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4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BEHAVIOUR OF CR FORMULATION OF THIOBENCANB IN A MODEL PADDY FIELD
1
作者 孙锦荷 李兴明 +1 位作者 陈子元 张勤争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1期7-14,共8页
The fate of CR formulation of 14C--thiobencarb (thio.) was studied at the high rate of application in a model paddy field. Thio. could be released from the alginate formulation (TAL-17189) into water. The concentratio... The fate of CR formulation of 14C--thiobencarb (thio.) was studied at the high rate of application in a model paddy field. Thio. could be released from the alginate formulation (TAL-17189) into water. The concentration of thio. in water increased with time, then declined. Thio. in water could be converted to more than 12 14C--degradation products which changed with time. An unknown degradation product (Mo) was always prevailing after application. Thio. in water could be adsorbed by soil particles. Most of the adsorbed thio. retained in upper layer. Thio. in soil could be also degraded tO more than 6 products. Thio. and its degradation products could conjugate with the compositions of soil to bound residues (BR). Thio. was 45.6 % of the toeal 14C--extractable residues (ER) in upper layer soil at harvest. 14C--thio. in water and soil could be uptaken by rice plants. Thio. in plants existed in ER and BR.Most of 14C--residues in straw, roots, brown rice and husk were in bound form, more than 92 % of the toeal 14C in them at harvest respectively. Thio. in plantS could be metabolized to more than 9 metsbolites which changed with time. 14C--thio. in straw,brown rice and husk accounted for 55\88, 6.06 and 11.18 % of the total 14C-- ER of them at harvest respectively. An unknown 14C--metebolite in brown rice was prevailing,accounted for 63.03 % of the total 14C- 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obencarb Controlled--release formulation paddy f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地区水稻与羊肚菌轮作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2
作者 肖艳 索昊 +7 位作者 李世华 杨晓星 王璐 罗义 李军 蔡婧 李扬 刘杰 《食药用菌》 2025年第2期144-148,共5页
利用冬闲稻田发展羊肚菌栽培,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农户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并在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及减轻土传病虫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从轮作要点、水稻栽培管理、羊肚菌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 利用冬闲稻田发展羊肚菌栽培,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农户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并在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及减轻土传病虫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从轮作要点、水稻栽培管理、羊肚菌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总结鄂西地区水稻―羊肚菌轮作栽培技术,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助力该模式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羊肚菌轮作 冬闲稻田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田灭茬旋埋联合整地机的研究
3
作者 李向军 《现代农业装备》 2025年第1期42-46,共5页
为实现水田秸秆全量还田、减少机具进地作业次数、提高作业效率,根据水田整地的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新型水田压茬旋埋联合整地机,主要对机具的整体结构、工作过程、核心部件设计进行详细阐述。通过田间试验表明,该机具一次下地作业可完... 为实现水田秸秆全量还田、减少机具进地作业次数、提高作业效率,根据水田整地的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新型水田压茬旋埋联合整地机,主要对机具的整体结构、工作过程、核心部件设计进行详细阐述。通过田间试验表明,该机具一次下地作业可完成灭茬混拌、秸秆压茬、肥料条施、泥浆整平等多项作业,作业后的地表状况满足后期插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灭茬 水田耕整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
作者 吴茜虞 雷宝坤 +2 位作者 徐卓颖 续勇波 李孙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3,共12页
在洱海流域全面禁施含氮磷化肥的背景下,为明确绿肥、牛粪、猪粪和鸡粪全量替代化肥对稻田温室气体(N_(2)O、CH_(4))排放特征及其关键因素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开展水稻田间试验,研究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绿... 在洱海流域全面禁施含氮磷化肥的背景下,为明确绿肥、牛粪、猪粪和鸡粪全量替代化肥对稻田温室气体(N_(2)O、CH_(4))排放特征及其关键因素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开展水稻田间试验,研究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绿肥全量替代化肥(GM)、牛粪全量替代化肥(CD)、猪粪全量替代化肥(PM)、鸡粪全量替代化肥(CM)和单施化肥(CF)]的温室气体(N_(2)O、CH_(4))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稻田N_(2)O排放主要在施肥后一周内。有机肥全量替代处理减少56.21%~72.39%的稻田N_(2)O排放(P<0.05),但会增加144.12%~355.76%的稻田CH_(4)排放(P<0.05),较CF处理显著增加119.65%~308.15%的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和164.97%~318.96%的排放强度。CD处理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和排放强度均低于其余有机肥处理,但该处理较CF处理减少了水稻产量。CM处理产量最大,为(10220.32±954.53)kg·hm^(-2),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和排放强度低于GM和PM处理。0~5 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无机氮、气温及降雨量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中,CM处理较优于其他有机肥处理,能在稳产的前提下减少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和排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肥 绿肥 温室气体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化肥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李雪 周萍 +5 位作者 程爱武 戴玉婷 赖佳鑫 李康祺 盛浩 吴金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6,共12页
【目的】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下,亚热带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揭示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特征。【方法】依托位于湖南省宁乡市农... 【目的】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下,亚热带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揭示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特征。【方法】依托位于湖南省宁乡市农技中心的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6年),选取5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30%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30%OM)、60%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60%OM)、秸秆还田+化肥(NPKS),种植制度为一年三熟,早稻-晚稻-大麦轮作。于2022年9月晚稻成熟期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计算化学计量比。【结果】长期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SOC、TN和TP含量,60%OM处理3个指标的增幅均最高(P<0.05),30%OM处理的增幅也显著高于NPK处理,而NPKS处理的TN增幅与NPK处理相当。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之间土壤C/N无显著差异,而NPKS处理的C/P和N/P均显著高于60%OM和30%OM处理。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MBC含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NPK处理;MBN和MBP含量均以60%OM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30%OM处理,NPKS处理MBN含量高于NPK处理,而MBP含量与NPK处理相当,因而NPKS处理的MBC/MBN和MBC/MBP均显著高于两个猪粪处理,低于NPK处理。与CK相比,NPK处理仅显著增加了βG活性,而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βG、NAG和ACP活性,30%OM处理土壤中的βG/NAG和βG/ACP显著高于NPK处理,而60%OM处理则显著低于NPK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以及βG和ACP活性,均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呈正相关。进一步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P含量和N/P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的关键因子。【结论】长期将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提升稻田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同时增加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其中,以60%的猪粪替代化肥氮的效果最为突出,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壤碳、氮、磷的含量,而且显著增加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但降低了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并维持较低的胞外酶化学计量平衡。因此,猪粪与氮磷钾配施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磷投入,维持较稳定的积累,进而提升土壤肥力,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而氮磷钾与秸秆配施可能造成土壤磷素的限制,降低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亚热带稻田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元素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加气灌溉对水稻泡田期水质的影响
6
作者 袁鹤龙 陈剑 +3 位作者 李涛 于笑天 李江 缴锡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7,共7页
为探讨加气灌溉及秸秆还田对水稻泡田期水质的影响,于2021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土箱模拟试验,研究CK秸秆不还田+常规水灌溉(常规水DO 2.85 mg/L)、ST秸秆还田+常规水灌溉(小麦秸秆风干、粉碎至3~5 cm,常规水DO 2.85 mg/L)和SO秸秆还田+... 为探讨加气灌溉及秸秆还田对水稻泡田期水质的影响,于2021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土箱模拟试验,研究CK秸秆不还田+常规水灌溉(常规水DO 2.85 mg/L)、ST秸秆还田+常规水灌溉(小麦秸秆风干、粉碎至3~5 cm,常规水DO 2.85 mg/L)和SO秸秆还田+微纳米加气灌溉(小麦秸秆风干、粉碎至3~5 cm,微纳米气泡水DO 8.04 mg/L)对水稻泡田期田面水、不同土层土壤溶液和渗漏水水质的影响,对TN、TP和COD 3类水质指标在泡田期内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会导致水稻泡田期田面水、各层土壤溶液以及渗漏水的TN、TP和COD浓度增加,且对水稻泡田初期田面水及浅层土壤溶液的水质影响较为严重,泡田期内秸秆还田会导致田面水的TN、TP和COD浓度峰值分别增加27.67%、27.27%和56.11%,0~10 cm土壤溶液的TN、TP峰值分别增加28.95%、57.34%,秸秆还田后0~10 cm土壤溶液COD平均浓度增加43.44%。微纳米加气灌溉可有效降低秸秆还田后泡田期内稻田水体中TN、TP及COD浓度,微纳米加气灌溉使秸秆还田后的田面水的TN、TP和COD浓度峰值分别减少10.65%、16.67%和15.69%,使泡田期内田面水TN、TP和COD平均浓度分别减少10.97%、5.88%和5.73%。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后会导致水稻泡田期田面水、各层土壤溶液以及渗漏水的TN、TP及COD浓度升高,秸秆还田后采用微纳米加气灌溉可以降低稻田水体中TN、TP及COD浓度。试验可以实现减轻秸秆还田导致的稻田水质污染的目的,同时可为控制稻田污染物扩散以及减少氮磷流失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秸秆还田 泡田期 加气灌溉 COD 水质 土壤溶液 渗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水系统各单元功能协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新策略
7
作者 罗华溢 金泽凡 +2 位作者 唐次来 孙朋飞 吴永红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综述稻田水系统各单元功能及协同作用,为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参考。稻田兼具农产品供应与污染净化功能;沟渠可排水、灌溉、减轻洪水风险,还能消纳污染;水塘具有蓄水、灌溉、养殖、净化水质等作用。各单元协同可实现源头减排、过程削减、... 综述稻田水系统各单元功能及协同作用,为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参考。稻田兼具农产品供应与污染净化功能;沟渠可排水、灌溉、减轻洪水风险,还能消纳污染;水塘具有蓄水、灌溉、养殖、净化水质等作用。各单元协同可实现源头减排、过程削减、末端治理。通过联合调控,稻田水系统能有效吸纳污染物,净化尾水回用,周丛生物在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应深入研究系统对氮磷的吸收容量、优化植物配置与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基质和植物、建立野外监测系统,以提升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水系统 沟塘湿地 面源污染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共作模式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有效性控制研究
8
作者 余俊杰 刘洋 +4 位作者 罗文浩 赵婧 周丹丹 王霞 朱丽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6,共13页
近年来,新兴的稻渔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发展迅速,但长期过量饲料、化肥和农药的混施,不达标废水的灌溉等造成稻田共作系统中重金属的累积,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本研究系统综述了不同类型的稻田共作系统中土壤、水... 近年来,新兴的稻渔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发展迅速,但长期过量饲料、化肥和农药的混施,不达标废水的灌溉等造成稻田共作系统中重金属的累积,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本研究系统综述了不同类型的稻田共作系统中土壤、水体的有机质、pH、氧化还原电位(Eh)以及微生物活动等性质的变化,重点剖析了稻田单作系统与稻鸭、稻虾共作系统中重金属转化和累积的差异,尝试建立这些差异与其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间的关联。稻田共作模式有利于减轻重金属风险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1)饲料、鸭粪和虾壳能增加共作系统环境介质中的有机质含量,通过吸附、络合作用可将游离态重金属转化为结合态;2)鸭尿、虾壳和外加石灰可通过升高环境介质的pH,增加的OH^(-)与碱土金属易形成难溶沉淀物;3)田间养鸭可升高土壤的Eh,增强铁锰氧化物对可溶性重金属的吸附沉淀;4)鸭和虾的活动可改善土壤质地,降低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5)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提高,且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能够降低重金属的可利用度。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减量、代替化肥饲料的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策略,为稻渔共作农业模式的农艺管理、重金属监测和食品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共作农业 重金属 迁移 生物有效性 食物链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播方式对重庆地区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和生态位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黄乾龙 王楚桃 +6 位作者 何永歆 欧阳杰 朱子超 管玉圣 蒋刚 熊英 李贤勇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3-390,共8页
为高效绿色防除重庆地区直播稻田杂草,对淹水直播和湿润直播处理下稻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淹水直播和湿润直播稻田的杂草群落分别由16种(隶属于9科15属)和18种(隶属于10科17属)杂草组成,水蓼(Polygonum hydropip... 为高效绿色防除重庆地区直播稻田杂草,对淹水直播和湿润直播处理下稻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淹水直播和湿润直播稻田的杂草群落分别由16种(隶属于9科15属)和18种(隶属于10科17属)杂草组成,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和鬼针草(Bidens pilosa)为湿润直播下特有的杂草。淹水直播和湿润直播的重要杂草群落结构分别为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稗草(E.crus-galli)+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除稗草(E.crus-galli)外,两种直播方式下重要杂草的重要值均差异显著(P<0.05)。两种直播方式共有的14种重要或主要杂草中,淹水直播下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um)、稗草、异型莎草、陌上菜、看麦娘、笄石菖(Juncus prismatocarpus)、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共7种重要或主要杂草的生态位宽度较湿润直播下显著降低,且其种间(除笄石菖与双穗雀稗外)生态位叠加值或显著降低或持平。综上,淹水直播可抑制水蓼和鬼针草的萌发,从而改变稻田重要杂草的群落结构,而且可控制光头稗、稗草、异型莎草、陌上菜、看麦娘、笄石菖、双穗雀稗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方式 稻田杂草 群落组成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常向前 张舒 +5 位作者 刘冬碧 赵越 王佐乾 杨小林 夏颖 吕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5-301,共7页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三环唑、戊唑醇、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乙草胺及异丙甲草胺等25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结果表明,检出率最高的3种农药为当前常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87.21%),杀菌剂三环唑(91.86%)及戊唑醇(72.09%),其残留均值分别为0.0397、0.0734 mg/kg及0.0276 mg/kg;已经禁用的有机氯农药滴滴涕(o,p′-DDT、p,p′-DDT、p,p′-DDE、p,p′-DDD)仍能检出,检出率为36.05%~66.28%。3种模式田块中检出的滴滴涕主要来源于历史上滴滴涕的使用。杀虫剂吡蚜酮及杀菌剂三环唑在再生稻田的残留量均值显著高于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及一季中稻田;但其他农药在不同种植模式稻田中的残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江汉平原农药残留的治理及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中稻-油菜/小麦轮作 一季中稻 再生稻 稻田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川东南冬水田稻鱼共作系统下杂交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6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朱永川 熊洪 郭长春 蒋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921,共13页
【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 【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5年大田定位试验,供试杂交稻品种为蓉优1015和内6优103,耕作方式为免耕。设置N 0、45、90、135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作N_(0)、N_(45)、N_(90)、N_(135)。在水稻收获期,调查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0—20 cm土层土壤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和pH,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施氮量与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稻鱼共作系统下,年份、施氮量对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5年间,杂交稻产量与施氮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70^(**)~0.9720^(**)),与低氮量处理N_(45)相比,N_(90)和N_(135)处理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了6.37%~26.53%、9.11%~25.11%,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也显著增加。而N_(90)处理杂交稻产量与N_(135)处理相当或更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产量构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t=2.20*~9.17^(**))。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分别为0.8754和0.4987)和总贡献(分别为0.6364和0.3598)较大,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在N_(0)、N_(45)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在N_(90)、N_(135)处理下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杂交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提高磷素、钾素供给能力是稻鱼共作系统杂交稻高产的重要基础。【结论】川东南冬水田区稻鱼共作系统下,年施氮90 kg/hm^(2)可以提高杂交水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而维持甚至提高水稻产量。连续施用中、高量氮肥还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增加趋势;土壤pH值则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稻鱼共作 氮肥管理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混养对广西三江传统稻渔综合种养系统环境及其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12
作者 王淼 莫洁琳 +6 位作者 韦领英 莫航 杨世宇 衣萌萌 范梓健 张紫玥 卢迈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7,共7页
研究罗非鱼混养对广西三江传统稻渔综合种养系统环境的影响,可为科学推广稻田金边鲤-罗非鱼混养模式提供基础。2021年5-10月设置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研究不同密度混养对种养系统环境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其中试验组内进行罗非鱼和金边... 研究罗非鱼混养对广西三江传统稻渔综合种养系统环境的影响,可为科学推广稻田金边鲤-罗非鱼混养模式提供基础。2021年5-10月设置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研究不同密度混养对种养系统环境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其中试验组内进行罗非鱼和金边鲤的混养,对照组为鲤单养组。结果表明,金边鲤的生长未受到罗非鱼混养的影响;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水体中的主要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其次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蓝菌门(Cyanobacteria),主要功能为化能异养和有氧化能异养;底泥中的主要菌群为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其次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和蓝菌门,主要功能类群为甲烷生成和化能异养。罗非鱼高密度混养组稻田底泥中的总氮和硝酸盐氮含量有所下降,水体中Polynucleobacter等水质良好的指示物种相对丰度增加,罗非鱼混养对稻渔综合种养系统环境及其菌群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渔综合种养系统 罗非鱼 水体 底泥 菌群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萍共生对水稻磷素吸收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作者 郑慧芬 应朝阳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55-59,共5页
稻萍共生是我国传统的稻作方式,能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然而目前还鲜有研究关注稻萍共生对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稻萍共生处理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萍共生处理未... 稻萍共生是我国传统的稻作方式,能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然而目前还鲜有研究关注稻萍共生对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稻萍共生处理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萍共生处理未显著改变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有效磷含量,但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稻萍共生促进了水稻的磷吸收,显著增加了籽粒磷吸收量(P<0.05)和地上部总磷吸收量(P<0.05)。此外,稻萍共生还提高了水稻的磷肥回收利用率(P<0.05),说明稻萍共生处理能有效提高水稻磷肥利用效率,为水稻磷肥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参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田 稻萍共生 磷肥利用效率 磷肥回收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控制排水对高邮灌区河道洪水过程的影响
14
作者 肖洋 李晨韬 +1 位作者 郭相平 裴子玥 《江苏水利》 2024年第4期57-61,共5页
以高邮灌区为例,采用水文-水动力模型,研究稻田控制排水措施对河道洪峰流量、水位和洪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前通过控制灌溉适当降低田间水位可减轻稻田出流峰值,随着稻田控制水位的增加,稻田径流峰值逐渐降低。通过稻田控制排水,... 以高邮灌区为例,采用水文-水动力模型,研究稻田控制排水措施对河道洪峰流量、水位和洪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前通过控制灌溉适当降低田间水位可减轻稻田出流峰值,随着稻田控制水位的增加,稻田径流峰值逐渐降低。通过稻田控制排水,可降低田间出口峰值流量,改变灌区河道洪水过程,降低河道洪峰流量和水位,减轻灌区内部以及附近河道的防洪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控制排水 洪峰流量 河道水位 高邮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挂式水田宽幅卫星平地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福涛 伟利国 +3 位作者 赵博 苑严伟 周利明 董鑫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74,共8页
针对我国水田平整时窗短、平整作业精度要求高、缺乏高效水田平整作业机具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悬挂式水田宽幅卫星平地机。研发了悬挂式水田宽幅卫星平地机平地控制系统,应用北斗卫星RTK定位技术,将北斗卫星天线置于平地铲上方,可实现平... 针对我国水田平整时窗短、平整作业精度要求高、缺乏高效水田平整作业机具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悬挂式水田宽幅卫星平地机。研发了悬挂式水田宽幅卫星平地机平地控制系统,应用北斗卫星RTK定位技术,将北斗卫星天线置于平地铲上方,可实现平地铲高度的厘米级精准定位。开发的智能终端采用阈值-多项式插值算法将实时高程信息转换成点云图,可直接反映水田平整后地势情况,供二次平整作业参考。设计了液压控制系统和悬挂式挂载结构的双液压缸驱动平地机,平地机载荷能力强,高程调节过程更加稳定。进行了系统定位精度及控制输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悬挂式水田宽幅卫星平地机平地控制系统定位精度为䥺SymbolqB@1.0cm,控制部分输出稳定。为验证悬挂式水田宽幅卫星平地机的工作性能,对其进行了水田平整试验,并将田间采样高程数据进行了田块纵横单行数据拟合曲线对比分析及统计分析。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田面最大高差d从19.6cm平整至5.9cm,采样点标准差Sd从4.9cm平整至2.6cm,作业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水田平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平地机 北斗卫星定位 差分定位 悬挂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满足水稻氮素营养并减少土壤气态活性氮排放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茜虞 雷宝坤 +2 位作者 徐卓颖 续勇波 李孙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67,共16页
【目的】洱海流域是云南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屏障,为治理和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近年来推广了全面禁用化肥、推广有机肥的措施。研究该流域代表性有机肥资源(绿肥、牛粪、猪粪和鸡粪)全量替代化肥对水稻氮素利用及稻田气态活性氮排放的影响... 【目的】洱海流域是云南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屏障,为治理和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近年来推广了全面禁用化肥、推广有机肥的措施。研究该流域代表性有机肥资源(绿肥、牛粪、猪粪和鸡粪)全量替代化肥对水稻氮素利用及稻田气态活性氮排放的影响,从减排增效角度探讨粪肥、绿肥全量替代化肥的环境可行性。【方法】于2021—2022年在云南省大理市开展了两年两季水稻田间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绿肥(GM)、牛粪(CD)、猪粪(PM)、鸡粪(CM)全量替代化肥和单施等氮量化肥(CF)处理。从施肥后第1天起,按照检测方法要求的频率,采用田间原位密闭室间歇抽气-酸碱滴定法监测稻田氨挥发,同时测定田面水中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每次施肥后采用田间原位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监测稻田N_(2)O排放。水稻收获后测产,并分析水稻植株和籽粒氮素吸收量。【结果】综合两年数据来看,CM、GM和PM处理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回收利用率与CF处理无显著差异,说明绿肥、猪粪和鸡粪全量替代化肥均能保障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回收利用率。与CF相比,2021和2022年3个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处理分别降低稻田NH_(3)挥发速率65.15%~85.61%和91.51%~96.25%,减少稻田NH_(3)累积挥发量89.81%~96.04%和97.19%~98.72%,降低NH_(3)挥发损失率89.81%~96.04%和97.15%~98.79%。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处理稻田N_(2)O累积排放量较CF处理减少了56.21%~72.39%(P<0.05)。【结论】绿肥、猪粪和鸡粪全量替代化肥能在保障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回收利用率的同时,显著减少稻田NH_(3)挥发和N_(2)O排放,是减排增效的环保型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肥 绿肥 气态活性氮 氮素利用率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SS-RTK水田平地机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廖龙祥 陈学海 杨光友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1-135,140,共6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GNSS-RTK的水田平地机,并根据水田平整作业要求,设计了水田平地机的机械结构、液压及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基于GNSS-RTK卫星定位技术,采用Cortex M3系列控制器及RT-Thread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完成了平地铲高程的高精度检测,... 设计了一种基于GNSS-RTK的水田平地机,并根据水田平整作业要求,设计了水田平地机的机械结构、液压及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基于GNSS-RTK卫星定位技术,采用Cortex M3系列控制器及RT-Thread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完成了平地铲高程的高精度检测,实现了平地铲高度的自动调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平地机机构设计合理,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平整精度满足要求。研究结果对水田平地机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地机 水田 GNSS-RTK RT-THRE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丘陵区水田改旱地后土壤磷的有效性及淋失风险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昌富 张璐 +2 位作者 陈波浪 文石林 蔡泽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0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改旱地后土壤有效磷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红壤区磷素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3种母质(石灰岩、第四纪红色黏土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及相邻的水田改旱地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全磷、有效磷... 【目的】研究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改旱地后土壤有效磷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红壤区磷素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3种母质(石灰岩、第四纪红色黏土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及相邻的水田改旱地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和无机磷组分(Al-P、Fe-P、Ca-P和O-P)的变化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随机森林分析,探究水田改旱地后土壤磷素有效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水田改为旱地后,石灰岩、砂页岩发育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0.48和17.60 mg/kg (P<0.05),但水溶性磷含量均低于磷素环境阈值;土壤磷活化系数分别提高了2.67和2.22个百分点;Al-P含量分别增加了46.07和51.28mg/kg;石灰岩发育的土壤Fe-P含量增加了62.11 mg/kg。相关分析表明,水田改旱地后,Fe-P、Al-P与磷活化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CA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Fe-P、Al-P是土壤磷素有效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湘南红壤丘陵区水田改为旱地后,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红壤磷素有效性未发生显著变化,石灰岩和砂页岩发育的土壤磷素有效性由于铁磷和铝磷在全磷中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升。3种母质发育的水田改旱地后,其水溶性磷含量均低于环境磷阈值,引发磷淋失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成土母质 水田改旱地 磷活化系数 无机磷组分 磷淋失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场耦合理论的稻谷储藏品质变化规律及预测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静怡 鲁玉杰 +2 位作者 苗世远 李思洁 张俊东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4,共8页
为了探讨稻谷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并建立品质变化的预测模型,在多场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自主设计的温湿度控制的模拟仓储存稻谷120 d,研究其不同储藏时间的水分含量、脂肪酸值以及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等品质指标的变化。根据模拟仓... 为了探讨稻谷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并建立品质变化的预测模型,在多场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自主设计的温湿度控制的模拟仓储存稻谷120 d,研究其不同储藏时间的水分含量、脂肪酸值以及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等品质指标的变化。根据模拟仓内温湿度耦合的规律与稻谷储藏品质的相关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稻谷储藏品质变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稻谷储藏期间,温湿度均出现了耦合的现象,在粮堆中形成了温湿气的强弱耦合区域,在储藏第60天时,模拟仓内上层粮堆呈现出“U”型高温高湿聚合区。60 d后停止对冷热壁的制冷和加热,温湿度的场强效应减弱,粮堆内没有无强弱耦合区的出现。温度和湿度的耦合作用对稻谷的水分含量的影响显著。稻谷储藏120 d时高温湿耦合区域稻谷的脂肪酸值为接近重度不宜存的状态。而低温湿耦合区域和中间区域稻谷的脂肪酸值差异不显著。温湿度是影响稻谷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的主要因素,温湿度过高导致其活力下降。在温湿度耦合效应下稻谷脂肪酸值(Y_(1))和过氧化氢酶活动度(Y_(2))与温湿度和稻谷水分相关关系的模型分别为:Y_(1)=-6.758+0.320 X_(1)-0.081 X_(2)-0.026 X_(3)+0.020 X_(4)+1.501 X 5,Y_(2)=119.952-0.901 X_(1)+0.313 X_(2)+0.061 X_(3)-0.044 X_(4)-4.088 X 5(X_(1):粮堆温度;X_(2):粮堆湿度;X_(3):粮堆深度;X_(4):储藏时间;X 5:水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场耦合 稻谷储藏品质 温度场 湿度场 品质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水田智能控灌系统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佟尚谕 黄操军 +3 位作者 高学文 袁鑫宇 李爱传 周正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120,共5页
为了提高大区块水田用水效率、增加水稻产能,建立了大区块水田智能控灌装备体系,并结合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设计了一种以STC15F2K60S2为主控芯片的水田智能控灌系统。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在系统内部设定的“经济用水灌溉”“浅湿晒灌溉... 为了提高大区块水田用水效率、增加水稻产能,建立了大区块水田智能控灌装备体系,并结合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设计了一种以STC15F2K60S2为主控芯片的水田智能控灌系统。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在系统内部设定的“经济用水灌溉”“浅湿晒灌溉”“稻渔共生灌溉”3种不同的智能控灌模式,并利用田间终端传感器采集水田内水温、水位、土壤含水率等参数,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上传至云数据库,供远程控制中心或用户智能终端软件调用。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农业科技园区的田间试验表明:智能控灌系统可以远程监测大区块水田实时情况,下位机之间的距离在2100m以内时数据传输稳定,可快速地对操作指令进行反应,最终达到节水控制灌溉提高经济效益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区块水田 智能控灌 农业物联网 远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