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1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美沂 刘漩 +1 位作者 张宗宾 樊庆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 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究时空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呈扩大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时序演变中周期波动较大,高质量维度时序演进与其他维度存在差异;空间分布呈现“一枝独秀”的断层式发展格局,两极分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及低碳转型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斯琴 田雪岐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4,41,共8页
为了探究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及城市低碳转型的现实路径、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对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低碳转型互促机制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宽带中国”试点城市这一准自然实验,以低... 为了探究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及城市低碳转型的现实路径、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对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低碳转型互促机制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宽带中国”试点城市这一准自然实验,以低碳转型程度为被解释变量,以数字经济的代理变量“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核心解释变量,把能源效率、产业结构、消费低碳转型水平作为表征新质生产力的中介变量,利用2011—2022年黄河流域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推进黄河流域城市低碳转型;2)数字经济的低碳转型效应在黄河流域具有城市等级与城市规模异质性,在中心城市其效应更显著,在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效应依次递增;3)新质生产力对数字经济低碳转型效应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供给侧能源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其显著助力黄河流域城市低碳转型的两条具体路径。提出了全面推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着力点、多措并举持续推进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 低碳转型 现实路径 双重差分模型 实证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缺水地区“四水四定”创新管理战略研究
3
作者 王浩 周祖昊 +8 位作者 褚俊英 王花兰 熊伟 周添红 左芸 张旭昇 马凯 马明月 邓全成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给甘肃省、黄河流域乃至北方缺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以甘肃省黄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给甘肃省、黄河流域乃至北方缺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以甘肃省黄河流域为北方缺水地区代表,分析了存在的主要水问题,以及面临的新形势和所处的战略地位,剖析了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新形势下甘肃省黄河流域“四水四定”创新管理的战略对策,包括开展顶层设计、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及推进开展试点建设等。北方缺水地区实施“四水四定”的核心在于要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优化生态、能源和粮食发展格局,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协调的人口、城市、灌溉和产业发展规模,提升水与“城-地-人-产”的适配性,从根本上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甘肃省 刚性约束 体制创新 管理机制 北方缺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思考
4
作者 李自明 刘斌 +2 位作者 景明 白军祖 卞艳丽 《中国水利》 2025年第1期54-59,共6页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全面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是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2014—2023年水资源公报数据,统计分析了黄河流域及流域各省(自治区)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趋势...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全面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是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2014—2023年水资源公报数据,统计分析了黄河流域及流域各省(自治区)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流域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量逐年上升,2023年达到23.14亿m3,在供水总量中占比6.10%。在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缺乏科学规划、统计口径不一致、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水质未满足使用要求、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建议从建立健全非常规水源利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建立非常规水源利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非常规水源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强化流域治理管理等多方面施策,协同促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为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非常规水源 利用现状 问题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碳排放脱钩与能源安全关系研究
5
作者 高建刚 徐凯 +1 位作者 刘津澔 何丽娜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7,共5页
为了给全面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等提供参考,以2005—2022年为研究期,构建能源安全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份能源安全水平,采用Tapio模型测度黄河流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状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碳排放... 为了给全面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等提供参考,以2005—2022年为研究期,构建能源安全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份能源安全水平,采用Tapio模型测度黄河流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状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碳排放脱钩与能源安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省份能源安全水平在研究期均呈上升趋势,但研究期末能源安全压力依然较大且省份间差别较大,能源安全形势整体上不容乐观;2)黄河流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状态在研究期向好发展,多数省份曾呈现强脱钩状态,但脱钩状态不稳定即难以保持最佳状态;3)能源安全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流域碳排放脱钩具有促进效应,这种促进效应在2012年以后更加显著。提出了系统化提高黄河流域能源安全水平、加快“碳达峰”进程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安全 碳排放脱钩 Tapio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 实证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6
作者 王慧 刘荣军 包乌兰托亚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空间自相关性,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诊断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研究期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明显,黄河下游地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远较上、中游地区的高,上游地区的最低,各省(区)间差异较大且差异呈增大趋势;2)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低-低、高-高集聚且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空间集聚模式在研究期较稳定;3)科技创新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各驱动因素两两交互的影响力明显较单因素的大,即数字农业发展应发挥各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与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建议:1)加强区域间协同合作,确保黄河流域数字农业的均衡发展;2)流域内各地区依据资源禀赋、数字农业发展基础等,巩固优势、补齐短板,探索适合当地的发展新模式;3)加大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农业 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视角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7
作者 宁朝山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22,共8页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实证考察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在时空分布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珠江流域处于居中水平,黄河流域处于最低水平;2)在区域差异上,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内部差异最小,珠江流域内部差异最大,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间差异最大,流域间差异是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在动态演进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流域内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尤其是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均衡化发展趋势更为明显,珠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非均衡问题较为突出,黄河流域非均衡发展问题虽然呈现减弱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更为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的实践探索和展望
8
作者 祖雷鸣 《水利发展研究》 2025年第2期1-5,20,共6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流域治理管理“主力军”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流域治理管理“主力军”作用,推进流域规划体系加快完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跃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河湖面貌发生全局性改善,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面对洪水风险这个最大威胁、水资源短缺这个最大矛盾、生态脆弱这个最大问题等挑战,需要持续完善流域水沙调控和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加强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抓好黄河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有力水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旱灾害防御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水生态保护治理 水安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黄河流域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薄立明 赵浪 +2 位作者 尹力 张翔 魏伟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目的]科学认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促进水资源用途管制客体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系统的融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最优地理探测器等量化模型分析黄河流域... [目的]科学认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促进水资源用途管制客体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系统的融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最优地理探测器等量化模型分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的区域差异,剖析了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路径并揭示其内在影响因素。[结果](1)黄河流域水生态空间规模为2.76万km^(2),仅占流域国土总面积的2.28%,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规模占比为22∶2∶3,研究期内规模性扩张了4 989.90 km^(2),上游地区增长规模最大,下游地区增长幅度最剧烈。(2)上游地区水生态空间主要与其他生态空间发生交叉转换,引起水生态空间大规模扩张,其次是与农业空间交互转换造成水生态空间小规模流失;中游地区水生态空间主要与农业空间发生交叉转换,其次是其他生态空间,引起水生态空间小规模扩张;下游地区农业空间向水生态空间的转换引起水生态空间大规模扩张的同时水生态空间也规模性转换为城镇空间。(3)上游地区水生态空间规模性扩张核心影响因素是水资源“液态化”的水文循环过程,流失则是主要由第一、三产业发展诉求驱动;中游地区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整体表现为政府财政所主导的适配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调配过程;下游地区则是水生态空间伴随城镇化进程在农业地区和城镇地区的转移。[结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路径和影响因素差异显著,需要根据各区域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发展定位,建立起共同治理、协同发展的流域协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 用途管制 时空格局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未来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的气候变化响应
10
作者 谢灵枫 杨肖丽 +2 位作者 吴凡 叶周兵 罗定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24,共9页
为研究未来时期黄河流域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中干旱特征的变化,基于可变下渗容量模型模拟了黄河流域历史时期(1961—2014年)与未来时期(2015—2100年)的水文过程,给出了基于干旱事件匹配的干旱强度传播指数与干旱历时传播指数,预估... 为研究未来时期黄河流域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中干旱特征的变化,基于可变下渗容量模型模拟了黄河流域历史时期(1961—2014年)与未来时期(2015—2100年)的水文过程,给出了基于干旱事件匹配的干旱强度传播指数与干旱历时传播指数,预估了未来时期黄河流域干旱特征传播较历史时期的变化。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黄河流域干旱传播时间多有缩短;未来情景下气象干旱传播率与水文干旱敏感性较历史时期更高,气象干旱更容易向水文干旱传播;未来时期干旱强度传播的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干旱历时传播的强度将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水文干旱 干旱传播 VIC模型 干旱特征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污降碳视域下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的协同演化
11
作者 郑玉雯 薛伟贤 +1 位作者 程爱联 顾菁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共7页
协同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定量考察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其协同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减污降碳协同推进驱动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分别提升了1... 协同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定量考察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其协同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减污降碳协同推进驱动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分别提升了11.13%、17.64%和1.40%,经济系统绩效提升面临较大压力;党的十八大后,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提升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在兰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更为明显;驱动黄河流域城市群3E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由党的十八大前的环境绩效转变为党的十八大后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反映出党的十八大后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受环境与经济约束增强;黄河流域城市群3E绩效的协同效应均处在上行轨道上,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城市群 3E绩效 协同演化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三元协调研究
12
作者 阮连杰 李媛 任保平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发展状态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提供借鉴,从理论上探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三元耦合协调机理并构建理论框... 为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发展状态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提供借鉴,从理论上探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三元耦合协调机理并构建理论框架,以黄河流域77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2012—2020年为研究期实证检验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及生态保护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全局莫兰指数与Dagum基尼系数法深入探究其耦合协调的时空联系。结果表明:1)2012—2020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指数、绿色技术创新指数与生态保护指数均呈现稳步增大趋势。其中生态保护指数在2012—2019年呈现出小幅度的波动性稳定态势,但在研究期末即2020年大幅提升。2)黄河流域的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稳步上升。通过空间演变格局分析可知,在研究期内各市均已摆脱严重失调等级,协调等级的市也在研究期内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中西安、郑州与济南三市跻身初级协调等级。3)从耦合协调的时空联系来看,一方面黄河流域各市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聚集效应,另一方面耦合协调度的总体Dagum基尼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流域总体差异在逐步缩小,但下游地区与中上游地区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差异在逐渐扩大。根据差异贡献率可知,耦合协调的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发展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技术创新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梯水价框架下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用水权交易策略研究
13
作者 王延荣 任苏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0,94,共8页
为了解决黄河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矛盾突出问题,缓解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构建了城市居民用水权交易博弈模型,分类分析了缺水居民在用水权交易中的策略选择,探究了余水居民策略选择的稳定性以及策略改变的速度,... 为了解决黄河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矛盾突出问题,缓解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构建了城市居民用水权交易博弈模型,分类分析了缺水居民在用水权交易中的策略选择,探究了余水居民策略选择的稳定性以及策略改变的速度,最后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1)余水居民A与缺水居民B_(1)、缺水居民B_(2)均可达成用水权交易。2)随着时间衰减因子的增加,余水居民A和缺水居民B_(1)的策略变化速度先减小后增大。3)缺水居民B_(2)的策略选择与余水居民A和缺水居民B_(1)有关。制定合理的用水权交易机制有助于激励居民节约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权交易 阶梯水价 演化博弈 城市居民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演化规律研究
14
作者 赵丹宁 薛晔 冯梅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1,66,共8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生态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关系及其演化规律,在生态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演化理论分析基础上,按照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3个维度构建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经济规模、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持续性4个维... 为探究黄河流域生态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关系及其演化规律,在生态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演化理论分析基础上,按照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3个维度构建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经济规模、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持续性4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2—2022年为研究期、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测算单元,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各省(区)逐年生态韧性、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运用哈肯模型测算各省(区)逐年生态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水平。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生态韧性在研究期高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在2012—2019年稳步上升、在2020—2022年出现小幅波动;2)黄河流域生态韧性-经济高质量发展复合系统尚处于低级有序阶段,在二者协同演化过程中,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为序参量、主导协同发展演化的路径与方向并对生态韧性产生协同提升效应,而生态韧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微弱抑制作用;3)黄河流域生态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水平在研究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各省(区)协同水平在2018年以前差异较大、2018年以后差异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经济高质量发展 协同 哈肯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框架的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研究
15
作者 任捷 王子航 +1 位作者 梁学琴 王雅荣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8,共7页
以黄河流域的25个中心城市为样本,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黄河流域城市洪涝韧性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Jenks自然间断点法对城市洪涝韧性系统三维度指数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显示:1)2012-2020年黄河流... 以黄河流域的25个中心城市为样本,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黄河流域城市洪涝韧性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Jenks自然间断点法对城市洪涝韧性系统三维度指数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显示:1)2012-2020年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水平整体保持上升的趋势;2)从城市洪涝韧性系统的三维度来看,各城市系统的压力刺激性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状态敏感性指数波动起伏现象比较明显,适应性指数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城市洪涝韧性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不均匀分布,高洪涝韧性城市呈零星点状分布特征;4)城市洪涝韧性空间关联性主要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3种空间关联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R模型 中心城市 城市洪涝韧性 洪涝韧性评价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的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研究
16
作者 孙文悦 余文学 吴保林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7,共8页
基于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2010-2020年能源消费和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采用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指数,分析研究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并研究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变化及脱钩指数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 基于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2010-2020年能源消费和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采用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指数,分析研究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并研究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变化及脱钩指数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碳排放呈显著增加态势,增长率波动下降。总体来看,经济产出的提升是促使地区碳排放增加的最显著因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碳排放的最主要原因,但因结构难以改变而对碳排放增量的促进作用较小;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反映了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需求的共同作用,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显著因素;人口规模缩小对碳排放的增加起到轻微抑制作用。研究区脱钩状态呈现“负脱钩-正脱钩-负脱钩”变化。能源消费强度和经济产出的提高是阻碍地区脱钩的主导因素。值得关注的是,人口是地区能否实现脱钩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可持续产业,吸引人才、汇聚人口,实施矿区整治、加强环境规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富集区 碳排放 高质量发展 LMDI Tapio脱钩指数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马明娟 李强 +1 位作者 纪子健 宗鑫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6,共7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绿色金融是推动黄河流域绿色经济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基于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并实证检验... 黄河流域是我国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绿色金融是推动黄河流域绿色经济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基于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并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机制及其传导路径。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通过激励科技创新发挥了间接效应,显著增强了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含量和效果;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促进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生态环境污染治理 科技创新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黄河流域水沙动态及其归因分析
18
作者 王逸飞 武磊 +6 位作者 杨致远 高祖桥 申娜 李美静 张旭阳 刘源文 李常斌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9,共9页
以甘肃黄河流域中洮河、祖厉河和泾河流域3个支流典型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对典型流域的水沙过程进行模拟。采用双累积曲线划分水沙变化特征时段,通过对比分析各特征时段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3个典型流域水... 以甘肃黄河流域中洮河、祖厉河和泾河流域3个支流典型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对典型流域的水沙过程进行模拟。采用双累积曲线划分水沙变化特征时段,通过对比分析各特征时段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3个典型流域水沙过程影响的贡献分离。结果表明:SWAT模型对3个典型流域水沙模拟精度较好,不同典型流域径流深和输沙模数空间分异显著,洮河流域水多沙少,祖厉河和泾河流域水少沙多;3个典型流域降水-径流和径流-泥沙双累积曲线的斜率存在明显变化,以斜率表征的径流系数和输沙量均呈减小趋势;1980—2020年,3个典型流域水沙俱减,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各特征时段水沙变化的贡献存在差异,前期气候因素影响显著,后期下垫面因素贡献有所提升;人类活动参与改造的下垫面因素是甘肃黄河流域水沙俱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动态 SWAT模型 双累积曲线 气候因素 下垫面因素 甘肃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及虚拟水流动研究
19
作者 资添添 刘静 宣柯炀 《灌溉排水学报》 2025年第2期19-26,共8页
【目的】量化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及虚拟水流动模式。【方法】构建SWAT模型,以子流域为研究尺度,量化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基于社会公平原则和引力法对虚拟水流动格局进行研究。【结果】2020年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高达769.09亿m^(3),绿水... 【目的】量化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及虚拟水流动模式。【方法】构建SWAT模型,以子流域为研究尺度,量化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基于社会公平原则和引力法对虚拟水流动格局进行研究。【结果】2020年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高达769.09亿m^(3),绿水足迹占69.7%,中游地区作物水足迹显著大于上、下游地区,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集中在5—8月;作物生产水足迹为0.72 m^(3)/kg,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作物生产蓝水足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作物虚拟水流动总量为191.49亿m^(3),绿水流动总量大于蓝水流动总量,作物虚拟水输出区主要集中在流域北部,输入区主要分布于流域南部。【结论】未来需优化绿水调控与重点区域监管,合理分配灌溉用水、调整种植结构、采用节水技术实施虚拟水流动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流动 SWAT模型 黄河流域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特色乡村空间格局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20
作者 吴佳倚 储建国 展婧馨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5,共11页
[目的]精准刻画黄河流域特色乡村资源空间格局,揭示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特色乡村集群化开发和协同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民族村寨、旅游重点村、历史文化名村和森林乡村5类国家级乡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 [目的]精准刻画黄河流域特色乡村资源空间格局,揭示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特色乡村集群化开发和协同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民族村寨、旅游重点村、历史文化名村和森林乡村5类国家级乡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特色乡村的空间分布方向、密度、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黄河流域特色乡村嵌套交错,整体呈“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格局。(2)各类特色乡村空间异质性显著。传统村落高密度分布区表现为“一核多点”式空间特征,即以晋为“核”,“多点”分别为豫、鲁、青、晋陕交界等地;森林乡村呈“带状”集聚在豫鲁全境、陕南、晋西一带;民族村寨主要分布在青、宁、蒙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乡村旅游重点村高密度区呈多核心状,散布在黄河流域的中东部;历史文化名村主要簇拥在晋中和晋南地区。(3)不同类型特色乡村的主控因子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黄河流域特色乡村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是基础因素,人口、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乡村 空间格局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