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人口格局下教育评价改革:面向教育强国的价值重塑与技术赋能 被引量:3
1
作者 邓磊 代少东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2,共10页
受管理主义思潮影响,教育评价出现了“效率崇拜”现象。伴随着老龄少子化成为人口新格局,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需从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教育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愈发突显。《教育强国建设规... 受管理主义思潮影响,教育评价出现了“效率崇拜”现象。伴随着老龄少子化成为人口新格局,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需从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教育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愈发突显。《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要任务,新时代的教育评价改革须紧紧锚定强国建设目标,通过系统性改革彰显教育评价的基本属性,在科学理念的牵引下发挥教育评价的核心作用,坚持价值守正和路径创新相结合,以本体论思维守护教育评价的人文价值,以认识论思维提升教育的社会价值,以方法论思维创新教育的技术路径。技术赋能的教育评价改革,必须系统性地调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通过数智赋能的全息评价,构建引导与监测双向驱动的教育评价新形态;借助人机协同的个性评价,供给技术驱动下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的新动能;利用数字伦理的规范评价,打造风险防控与算法治理并重的评价新准则,从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夯实教育强国底座,构建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强国建设 人口新格局 效率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法伦理起源新探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嘉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1,I0002,I0003,共14页
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是宗法伦理的源头。在伦理维度上,殷代祭祀先公、选祭与周祭先王的宗教性活动,强化了族长(商王)的权威,凝聚了宗族共同体。西周初期,祖先崇拜发展为作为理性制度设计的宗法制,并且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而形成了宗法... 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是宗法伦理的源头。在伦理维度上,殷代祭祀先公、选祭与周祭先王的宗教性活动,强化了族长(商王)的权威,凝聚了宗族共同体。西周初期,祖先崇拜发展为作为理性制度设计的宗法制,并且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而形成了宗法分封制,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伦理原则随之确立,孝、友成为核心伦理规范。春秋时期,孔子继承了孝友观念,构建了以孝悌为基础规范的儒家伦理。其后,儒家学派提出了五伦、三纲、六纪等观念,宗法伦理成为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宗法伦理与君主专制政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另一方面,宗法伦理在儒家仁爱思想的强烈影响下,以血缘伦理为道德进阶的基础,超越了血缘之爱,不断追求“亲亲、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天地一体之仁”的道德理想。这也是儒家伦理宝贵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伦理 祖先崇拜 孝友 宗法分封制 仁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门头“太阳人”石刻反映的天、人观念新释
3
作者 杨阳 杨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2,共8页
东门头遗址的一件“太阳人”石刻上刻画了日、星、人的形象,反映了三峡先民的高超刻技和审美意识,这是早期天、人崇拜观念的体现。石刻上的天体无疑象征着天上神灵,史前民众认为太阳是庇护农业之神,并与农业文明直接关联,具有祈祷丰收... 东门头遗址的一件“太阳人”石刻上刻画了日、星、人的形象,反映了三峡先民的高超刻技和审美意识,这是早期天、人崇拜观念的体现。石刻上的天体无疑象征着天上神灵,史前民众认为太阳是庇护农业之神,并与农业文明直接关联,具有祈祷丰收的用意;而星辰对于古人也有特殊精神涵义,先民幻想着天上群星关联着现世的人和事,故而由此亦产生星神崇拜。石刻上“太阳人”则立于中央,其头顶太阳、腰环星辰,进一步彰显了先民对天文星体的认识以及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用意,还表露了对部落首领、祖先神灵的敬仰乃至部族生育繁衍的渴望。再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及后世遗物的形象比较,“太阳人”石刻不排除是对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最早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人”石刻 天体认识 祖先崇拜 伏羲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族群视野中的英雄“格萨尔”诞生神话与图腾生育信仰探究
4
作者 周毛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格萨尔》作为多民族共享的英雄史诗,在中国青藏高原上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普米族、纳西族、白族、羌族等民族,以及在拉达克、锡金、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巴蒂斯坦、吉尔吉特等国家与民族中广泛流传。由于传播过程中的本土... 《格萨尔》作为多民族共享的英雄史诗,在中国青藏高原上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普米族、纳西族、白族、羌族等民族,以及在拉达克、锡金、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巴蒂斯坦、吉尔吉特等国家与民族中广泛流传。由于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其诞生神话形态各异。文章通过比较跨族群视野中的英雄“格萨尔”的诞生神话,发现这些神话与各族群所处的地理环境、生计方式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各族群记忆中的“格萨尔”诞生神话,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生命及生育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跨族群视野中的诞生神话包括自然生人、自然化生、吞物生人、神灵感生等多种类型,原始图腾崇拜特征浓厚。图腾物如大树、青蛙、雨水等既象征生命之源,又与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反映了先民对生态资源和种族延续的双重关注。通过赋予“神性”加以保护,同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此外,口头流传地区保留着自然物崇拜,而文本发达地区则出现自然物人格化和人神崇拜迹象,从中折射出《格萨尔》从口传到文本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 诞生神话 图腾崇拜 生育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数字崇拜到数字正义: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研究新范式 被引量:2
5
作者 焦晨东 黄巨臣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5,共7页
研究范式的更迭与转换推动了科学变革。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教育科研转型带来新的机遇。由此,教育研究范式的内涵意蕴得到拓展,转换动向发生变化。当前,在教育研究领域内,由数字依赖所型构的数字崇拜初级教育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的更迭与转换推动了科学变革。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教育科研转型带来新的机遇。由此,教育研究范式的内涵意蕴得到拓展,转换动向发生变化。当前,在教育研究领域内,由数字依赖所型构的数字崇拜初级教育研究范式存在不良后果与风险,由此引发了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数字正义高级教育研究范式的出场。从数字崇拜到数字正义,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遵循本体论追问、认识论深化、方法论调整和价值论提升的多重逻辑,分别指向教育研究的对象域、问题域、行动域和目标域。为克服数字崇拜,走向数字正义教育研究新范式,可在理解两种研究范式含义概念和演进逻辑的基础上,采取以树立正确数字意识促发思维转向、以直面问题解决需要牵动认知转变、以强化技术方法训练引领方法转型和以锚定人文价值导向实现价值转换的行动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崇拜 数字正义 人工智能 教育研究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及汉初关中地区杜主祠祀活动中的乐人与鼓舞乐——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有关“杜主乐”为中心
6
作者 刘琨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2,共7页
《汉书·郊祀志》所载秦“五杜主祠”实为秦代杜、雍两地杜主祠的总合,到了汉初,其在继承秦代神祇祠祭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基本保持了秦代杜主崇拜及其祠祭传统的原初面貌。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中有关简文... 《汉书·郊祀志》所载秦“五杜主祠”实为秦代杜、雍两地杜主祠的总合,到了汉初,其在继承秦代神祇祠祭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基本保持了秦代杜主崇拜及其祠祭传统的原初面貌。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中有关简文所反映的杜主祠乐人与大祝的隶属关系以及“五更”的践更要求,是原秦杜主祠祭祀制度和传统的反映。“杜主乐”的乐人包括鼓者、舞者和歌人,他们是祭祀活动的核心参与者,共同以歌、乐、舞的形式在通神娱神环节中进行仪式表演,确保祭祀仪式的有效性。论文考察秦及汉初杜主祠祀活动,以祠祀礼仪活动中的乐人为具体研究对象,考量“鼓舞乐”的综合表演形式,揭示古代乐人祠祀仪式表演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了解秦汉时期乐人在祠祀礼仪中的地位与社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礼乐 杜主祠祀仪式 乐人 鼓舞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冠服等级蠡测南薰殿旧藏宋帝坐像形制御容奉安场所及礼仪空间
7
作者 邹海萍 邱才桢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6,138,共9页
南薰殿旧藏宋帝坐像多为等身御容。本文从冠服制度出发,提炼南薰殿旧藏宋帝坐像冠服的等级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像主服饰、姿势以及御容画像与雕塑的关系,归纳宋帝坐像形制御容的三种图式,分别探讨不同图式御容所对应的奉安场所;最后,结合... 南薰殿旧藏宋帝坐像多为等身御容。本文从冠服制度出发,提炼南薰殿旧藏宋帝坐像冠服的等级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像主服饰、姿势以及御容画像与雕塑的关系,归纳宋帝坐像形制御容的三种图式,分别探讨不同图式御容所对应的奉安场所;最后,结合奉安场所的性质功能,讨论不同场所中神御图式的设计考量、礼仪空间及奉祀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薰殿宋帝坐像 冠服等级 祖宗祭祀 绘画与雕塑 御容图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音声本身——论嵇康对尚声传统的批判
8
作者 王晋卿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6,205,共13页
面对早期中国的尚声传统,嵇康深入音声内部重构了对音声的理解。在《声无哀乐论》等文本中,通过讨论音声之何所无与何所有,嵇康展示了回到音声本身的思想倾向。嵇康指出,音声之中有舒疾、躁静与是否和谐意义上的善恶,而不存在哀乐、功... 面对早期中国的尚声传统,嵇康深入音声内部重构了对音声的理解。在《声无哀乐论》等文本中,通过讨论音声之何所无与何所有,嵇康展示了回到音声本身的思想倾向。嵇康指出,音声之中有舒疾、躁静与是否和谐意义上的善恶,而不存在哀乐、功德、风俗、心志、形貌、吉凶、盛衰等内容,听者不能由音声而通达发声者。进而,嵇康批判了尚声传统下音声出于人心而表象人心的观念,并认为音声源于天地而感发人心,倾听者在音声所敞开的空间中呈现真实的自我。在此基础上,嵇康提出了作为理想音声的“至和之声”。“至和之声”出乎自然,能够发滞导情,涤荡世俗社会种种建制化束缚,进而引领出本真性的生存。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嵇康回归音声本身的努力是魏晋哲人批判尚声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嵇康细致入微的辨名析理工作,一种新的音声经验以及基于此的新的生命形态逐渐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音声 感发 尚声传统 本真性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幻象: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订置陷阱”
9
作者 韩雪童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8,共10页
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望推动教育实现个性化变革,但其在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风险。数智技术提供的“个性化订置”功能,通过聚类排斥离散的速写式画像、以轨道遮蔽旷野的针对性推送,在同质化评价标准的导引下,非但没有真... 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望推动教育实现个性化变革,但其在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风险。数智技术提供的“个性化订置”功能,通过聚类排斥离散的速写式画像、以轨道遮蔽旷野的针对性推送,在同质化评价标准的导引下,非但没有真正促成个性化发展,反而诱导学生将自主选择权让渡给机器,致使自身陷入差异弱化、空间窄化、同质强化和自由淡化的陷阱。个性化发展的实现需要教育、主体、技术三者的共同作用。为破除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个性化幻象”,首先需在技术崇拜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明晰“预设性的订置”和“生成性的定制”的差异,摆脱技术赋能的迷惑性谎言;其次通过技术矫正,重构生成取向的定制性功能,为个性化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再次重塑发展标准的多元化框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与发展的多样性,为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的发展途径;最后帮助学习者重拾发展主体的能动性权利,超越数据闭环、化潜能为特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教育 数智技术 技术赋能 技术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祖容像服饰地域比较及其神格建构
10
作者 邢乐 唐倩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0-127,共8页
封建社会服饰制度规范严谨,是维护等级序列、伦理秩序的有效工具,祖容像中的服饰却呈现出规制再现与逾制想象并存的现象。本文采用交叉图像学与设计学研究方法,系统比对齐鲁、江南、闽南地区186幅民间祖容像服饰艺术特征。研究表明:祖... 封建社会服饰制度规范严谨,是维护等级序列、伦理秩序的有效工具,祖容像中的服饰却呈现出规制再现与逾制想象并存的现象。本文采用交叉图像学与设计学研究方法,系统比对齐鲁、江南、闽南地区186幅民间祖容像服饰艺术特征。研究表明:祖容像服饰与人物坐姿、表情、使用空间、时序等共同完成了祖先神格化的塑造,但三地服饰在形制、色彩及纹样题材上各具特色,彰显出差异性的身份构成、世次组合、民间信仰及审美趋向,对于深入理解明代祖容像绘制的动机,以及国家礼制与民俗传统、儒家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祖容像 地域比较 服饰符号 民间信仰 崇拜图像 神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如何落地: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科学话语建构与礼俗社会转型
11
作者 姜溪海 赵普光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乡土祈神礼俗的现代改造过程往往被表述为“科学”与“迷信”的对撞,其在具体年代、地域、个人层面的演进方式与曲折历程常被遮蔽。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祈神礼俗书写及其变迁则生动地呈现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复杂现实语境。在鲁迅、王... 乡土祈神礼俗的现代改造过程往往被表述为“科学”与“迷信”的对撞,其在具体年代、地域、个人层面的演进方式与曲折历程常被遮蔽。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祈神礼俗书写及其变迁则生动地呈现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复杂现实语境。在鲁迅、王鲁彦、叶紫等代表作家的早期叙述中,知识分子与民众间的经验时差、国家现代性诉求与国家能力间的现实鸿沟注定了“理念先行”式“科学”启蒙与祈神礼俗改革的受挫。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展现出国家权力内卷、世界市场入侵、现代战争袭扰为乡土社会带来的超经验风险,导致了小农传统经验的崩溃与祈神礼俗作为传统实践路径的失效。4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祈神礼俗书写呈现出“天命”与“革命”缠斗的叙事模式,从对祈神礼俗的文化挪用,到以生产建设与阶级斗争为基础的实践路径重构,革命政权完成了对农民传统认知与实践方式的改造。现代乡土小说中祈神礼俗的转型过程,即是“科学”观念逐步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乡土小说 科学话语 祈神礼俗 中国式现代化 礼俗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典型宗族支派祭祖:明清徽州宗族支派祭祖活动研究——以祁门县善和程氏宗族圭山门《清程氏祭祀簿》为例
12
作者 卞利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5,共12页
明代中叶以降,祖先祭祀是聚族而居的徽州宗族暨支族门派在日常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祁门县善和程氏自唐末程仲繁迁徙开基以来,繁衍日盛,支分派别,形成了众多支派和门房,其中圭山门在祭祖活动中不祭本门始祖而仅祭程宗溥,以及妇女... 明代中叶以降,祖先祭祀是聚族而居的徽州宗族暨支族门派在日常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祁门县善和程氏自唐末程仲繁迁徙开基以来,繁衍日盛,支分派别,形成了众多支派和门房,其中圭山门在祭祖活动中不祭本门始祖而仅祭程宗溥,以及妇女广泛参与轮班司年等,呈现出迥异于徽州其他地区的非典型支派祭祖特征。尽管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但人口大量外迁、男性族人减少和程宗溥父子等祀产丰厚无疑是其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徽州 祁门县善和程氏宗族 圭山门支派 祭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化与质性交叉视域下美岱召壁画供养人服饰造型特征再研究
13
作者 郭晓芳 王一桐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44,共13页
内蒙古土默特美岱召壁画中遗存大量供养人像,但是目前为止对于其服饰造型研究较少且集中于描述性研究。本文基于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梳理美岱召壁画之《阿勒坦汗家族礼佛图》中男子和女子供养人服饰的总体数量及其占比,深入分... 内蒙古土默特美岱召壁画中遗存大量供养人像,但是目前为止对于其服饰造型研究较少且集中于描述性研究。本文基于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梳理美岱召壁画之《阿勒坦汗家族礼佛图》中男子和女子供养人服饰的总体数量及其占比,深入分析其服饰部件具体形制,包括发髻与帽饰、比甲、外袍、内袍及云肩等,并与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及其他北方民族服饰文化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美岱召壁画集中展现了明代蒙古民族的独特审美观念,并具有蒙古族本体文化与中原、藏传佛教及其他北方民族的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岱召壁画 《阿勒坦汗家族礼佛图》 量化与质性交叉性研究 蒙古族服饰 供养人服饰造型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官方祭祀的历史沿革与神圣性确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子平 马成俊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6,共8页
青海湖官方祭祀是特殊的文化事象,它根植于中华土壤,并从四海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官方重要的祭祀活动。明清期间,经国家的社会治理后青海湖的神圣性得以确立并开始近祭会盟;民国时期,青海湖官方祭祀不断革新,使其成为环湖地区的特色文化... 青海湖官方祭祀是特殊的文化事象,它根植于中华土壤,并从四海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官方重要的祭祀活动。明清期间,经国家的社会治理后青海湖的神圣性得以确立并开始近祭会盟;民国时期,青海湖官方祭祀不断革新,使其成为环湖地区的特色文化事象。梳理该文化事象历史,认为青海湖官方祭祀虽然是统治者维系统治权的工具,但在促进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地方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意志建构地方文化中的典型;对我们当下如何建设共建、共享的精神文化空间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官方祭祀 历史沿革 神圣性 文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时期图腾崇拜文化变迁与鸟禽类意象群的演化
15
作者 邵炳军 谷文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151,共8页
商周时期的诗人们将远古时代神鸟图腾物中的祖先神之象、物候之象、司马之象、礼仪之象、凶猛之象、阳刚之象、慈祥之象、怪鸟之象、益鸟之象等意象原型,逐渐转换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婚恋之象、贤者之象、政治生态环境之象、社会生活... 商周时期的诗人们将远古时代神鸟图腾物中的祖先神之象、物候之象、司马之象、礼仪之象、凶猛之象、阳刚之象、慈祥之象、怪鸟之象、益鸟之象等意象原型,逐渐转换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婚恋之象、贤者之象、政治生态环境之象、社会生活现象之象;同时,他们以“鸒”自由求食之象来象征太子宜臼被废嫡而失位,以捕“雉”之象来象征小人得志而君子罹祸。这些鸟禽类意象以图腾崇拜为前提,原始象征意义变得隐蔽,习惯性联想形式成为显性因素,从而显示出由图腾对象到占卜形式,再到民俗物候乃至审美意义动态变化的发展链条。由于鸟禽意象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观察的感受,展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与政治生态环境,使原始兴象所体现的习惯性联想与象征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点。诗人们以此来建立意义与兴象之间的多种关联,自然表现出多种象征意蕴,让读者产生一种感官愉悦之美、心灵愉悦之美与时空意识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图腾崇拜 文化变迁 鸟禽类 意象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圉山”“崦嵫山”得名与秦人西迁考论
16
作者 董芬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清华简《系年》谓周成王“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圉”为秦先人,此“邾圉”即“朱圉”,指甘肃天水甘谷西南的朱圉山。“邾”与“朱”相通,朱圉山之“朱”即“邾”,指邾娄。早期邾娄诸族居于东奄之地,战败后有部分西迁至朱圉山一带,“朱圉”意... 清华简《系年》谓周成王“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圉”为秦先人,此“邾圉”即“朱圉”,指甘肃天水甘谷西南的朱圉山。“邾”与“朱”相通,朱圉山之“朱”即“邾”,指邾娄。早期邾娄诸族居于东奄之地,战败后有部分西迁至朱圉山一带,“朱圉”意为邾娄聚居之地。神话传说中的崦嵫山应为朱圉山,“崦嵫”意为东奄人聚居之地。“朱圉山”“崦嵫山”两个名称都是东奄邾娄西迁的群体记忆。秦人与东奄诸族的凤鸟崇拜,是伏羲风姓、八卦的体现与变迁。伏羲文化源于秦陇,盛于关中、中原,炎黄之战后随炎帝部族向四方传播,无论部族如何分化、迁徙,伏羲的八卦标志始终可辨。西迁至朱圉山一带的东奄邾娄,在伏羲文化的发祥地苦心经营,最终发展壮大。秦人的迁徙、来源是反映早期华夏民族分化与融合的个案,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和演进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圉山 崦嵫山 “秦人东来说” 秦人西迁 凤鸟崇拜 伏羲八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祠堂记与古代文人祠祀的集体认同
17
作者 赵宏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8,共11页
古代文人祠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其祠祀动机相较于传统的先贤崇祀更为特殊。士人群体奉祀文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学才能,更出于对文人高尚品格和多舛命途的认可与同情。这些行为和观念在文人祠堂记的书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祠堂记... 古代文人祠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其祠祀动机相较于传统的先贤崇祀更为特殊。士人群体奉祀文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学才能,更出于对文人高尚品格和多舛命途的认可与同情。这些行为和观念在文人祠堂记的书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祠堂记不仅载录和揭示了文人奉祀的来源及意义,还展现了士人群体如何精心塑造和维护文人形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特定集体性意识。可以说,文人祠祀承载了古代社会对文人价值的公共认知,而这些认知在相关祠堂记对奉祀对象文人身份的塑造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凝聚了士人群体对“文人”这一社会形象的集体心理与命运共鸣。此外,一些文学批评的共识也在祠堂记书写中得到体现,这不仅展现了士人群体的文学集体观念,而且进一步推动了文人形象的塑造和文人价值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贤祠 祠祀 祠堂记 文人 集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数字时代的青年圈层崇拜:生成机理、发展镜像与价值重构 被引量:7
18
作者 聂立清 聂冠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94,共6页
数字技术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年的圈层崇拜和圈层化发展。社会阶层分化重塑加速了青年圈层崇拜的形成,消费文化与泛娱乐化双重裹挟,驱动多元文化向青年群体渗透,造成了青年圈层崇拜多样化选择和个性化体验的双重后果。个性化需... 数字技术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年的圈层崇拜和圈层化发展。社会阶层分化重塑加速了青年圈层崇拜的形成,消费文化与泛娱乐化双重裹挟,驱动多元文化向青年群体渗透,造成了青年圈层崇拜多样化选择和个性化体验的双重后果。个性化需求是青年寻求群体认同、形成圈层崇拜的关键因素。数字时代的青年圈层崇拜构成了网络圈层化发展极化形态的衍生物,因数字技术赋能而生发出新的表征,勾勒出特有的发展镜像,具体表现为圈层崇拜青年群体的低龄化趋势、网络与虚拟平台的数字化互动,导致崇拜内容聚焦化与娱乐化的多元交织,也加剧了信息茧房化与群体极化的风险。因此,要健全网络治理体系,增强虚实界限意识,强化技术赋能机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等方面着力,净化青年圈层崇拜生态环境,规范青年圈层崇拜交往方式,优化青年圈层崇拜内容,引领青年圈层崇拜的价值观点,重构青年圈层崇拜的价值行动,促进青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规制青年圈层崇拜文化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青年 圈层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漪园乐安和佛堂室内空间及陈设复原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琛 张淼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I0002,共7页
通过遗址现状、历史资料、清代建筑实例三方面的内容,从建筑位置、平面布局、陈设三个方面推断分析,厘清乐安和的建筑位置、层数等信息,对西进间佛堂室内空间及陈设展开复原设计,并分析了佛堂的空间特征,最后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期提高人... 通过遗址现状、历史资料、清代建筑实例三方面的内容,从建筑位置、平面布局、陈设三个方面推断分析,厘清乐安和的建筑位置、层数等信息,对西进间佛堂室内空间及陈设展开复原设计,并分析了佛堂的空间特征,最后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期提高人们对颐和园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安和 佛堂 室内空间 陈设 复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国扶桑树纹的文化特征研究
20
作者 熊兆飞 宋欣锐 李斌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58,共6页
针对楚国神话中扶桑树纹研究问题,运用图文结合分析的方法,得出楚国扶桑树纹是太阳崇拜下人类早期文明产物交融发展的结论。研究表明:一、楚人性格的包容力使得其扶桑树纹形象起源在原始日升基础上带有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集合的属性;二... 针对楚国神话中扶桑树纹研究问题,运用图文结合分析的方法,得出楚国扶桑树纹是太阳崇拜下人类早期文明产物交融发展的结论。研究表明:一、楚人性格的包容力使得其扶桑树纹形象起源在原始日升基础上带有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集合的属性;二、先楚文明附加了其独特的文化象征,具体表现为崇火拜日的艺术形式:一方面,保留日升信仰中的通天形象,以明了的太阳描绘结合社会背景故事组合载入墓葬护佑图案中。另一方面,融合先祖崇拜凤负日的民族特色,发展为日常服饰中凤鸟主体的复合装饰纹样;三、楚国扶桑树密切关联的“十日”神话,隐含着华夏太阳论体系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树纹 太阳崇拜 楚文化 先祖崇拜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