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闽方言支脂之韵的读音层次——兼与南部吴语比较
1
作者 施俊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5-601,共17页
本文指出闽方言支韵有五个层次,脂韵有四个层次,之韵有三个层次,闽南、闽东、闽北、闽中及莆仙均有一致的对应。其中支韵Ⅰ层读如歌韵,为上古读音层,支韵Ⅱ层读如灰韵,支韵Ⅲ层与壮侗语特点有关,支韵Ⅳ层为i及其变体,闽东、闽北、闽中... 本文指出闽方言支韵有五个层次,脂韵有四个层次,之韵有三个层次,闽南、闽东、闽北、闽中及莆仙均有一致的对应。其中支韵Ⅰ层读如歌韵,为上古读音层,支韵Ⅱ层读如灰韵,支韵Ⅲ层与壮侗语特点有关,支韵Ⅳ层为i及其变体,闽东、闽北、闽中支韵的ie不是反映《切韵》时期的读音,而是后来的音变,与i应属同一层次,支韵Ⅴ层为文读层。本文还利用层次相似度来讨论吴闽关系,南部吴语与闽语支脂之三韵综合层次相似度为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方言 脂之 读音层次 层次相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微入鱼”的演变模式及其在晋方言中的表现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为民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0-650,共11页
文章从音韵结构上分析指出"支微入鱼"产生的基础是/jwij/,因异化而丢失腭化介音/j/是多数官话方言uei韵母的源头,而因异化而丢失腭化韵尾/j/是导致"支微入鱼"产生的音变。止摄合口三等和蟹摄合口三、四等字甚至包... 文章从音韵结构上分析指出"支微入鱼"产生的基础是/jwij/,因异化而丢失腭化介音/j/是多数官话方言uei韵母的源头,而因异化而丢失腭化韵尾/j/是导致"支微入鱼"产生的音变。止摄合口三等和蟹摄合口三、四等字甚至包括某些方言中的蟹摄合口一等字在不同的阶段都曾具备/jwij/这样的基础,故都产生这一变化。这一变化是与知庄章组字丢失腭化介音交织在一起的,故产生了不同的类型,文章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变化在晋方言中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入鱼 音韵结构 异化 晋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方言支韵的历史层次
3
作者 袁碧霞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1-288,共8页
在分析闽东柘荣话语料的基础上,将支韵读音归为两类性质:一类是层次的不同,体现了不同时代歌支不分、支与脂之有别、支脂之相混的特点;另一类为非层次读音。
关键词 层次 闽东方言 柘荣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冀州方言中的音变层次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淑学 《语言科学》 2005年第2期67-73,共7页
古知三、章组声母在冀州市城关镇方话中读[tstss]、[]两套声母,在冀州市官道李镇话中读[]、[tt]两套声母。两镇的读音不光音值不同,而且音类分合也不一一对应。但在今组两组声母中,均有一组与本镇话中的知二、庄组读音相同。本文论证了... 古知三、章组声母在冀州市城关镇方话中读[tstss]、[]两套声母,在冀州市官道李镇话中读[]、[tt]两套声母。两镇的读音不光音值不同,而且音类分合也不一一对应。但在今组两组声母中,均有一组与本镇话中的知二、庄组读音相同。本文论证了下面问题:入声韵的消变与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合流演变是交织进行的。止开三章组与庄组的合流演变在入声韵消变之前,而阳声韵知三、章组与庄组的合流演变,在入声韵消变之后。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方言中的演变是不平衡的,演变时间是漫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庄章声母 入声韵消变 音变层次 冀州市 城关镇 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明文选》所收曹植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韵律对比——对木斋先生关于《古诗十九首》作者问题的音韵学考证 被引量:3
5
作者 董宏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96,共6页
以《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和《广韵》为参照,将《文选》所收曹植22首五言诗和《古诗十九首》从语音系统和韵律的角度考察用韵情况,归纳出每一个韵脚字的音韵地位,清理出二者之间的联系,考察其是否都具有汉魏之际的语言特征,用韵特... 以《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和《广韵》为参照,将《文选》所收曹植22首五言诗和《古诗十九首》从语音系统和韵律的角度考察用韵情况,归纳出每一个韵脚字的音韵地位,清理出二者之间的联系,考察其是否都具有汉魏之际的语言特征,用韵特点是否相似等,来具体论证《古诗十九首》的写作年代、曹植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有何种关联等有关五言诗起源与发展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 韵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对的开端”:“新诗”创生的诠释与自我诠释 被引量:2
6
作者 孟泽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96,共6页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qu...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予以简单描述。闻一多发表于1926年的《诗的格律》,将通常译为"形式"的英文"form"一词译为"格律",并以此作为诗之为诗的根本,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误读"。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与他本人的写作和翻译实践有高度的一致性,看似吸收了西方文学中的格律诗理论,实际上更像是他此前研究过的中国古代律诗观念在现代的演绎。冯至践行象征主义诗学,其浪漫与象征的互照互释,彰显了"象征诗学"的浪漫之维,他将浪漫诗人诺瓦利斯称为"游戏诗人",将浪漫世界营造为"游戏式的严肃",从而看透了宇宙象征体系之中那些幽暗玄远的意义。以诗体探索与文体建构为媒介,冯至完成了"象征诗学"的建构,为中国现代文艺与文艺思想添加了别样的韵味与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新文学 闻一多 形式 格律 冯至 浪漫主义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名与诠释——重审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太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0,104,共5页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qu...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予以简单描述。闻一多发表于1926年的《诗的格律》,将通常译为"形式"的英文"form"一词译为"格律",并以此作为诗之为诗的根本,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误读"。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与他本人的写作和翻译实践有高度的一致性,看似吸收了西方文学中的格律诗理论,实际上更像是他此前研究过的中国古代律诗观念在现代的演绎。冯至践行象征主义诗学,其浪漫与象征的互照互释,彰显了"象征诗学"的浪漫之维,他将浪漫诗人诺瓦利斯称为"游戏诗人",将浪漫世界营造为"游戏式的严肃",从而看透了宇宙象征体系之中那些幽暗玄远的意义。以诗体探索与文体建构为媒介,冯至完成了"象征诗学"的建构,为中国现代文艺与文艺思想添加了别样的韵味与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格律 闻一多 诗理 诠释 译名 诗歌作品 1927年 FO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征的浪漫之维——冯至的诗学及其文体建构
8
作者 胡继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qu...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予以简单描述。闻一多发表于1926年的《诗的格律》,将通常译为"形式"的英文"form"一词译为"格律",并以此作为诗之为诗的根本,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误读"。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与他本人的写作和翻译实践有高度的一致性,看似吸收了西方文学中的格律诗理论,实际上更像是他此前研究过的中国古代律诗观念在现代的演绎。冯至践行象征主义诗学,其浪漫与象征的互照互释,彰显了"象征诗学"的浪漫之维,他将浪漫诗人诺瓦利斯称为"游戏诗人",将浪漫世界营造为"游戏式的严肃",从而看透了宇宙象征体系之中那些幽暗玄远的意义。以诗体探索与文体建构为媒介,冯至完成了"象征诗学"的建构,为中国现代文艺与文艺思想添加了别样的韵味与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建构 冯至 诗学 浪漫 象征 “五四”时代 新文化运动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漕运“运法三变”新探
9
作者 吴滔 张春芳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44,共10页
自永乐朝始,以“远运”为基调的漕运体制逐渐替代洪武年间的民运系统,开启了明代漕运制度从支运到兑运的改革进程。从“三运之法”到“运法三变”,军民联运的格局由纯粹的运役掺入了更多的经济因素,以“改兑法”的实施为标志形成了理论... 自永乐朝始,以“远运”为基调的漕运体制逐渐替代洪武年间的民运系统,开启了明代漕运制度从支运到兑运的改革进程。从“三运之法”到“运法三变”,军民联运的格局由纯粹的运役掺入了更多的经济因素,以“改兑法”的实施为标志形成了理论上的“粮皆军运”。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民运始终没有彻底退出漕运舞台,运军成为漕粮运输的主体才是“运法三变”之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运之法 军民联运 兑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