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帝内经》“通天”论与中医天人整体哲学解构
1
作者 刘立安 孙永章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5-28,共4页
以《黄帝内经》“通天”相关论述为指引,结合多学科互鉴,考察了中医药乃至中华文明中的天人整体哲学,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层次与路径,并综合多学科知识,呈现了三者相应的内涵解读视角。继而参合所考析之天人... 以《黄帝内经》“通天”相关论述为指引,结合多学科互鉴,考察了中医药乃至中华文明中的天人整体哲学,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层次与路径,并综合多学科知识,呈现了三者相应的内涵解读视角。继而参合所考析之天人整体哲学层次,进行了《黄帝内经》“通天”理论及与之相应的实践要素解构,提要式解诂了“形体之柔”“精神之抟”“形神若一”,并简要探讨了中医运动观、养心观、清静观等养生与技艺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天 整体观念 中医哲学与经典理论 抟精神 《黄帝内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眩晕证治探讨 被引量:22
2
作者 田永衍 胡蓉 赵小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9-111,176,共4页
认为《黄帝内经》中引起眩晕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感受外邪、运气变化、脏腑内伤、经脉之气运行失常等四类,在经脉主要与足太阳、足厥阴、足少阳有关,在脏腑主要与脑、肝有关。《黄帝内经》对眩晕病证的治疗以针刺为主,偶有药物治疗,总的治... 认为《黄帝内经》中引起眩晕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感受外邪、运气变化、脏腑内伤、经脉之气运行失常等四类,在经脉主要与足太阳、足厥阴、足少阳有关,在脏腑主要与脑、肝有关。《黄帝内经》对眩晕病证的治疗以针刺为主,偶有药物治疗,总的治疗原则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眩晕 证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伤寒论》形成渊源探究伤寒其貌 被引量:5
3
作者 郑玉娇 赵林华 +2 位作者 李青伟 逄冰 仝小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69-71,共3页
张仲景继先人之绝学而创《伤寒论》,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后世医家对书中原文的发挥及经方的应用范围扩大,伤寒病之原貌已不得而知。《黄帝内经》、《难经》以及《阴阳大论》作为张仲景撰书的理论基石... 张仲景继先人之绝学而创《伤寒论》,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后世医家对书中原文的发挥及经方的应用范围扩大,伤寒病之原貌已不得而知。《黄帝内经》、《难经》以及《阴阳大论》作为张仲景撰书的理论基石,其中多处渗透了《伤寒论》学术思想,并奠定了伤寒传变理论及六经分类方法的创立。研究三本经典古籍中有关伤寒的内容,探寻《伤寒论》形成之渊源,对于探究伤寒其貌具有重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黄帝内经 难经 阴阳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被引量:11
4
作者 方迪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3期587-588,共2页
《内经》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最鲜明特点之一,本文就脏腑生理、病理的整体联系以及五脏与自然界的整体性,阐述了《内经》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思想。
关键词 内经 五脏 中心 整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帝内经》中的系统生物学思想及其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明芬 安冬青 郑静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17-1519,共3页
研究发现《黄帝内经》时代的医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社会长期观察后,形成了系统生物学雏形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且还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的统一的大整体系统观,并以此指导养生,预防,诊断及治疗。文章旨在探源《... 研究发现《黄帝内经》时代的医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社会长期观察后,形成了系统生物学雏形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且还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的统一的大整体系统观,并以此指导养生,预防,诊断及治疗。文章旨在探源《黄帝内经》中质朴的系统生物学思想,挖掘其中医理论精髓,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即把《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人与社会相应的大系统观,结合基于现代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思想相结合进行研究,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心理、情绪变化对细胞、组织、蛋白质、基因、代谢、免疫等的影响,从而更加了解人类进化、生老病死的规律。对疾病的预测、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做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系统生物学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今本《黄帝内经》成编于东汉的一条佐证 被引量:2
6
作者 傅海燕 李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期15-17,共3页
十八卷本《黄帝内经》的成编下限是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此书当毁于西汉末年的战火。公元121年成书的《说文解字》中不见《黄帝内经》之名,或《素问》、《九卷》之名,也不见"黄帝说"或"岐伯说"或其他医家之说... 十八卷本《黄帝内经》的成编下限是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此书当毁于西汉末年的战火。公元121年成书的《说文解字》中不见《黄帝内经》之名,或《素问》、《九卷》之名,也不见"黄帝说"或"岐伯说"或其他医家之说。《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医学用语,《说文解字》没有收录,有些医学用语的释义两书也不相同或不尽相同。约成书于建安八九年前后(204—205)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出现了《素问》、《九卷》之名,当是《素问》、《九卷》成编年代的下限。初步认定今本《黄帝内经》成编于《说文解字》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的东汉末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 东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范畴、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磊 王梓楠 +1 位作者 郭薇薇 苏颖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10期72-75,共4页
《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是对《黄帝内经》研究史以及《黄帝内经》的思想、学说以及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的研究”。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同,《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目前,对历朝历代的《黄帝内经》研究,应该从... 《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是对《黄帝内经》研究史以及《黄帝内经》的思想、学说以及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的研究”。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同,《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目前,对历朝历代的《黄帝内经》研究,应该从历史的和理论的视角,按照学术史研究的内在理路进行梳理,对《黄帝内经》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当下中医学学术发展进展中的启示与借鉴。通过跨学科的视角,与知识史、观念史、社会史等进行交叉研究,整体地而不是局部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呈现《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学术史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医经典探求基础理论研究的方向 被引量:3
8
作者 黎敬波 马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4年第6期5-9,共5页
如何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开拓有中国文化和科学思想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新局面,是目前中医基础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如中医的临床治疗范围是否已不能拓展,甚或越来越狭窄了;中医在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优势和作用是否只是光... 如何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开拓有中国文化和科学思想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新局面,是目前中医基础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如中医的临床治疗范围是否已不能拓展,甚或越来越狭窄了;中医在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优势和作用是否只是光环,甚或已经逐渐丧失,或只是浮在暗流上面的泡沫;中医是否能在国外发展,是否必须用西方科学思想来改装它,才是走向科学的唯一出路等。这些问题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挑战。因此,如何从中医经典出发,冷静思考,制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规划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应高度重视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狭窄 临床治疗 现代医学 中医学 研究 作用 优势 出路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 被引量:7
9
作者 刘虹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50,56,共3页
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 ,同时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哲学之宗” :其对医学普遍问题的研究、对医学整体思维观念的创立、对临床思维一般方法的阐述和对医学人文品格的揭示 ,都是中国医学思想史和医学哲学思想史上的... 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 ,同时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哲学之宗” :其对医学普遍问题的研究、对医学整体思维观念的创立、对临床思维一般方法的阐述和对医学人文品格的揭示 ,都是中国医学思想史和医学哲学思想史上的开山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医学哲学 医学思想史 医学哲学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之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步瑞兰 王振国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5-66,共2页
从水崇拜与太一生水入手,探讨了水生万物与肾藏精、主生殖的关系,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与《内经》八风九针的关系,盖天说与《内经》之海的关系,水为道与精气学说理论的关系,阐述了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重大影响,以及对中医继... 从水崇拜与太一生水入手,探讨了水生万物与肾藏精、主生殖的关系,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与《内经》八风九针的关系,盖天说与《内经》之海的关系,水为道与精气学说理论的关系,阐述了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重大影响,以及对中医继承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一 黄帝内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中“阴虚”内涵探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卢红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6期120-123,共4页
鉴于目前针对不同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虚"的内涵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为明确"阴虚"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阴虚"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研究发现,"阴虚"一... 鉴于目前针对不同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虚"的内涵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为明确"阴虚"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阴虚"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研究发现,"阴虚"一词在《内经》中共出现11处,其涵义有5种,分别为中土受伤,形气衰少;尺脉不足;五脏精亏;肾虚;阴经气虚。本文就正确理解"阴虚"内涵与外延,界定"阴虚"概念,为中医理论的正确运用和继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阴虚 概念 《内经》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六水法》新证 被引量:6
12
作者 韩吉绍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7-522,共16页
今《道藏》本《三十六水法》经两次增补而成。在古本基础上第一次增补时间在葛洪之后至《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出世(公元634—659年)以前,形成今本前半部分内容。第二次增补在唐宋时期,其内容即今本后半部分7种水。从水法制备所用容器、... 今《道藏》本《三十六水法》经两次增补而成。在古本基础上第一次增补时间在葛洪之后至《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出世(公元634—659年)以前,形成今本前半部分内容。第二次增补在唐宋时期,其内容即今本后半部分7种水。从水法制备所用容器、程序繁简程度、成水所需时间等角度,对第一次增补的15种水方一一考证,揭示出了《三十六水法》古本真貌。通过古本《三十六水法》与《抱朴子.内篇》以及《五十二病方》的比较,证明古本《三十六水法》为西汉古籍。经进一步分析认为,水法最初用于饮服成仙,用于炼丹是其后来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六水法》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 服食 炼丹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人道”思想探微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振良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第6期143-145,共3页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具有丰富的"人道"思想。它以形神兼备的观点看待人,并以此作为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黄帝内经》既使医学脱离了神秘力量的干预,又弘扬了医学的神圣性,赋予人类健康至高无上的地...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具有丰富的"人道"思想。它以形神兼备的观点看待人,并以此作为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黄帝内经》既使医学脱离了神秘力量的干预,又弘扬了医学的神圣性,赋予人类健康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规定了医学从业者在医疗技术、医疗品德以及职业中的规范,认为医师应精研经典,具备仁爱之心。还对患者在医疗中的地位进行了论述,成为后世医学人道主义奠基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人道 形神观 医德 医学人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初医经《黄帝内经太素》的历史语境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129,共8页
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在《内经》传递的谱系中位置重要。杨上善撰注《太素》时在李贤府中,但此书无论在李贤府中的文化工程中,还是在官方医学的知识传递中,都并非处在核心的位置,而且在其初撰成时,显然缺乏足够的环境去赢得同时代... 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在《内经》传递的谱系中位置重要。杨上善撰注《太素》时在李贤府中,但此书无论在李贤府中的文化工程中,还是在官方医学的知识传递中,都并非处在核心的位置,而且在其初撰成时,显然缺乏足够的环境去赢得同时代的读者。但这部著作和杨上善的经历,却也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即如何在写本时代的文本流动性和多样性之下理解经典权威的造成;以及在边缘的经典整理者,如何面对不同知识权力和思想资源做出选择,进而展示出经典权威在历史语境中被塑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初期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医经 历史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五星”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葆华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3期217-223,共7页
《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论著之一,其中有关"天人合一",及其有关时间医学方面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极大。然而其中有关一些论及"五星"的文字,由于历史的原因,历代都作了各种各样的错误的解释... 《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论著之一,其中有关"天人合一",及其有关时间医学方面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极大。然而其中有关一些论及"五星"的文字,由于历史的原因,历代都作了各种各样的错误的解释和注诠。本文认为,《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中关于"五星"的论述,是古代天文学中关于五大行星的观察与论述,是中国历史上这方面最早的论述之一,其观测的详尽和正确,以及关于天体对人体影响的独到看法,在中医理论及科技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史 中医学 黄帝内经 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理论与甲亢证治辨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旭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11期2063-2064,共2页
《内经》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全面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被历代医家尊 之为“医家之宗”。书中诸多理论对甲亢的认识和诊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仅对气火理论、任督冲脉理论 与甲亢的关系加以阐述。
关键词 内经 甲亢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崔中赏 刘爱峰 +3 位作者 李远栋 巩树伟 何建浩 涂智恒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77-80,共4页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本书的问世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内经》中有关骨伤科疾病的内容散见于《灵枢》和《素问》的诸多篇章...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本书的问世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内经》中有关骨伤科疾病的内容散见于《灵枢》和《素问》的诸多篇章,其中对膝关节疾病作了大量论述,特别是对膝痹、膝痛、骨痹等膝关节疾病的论断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作为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提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气血理论、筋骨并重等,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创新,这些理论日渐丰富。目前,上述理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也不断得到肯定。该文主要是探究《内经》中有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诸方面的论述,并从骨伤科角度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临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痹 筋骨并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吴纯瑜 王银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4,共4页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必读的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是其英译的重点和难点。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尝试探究《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期为中医典籍的翻译...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必读的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是其英译的重点和难点。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尝试探究《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期为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文化负载词 生态翻译学 中医典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黄帝内经》痹证理论探讨硬皮病的病机与治疗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瑞洁 姜文琦 +2 位作者 张润田 段行武 陈曦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硬皮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定义、分类、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阐述,为痹证类疾病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论证硬皮病所属的痹证范畴可囊括《黄帝内经》中各类五体痹、五脏痹等,以《黄帝内经》痹证理论为指... 硬皮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定义、分类、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阐述,为痹证类疾病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论证硬皮病所属的痹证范畴可囊括《黄帝内经》中各类五体痹、五脏痹等,以《黄帝内经》痹证理论为指导,结合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和现代病理机制,从邪、虚、瘀和疾病传变等角度,探讨硬皮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硬皮病 痹证 皮痹 五体痹 五脏痹 中医药 治未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捷基于《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康复指导
20
作者 代春燕 郑雪冰 +1 位作者 袁媛 韩捷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51-54,共4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暂不明确的难治型炎症性肠病,常见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如何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维持缓解、防止复发是本病的临床治疗重点之一。《黄帝内经》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天人合一”的...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暂不明确的难治型炎症性肠病,常见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如何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维持缓解、防止复发是本病的临床治疗重点之一。《黄帝内经》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天人合一”的养生观蕴含着丰富的康复治疗理念。韩捷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将《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康复指导思想相结合。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治过程中“治”“养”并重,以《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形神共养”的养生观为指导,以辨证施治、四诊合参为手段,以患者的日常饮食、运动、情志为主要切入点,提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精神内守”等康复理念,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人体质进行调养,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减低临床复发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康复提供系统性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养生 溃疡性结肠炎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