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氧鬼臼毒素对斑马鱼(Danio rerio)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高蓉 张守刚 肖杭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700-704,共5页
为初步探讨脱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DOP)对鱼类的毒性效应,采用静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法测定了DOP对斑马鱼(Daniorerio)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参照DOP的96hLC50值,设定4个浓度(0.5、1.0、2.0、4.0mg·L-1)处... 为初步探讨脱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DOP)对鱼类的毒性效应,采用静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法测定了DOP对斑马鱼(Daniorerio)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参照DOP的96hLC50值,设定4个浓度(0.5、1.0、2.0、4.0mg·L-1)处理斑马鱼,48h后测定斑马鱼肌肉组织腺苷三磷酸酶(ATPase)、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DOP对斑马鱼96hLC50值为3.49mg·L-1,安全浓度为0.36mg·L-1.DOP在0.5~4.0mg·L-1对斑马鱼肌肉总ATPase、Na+-K+-ATPase和Ca2+-ATPase的作用趋势均表现为:1.0和2.0mg·L-1显著激活(p〈0.05,p〈0.01);4.0mg·L-1显著抑制(p〈0.05),抑制率分别为24.4%、12.3%和33.8%.DOP在0.5~4.0mg·L-1对斑马鱼肌肉抗氧化酶的作用趋势与对ATPase的作用趋势一致,表现为:1.0、2.0mg·L-1DOP对SOD和CAT均表现为显著激活(p〈0.05,p〈0.01);4.0mg·L-1DOP对SOD和CAT均表现为显著抑制(p〈0.05),抑制率分别为34.1%和31.9%.以上结果表明,DOP对斑马鱼为中等毒性;斑马鱼肌肉组织ATPase、CAT和SOD可能是脱氧鬼臼毒素的作用标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鬼臼毒素 毒性 斑马鱼 腺苷三磷酸酶 过氧化氢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壬基酚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仔鱼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慧 姜锦林 +3 位作者 张宇峰 单正军 卜元卿 田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7-742,共6页
4-壬基酚(4-NP)作为一种稳定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会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以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为供试体,研究4-壬基酚对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斑马鱼胚胎被暴露在一系列浓度的4-壬基酚溶液中(2.0、5.0、10.0、25.... 4-壬基酚(4-NP)作为一种稳定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会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以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为供试体,研究4-壬基酚对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斑马鱼胚胎被暴露在一系列浓度的4-壬基酚溶液中(2.0、5.0、10.0、25.0、50.0和125.0μg·L-1),暴露120 h后空白组初孵仔鱼因饥饿出现死亡即停止实验。记录暴露120 h内斑马鱼胚胎的死亡数、孵化数,畸形数、仔鱼体长及30 s心跳数。结果表明,4-壬基酚对斑马鱼胚胎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31.4、47.2和26.8μg·L-1;125.0μg·L-1的4-壬基酚对斑马鱼胚胎的高致死效应使其孵化率显著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壬基酚的暴露可显著提高斑马鱼胚胎尾部畸形率和仔鱼的心包囊肿率,其中斑马鱼胚胎尾部畸形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正剂量-效应关系;经4-壬基酚暴露处理的斑马鱼仔鱼的体长及30 s心跳数较空白对照组均显著下降。2.0μg·L-14-壬基酚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即具有致畸和致死效应,对其胚胎的发育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壬基酚 斑马鱼 胚胎发育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维菌素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世凯 张健龙 +3 位作者 江敏 吴昊 刘利平 阮慧慧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0-305,共6页
为探讨水产常用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IVM)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参考IVM对斑马鱼的96h—LC50值,设定了7μg/L、14μg/L及21μg/L3个处理组,并以0.021%乙醇为试剂对照组,采用96h半静水式毒性试验测定了MM对斑马鱼(Dartiorer/o... 为探讨水产常用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IVM)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参考IVM对斑马鱼的96h—LC50值,设定了7μg/L、14μg/L及21μg/L3个处理组,并以0.021%乙醇为试剂对照组,采用96h半静水式毒性试验测定了MM对斑马鱼(Dartiorer/o)头部乳酸脱氢酶(LDH)、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碱性磷酸酶(ALP)以及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ALP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IVM对斑马鱼肌肉SOD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低质量浓度抑制,高质量浓度先诱导后抑制;MDA含量在低质量浓度作用下8~12h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较高质量浓度下先受到显著抑制(P〈0.05),虽然后期有一定的恢复,但总体仍低于对照组;IVM对AChE活性影响在短期内并不明显,但在96h时最高质量浓度组的1VM对AChE产生了55.2%的抑制;头部LDH活性只在8~24h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之后便逐渐恢复;头部ALP活性在较高质量浓度作用12—24h内受到一定的抑制(P〈0.05),而肌肉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头部ALP活性比肌肉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伊维菌素 斑马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乙酰胆碱酯酶 乳酸脱氢酶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原位杂交法研究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发育过程中胸苷酸合成酶(TS)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牛荣丽 梁丽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85,共5页
收集不同发育时期的斑马鱼胚胎,制备DIG标记的TS反义RNA探针,采用整体原位杂交方法研究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在斑马鱼胚胎发育各期的时空表达状况。结果表明,在所取样的各个阶段,TS基因均有转录,但其部位不同,中囊胚过渡前后mRNA显现的... 收集不同发育时期的斑马鱼胚胎,制备DIG标记的TS反义RNA探针,采用整体原位杂交方法研究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在斑马鱼胚胎发育各期的时空表达状况。结果表明,在所取样的各个阶段,TS基因均有转录,但其部位不同,中囊胚过渡前后mRNA显现的部位仅存在于受精卵的动物极,10hpf时存在于整个胚胎的外围,至24hpf后集中到头部及其躯干部。112hpf在心脏部位强表达,其余部位表达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苷酸合成酶(TS) 斑马鱼 反义RNA探针 整体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甲基氯化锡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志斐 龚望宝 +5 位作者 谢骏 王广军 余德光 郁二蒙 王海英 唐小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55-260,共6页
为初步探讨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 chloride,TMT)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以及评价环境中TMT的安全性,采用静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法测定了TMT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参考TMT的96h-LC50值,设定3个浓度(0.39、0.78和1.17mg&... 为初步探讨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 chloride,TMT)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以及评价环境中TMT的安全性,采用静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法测定了TMT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参考TMT的96h-LC50值,设定3个浓度(0.39、0.78和1.17mg·L-1)处理斑马鱼,测定了72h内鳃Na+,K+-ATPase、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TMT对斑马鱼的96h-LC50值为2.35mg·L-1,安全浓度为0.23mg·L-1。TMT对斑马鱼鳃Na+,K+-AT-Pas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TMT浓度≥0.78mg·L-1时酶活性被完全抑制(抑制率>32%),低浓度组0.39mg·L-1酶活性先表现为抑制,24h后有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的趋势。TMT对斑马鱼头部AchE活性表现为抑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抑制增强。由于鱼脑AchE的高波动性,实验中只有最高浓度组1.17mg·L-1的鱼受到明显的抑制(p<0.05)。TMT对斑马鱼肌肉SOD活性总体表现为先激活后下降趋势,TMT浓度越高酶活性激活越快,下降也越快,其中0.39、0.78和1.17mg·L-1组活性分别在48、24和12h激活到最大,SOD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153%、145%和153%。以上结果表明,TMT对斑马鱼属于高毒。斑马鱼鳃Na+,K+-ATPase是三甲基氯化锡的作用标靶,可以作为TMT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甲基氯化锡 毒性 斑马鱼 Na+ K+-ATPase 乙酰胆碱酯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Danio rerio)mapk1基因对tp53基因调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包林珠 时灿 +5 位作者 卢玲儿 徐行 周泽斌 任建峰 李伟明 张庆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0-168,共9页
旨在研究斑马鱼(Danio rerio)mapk1基因对tp53基因的调控作用。通过生信网站分析斑马鱼tp53启动子序列与mapk1基因CDS序列,构建斑马鱼tp53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GL3-tp53-Luc和mapk1表达质粒pCMV-Tag2B-mapk1。利用Luciferase实... 旨在研究斑马鱼(Danio rerio)mapk1基因对tp53基因的调控作用。通过生信网站分析斑马鱼tp53启动子序列与mapk1基因CDS序列,构建斑马鱼tp53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GL3-tp53-Luc和mapk1表达质粒pCMV-Tag2B-mapk1。利用Luciferase实验验证tp53启动子报告基因的活性,以及mapk1基因对tp53基因的活性影响。结果显示,斑马鱼tp53基因启动子区无CpG岛位点,包含Oct-1(TATGTAAAGC)、Sp-1(AGATCCCGCC)、c-Jun(CTGACGTCAC)、CREB(CTGACGTCAC)、CREBP1(CTGACGTCAC)、NF-kappa B1(AGGGGAATCC)和RAR-alpha1(TTGAACTTTT)共7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斑马鱼与人和小鼠MAPK1氨基酸的一致性分别为91.33%和90.79%。pGL3-tp53-Luc在哺乳动物细胞系和鱼类细胞系中均具有很高的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17倍和9倍。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pCMV-Tag2B-mapk1质粒后pGL3-tp53-Luc的luciferase活性是对照组的3倍左右。实验验证了斑马鱼mapk1基因可促进tp53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TP53 mapk1 报告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朴酚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急性毒性病理损伤评估 被引量:5
7
作者 熊关庆 冯杨 +7 位作者 杨玉涔 段惠民 黄彦博 李泉汐 李志洪 石存斌 汪开毓 黄小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12,共8页
【目的】针对和厚朴酚(Honokiol)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毒性损伤,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实验将斑马鱼浸泡于和厚朴酚溶液中,研究和厚朴酚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及组织病理学影响.【方法】将105尾健康斑马鱼随机浸泡于7个试验组中(n=15):对照... 【目的】针对和厚朴酚(Honokiol)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毒性损伤,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实验将斑马鱼浸泡于和厚朴酚溶液中,研究和厚朴酚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及组织病理学影响.【方法】将105尾健康斑马鱼随机浸泡于7个试验组中(n=15):对照组(曝气自来水)、助溶剂乙醇组(1%体积比)和5个和厚朴酚浓度组(0.1、0.2、0.4、0.6、和0.8 mg/L),对斑马鱼的临床症状、大体病变、死亡率以及组织病理学进行判定,并结合组织病理评分系统评价各组斑马鱼的损伤情况,评估和厚朴酚的毒性.[结果]不同浓度和厚朴酚组浸泡的斑马鱼在96 h内出现不同程度死亡,其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0.530±0.014)mg/L,72 h-LC50为(0.679±0.013)mg/L,48 h-LC50为(0.758±0.012)mg/L,24 h-LC50为(0.816±0.01)mg/L,而安全浓度(SC)为(0.264±0.003)mg/L.此外,在设定的浓度范围内,和厚朴酚未造成斑马鱼出现明显的临床及大体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学显示,和厚朴酚浸泡后主要导致鳃和脑充血,此外还可见鳃呼吸上皮坏死等,其余组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病变.【结论】和厚朴酚对于斑马鱼存在一定毒性,鳃和脑可能是和厚朴酚对鱼类的主要毒性靶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厚朴酚 斑马鱼 急性毒性损伤 毒性病理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景观利用对斑马鱼(Danio rerio)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叶婷 杨瑞泉 +4 位作者 李艳玲 田密 张翔 杨大星 李灿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7-238,共12页
再生水对水体生物具有潜在的危害。为了评估再生水对水体生物的早期分子毒理效应,采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分析再生水对斑马鱼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us-pituitary-gonadal,HPG)轴相关基因... 再生水对水体生物具有潜在的危害。为了评估再生水对水体生物的早期分子毒理效应,采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分析再生水对斑马鱼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us-pituitary-gonadal,HPG)轴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再生水暴露后,斑马鱼体长、体质量、生长状况因子(condition factor,K)、脑指数(brain-somatic index,BSI)和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GSI)无显著改变。再生水暴露7 d引起雄性斑马鱼脑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卵泡刺激素β多肽(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beta polypeptide,Fshb)、黄体生成素β多肽(luteinizing hormone beta polypeptide,Lh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2,Gnrh2)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3,Gnrh3)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下调(P<0.05),并引起雌性斑马鱼脑Gnrh3基因转录水平显著上调(P<0.05)。再生水暴露7 d导致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下游基因如Ar、Esr1、卵巢芳香化酶(ovarian cytochrome P450 aromatase,cyp19ala)、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hsd3b)、17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3(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3,hsd17b3)和20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20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hsd20b)在雄性斑马鱼睾丸中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5);相反,雌性斑马鱼卵巢Esr1和11β-羟化酶(11β-hydroxylase,cyp11b)基因转录水平显著增加(P<0.05)。再生水对斑马鱼暴露14 d后,雄性斑马鱼脑Esr1、Fshb和Lhb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睾丸Ar、Esr1、类固醇源性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star)、cyp19a1a、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2(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2,hsd11b2)、hsd20b和hsd17b3基因转录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然而再生水暴露14 d显著上调了雌性斑马鱼卵巢Esr1、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gr)、cyp19a1a、hsd3b、hsd17b3和star基因转录水平(P<0.05),并且下调了脑Gnrh3和Fshb的转录水平(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水显著影响了斑马鱼HPG轴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具有性别和暴露时间差异性,为再生水对斑马鱼生殖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斑马鱼(danio rerio) HPG轴 内分泌干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喂裂殖壶藻粉强化卤虫无节幼体对斑马鱼仔鱼的生长、成活率及健康状况的影响
9
作者 孙巍 袁想通 +4 位作者 刘若凡 李汉东 孙健 吉红 王龙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1,共8页
为探究饲喂裂殖壶藻粉强化卤虫无节幼体对斑马鱼(Danio rerio)仔鱼的生长、成活率及健康状况的影响,设置了5种不同裂殖壶藻粉添加浓度(0、0.05、0.10、0.15、0.20 g/L,分别记为对照组、0.05 g/L组、0.10 g/L组、0.15 g/L组、0.20 g/L)... 为探究饲喂裂殖壶藻粉强化卤虫无节幼体对斑马鱼(Danio rerio)仔鱼的生长、成活率及健康状况的影响,设置了5种不同裂殖壶藻粉添加浓度(0、0.05、0.10、0.15、0.20 g/L,分别记为对照组、0.05 g/L组、0.10 g/L组、0.15 g/L组、0.20 g/L)对卤虫无节幼体进行营养强化,并用强化后的卤虫饲喂养殖在循环水系统中的斑马鱼仔鱼,共20 d。试验结果表明:①0.15 g/L组的成活率、终末体重及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终末体长和肥满度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0.15 g/L组EPA、DHA含量及DHA/EP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0.15、0.20 g/L组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0.15 g/L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所有处理组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④所有处理组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10、0.15、0.20 g/L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卤虫无节幼体在浓度为0.15 g/L的裂殖壶藻粉的营养强化下,可显著提高斑马鱼仔鱼生长、存活率,增强鱼体的消化能力及抗氧化能力,改善鱼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卤虫 裂殖壶藻 营养强化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SIRT基因家族分析及其在卵泡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
10
作者 彭家宝 汪紫嫣 +1 位作者 杨志刚 陈阿琴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6,共15页
Sirtuins(SIRT)是一类NAD+依赖性Ⅲ类去乙酰化酶家族,广泛参与生物体各项生理活动,特别是在卵巢发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分析斑马鱼(Danio rerio)SIRT家族基因的染色体分布、基因结构、氨基酸序列、蛋白... Sirtuins(SIRT)是一类NAD+依赖性Ⅲ类去乙酰化酶家族,广泛参与生物体各项生理活动,特别是在卵巢发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分析斑马鱼(Danio rerio)SIRT家族基因的染色体分布、基因结构、氨基酸序列、蛋白基序和保守结构域、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及系统进化关系,并探究在卵泡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斑马鱼8个SIRT基因分布于斑马鱼的8条染色体上,序列长短不一,最长为SIRT6(140265 bp),最短为SIRT4(7101 bp),编码区为3~14个不等。斑马鱼SIRT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低,但都具有Sir2保守结构域和保守基序。斑马鱼SIRT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除SIRT3外,均为不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斑马鱼SIRT家族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斑马鱼SIRT1、SIRT2、SIRT3.2和SIRT4与金鱼(Carassius auratus)、青鳉(Oryzias latipes)具有共线性关系。蛋白互作网络(PPI)预测发现,SIRT蛋白与雌激素受体(ESR1)、叉头盒转录因子家族(FOXOs)、热休克蛋白家族(HSPs)、超氧化物歧化酶家族(SODs)等具有相互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在卵泡发育过程中,SIRT1和SIRT2主要在卵黄发生中期(MV)表达;SIRT3和SIRT4主要在充分生长未成熟期(FG)表达;SIRT3.2、SIRT5、SIRT6和SIRT7主要在成熟期(GVBD)表达。本研究阐明了斑马鱼SIRT基因家族进化发育关系、结构功能特征以及在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可为进一步研究SIRT家族在鱼类卵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SIRT基因家族 卵泡发育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对斑马鱼肠道形态结构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11
作者 祁校羽 徐宏洲 +3 位作者 龙静菲 闫晨阳 韩喜盼 刘海侠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8,共11页
为探究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对鱼类的肠道毒性,将雌雄斑马鱼分别暴露于0、1和10 mg/L的PFOS中21d,通过存活率、肠道组织切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斑马鱼肠道形态结构及微生物菌群... 为探究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对鱼类的肠道毒性,将雌雄斑马鱼分别暴露于0、1和10 mg/L的PFOS中21d,通过存活率、肠道组织切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斑马鱼肠道形态结构及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暴露于10 mg/L PFOS的斑马鱼死亡率明显高于1 mg/L,且对雄鱼的影响大于雌鱼。1 mg/L浓度组雌雄鱼的存活率分别为93.3%和83.3%,而10 mg/L为33.3%和13.3%。1 mg/L PFOS暴露使斑马鱼的肠壁厚度轻微变薄、肠绒毛有破损的现象。10 mg/L浓度组肠壁厚度明显变薄,肠绒毛高度降低、肠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并伴随严重的溶解现象。PFOS暴露21d后,肠道组织的炎症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0(IL-10),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p53、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Caspase3和p53基因在雄鱼的肠道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PFOS暴露显著增加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改变了肠道菌群结构。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显著下降。在属水平,PFOS处理增加了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丰度,而降低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两个处理组肠道菌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的比值高于对照组。PFOS处理增强了肠道菌群的氨基酸及脂代谢功能,但削弱了聚糖的合成与代谢能力。综上所述,PFOS长期暴露会引起水生动物的肠道结构损伤及微生物菌群失调,进而影响动物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PFOS) 肠道结构 微生物菌群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4+)和Se^(6+)对斑马鱼胚胎生长的影响及安全浓度
12
作者 刘在平 虢艳芳 张松林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60-65,共6页
采用半静态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Se^(4+)和Se^(6+)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生长发育的单一和联合效应,揭示硒与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Se^(4+)毒性高于Se^(6+)毒性,Se^(4+)为中毒,Se^(6+)在24 ... 采用半静态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Se^(4+)和Se^(6+)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生长发育的单一和联合效应,揭示硒与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Se^(4+)毒性高于Se^(6+)毒性,Se^(4+)为中毒,Se^(6+)在24 h内为低毒,超过24 h后为中毒。Se^(4+)对斑马鱼胚胎孵化有抑制作用,42.7 mg/L的Se^(6+)对斑马鱼胚胎孵化有促进作用。以死亡率为指标,分析0~144 h Se^(4+)和Se^(6+)对斑马鱼胚胎的剂量-效应关系,斑马鱼胚胎对Se^(4+)和Se^(6+)最敏感的毒理学终点为144 h,其LC_(50)分别为13.158、21.402 mg/L。Se^(6+)对斑马鱼胚胎的安全浓度为0.470~4.702 mg/L,Se^(4+)对斑马鱼胚胎的安全浓度为0.212~2.122 mg/L。不同浓度配比下,Se^(4+)和Se^(6+)对斑马鱼胚胎的联合效应不同,毒性单位配比为1∶1时表现为拮抗作用,毒性单位配比为2∶1时由24 h的协同作用转变为48 h的拮抗作用,毒性单位配比1∶2时由48 h的协同作用转变为72 h的拮抗作用。可见,Se^(4+)和Se^(6+)的联合毒性与其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 Se^(4+) Se^(6+) 生长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C缓解六价铬诱导的斑马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13
作者 卢莞玲 宁静 +1 位作者 阮俞其 韦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1-439,共9页
为研究环境浓度六价铬[Hexavalent Chromium, Cr(Ⅵ)]长期暴露对成年斑马鱼(Danio rerio)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并评估维生素C(Vitamin C,VC)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预防Cr(Ⅵ)氧化毒性的有效性,以健康成年斑马鱼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组... 为研究环境浓度六价铬[Hexavalent Chromium, Cr(Ⅵ)]长期暴露对成年斑马鱼(Danio rerio)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并评估维生素C(Vitamin C,VC)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预防Cr(Ⅵ)氧化毒性的有效性,以健康成年斑马鱼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Con组(对照)、VC组(2 mg/L)、Cr组(2 mg/L)、Cr+VC组(2 mg/L),在60 d的半静态水相暴露后,将斑马鱼肠道解剖取其粪便测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结果表明:Cr(Ⅵ)会诱导斑马鱼肠道Alpha多样性中的Shannon指数升高,添加维生素C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肠道Alpha多样性中的Shannon指数(P<0.05);Beta多样性结果显示,各组间肠道微生物群的主要成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门和属水平的物种丰度显示,Cr(Ⅵ)会导致斑马鱼肠道鲸杆菌属(梭杆菌门)中有益菌显著降低(P<0.05),Cr(Ⅵ)会导致肠道微小杆菌属(厚壁菌门)中有益菌显著升高(P<0.05),添加维生素C后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肠道群落的变化;微生物功能预测中,Cr(Ⅵ)会导致“氨基酸运输与代谢”功能略降低于Con组,添加维生素C后“氨基酸运输与代谢”功能略升高。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r(Ⅵ)暴露诱导的斑马鱼肠道菌群平衡失调,本研究为水生生态系统受重金属污染后的修复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六价铬 维生素C 毒性 肠道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青素对斑马鱼高温胁迫损伤的缓解效应
14
作者 梁书来 柳文燕 +1 位作者 黄思倩 王永红 《河北渔业》 2025年第4期8-11,共4页
为探讨虾青素对斑马鱼(Danio rerio)高温胁迫损伤的缓解效应,给体质量为(0.17±0.03)g的斑马鱼投喂含3%虾青素的饲料42 d后,再将其暴露在水温为32℃的水体中24 h,测量其肝脏中丙二醛(MDA)、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 为探讨虾青素对斑马鱼(Danio rerio)高温胁迫损伤的缓解效应,给体质量为(0.17±0.03)g的斑马鱼投喂含3%虾青素的饲料42 d后,再将其暴露在水温为32℃的水体中24 h,测量其肝脏中丙二醛(MDA)、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结果显示,高温胁迫增加了MDA含量,表明高温胁迫对机体造成了氧化损伤。虾青素降低了高温胁迫下斑马鱼的MDA含量,增加了高温胁迫下斑马鱼的SOD、CAT、GPx、LZM和AKP活性,以及GSH含量,表明虾青素可以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来缓解高温胁迫对斑马鱼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斑马鱼(danio rerio) 高温胁迫 抗氧化性能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除藻剂双十烷基甲基丙基碘化铵(DMPAI)除藻效果及对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15
作者 朱琦 范振宇 +2 位作者 曾令全 李春华 叶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7-1363,共7页
针对由富营养化引起的淡水湖泊水华问题,投加季铵盐类化合物作为除藻剂是一种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法,但其用量和环境毒性受到广泛关注。为明确新型季铵盐类除藻剂双十烷基甲基丙基碘化铵(DMPAI)的有效使用浓度及安全性,测定了不同浓度下DM... 针对由富营养化引起的淡水湖泊水华问题,投加季铵盐类化合物作为除藻剂是一种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法,但其用量和环境毒性受到广泛关注。为明确新型季铵盐类除藻剂双十烷基甲基丙基碘化铵(DMPAI)的有效使用浓度及安全性,测定了不同浓度下DMPAI对以水华微囊藻为主的浮游藻类、大型溞以及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浓度为0.5~2 mg/L的DMPAI能够在24 h内降低水体中46.77%的叶绿素a,并且令微囊藻数量降至原本的34%;在该浓度水平下,不会影响大型溞的生存和繁殖,但会令大型溞生长迟缓;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与DMPAI浓度成正比,死亡率最大值为19.00%,并且出现提前孵化、心跳缓慢等现象,但不会显著影响幼鱼的体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化合物 水华 大型溞 斑马鱼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锶离子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排出规律及调控研究
16
作者 薄宏宇 丰俊东 +5 位作者 张晓红 王维泰 李骞 刘亮 何承宇 田刘欣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6-52,共7页
放射性锶具有亲骨性,因此其在生物体的转移参数是进行核设施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参数。以斑马鱼为对象,探讨了其体内锶离子富集-排出规律,并评估了维拉帕米和金属硫蛋白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将斑马鱼分别暴露于0、10、50、250... 放射性锶具有亲骨性,因此其在生物体的转移参数是进行核设施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参数。以斑马鱼为对象,探讨了其体内锶离子富集-排出规律,并评估了维拉帕米和金属硫蛋白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将斑马鱼分别暴露于0、10、50、250 mg/L的锶溶液中,其富集速率常数和生物富集系数与锶离子的暴露浓度呈负相关;采用双向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得到理论富集平衡状态斑马鱼全鱼、骨和肝脏锶蓄积量与锶离子的暴露浓度和蓄积时间呈正相关,且蓄积速率随蓄积时间延长而减小;在同一锶浓度暴露水平下,斑马鱼及其组织器官锶蓄积量和蓄积速率从大到小为:骨>肝脏>全鱼,排出阶段速率为:全鱼>肝脏>骨。在50 mg/L的锶环境中,添加维拉帕米组全鱼、骨和肝脏锶蓄积量显著降低,添加金属硫蛋白组肝脏锶含量显著降低,显示维拉帕米对斑马鱼富集锶具有一定阻滞作用,金属硫蛋白对斑马鱼肝脏排出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离子 斑马鱼 富集 维拉帕米 金属硫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b14a 基因在斑马鱼肌间骨发育中的作用
17
作者 牛明慧 王化敏 +3 位作者 胡瑞芹 胡鹏 吴智超 陈良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9-265,共7页
为进一步研究肌间骨(intermuscular bone)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CRISPR/Cas9打靶技术、茜素红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斑马鱼(Danio rerio)Asb14a基因敲除后肌间骨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插入2 bp和缺失50 bp的... 为进一步研究肌间骨(intermuscular bone)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CRISPR/Cas9打靶技术、茜素红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斑马鱼(Danio rerio)Asb14a基因敲除后肌间骨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插入2 bp和缺失50 bp的Asb14a基因敲除纯合斑马鱼品系;茜素红染色显示,成年Asb14a^(-/-)突变体与野生斑马鱼相比,肌间骨数量显著减少了35%(P<0.0001),说明敲除Asb14a基因会减少斑马鱼肌间骨的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骨骼发育相关基因(bmp6、sp7、sox6、alpl、collala、sox6和smad1)在Asb14a^(-/-)突变体中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从分子角度验证了Asb14a基因与肌间骨发育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Asb14a基因参与了斑马鱼肌间骨发育,敲除该基因会影响斑马鱼肌间骨的生成,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肌间骨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肌间骨 CRISPR/Cas9 Asb14a基因 纯合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notch1a和notch1b对hsp70基因的调控作用
18
作者 王子睿 王昱杰 +3 位作者 周泽斌 邱军强 李伟眀 张庆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9-838,共10页
研究旨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究斑马鱼notch1a和notch1b基因对hsp70的调控作用。通过NCBI数据库检索获取了斑马鱼notch1a和notch1b基因的CDS序列,对其胞内段(Notch1a/Notch1b intracellular domain,N1aICD/N1bICD)进行克隆并构... 研究旨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究斑马鱼notch1a和notch1b基因对hsp70的调控作用。通过NCBI数据库检索获取了斑马鱼notch1a和notch1b基因的CDS序列,对其胞内段(Notch1a/Notch1b intracellular domain,N1aICD/N1bICD)进行克隆并构建pCMV-N1aICD和pCMV-N1bICD真核表达载体,在人胚肾细胞(HEK293T)中用Western Blot和亚细胞定位检测N1aICD和N1bICD的表达。通过生信分析并克隆斑马鱼hsp70启动子序列,构建pGL3-hsp70-pro报告基因,并在HEK293T中检测该报告基因的双荧光素酶活性。之后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notch1a和notch1b基因,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pGL3-hsp70-pro的活性变化,以此探究notch1a和notch1b对hsp70基因的调控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真核表达载体pCMV-N1aICD和pCMV-N1bICD构建成功,Western Blot显示pCMV-N1aICD和pCMV-N1bICD可正常表达,亚细胞定位显示N1aICD和N1bICD蛋白表达在HEK293T的细胞核中;双荧光素酶实验显示pGL3-hsp70-pro报告基因在HEK293T细胞中具有活性,是阴性对照质粒的3.7倍;在HEK293T细胞中pCMV-N1aICD和pCMV-N1bICD真核表达载体能够显著增强pGL3-hsp70-pro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4.9倍和5.1倍。实验结果表明斑马鱼notch1a和notch1b基因可显著增强hsp70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Notch分子通过Hsp70进行抗感染免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材料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1a notch1b HSP70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细胞凋亡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性斑马鱼暴露于环境剂量三唑磷对亲代生殖和氧化应激及子代胚胎发育的影响
19
作者 汪和祥 李瑞娇 +5 位作者 张建禄 张春云 王立新 陈绪 梁昊 熊冬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2,共8页
三唑磷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机磷杀虫剂,该药物在自然水体中的残留可对非靶标生物产生潜在威胁,文章旨在探究三唑磷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将3月龄雌性斑马鱼(Danio rerio)持续暴露于环境相关浓度的三唑磷(10μg/L)21d,然后与健康雄... 三唑磷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机磷杀虫剂,该药物在自然水体中的残留可对非靶标生物产生潜在威胁,文章旨在探究三唑磷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将3月龄雌性斑马鱼(Danio rerio)持续暴露于环境相关浓度的三唑磷(10μg/L)21d,然后与健康雄鱼自然受精产卵;通过测定雌鱼生殖力、亲代与子代的氧化应激及子代胚胎发育相关指标,评估三唑磷对亲代雌鱼及其子代的毒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亲代雌鱼经10μg/L三唑磷暴露后,产卵量显著提高(P<0.05),肝脏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均显著增强(P<0.05);所产子代胚胎受精率、受精卵直径、胚胎心率和初孵仔鱼体长均显著降低(P<0.05),仔鱼畸形率显著增加(P<0.05),孵化率无显著性差异;仔鱼AChE与SOD活性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GPx与GST活性显著降低(P<0.05),CarE活性显著提高(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浓度三唑磷21d暴露可提高雌性斑马鱼的生殖力,诱导亲代及子代氧化应激反应,并对子代胚胎发育过程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磷 胚胎发育 氧化应激 解毒酶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nt5c基因对斑马鱼肌间刺发育的影响
20
作者 汪韵 熊雪梅 +1 位作者 万世明 高泽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34-1942,共9页
为探究tent5c/fam46c基因(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46c,家族序列相似性46 c)在斑马鱼(Danio rerio)肌间刺发育中的作用,选取11种鱼类分析tent5c系统演化特征,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qRT-PCR分析tent5c基因在斑马鱼发育中的时空表... 为探究tent5c/fam46c基因(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46c,家族序列相似性46 c)在斑马鱼(Danio rerio)肌间刺发育中的作用,选取11种鱼类分析tent5c系统演化特征,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qRT-PCR分析tent5c基因在斑马鱼发育中的时空表达特征,并利用CRISPR/Cas9建立了斑马鱼tent5c基因敲除纯合突变系(tent5c^(-/-)),对其骨骼表型和肌肉转录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ent5c编码TENT5C氨基酸在不同鱼类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在无肌间刺鱼类里发生了相同的氨基酸替换;tent5c基因在48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斑马鱼的眼睛和肌隔表达,在60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斑马鱼的脊椎和肌间刺特异高表达。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tent5c^(-/-)斑马鱼肌间刺表现为生长减缓,矿化程度降低以及数量减少。比较转录组结果表明,在tent5c基因敲除之后,斑马鱼肌肉组织有112个基因表达下调,118个基因表达上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肌肉收缩和骨骼发育等相关通路,由此推测tent5c可能是通过调控这些肌肉和骨骼相关通路来对肌间刺发育产生影响。研究初步表明了tent5c基因在斑马鱼肌间刺发育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鱼类肌间刺等骨骼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t5c 肌间刺 基因表达 骨骼发育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