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7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design of auxiliary-teeth to solve circulation current reduction of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被引量:1
1
作者 JANG Ki-bong KIM Jee-hyun +1 位作者 AN Ho-jin KIM Gyu-tak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690-696,共7页
A discontinuity of magnetic circuits according to the end effect is generated in the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PMLSM). Due to the unbalanced back electro-motive force (EMF) and impedance produced,... A discontinuity of magnetic circuits according to the end effect is generated in the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PMLSM). Due to the unbalanced back electro-motive force (EMF) and impedance produced, unbalanced current is generated. The cireulatin8 current, which is caused by a decrease in the thrust, is generated by the unbalanced current. The optimal design of auxiliary-teeth at the end of the mover was carried out to solve the unbalance of phase by using design of experiment (DOE), and compared with the basic model throug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As a result, the auxiliary-teeth model compensates for the decrease of thrust caused by the unbalanced phase. Also, this model is proven to reduce the detent force by the vibration and noise of the PMLSM and copper loss caused by the circulating cur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auxiliary-teeth circulation current end effect thrust re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culation of optimal current density of double side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2
作者 JANG Ki-Bong AN Ho-Jin KIM Gyu-Tak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165-170,共6页
The use of design method considering a coil temperature to maximize the thrust density of a double side coreless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PMLSM) was presented.The optimal current density where the coi... The use of design method considering a coil temperature to maximize the thrust density of a double side coreless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PMLSM) was presented.The optimal current density where the coil temperature reaches an allowable temperature with heat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a magnetic circuit design.Changing optimal current density is verified whenever the design parameters of the motor are altered.The design parameters of the motor were applied to thrust calculation.In this way,the optimal model,which is a reversal of the existing design method,is deduced.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o verify their validity.When the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s applied to other models,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and test values show good concordance.The method proposed has some limi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current density heat transfer temperature thickness of c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级PNN的直驱永磁同步电机匝间短路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彩霞 冯凌云 党建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7,共12页
目的早期故障的精准定位对于预防电机系统故障恶化和制定故障后运行维护策略至关重要。针对多支路并联直驱永磁同步电机(MB-DDPMSM)匝间短路故障诊断问题,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双级PNN的匝间短路故障检测与短路线圈自动定位的新方法。首先,... 目的早期故障的精准定位对于预防电机系统故障恶化和制定故障后运行维护策略至关重要。针对多支路并联直驱永磁同步电机(MB-DDPMSM)匝间短路故障诊断问题,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双级PNN的匝间短路故障检测与短路线圈自动定位的新方法。首先,根据MBDDPMSM特殊的结构特点,选择支路差值电流(BDC)作为故障支路定位特征信号,支路电流残差(BRC)作为短路线圈定位特征信号;其次,建立MB-DDPMSM匝间短路故障状态的有限元模型,利用MB-DDPMSM有限元模型分析短路线圈位置对特征信号的影响规律,并建立BDC与故障支路位置的映射关系以及BRC与短路线圈位置的映射关系,为了消除故障程度对特征信号的影响并增强故障特征,对提取的BDC幅值进行L2范数归一化处理,得到故障支路定位特征向量,对提取的BRC幅值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得到短路线圈定位特征向量;最后,建立基于双级PNN的故障诊断模型,利用第一级PNN实现匝间短路故障检测与故障支路定位,利用第二级PNN实现短路线圈自动定位。结果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及时检测出电机早期匝间短路故障并实现短路线圈精准定位,识别正确率达100%。结论基于双级PNN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模型具有建模简单、收敛速度快、故障诊断精准度高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驱永磁同步电机 匝间短路故障 支路差值电流 支路电流残差 双级PNN 短路线圈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直流干扰的车-地-网动态耦合仿真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炜 李松原 唐宇宁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针对中性点接地变压器直流偏磁电流受轨道交通动态杂散电流泄漏和段场接地影响的问题,综合考虑多列车运行工况,建立杂散电流分布扩散的车-地-网耦合模型,并采用复镜像法计算大地电位;定义接地网的自电阻系数和互电阻系数,建立直流偏磁... 针对中性点接地变压器直流偏磁电流受轨道交通动态杂散电流泄漏和段场接地影响的问题,综合考虑多列车运行工况,建立杂散电流分布扩散的车-地-网耦合模型,并采用复镜像法计算大地电位;定义接地网的自电阻系数和互电阻系数,建立直流偏磁电流与大地电位的耦合关系,根据杂散电流侵入路径的拓扑结构,构建大地电位和直流偏磁电流的场路耦合模型;设计轨道交通杂散电流侵入电网的缩比模拟试验,并通过试验与模型计算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结果和模型计算之间的最大误差为8.41%;钢轨对地过渡电阻从3.00Ω•km增大到15.00Ω•km,直流偏磁电流的绝对平均值减小82.4%;在车辆段和正线之间采用阻断式连接装置比采用单向导通装置减小23.45%的直流偏磁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杂散电流 直流偏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接入直流系统非涌流层换相失败抑制策略
5
作者 韩平平 陈宇翔 +1 位作者 童青洋 陈鹏飞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65-2975,I0021-I0023,共14页
换流变空载合闸产生的高幅值励磁涌流常导致分层接入特高压直流系统发生换相失败。为抑制非涌流层换相失败,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电流预测与换相面积协调控制的换相失败抑制策略。首先从励磁涌流引发换相失败机理出发,给出快速评判涌流层... 换流变空载合闸产生的高幅值励磁涌流常导致分层接入特高压直流系统发生换相失败。为抑制非涌流层换相失败,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电流预测与换相面积协调控制的换相失败抑制策略。首先从励磁涌流引发换相失败机理出发,给出快速评判涌流层换相失败的指标。其次,依据涌流层换相失败评判指标,明确非涌流层换相失败主导因素。然后,对直流电流进行预测,提前补偿非涌流层换流器所需的叠弧面积。最后,通过PSCAD/EMTDC仿真模型,证实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非涌流层换相失败发生概率,改善直流系统故障恢复性能,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输电 励磁涌流 换相失败 直流电流预测 协调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径钢管内穿式磁化阵列涡流检测方法研究
6
作者 陈涛 钱文烨 +3 位作者 吕程 张立红 邓志扬 宋小春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35,40,共5页
为检测在役小径钢管内外壁裂纹缺陷,设计了一种内穿式磁化阵列涡流传感器。首先,利用COMSOL建立磁化阵列涡流仿真模型;然后,对内外壁裂纹在不同角度下的相对磁导率与电压信号进行分析;最后,制作磁化阵列涡流探头实物,并对不同角度的15mm... 为检测在役小径钢管内外壁裂纹缺陷,设计了一种内穿式磁化阵列涡流传感器。首先,利用COMSOL建立磁化阵列涡流仿真模型;然后,对内外壁裂纹在不同角度下的相对磁导率与电压信号进行分析;最后,制作磁化阵列涡流探头实物,并对不同角度的15mm×0.2mm×0.5mm的内壁缺陷与15mm×1mm×1mm的外壁缺陷进行实验验证,试件选择45#钢管,外径22mm,内径18mm。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3个主要通道的阵列配置能够有效弥补内壁裂纹检测的盲区,引入了信号处理算法,使得合成信号对任意角度的裂纹都产生相近的幅值;同时,能够检出外壁任意方向的外壁裂纹,然而随着裂纹取向与磁化方向夹角的减小,涡流信号幅值也相应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内检测 裂纹角度 磁化阵列涡流 磁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矢量分类的NPC型三电平双三相PMSM的改进模型预测电压控制 被引量:2
7
作者 袁庆庆 步凡 +1 位作者 谢晓彤 夏鲲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768,I0030,共12页
多电平多相电机驱动系统存在电压矢量数目多、冗余复杂及多目标非线性约束等问题。以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六相逆变器驱动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以电机谐波电流抑制和逆变器直流侧中点电位平衡控制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电压矢量三... 多电平多相电机驱动系统存在电压矢量数目多、冗余复杂及多目标非线性约束等问题。以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六相逆变器驱动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以电机谐波电流抑制和逆变器直流侧中点电位平衡控制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电压矢量三角区域分类的改进模型预测电压控制策略。首先,以基波子平面大投影幅值为原则,对729个电压矢量进行初筛;接着,基于三角区域分类方法对筛选后的电压矢量进行分类,并对期望电压进行所属三角区域定位、确定候选矢量。设计满足电机定子电流谐波抑制及逆变器中点电位平衡控制的目标函数;根据电机数学模型和逆变器特征研究多目标控制权重因子的理论设计方法。不同工况下的有效性及对比实验表明,所研究的控制策略不仅能改善多电平多相电机驱动系统的多目标控制性能,还能有效降低控制器计算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六相逆变器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矢量分类 谐波电流 中点电位 模型预测电压控制 权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猝发多脉冲感应腔磁芯直流复位系统研制
8
作者 吕璐 黄子平 +4 位作者 叶毅 李铭玮 陈楠 高峰 陈思富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103,共6页
对多组磁芯进行并联复位时,磁芯各次励磁工作点不一致,会导致装置运行状态不够稳定。将原高功率猝发多脉冲直线感应加速器感应腔磁芯脉冲并联复位系统改造为直流复位系统,该直流复位系统利用继电器对每个感应腔的复位电路进行单独控制,... 对多组磁芯进行并联复位时,磁芯各次励磁工作点不一致,会导致装置运行状态不够稳定。将原高功率猝发多脉冲直线感应加速器感应腔磁芯脉冲并联复位系统改造为直流复位系统,该直流复位系统利用继电器对每个感应腔的复位电路进行单独控制,在使用可以周期性重复输出的恒流源的条件下,实现了对多组磁芯一对一的直流复位,解决了脉冲并联复位引起的磁芯各次励磁工作点不一致的问题。工程实施中,系统通过两套恒流源与8套切换控制箱协同工作对94组感应加速腔磁芯进行复位,显著降低了系统复杂度与维护成本。实际应用验证表明,改进后加速器的多脉冲稳定性显著提升,加速器束心位置抖动由1.3 mm降至1 mm以下。介绍了猝发多脉冲感应腔磁芯直流复位系统的工程设计思路、关键器件以及最终的工程布局和运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感应加速器 磁芯 直流复位系统 切换控制箱 运行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感永磁同步电机的单电流传感器矢量控制方法
9
作者 任天明 王妲 冯明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7-524,共8页
为了降低无位置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成本,采用单电流传感器直流母线电流采样法对三相电流进行重构,并采用脉冲移位法减少电流重构盲区。针对脉冲移位引入的三相电流畸变、谐波增加以及影响滑模观测器估计转子位... 为了降低无位置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成本,采用单电流传感器直流母线电流采样法对三相电流进行重构,并采用脉冲移位法减少电流重构盲区。针对脉冲移位引入的三相电流畸变、谐波增加以及影响滑模观测器估计转子位置角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型脉冲移位法。该改进方法通过插入补偿矢量的方式恢复了驱动信号的对称状态,降低了脉冲移位对相电流的影响。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型脉冲移位法可改善相电流波形并提高滑模观测器对转子位置角的观测精度,相电流总谐波失真率由使用一般脉冲移位法的12.53%降低至6.21%,而转子位置角观测最大误差由0.08 rad减小至0.01 rad,有效提高了控制系统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相电流重构 无位置传感器 单电流传感器 脉冲移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PCB六边形绕组空心杯永磁同步电机绕组涡流损耗解析研究
10
作者 赵静 丁钰 +1 位作者 王优 杨磊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2,共10页
空心杯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由于去除了齿槽结构,其绕组直接暴露于高速交变的气隙磁场中,内部会感应出大量的涡流损耗.对于空心杯电机来说,绕组涡流损耗是无槽电机总损耗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绕组涡流损... 空心杯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由于去除了齿槽结构,其绕组直接暴露于高速交变的气隙磁场中,内部会感应出大量的涡流损耗.对于空心杯电机来说,绕组涡流损耗是无槽电机总损耗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绕组涡流损耗的分析与计算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已提出的绕组涡流损耗分析与计算方法均是以直导体绕组为计算对象,其计算原理均是基于直导体内涡流回路形状与分布规律,然而六边形绕组包含直导体的同时还包含斜导体,其中的涡流分布不同于直绕组,传统的直绕组涡流损耗计算方法不再适用于六边形导体空心杯绕组.因此,本文研究了六边形导体内的涡流分布形状与分布规律,并基于六边形空心杯绕组结构——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B)绕组结构,提出了六边形FPCB空心杯绕组结构涡流损耗三维半解析计算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计算和样机实验测试,验证了所提出的六边形空心杯绕组涡流损耗三维半解析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杯电机 端部漏磁 涡流 绕组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无线电能系统的参数设计及优化方法
11
作者 张克涵 李鑫阳 +3 位作者 代凡 冯佳明 闫争超 毛昭勇 《电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5,共8页
针对涡流损耗问题,提出海水中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的设计优化方法,能使系统电能传输效率最优。首先,在海水中通电线圈电磁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涡流损耗等效阻抗,得到海洋环境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等效互感模型。其次,在初、次级侧线圈位... 针对涡流损耗问题,提出海水中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的设计优化方法,能使系统电能传输效率最优。首先,在海水中通电线圈电磁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涡流损耗等效阻抗,得到海洋环境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等效互感模型。其次,在初、次级侧线圈位置固定时,建立涡流损耗等效阻抗与系统工作频率及线圈匝数的关系表达式,并利用传输系统两侧线圈验证了涡流损耗等效阻抗计算方法的可行性。最后,以海水中LCC/S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能量模型为基础,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最大传输效率寻优。利用优化参数,搭建实验测试系统,结果显示,在模拟海洋环境中,当传输功率为1 kW时实验系统整体效率可达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 磁耦合谐振 涡流损耗 涡流损耗等效阻抗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圆坐标表征法的换流变压器励磁涌流辨识研究
12
作者 龙启 杨旭 +5 位作者 薛淑鹏 黎卫国 彭翔 杨光辉 段雄英 廖敏夫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129,共12页
针对特高压直流系统换流变产生的励磁涌流导致的差动保护误动作问题,现阶段仍未能完全解决。详细分析了换流变励磁涌流工况下传统差动保护的适应性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圆坐标表征图像对故障电流和励磁涌流进行判别的方法。首先,在Simu... 针对特高压直流系统换流变产生的励磁涌流导致的差动保护误动作问题,现阶段仍未能完全解决。详细分析了换流变励磁涌流工况下传统差动保护的适应性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圆坐标表征图像对故障电流和励磁涌流进行判别的方法。首先,在Simulink仿真平台上建立变压器内部故障与励磁涌流系统仿真模型,从而获得大量的三相差流仿真数据。其次,引入了圆坐标表征变换,将原始及平移后的三相差流作为动点的二维坐标,发现在不同工况下双差动电流形成的动点轨迹图像有显著差异,进而将仿真数据变换为轨迹图像样本集。最后,通过比较6种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对轨迹图像样本集的分类性能,采用具有最佳综合性能的VGG16网络模型,对仿真、实验及现场录波等数据得到的电流轨迹图像进行识别分类,实现故障和涌流辨识。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辨识准确率高,避免了传统差动保护误动作的问题;且在不同工况下均有良好的适应性,降低了保护方案的复杂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流变差动保护 二次谐波制动 保护闭锁 励磁涌流 圆坐标表征法 VGG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电流平均值法的PMSM谐波电流抑制策略
13
作者 谷鑫 马兰港 +1 位作者 李奕旸 金雪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1,共9页
针对传统永磁同步电机谐波电流抑制算法中基于低通滤波器和电流平均值法的谐波电流提取方法无法兼顾电流提取精度和动态响应速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电流平均值法的谐波电流提取方法。将谐波电流信号进行多旋转坐标系变换后,先后... 针对传统永磁同步电机谐波电流抑制算法中基于低通滤波器和电流平均值法的谐波电流提取方法无法兼顾电流提取精度和动态响应速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电流平均值法的谐波电流提取方法。将谐波电流信号进行多旋转坐标系变换后,先后经过低通滤波器和电流平均值算法模块进行滤波,从而在保证谐波电流提取精度的同时,加快提取的动态响应速度。将所提出的电流提取方法与电流PI控制策略相结合,通过仿真分析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电机在500、1500和3000 r/min 3种典型转速下,采用所提方法前后,定子电流总谐波畸变率分别从11.54%、8.14%和8.25%降到了6.84%、4.45%和5.66%,实现了对永磁同步电机5、7次谐波电流的有效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谐波电流提取 谐波电流抑制 低通滤波器 电流平均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M-REKF的直线电机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
14
作者 林健 孙冀婷 +1 位作者 周磊 姜武杰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PMSLM)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DPCC)在实际系统中受采样延时和电机参数失配的影响,电流跟踪精度下降,从而引起推力波动,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扩张状态建模(ESM)和抗差扩展卡尔曼滤波(REKF)的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策略。首先,对P...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PMSLM)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DPCC)在实际系统中受采样延时和电机参数失配的影响,电流跟踪精度下降,从而引起推力波动,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扩张状态建模(ESM)和抗差扩展卡尔曼滤波(REKF)的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策略。首先,对PMSLM电气子系统的扰动进行分析,借鉴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思想,将扰动作为一个高阶积分器以构建ESM;其次,结合ESM设计包含参数变化扰动估计的EKF,在此基础上,为了抑制粗差对状态估计的影响,设计抗差误差协方差阵,从而得到ESM-REKF的扰动估计方法;最后,利用电流预测值和扰动估计值对DPCC进行改进与补偿。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传统DPCC,所提控制策略在标称值下,电流谐波畸变率降低了约5.38%;在电感参数失配下,电流谐波畸变率降低了约9.38%,电磁推力的超调下降了约7%,明显削减采样延时和参数失配对电流预测精度的影响,实现对电流快速准确地跟踪,有效抑制推力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 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 扩展卡尔曼滤波器 抗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敷设和临时布设工作线圈联合磁性处理研究
15
作者 李志新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7,共6页
为进一步提升铁磁物质磁性处理的效率和效果,在分析磁性处理作业中固定敷设工作线圈与临时布设工作线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固定磁性处理的特点,提出了固定敷设和临时布设工作线圈联合磁性处理方法,并以实验为主要手段对其进行了研究验... 为进一步提升铁磁物质磁性处理的效率和效果,在分析磁性处理作业中固定敷设工作线圈与临时布设工作线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固定磁性处理的特点,提出了固定敷设和临时布设工作线圈联合磁性处理方法,并以实验为主要手段对其进行了研究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无论是对铁磁物质进行整体磁性处理、局部磁性处理,还是分段磁性处理,均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且对脉冲工作电流及补偿电流幅值的需求与传统磁性处理方法相同,可为铁磁物质磁性处理工艺的改进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处理 脉冲工作电流 工作线圈 固定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负载观测器的PMSM预测电流控制
16
作者 于树友 盛恩聪 +1 位作者 徐明生 孙晓东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预测电流控制系统在线优化计算负担大和抗负载扰动性能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转矩观测器的PMSM预测电流控制策略。首先,基于离散空间矢量调制构建虚拟电压矢量,并利...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预测电流控制系统在线优化计算负担大和抗负载扰动性能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转矩观测器的PMSM预测电流控制策略。首先,基于离散空间矢量调制构建虚拟电压矢量,并利用无差拍的思想对备选电压矢量控制集进行优化,降低电压矢量寻优的计算负担。然后,为了提高系统的抗负载扰动能力,设计降阶观测器对负载转矩进行实时观测,并将负载转矩观测值按比例前馈至电流环,补偿由负载转矩变化引起的电流波动。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电压矢量寻优策略在保证控制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计算负担,降阶观测器的引入明显提高了系统的抗负载扰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预测电流控制 离散空间矢量调制 负载扰动 降阶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涡流-磁力混合装置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17
作者 朱前坤 姜浩文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5,共8页
为提高电涡流阻尼器(TMD)的阻尼性能并节约材料成本,将电涡流TMD和磁力TMD结合提出一种电涡流-磁力TMD(EMTMD).介绍EMTMD的工作原理,并以某一人行桥结构模型为例设计EMTMD,利用试验方式计算出衡量其阻尼性能的电涡流阻尼系数和磁力阻尼... 为提高电涡流阻尼器(TMD)的阻尼性能并节约材料成本,将电涡流TMD和磁力TMD结合提出一种电涡流-磁力TMD(EMTMD).介绍EMTMD的工作原理,并以某一人行桥结构模型为例设计EMTMD,利用试验方式计算出衡量其阻尼性能的电涡流阻尼系数和磁力阻尼系数,并验证三维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稳态和瞬态方法的准确性.利用验证后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影响两种阻尼系数对的三种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影响规律.依据其影响规律对EMTMD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EMTMD放置于人行桥结构模型上进行振动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EMTMD对人行桥结构模型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且减振效果优于传统电涡流T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电涡流-磁力阻尼器 有限元法 阻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y平面闭环电流控制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改进多矢量模型预测控制
18
作者 徐奇伟 易良武 +2 位作者 夏波 苗轶如 蔡华祥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506-4521,共16页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DTP-PMSM)多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MPCC)可以解决单矢量MPCC存在的电流和转矩谐波问题。但是传统DTP-PMSM多矢量MPCC仍然具有计算负担重、易受非理想因素影响和xy平面电流谐波大的问题。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xy平...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DTP-PMSM)多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MPCC)可以解决单矢量MPCC存在的电流和转矩谐波问题。但是传统DTP-PMSM多矢量MPCC仍然具有计算负担重、易受非理想因素影响和xy平面电流谐波大的问题。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xy平面闭环电流控制的DTP-PMSM改进多矢量MPCC策略。首先采用广义比例积分观测器(GPIO)观测集总扰动并更新预测模型,提高αβ平面电流的控制性能。然后采用αβ平面最外层基本电压矢量合成xy平面的虚拟电压矢量,在不引入额外电压矢量的前提下,实现对xy平面电流的闭环控制,并推导得到脉冲信号的开关序列以及各矢量的作用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仅能够减少控制算法的计算时间,提升αβ平面电流的控制性能,还能抑制xy平面谐波电流。同时,该文所提出的xy平面闭环电流控制策略不影响αβ平面MPCC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谐波电流抑制 多虚拟电压矢量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频永磁电机驱动器的共模环流抑制方法
19
作者 彭飞 董影 +2 位作者 周佳新 姚宇 黄允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9-318,I0025,共11页
永磁同步电机正往高速化、高压化的方向发展,这会导致电机电流的开关纹波增大、电机损耗增加。然而,考虑到大功率电机驱动器的开关损耗,无法通过直接提高开关频率的方式降低开关纹波。双频永磁电机驱动器可以有效解决大功率和高开关频... 永磁同步电机正往高速化、高压化的方向发展,这会导致电机电流的开关纹波增大、电机损耗增加。然而,考虑到大功率电机驱动器的开关损耗,无法通过直接提高开关频率的方式降低开关纹波。双频永磁电机驱动器可以有效解决大功率和高开关频率之间的矛盾。为了抑制双频逆变器内部的共模环流,降低高频逆变器的容量需求,对共模环流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一种共模环流抑制方法,通过在高频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中注入零轴分量,有效降低共模环流,从而减小功率器件的容量和损耗。通过仿真和实验,详细地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永磁电机 双频逆变器 共模环流抑制 脉宽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式电磁扭矩传感器设计
20
作者 李志鹏 赵士昌 +1 位作者 朱世宁 董晟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5,97,共7页
为实现汽车EPS扭矩信号测量,设计了一种柱式电磁EPS扭矩传感器。该传感器基于涡流效应原理,采用外定子内转子结构,通过测量转角得到扭矩信息。为研究接收线圈感应电压与结构参数的关系,对传感器进行互感耦合分析,并利用磁路分析法及COM... 为实现汽车EPS扭矩信号测量,设计了一种柱式电磁EPS扭矩传感器。该传感器基于涡流效应原理,采用外定子内转子结构,通过测量转角得到扭矩信息。为研究接收线圈感应电压与结构参数的关系,对传感器进行互感耦合分析,并利用磁路分析法及COMSOL仿真计算感应电压。为提高感应电压幅值,以励磁线圈品质因数及电感为优化目标进行理论计算,并针对其结构尺寸设计复合因素仿真试验。通过仿真优化转子与平面励磁线圈耦合间隙,进一步提升感应电压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扭矩传感器 涡流效应 互感耦合 磁路分析法 仿真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