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交融语境下的宜红古茶道与文化共同体生成
1
作者 刘礼堂 张旻霏 李敏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从文化共同体的视角探讨宜红古茶道,旨在分析文化是如何作为精神纽带,促进群体间形成“凝聚性结构”,从而推动区域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宜红古茶道在容美土司时期运输峒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鄂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往来... 从文化共同体的视角探讨宜红古茶道,旨在分析文化是如何作为精神纽带,促进群体间形成“凝聚性结构”,从而推动区域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宜红古茶道在容美土司时期运输峒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鄂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往来则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茶作为“物”的社会生命史,亦是“人”的生存发展史,各族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的生存美学、生态智慧与劳动创造精神,构建了文化共同体的生成机制。同时,只有提炼好、保护好、建设好具有特质的文化符号,深化共有的文化记忆,并积极探索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新路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文化共同体才能持续发展壮大。随着宜红古茶道作为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文化共同体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红古茶道 文化共同体 茶文化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业文化遗产的景观考古学思考
2
作者 李凯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景观考古学强调探究人与自然的互动变化,适用于研究茶业遗产这一特殊生态文化景观。景观考古学指导下的茶业考古,基于“古今沿用”与“集中分区”的研究理念,具有系统性、可行性与前沿性,是研究四川茶业文化遗产的有力手段。景观考古学... 景观考古学强调探究人与自然的互动变化,适用于研究茶业遗产这一特殊生态文化景观。景观考古学指导下的茶业考古,基于“古今沿用”与“集中分区”的研究理念,具有系统性、可行性与前沿性,是研究四川茶业文化遗产的有力手段。景观考古学在四川茶业文化遗产上的具体应用,包括四川茶业史、禅茶道茶、茶马古道等研究方向。此外,四川茶文化研究还需要考古学的参与,从实证角度凸显四川茶业文化遗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独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考古 茶业文化遗产 川茶文化 茶马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助力鹤峰茶产业发展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志博 张琳 +4 位作者 王东辉 陈昌鸿 张月芳 张具权 胡强 《中国茶叶》 2024年第8期71-75,共5页
鹤峰茶历史悠久,因其当地民俗风情、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通过对鹤峰茶文化发展史的梳理,从容美贡茶、鹤峰宜红、万里茶道茶源地3个方面对鹤峰茶文化亮点进行了全面挖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鹤峰茶文化助力茶产... 鹤峰茶历史悠久,因其当地民俗风情、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通过对鹤峰茶文化发展史的梳理,从容美贡茶、鹤峰宜红、万里茶道茶源地3个方面对鹤峰茶文化亮点进行了全面挖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鹤峰茶文化助力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丰富“鹤峰茶”品牌内涵,助力鹤峰茶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峰茶 容美贡茶 宜红 古茶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利州路蜀道茶马贸易初探
4
作者 雍林璋 《茶叶》 2024年第4期243-250,共8页
利州路位于陕川交接处,战略位置十分关键,是从秦、甘地区入川的必经之路,也是宋王朝控制蜀地的重要手段,更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州路蜀道承担着运输蜀地茶叶的重要任务,其中路线有陈仓道、傥骆道、荔枝道和阴平道,这些道路构成... 利州路位于陕川交接处,战略位置十分关键,是从秦、甘地区入川的必经之路,也是宋王朝控制蜀地的重要手段,更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州路蜀道承担着运输蜀地茶叶的重要任务,其中路线有陈仓道、傥骆道、荔枝道和阴平道,这些道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茶叶销售网络。利州路茶叶产区产量的提升,为宋廷通过汉藏茶马贸易换来了更多战马,这一贸易不仅满足了北宋对抗西夏的军事需求,更成为联结宋与吐蕃的重要纽带,有力促进了双方经济互惠、军事联盟的强化。通过利州路蜀茶贸易的运作,对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利州路 茶马古道 茶马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阳邑文旅的创新性发展与动因研究
5
作者 陈丽媛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7期102-105,共4页
茶马古道古村落遗址——凤阳邑是位于大理境内的一个以白族为主要聚居人口的传统古村落。近年来,凤阳邑的文旅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村民们找准实现文旅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走出一条文旅创新发展之路,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该文主要对凤... 茶马古道古村落遗址——凤阳邑是位于大理境内的一个以白族为主要聚居人口的传统古村落。近年来,凤阳邑的文旅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村民们找准实现文旅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走出一条文旅创新发展之路,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该文主要对凤阳邑文旅的创新性发展进行研究,重点介绍凤阳邑文旅创新性发展体现的几个主要方面,并从历史特殊论、文化传播、文化功能的理论视角进一步分析促进凤阳邑文旅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阳邑 茶马古道 文旅 创新性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唐蕃古道”到“茶马古道”:论西藏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及其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立云 保罗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3,共7页
青藏高原的西藏地区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关键经往地带及区域文明中心。古代西藏处于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陆路丝绸之路之间,既有北方丝绸之路西藏境内主道及其分道,又分别在南亚、东南亚诸国境内与北方丝绸之路、南方陆路丝绸之路接轨。西... 青藏高原的西藏地区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关键经往地带及区域文明中心。古代西藏处于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陆路丝绸之路之间,既有北方丝绸之路西藏境内主道及其分道,又分别在南亚、东南亚诸国境内与北方丝绸之路、南方陆路丝绸之路接轨。西藏是丝绸之路的受益者也是拓展者,在与我国各兄弟民族间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西藏为联接西部跨域交通发展、繁荣西部跨域物资流通、沟通西部跨域文化交流、助推各民族的深度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此,鉴于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的"特殊性和互联性",追溯考释西藏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及其意义,以史为鉴,为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藏发展给以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唐蕃古道 茶马古道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泾阳茯砖茶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志国 定光平 +2 位作者 钟儒刚 熊晚珍 刘之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9期201-203,共3页
介绍了泾阳茯砖茶概况,从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保护、商标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等方面,分析了泾阳茯砖茶的农业知识产权,并从知识产权、传统知识、农业科技、茶马古道文化、"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探讨了... 介绍了泾阳茯砖茶概况,从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保护、商标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等方面,分析了泾阳茯砖茶的农业知识产权,并从知识产权、传统知识、农业科技、茶马古道文化、"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该边销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阳茯砖茶 边销茶 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知识产权 农业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马古道与盐运古道、丝绸之路的关系——基于词与物的古道类型学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保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97,共8页
盐运古道是必要的生存古道,但不是远征古道;丝绸之路是远征古道,但不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吐蕃、回鹘等民族恃茶行为的兴起和扩散,产茶区和耗茶区远距离的分离,导致了茶马古道在唐代的兴起。茶马古道彻底消除了欧亚连接地带经常受阻的状态... 盐运古道是必要的生存古道,但不是远征古道;丝绸之路是远征古道,但不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吐蕃、回鹘等民族恃茶行为的兴起和扩散,产茶区和耗茶区远距离的分离,导致了茶马古道在唐代的兴起。茶马古道彻底消除了欧亚连接地带经常受阻的状态,并进一步使盐运古道、丝绸之路转型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既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又是远征古道,这使得茶马古道能够最终取代盐运古道和丝绸之路,成为欧亚大陆的连接命脉。三种古道类型的更迭关系,为研究古道类型学提供了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运古道 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远征古道 生存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保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67,共8页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古道赖以存在的必要传播商品丝绸不是生活必须品,丝绸之路时有中断。伊斯兰教的东渐,使丝绸之路有一个大的中断。随着恃茶习俗在丝绸之路上的形成,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丝绸之路得以复兴...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古道赖以存在的必要传播商品丝绸不是生活必须品,丝绸之路时有中断。伊斯兰教的东渐,使丝绸之路有一个大的中断。随着恃茶习俗在丝绸之路上的形成,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丝绸之路得以复兴。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必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换成茶,丝绸之路开始向茶马古道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古道 丝绸之路 古道维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廊道视域中滇藏茶马古道价值认识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丽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38,共5页
滇藏茶马古道是历史上纵贯西南边疆的民间商贸通道,对西南边疆民族经济互助、文化交融、民族和谐、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茶马古道的角色和功能,急需全面分析古道所面临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以... 滇藏茶马古道是历史上纵贯西南边疆的民间商贸通道,对西南边疆民族经济互助、文化交融、民族和谐、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茶马古道的角色和功能,急需全面分析古道所面临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以阐明重新认识滇藏茶马古道价值的必要性。基于此,提出茶马古道全新价值观,即古道在遗产价值、维护生态安全、遗产游憩廊道、爱国主义教育和寻求共同地方认同等方面的多元价值表现。以古道新价值为依据,指出构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是发挥和利用古道完整价值的适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茶马古道 遗产廊道 价值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保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70,共5页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扩展,使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受阻。吐蕃的兴起,吐蕃和唐朝、尼泊尔关系的建立,使佛教在东亚的陆路传播路线有了新的途径,佛教传播路线开始转向,由早期的丝绸之路的西北路线转向穿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西南路线,并...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扩展,使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受阻。吐蕃的兴起,吐蕃和唐朝、尼泊尔关系的建立,使佛教在东亚的陆路传播路线有了新的途径,佛教传播路线开始转向,由早期的丝绸之路的西北路线转向穿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西南路线,并进一步伸向印度、尼泊尔、缅甸,再进一步延伸到南亚和东南亚。转向的佛教传播路线把早期相对孤立的局域形态的盐运马帮古道联网成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全域网络,这为后来出现的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茶马古道提供了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古道 丝绸之路 佛教传播路线 西南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 被引量:29
12
作者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8-12,66,共6页
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 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时代甚至更早,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西藏高原。这些茶叶传入藏地最早的路线与途径,也很可能与后来唐蕃之间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茶叶输入到藏地的传统路线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这一时期通过西域"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考古 西藏西部考古 茶马贸易 高原丝绸之路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藏茶马古道线形遗产区域保护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丽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105,共5页
遗产区域思想是世界遗产领域内专门针对跨区域、综合性遗产保护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其关注遗产要素到环境的整体保护。该理论为滇藏茶马古道这条在我国西南地区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带状遗产区的保护提供了借鉴,是根本改变当前滇藏茶马... 遗产区域思想是世界遗产领域内专门针对跨区域、综合性遗产保护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其关注遗产要素到环境的整体保护。该理论为滇藏茶马古道这条在我国西南地区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带状遗产区的保护提供了借鉴,是根本改变当前滇藏茶马古道遗产备受破坏现实的迫切需求。茶马古道遗产区域保护关键在于确定遗产区域保护边界、贯彻整体保护理念和构建协作保护机制,基于此,提出古道遗产区域保护策略,具体包括编制整体保护规划、细分保护层次、落实三大必备系统、组建"省部际会商小组"协作保护机构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以期创新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理念,改善古道保护现状,完善我国线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茶马古道 保护 遗产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茶马古道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礼堂 冯新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84,共8页
近三十年来,有关西南茶马古道的研究在古道时空范围的界定、古道商贸活动及其衍生问题、古道相关的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也暴露出研究不够系统和规范、在地域和时段上出现断裂、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壁垒等问... 近三十年来,有关西南茶马古道的研究在古道时空范围的界定、古道商贸活动及其衍生问题、古道相关的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也暴露出研究不够系统和规范、在地域和时段上出现断裂、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壁垒等问题。西南茶马古道研究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采用“一带一路”的新视野,建立大地理、大历史、大文明的新思维,运用以文献整理为核心、多学科综合的新方法,如此方能凸显古道的价值与意义,提升研究的水平与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西南茶马古道 文献整理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保护层次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丽萍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6-141,共6页
滇藏茶马古道是一项历史久远、跨越滇藏川区域、遗产资源丰富且整体文化价值极高的线状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廊道理念为古道完整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鉴于茶马古道遗产廊道保护战略的宏观性和整体性,急需从具体实施层面对保护战... 滇藏茶马古道是一项历史久远、跨越滇藏川区域、遗产资源丰富且整体文化价值极高的线状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廊道理念为古道完整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鉴于茶马古道遗产廊道保护战略的宏观性和整体性,急需从具体实施层面对保护战略进行拆分和细化,划分古道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在古道遗产廊道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的指导下,从"点、线、面"三个尺度进行分层,不同层次提出具体保护项目、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使保护战略落到实处,更有效指导古道遗产廊道保护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茶马古道 文化遗产廊道 保护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与吐蕃间的西北茶叶之路 被引量:4
16
作者 陆离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41,共8页
北宋黄庭坚所撰《叔父给事行状》记载了北宋川陕地区所产茶叶在于阗、吐蕃地区的传输情况。提到洋州(在今陕南地区)所产西乡茶自北宋河州茶场输入安多吐蕃木波部族,然后又被木波等部族贩运到吐蕃腹心地区三耶寺、龙谷(雅垄河谷),传输路... 北宋黄庭坚所撰《叔父给事行状》记载了北宋川陕地区所产茶叶在于阗、吐蕃地区的传输情况。提到洋州(在今陕南地区)所产西乡茶自北宋河州茶场输入安多吐蕃木波部族,然后又被木波等部族贩运到吐蕃腹心地区三耶寺、龙谷(雅垄河谷),传输路线与唐蕃古道重合,是目前所知关于陕川甘青藏线西北茶马古道最早的记载,对研究宋代茶马古道史、茶叶在西藏、青海、甘肃藏区和西域传输史以及吐蕃与唐宋时期中原王朝关系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茶马贸易 吐蕃 唐蕃古道 茶马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马古道的概念、研究瓶颈与开拓方向——历史学科的视角 被引量:10
17
作者 宋时磊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8-233,共6页
本文回顾了茶马古道概念提出之前,历史学科对该概念指涉内容展开研究的三个角度,即汉藏关系史、交流史和交通史的角度,汉藏贸易史的角度,南方丝绸之路的角度。继而考察了茶马古道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时代背景,认为该原创性概念具... 本文回顾了茶马古道概念提出之前,历史学科对该概念指涉内容展开研究的三个角度,即汉藏关系史、交流史和交通史的角度,汉藏贸易史的角度,南方丝绸之路的角度。继而考察了茶马古道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时代背景,认为该原创性概念具有革命性意义,是中国学界对世界学术话语的重要贡献。而现有的茶马古道研究,还在一些方面存在尚待突破的瓶颈。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而言,主要包括:贸易和交通基本面的回归、文献基础的夯实、西藏茶马古道情况的全面梳理、当代“新茶马古道”的变迁以及概念国际传播与接收史的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古道 商品贸易 贸易路线 文献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都:茶马古道上的枢纽及其古代文化——兼论茶马古道的早期历史面貌 被引量:19
18
作者 石硕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2-20,共9页
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枢纽,是川藏道与滇藏道的交汇地。本文通过敦煌藏文写卷和考古资料对昌都的古代文化及茶马古道的早期历史面貌进行了探讨。认为,早在唐宋汉藏茶马贸易兴起前,这条以昌都为枢纽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 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枢纽,是川藏道与滇藏道的交汇地。本文通过敦煌藏文写卷和考古资料对昌都的古代文化及茶马古道的早期历史面貌进行了探讨。认为,早在唐宋汉藏茶马贸易兴起前,这条以昌都为枢纽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它不仅是一个卫藏与川滇地区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通道,同时也是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交流传播的重要孔道。从考古文化遗迹和有关史实线索看,这条道路被开通和利用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约4—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抑或更早。昌都一带则是这一文明传播孔道上最重要的枢纽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古道 昌都 文明传播孔道 卡若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马古道特色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兴全 杨俊坤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425-433,共9页
目的为促进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挖掘并分析“茶马古道”的多维文化内涵,寻找新视觉、新维度、新形式的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模式。方法以“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脉络为核心,对中国茶马古道沿线相关区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 目的为促进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挖掘并分析“茶马古道”的多维文化内涵,寻找新视觉、新维度、新形式的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模式。方法以“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脉络为核心,对中国茶马古道沿线相关区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总结和提炼茶马古道的核心文化元素和文化因子,并进行再设计,力求构建一套以茶马古道为主线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并通过具体设计步骤和过程加以阐释。结果基于上述方法,以茶马古道相关文化元素为核心,开展设计实践,所得文创方案在“形”“色”“意”的结合上有较好的突破。结论通过对茶马古道文化元素和符号特征的再设计,结合现代科技和网络信息平台,寻找传统文化和创新产品的最佳结合点,使其既有符合当代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属性,又有作为精神文化传播价值的文化属性,为传统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和茶马文化在现代市场的有效传承和传播提供新思路,并能够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包括成渝两地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古道 特色文创 文创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诏大理国与吐蕃及东南亚地区的茶叶贸易初探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海超 《农业考古》 2020年第2期110-117,共8页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茶叶生产趋于繁荣,将茶运往藏区销售并出口到以安南为主的东南亚地区成为王国重要的贸易活动。南诏大理国将茶叶产区的诸多民族置于统一的管辖之下,保证了产地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联系;茶叶贸易不仅维持着茶马古道交...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茶叶生产趋于繁荣,将茶运往藏区销售并出口到以安南为主的东南亚地区成为王国重要的贸易活动。南诏大理国将茶叶产区的诸多民族置于统一的管辖之下,保证了产地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联系;茶叶贸易不仅维持着茶马古道交通网络的存在,云南也借此强化了与西藏以及东南亚的政治文化交流。本文以茶叶及其对外贸易为媒介进行讨论,旨在揭示南诏大理国的经济与社会状况,深化对中国西南边疆发展历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史 茶马古道 民族文化遗产 南诏大理国 农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