81,共10页
以杉木1年生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配比、缓释肥量和容器规格三因素析因实验设计,研究各因素及其互作效应对杉木容器苗生长和养分浓度的影响,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处理组合的育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主因素中,缓释肥量... 以杉木1年生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配比、缓释肥量和容器规格三因素析因实验设计,研究各因素及其互作效应对杉木容器苗生长和养分浓度的影响,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处理组合的育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主因素中,缓释肥量对苗木生长和营养指标影响最大,对绝大多数生长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基质配比其次,容器规格最小,两者仅对大多数生长指标有显著影响,而对营养指标几乎无影响。双因素互作效应中,缓释肥量×基质配比互作效应最大,对所有营养指标和除根冠比外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缓释肥量×容器规格互作效应其次,对所有营养指标和部分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影响;容器规格×基质配比互作效应最小,仅对部分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影响。三因素互作效应对多数生长指标和少数营养指标具有显著影响。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缓释肥施用量为3.5 kg/m^3、容器规格为4.5 cm×10.0 cm、V(泥炭)∶V(稻壳)∶V(木屑)=7∶1.5∶1.5组合的平均隶属函数值最大为0.753 8,其营养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0.762 2在所有组合中最大,生长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0.745 3在所有组合中排名第2位,该组综合表现为所有组合中育苗效果最好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容器苗 缓释肥 基质配比 容器规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下杉木、楠木和木荷叶凋落物分解特征及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48
11
作者 林开敏 章志琴 +2 位作者 叶发茂 林艳 李卿叁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4-39,共6页
采用网袋法,对0-360 d内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楠木〔Phoebe bournei(Hemsl.)Yang〕和木荷(Schima superbaGardn.et Champ.)叶凋落物在杉木人工林下的分解特征及营养元素(N、P、K和C)含量的变化动态... 采用网袋法,对0-360 d内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楠木〔Phoebe bournei(Hemsl.)Yang〕和木荷(Schima superbaGardn.et Champ.)叶凋落物在杉木人工林下的分解特征及营养元素(N、P、K和C)含量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经过360 d的分解,杉木、楠木和木荷叶凋落物的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40.6%、42.0%和51.6%,平均腐解率分别为0.001 3、0.001 6和0.002 0 d-1,叶凋落物的分解半衰期分别为537、482和372 d。在整个分解过程中,3个树种叶凋落物中P含量总体上均呈波动且缓慢的上升趋势;K含量在分解过程前期均急剧下降,然后随分解时间的延长变化趋缓;N含量变化差异较大,随分解时间的延长,杉木叶凋落物中N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另外2个树种叶凋落物中N含量总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C含量基本上呈前期上升、中期下降、后期又略有上升的趋势,而C/N比则呈前期略上升而后期逐渐下降的趋势。3个树种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P、K和C的释放率及其动态变化也存在一定差异。3个树种叶凋落物中K的释放率均较高、变化趋势较接近,且均处于净释放状态;杉木叶凋落物中N、P和C的释放率总体上低于另2个树种,且木荷叶凋落物中N、P和C基本均处于单调净释放状态,而杉木叶凋落物中N、P和C以及楠木叶凋落物中P和C在分解过程前期均略呈净富集状态,之后N和C基本上呈净释放状态、P则呈波动式净释放状态。结果表明,在杉木人工林下,阔叶树种(楠木和木荷)叶凋落物比针叶树种(杉木)叶凋落物易分解,且阔叶树种叶凋落物中的营养元素也较易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楠木 木荷 叶凋落物 分解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魏酸和肉桂酸对杉木种子发芽的效应 被引量:62
12
作者 曹光球 林思祖 黄世国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63-64,共2页
The germination experiment of Chinese\|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 Hook.〕 seeds treated by ferulic acid and cinnamic acid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0.2, 0.4 and 0.8 mg/L) with bioassay of allelopath... The germination experiment of Chinese\|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 Hook.〕 seeds treated by ferulic acid and cinnamic acid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0.2, 0.4 and 0.8 mg/L) with bioassay of allelopathy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eed germination was inhibited by ferulic acid and cinnamic acid, and the inhibition is more obvious in higher concentration than that in lower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肉桂酸 阿魏酸 种子发芽 化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分蓄积生长的密度及立地效应 被引量:19
13
作者 相聪伟 张建国 +1 位作者 段爱国 张雄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1-808,共8页
采用3参数Weibull生长方程,对15块杉木密度试验林26年连续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林分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包括净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net),总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gross));利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林分净材积(Vnet)和总材... 采用3参数Weibull生长方程,对15块杉木密度试验林26年连续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林分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包括净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net),总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gross));利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林分净材积(Vnet)和总材积(Vgross=Vnet+枯死木材积累积(∑Vm))年平均生长量的峰值及峰值林龄与初植密度、立地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MAInet峰值与立地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受林分密度影响很小,其在立地指数级22 m的样地内平均值比立地指数级12 m的样地增加了8.33 m3·hm-2·a-1;MAIgross峰值与立地质量及林分初植密度均呈正相关(r=0.813 5,p=0.000 4;r=0.926 1,p=0.000 0);(2)MAInet峰值林龄主要受初植密度的影响,初植密度太大或太小对MAInet峰值林龄有显著影响,E密度(1 m×1 m)样地的MAInet峰值林龄平均值比A密度(2 m×3 m)样地的小3.88年,而中间密度的MAInet峰值林龄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平均生长量 杉木 初植密度 立地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愈伤组织的继代增殖与植株再生 被引量:15
14
作者 黄娟 吴鹏飞 +1 位作者 程浩 马祥庆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6,共7页
通过建立杉木愈伤组织增殖和植株再生体系,旨在为杉木体细胞杂交和遗传转化等基因工程研究提供高效受体系统。以杉木子叶、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及浓度、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的继代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建立杉木愈伤组织增殖和植株再生体系,旨在为杉木体细胞杂交和遗传转化等基因工程研究提供高效受体系统。以杉木子叶、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及浓度、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的继代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激素组合及浓度对愈伤组织的继代有显著影响,2,4-D有利于降低继代过程中的褐化现象,NAA、KT有利于愈伤组织的继代增殖。DCR+6-BA 1.5 mg·L^(-1)+KT 1.0 mg·L^(-1)+NAA 1.0 mg·L^(-1)和DCR+6-BA 2.0 mg·L^(-1)+KT1.5 mg·L^(-1)+NAA 1.5 mg·L^(-1)是愈伤组织继代增殖的最佳培养基。暗培养和800 lx光照强度是愈伤组织继代的最佳培养条件。愈伤组织在继代30~45 d期间内需转移至新培养基。愈伤组织在MS+6-BA 0.5 mg·L^(-1)+KT 1.5 mg·L^(-1)再生芽诱导率最高,诱导率为80%。经过一次继代的愈伤组织比未经过继代的单个再生芽数多,平均可达3~4个。再生苗在1/2MS+IBA 1.0 mg·L^(-1)培养基中生根率高达8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愈伤组织 继代培养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29
15
作者 袁颖红 樊后保 +4 位作者 刘文飞 张子文 孟庆银 胡锋 李辉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8-143,共6页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计N0(对照)、N1(60kg N/hm2.a)、N2(120kg N/hm2.a)和N3(240kg N/hm2.a)4种氮沉降水平。通过连续7年的处理后,研究外加氮源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相同N沉降... 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计N0(对照)、N1(60kg N/hm2.a)、N2(120kg N/hm2.a)和N3(240kg N/hm2.a)4种氮沉降水平。通过连续7年的处理后,研究外加氮源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相同N沉降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具有促进作用,中-低氮沉降(N1、N2)增加幅度大,高氮沉降(N3)增加幅度小。低氮(N1)处理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增加,而中、高氮(N2、N3)则抑制;各氮沉降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N3、N2>N1>N0。40-60cm土壤微生物量碳与蔗糖酶、纤维素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淀粉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除40-60cm土层的β-葡糖苷酶外,各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淀粉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氮沉降增加将会对土壤碳累积与分解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杉木人工林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径级结构与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巢林 洪滔 +3 位作者 李键 陈灿 洪伟 吴承祯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8-96,共9页
采用典型抽样法,以位于中亚热带的福建省将乐县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10、15、20、25、30和40 a林分的径级结构、林下植被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 采用典型抽样法,以位于中亚热带的福建省将乐县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10、15、20、25、30和40 a林分的径级结构、林下植被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均呈正态分布,均在接近平均胸径的径级上植株数量最多;径级和密度间的关系可以用3参数的Gaussian函数表征;不同林龄间胸径差异显著。杉木人工林林下分布有45科80属97种植物,其中灌木层69种、草本层28种,物种丰富,但不同林龄的林分内各种类的重要值差异较大,且不同林龄的林分间优势种、共有种和独有种均明显不同。随林龄的增加,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丰富度指数(R0)、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Ea)均有明显变化。10 a林分的林下物种数量最少(18种),而20 a林分的林下物种数量最多(40种)。林下灌木层的D和H'值分别为0.827-0.923和1.956-2.917,且随林龄的增加均呈“上升—下降—平稳”的变化趋势;灌木层的Jsw和Ea值分别为0.876-0.959和0.686-0.890,随林龄增加均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均在20 a林分中最小、在25 a林分中最大。林下草本层的D和H'值分别为0.639-0.898和1.274-2.435,并随林龄增加均呈波动的变化趋势;草本层的Jsw和Ea值分别为0.775-0.949和0.663-0.896,随林龄增加均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5 a林分中最小、在10 a林分中最大。总体上看,林龄对杉木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以及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均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杉木人工林的经营过程中对林下物种进行合理配置,并进行合理间伐,以促进林下植被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中亚热带 林龄 径级结构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杉木主产区连栽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被引量:33
17
作者 唐健 覃祚玉 +3 位作者 王会利 邓小军 石媛媛 农必昌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5,共6页
利用空间换时间方法,选择p H值、有机质、全N含量等15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主产区1、2代杉木幼林土壤肥力,旨在为广西连栽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数据支持,为其它森林土壤肥力评价提供参... 利用空间换时间方法,选择p H值、有机质、全N含量等15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主产区1、2代杉木幼林土壤肥力,旨在为广西连栽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数据支持,为其它森林土壤肥力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土壤大、中量元素含量是土壤肥力的决定性因素。广西杉木主产区不同代数的养分规律大致表现为:2代林0-20 cm>1代林0-20 cm>2代林20-40 cm>1代林20-40 cm。广西不同产区杉木林地土壤肥力规律:桂北>桂东>桂中,从各主产区看,F值为负值占总试验个数(12个)的41.66%。说明广西部分杉木林地土壤肥力较低,对于该部分的林地要重视科学合理施肥。广西连栽杉木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F值在(-2.048)-2.676之间,2代杉木幼林的土壤肥力高于1代幼林,这可能是炼山和采伐剩余物归还于林等经营措施共同作用下的短期效应。可见采取有效的培肥沃土的森林经营措施,可一定程度上防止连栽林地土壤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评价 杉木 连栽 广西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对杉木林土壤有效氮和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蔡乾坤 段洪浪 +3 位作者 刘文飞 吴建平 袁颖红 樊后保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2-348,共7页
为探究长期氮沉降对土壤有效氮和磷含量的影响,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10 a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磷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干、湿季土壤有效氮、磷含量对氮沉降的响应动态。试验分为对照(0 kg·hm-2·a-1)、低... 为探究长期氮沉降对土壤有效氮和磷含量的影响,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10 a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磷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干、湿季土壤有效氮、磷含量对氮沉降的响应动态。试验分为对照(0 kg·hm-2·a-1)、低氮(60 kg·hm-2·a-1)、中氮(120 kg·hm-2·a-1)、高氮(240 kg·hm-2·a-1)4种处理模拟氮沉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并且铵态氮和硝态氮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土壤p H值和NH4+-N/NO3--N值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有效磷的含量在中氮处理中最高,N/P值均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有效氮 有效磷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第2代杉木林枝叶凋落前的养分转移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吕中诚 康文星 +2 位作者 黄志宏 赵仲辉 邓湘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85-1495,共11页
利用会同杉木林25年的定位测定的基础数据,探讨了不同林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枝叶凋落前的养分转移特征,为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杉木枝叶凋落前年均养分转移量为3.22—31.89 kg hm^(-2) a^(-1)... 利用会同杉木林25年的定位测定的基础数据,探讨了不同林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枝叶凋落前的养分转移特征,为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杉木枝叶凋落前年均养分转移量为3.22—31.89 kg hm^(-2) a^(-1),其中,叶占71.31%—94.41%,枝占5.59%—28.69%。枝的养分转移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林分20年生以前,叶的养分转移量呈上升趋势,20年生以后,呈下降趋势。枝的养分转移率为20.97%—22.59%,叶是22.98%—26.06%,枝和叶的养分转移率都随林龄增加而增大。各林龄段的枝的养分转移率差异不显著(P>0.05),叶的养分转移率除1—7年生与其他林龄段的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林龄段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转移的元素量中,N和K占83.75%—84.25%,P、Ca、Mg占15.75%—16.25%。N、P、K、Ca、Mg的转移率分别为24.59%—34.53%,36.36%—46.64%,42.86%—51.27%,3.68%—7.35%,3.67%—9.56%。养分转移率主要受枝叶凋落前、后的养分浓度差值与枝叶凋落前的养分浓度控制,与凋落物量无关。养分的转移量不仅受枝叶凋落前、后的养分浓度差值的影响外,更多地取决于凋落物量,而且与杉木生长发育特征有很大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枝叶 养分 转移率 养分内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膜质过氧化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梅 林思祖 +1 位作者 黄燕华 曹光球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088-2093,共6页
研究了杉木自毒物质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2个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苗(分别记为01号、02号)叶片的膜质过氧化及渗透物质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邻羟基苯甲酸对杉木叶片MDA的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对01号的促进... 研究了杉木自毒物质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2个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苗(分别记为01号、02号)叶片的膜质过氧化及渗透物质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邻羟基苯甲酸对杉木叶片MDA的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对01号的促进效应低于02号;(2)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使杉木叶片电导率及伤害率增加,对照与各胁迫处理间均达显著差异(P<0.05),对02号伤害率及电导率的促进效应均大于01号;(3)40 mg/L、80 mg/L胁迫浓度对2个杉木无性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化感效应随时间变化由抑制转为促进,对01号的促进效应更大、更早,120 mg/L胁迫浓度均表现为抑制效应,对01号的抑制效应更小;(4)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杉木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均表现为促进效应,且随胁迫浓度升高而增大,对01号的促进效应远远大于02号.研究认为,01号杉木优良无性系具有较强的耐自毒物质胁迫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邻羟基苯甲酸 渗透调节 化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