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霖先生治学之复旦气派
1
作者 饶龙隼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9,共11页
黄霖先生在复旦大学教书育人,始终以中国文学批评史为主业。他以三方面研究实绩和两层面学术贡献,以及他沉实稳健、逐步推进的操作程序,接续创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复旦学脉,拓展深化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治路径,考原建构了中国文学批... 黄霖先生在复旦大学教书育人,始终以中国文学批评史为主业。他以三方面研究实绩和两层面学术贡献,以及他沉实稳健、逐步推进的操作程序,接续创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复旦学脉,拓展深化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治路径,考原建构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创造更新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当代价值。这过程步履坚实,取得出色的成果,既彰显了个人魅力,又表现出复旦气派。他经受了“文革”干扰,经历了“失语症”困扰,也曾遭遇过“全球化”的夹裹,还正接受中华文化复兴的挑战;但他都能沉着应对,始终抱持文化自信。此种复旦气派与文化自信,实为黄霖治学之一体两面。其治学之心法精髓,可简明概括为四点:践行勤快敢闯、发挥领军作用、坚守民族立场、直面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霖 治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学脉 复旦气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国文集日本写本的收藏、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卞东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私文库、寺院以及个人手中皆有收藏。自江户时代开始,学者就已经注意到这批文献的价值,《佚存丛书》《古逸丛书》《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景印旧钞本》等丛书中皆有收录。晚近以来,学术界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也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但仍有大量文献未进入研究视野。应尽快展开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全面的调查、编目与叙录,并从“东亚汉文写本学”与书籍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研究,同时深入对五山时代中国文集汉文“抄物”写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集 日本写本 东亚汉文写本学 书籍史 抄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称谓的多重指涉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彭玉平 杨金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6-82,共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称谓,表面上约定俗成,其实客观上存在着多重指向。从 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它起码应该指涉三个层面:学科门类,研究方向, 研究对象;三者之间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有历史形态的研究对象...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称谓,表面上约定俗成,其实客观上存在着多重指向。从 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它起码应该指涉三个层面:学科门类,研究方向, 研究对象;三者之间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有历史形态的研究对象与科学形态的著述方式之 分。该文试图对整个学科进行本体意义上的系统观照,并为本学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廓清思路, 提供一个认知基础和逻辑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批评史 学科门类 研究方向 研究对象 学科门类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 被引量:61
4
作者 戴建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91,共8页
目前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在课程设置上本末倒置,在教学中以文学史而不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偏重于文学史线索的梳理,相对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讲习;偏重于对文学史常识的教学,相对忽视了对作品的精微体悟;偏重于治学方法的传授,相对忽视了... 目前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在课程设置上本末倒置,在教学中以文学史而不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偏重于文学史线索的梳理,相对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讲习;偏重于对文学史常识的教学,相对忽视了对作品的精微体悟;偏重于治学方法的传授,相对忽视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无法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本文从历史渊源追溯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从古代文学特殊性入手探求其纠偏的途径——不能再把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史参考资料",而应让"中国文学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辅助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 古代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行动史”:中国艺术评论史书写范式与史料工作刍议 被引量:1
5
作者 侯力 谢建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51,210,共6页
评论史现有范式催生重要成果也带来困惑。为此提出“行动史”范式。以古人对艺术界人事物的评价与裁判行动为对象,分时段、分文献类别进行史料汇编,展开评论主体系统、评论史实互证、评论实践影响等研究,探讨中国艺术价值秩序的生成、... 评论史现有范式催生重要成果也带来困惑。为此提出“行动史”范式。以古人对艺术界人事物的评价与裁判行动为对象,分时段、分文献类别进行史料汇编,展开评论主体系统、评论史实互证、评论实践影响等研究,探讨中国艺术价值秩序的生成、承继与断裂。通过中微观选题把握中国艺术评论的实践轨迹、提升评论史的书写信度与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评论史 艺术评论史料学 历史书写 行动史 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著作空白叙事论 被引量:4
6
作者 方长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130,共14页
20世纪初以降,中国涌现出大量不同类型、特征的文学史著作,在它们钩沉文学历史的叙述文字背后,普遍存在着一种叙事空白,即大量未出场的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历史事实。它是文学史著作中一种近似天文学的“暗物质”,是无空白之空白,但... 20世纪初以降,中国涌现出大量不同类型、特征的文学史著作,在它们钩沉文学历史的叙述文字背后,普遍存在着一种叙事空白,即大量未出场的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历史事实。它是文学史著作中一种近似天文学的“暗物质”,是无空白之空白,但具有隐在的历史叙事功能,与文学史著中出场的作家作品属于同源共生体,二者相互参照、阐释与转化,构成一个内在的文本对话、转化空间。空白叙事作为一种潜在的叙事,具有补给、挑战、照亮与经典化等四大功能与价值。从发生学看,中国文学史著作之空白叙事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以“现代”为基点与目的,讲述中国文学历史,重塑中国文学传统的产物。它向我们提出了文学史著述如何处理中国文学独特而复杂的历史本相的问题,为反思与重估百年中国文学史写作提供了新的视域与可能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著作 空白叙事生成 叙事性 文学史写作反思 林传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学出集部”到“识通四库”——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范式演进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建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8,共9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文学批评”这一新语虽取之西域,其学理及文献却出自四库集部。如果说集部五大类典籍为“批评”准备了海量文学文本,那么诗文评类叙及文献则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方法及范例。从“集部”出发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文学批评”这一新语虽取之西域,其学理及文献却出自四库集部。如果说集部五大类典籍为“批评”准备了海量文学文本,那么诗文评类叙及文献则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方法及范例。从“集部”出发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开创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率先收获的是“史”的辉煌。在历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曲折和沉寂之后,逐步从开创期的“学出集部”走到新时期的“识通四库”,形成“经史子集”四大范式互济共进的大文论景观。史学范式,以“史”的重新书写和各种理念、风格及体量之史著的再度辉煌开其局;经学范式,以“经”之“文以载道”式的本体阐释和“词以通道”式的范畴辨析积其力;子学范式,以“子”之多元文化视野的思想争鸣和博明万事的知识纂集拓其疆;集部范式,以“集”之诗文评性质的各体批评和各种方略筑其实。“经史子集”,作为自本自根、原汁原味的知识形态及话语体系,构成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思想灵魂、历史本末、文化精神和批评方法。考察百年批评史研究的范式演进,可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提供中国经验、中国话语及中国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经史子集 中国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书目中文论、史评著作的著录与迁移 被引量:2
8
作者 翟新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5-33,共9页
文论著作在唐代书目中依附于总集类,至北宋书目中始以文史类的设立而宣告独立,但文史类中多数仍杂有史评著作,造成史部与集部著录标准的混淆。袁本《郡斋读书志》则取消文史类,将其文献分置史评类与别集类。从书目类别发展来看,晁公武... 文论著作在唐代书目中依附于总集类,至北宋书目中始以文史类的设立而宣告独立,但文史类中多数仍杂有史评著作,造成史部与集部著录标准的混淆。袁本《郡斋读书志》则取消文史类,将其文献分置史评类与别集类。从书目类别发展来看,晁公武对文史类的取消似乎是一种倒退,但史评类的设置却又是对文史类类名与文献著录不合理的有力修正。事实上,《郡斋读书志》有着动态发展的成书过程,文史类的取消只能代表此目初期的部类设置理念,后期衢本《郡斋读书志》对文说类的设置才真正使文论著作得以独立。与此相随,从强调类例到强调评论得失的著录标准的变化,也反映出校勘学背景下刊误之作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目录学 《郡斋读书志》 文史类 史评 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史观念的介入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 被引量:1
9
作者 闫月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61,共9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是随着20世纪初文学观念的净化、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批评意识的觉醒而展开的。1.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纯文学观念在对传统“载道”观念进行反驳提倡文学艺术性的同时,载负了国民启蒙的历史使命。2.纯文学对...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是随着20世纪初文学观念的净化、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批评意识的觉醒而展开的。1.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纯文学观念在对传统“载道”观念进行反驳提倡文学艺术性的同时,载负了国民启蒙的历史使命。2.纯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改造起了直接作用,从情感、想像和思想等因素入手并从体裁上加以界定,现代阐释之文学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3.文学观念的净化、批评意识的觉醒、进化思想的渗透,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得以展开的关键原因,从而产生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独立的中国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纯文学 中国文学史 批评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修改与批评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松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0-76,共7页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不同版本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期,将近半个世纪。由于文学批评观念的内在驱动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外在制约,该书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写作与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的理念、内容都反映了各时期并不完全相同的...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不同版本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期,将近半个世纪。由于文学批评观念的内在驱动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外在制约,该书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写作与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的理念、内容都反映了各时期并不完全相同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与话语方式,体现了潜藏在批评观念内部的时代风云与思想规范,也清晰地反映了作者受政治意识形态制约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梳理每一次修改的具体情形,可以呈现一段中国文学批评史书写的问题史,从而将具体的文学批评论著历史化、语境化,发掘文学批评"某个时代的讲述"相对于"所讲述的时代"更丰富的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唯物史观 反映论 批评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英译本考论
11
作者 方长安 高爽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0-86,共7页
1993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由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翻译而成。为了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英译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进行了增删。一方面,它根据现代作家作品的海外传播情... 1993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由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翻译而成。为了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英译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进行了增删。一方面,它根据现代作家作品的海外传播情况,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所述的作家作品群体进行了调整,删除了一批仅提及名字的作家作品,同时增加了海外传播较广的作家作品的评述;另一方面,又通过增加历史背景知识的注释,通过删去关于作家作品的某些思想性评述,力求叙述的平实稳妥。英译本对现代文学的起点、性质、基本主题及发展方向等的界定,没有超出简编本,但其内容上的调整、增删以及弱化思想观念对文学历史叙述的影响等述史实践,使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和对外译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弢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英译本 作家作品新秩序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代史学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影响
12
作者 李清良 何书岚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18,共5页
《史记》与《汉书》开创了我国正史全方位“记言”的传统,使“立言不朽”真正成为现实。它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形态,促进了文学观的自觉与文体的分类,促进了中国文论“原始要终”思维方式的形成。从中国文学批评史来看... 《史记》与《汉书》开创了我国正史全方位“记言”的传统,使“立言不朽”真正成为现实。它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形态,促进了文学观的自觉与文体的分类,促进了中国文论“原始要终”思维方式的形成。从中国文学批评史来看,这比某种具体观点所产生的影响也许更为深广也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史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理国故”与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13
作者 何旺生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4,共6页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都是"整理国故"思潮的具体实践。郭绍虞"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的研究范式遵循了"整理国故"的"科学"方法和"求真"精神...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都是"整理国故"思潮的具体实践。郭绍虞"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的研究范式遵循了"整理国故"的"科学"方法和"求真"精神;他对中国诗学范畴的辨析、对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史料学建设和诗话研究,与"整理国故"运用新观念、新思想积极改造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相一致的。但郭绍虞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整理国故",注意恢复和发现古人的言外之意,因而显现为一种创造性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整理国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前考证笔记的文体生成及其意义考论
14
作者 多洛肯 宋芬芬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143,共12页
考证笔记是古代学者记录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文体,宋以后尤为昌盛。宋前的考证笔记则经历了文体规范、文体观念逐渐确立的过程。这一过程上起东汉,下至唐末五代,其中以唐、五代最为关键。在这一时期内,考证笔记几种基本的体例相继出现,... 考证笔记是古代学者记录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文体,宋以后尤为昌盛。宋前的考证笔记则经历了文体规范、文体观念逐渐确立的过程。这一过程上起东汉,下至唐末五代,其中以唐、五代最为关键。在这一时期内,考证笔记几种基本的体例相继出现,题材范围极大拓展,考据辨证的文体特征得以确立,考证、纪实的文体功能得以明确,简洁明快的文体风格观念得以显现,文类观念也已经自觉。由此,考证笔记确立了基本的文体规范,并且在文体学领域标识了自己的领地。这一文体的确立,不仅为后世考证笔记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笔记文体地位的提升,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前考证笔记 中国古代文体学 文体规范 文体观念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儒林外史》的文人评点群体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君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2-46,共5页
晚清同光年间,小说《儒林外史》的评点达到高潮,在江浙间形成了一个以天目山樵为核心的晚清文人评点群体。与以往小说评点不同,《儒林外史》的评点者和爱好者们在评阅小说的过程中互通信息,交流心得,使其评点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一家之言... 晚清同光年间,小说《儒林外史》的评点达到高潮,在江浙间形成了一个以天目山樵为核心的晚清文人评点群体。与以往小说评点不同,《儒林外史》的评点者和爱好者们在评阅小说的过程中互通信息,交流心得,使其评点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一家之言的形式,更好地兼容了各家之说,使我们看到了早期文人群体交流的情形,而他们最具特色的考证式的小说研究方法也为小说研究指出了一条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儒林外史》 小说 研究方法 文学评论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编写的思考——兼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2-125,共4页
20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史著作,但总的来看,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仍有许多尚待开发和完善的方面。具体来说,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其一,要通过对文学批评史的梳理,充分体现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其二,通过古今... 20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史著作,但总的来看,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仍有许多尚待开发和完善的方面。具体来说,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其一,要通过对文学批评史的梳理,充分体现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其二,通过古今主体间精神对话的方式,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意义;其三,要正确处理“史”(资料搜集)与“论”(理论阐述)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 中国古代文论 文化精神 主体间精神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系统之建立——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春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53,共19页
《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系统评价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虽系文言写成,但在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批评中,却成功化用了西方的理论方法和文艺批评话语,使之与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话语系统构建... 《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系统评价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虽系文言写成,但在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批评中,却成功化用了西方的理论方法和文艺批评话语,使之与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话语系统构建的典范。鲁迅对诸多小说的批评论断和对其理论问题的阐释不断被后人引用和遵奉,成为建设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系统借鉴的必要资源。因此,有必要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批评话语构建这一角度,通过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和一系列小说学问题的评价、论述,梳理鲁迅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的特点,并以鲁迅在《儒林外史》的评价中所建构起的“讽刺理论”为例,阐述鲁迅话语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系统 《中国小说史略》 讽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述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建次 刘嘉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41-146,共6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在通史、断代史、分体史、专题史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史的撰著既强化个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又要求其具有科学性;断代文学批评史的撰著进一步细密化,使传统文论史显示出动态性与鲜活化的特征...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在通史、断代史、分体史、专题史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史的撰著既强化个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又要求其具有科学性;断代文学批评史的撰著进一步细密化,使传统文论史显示出动态性与鲜活化的特征;分体文学批评史的撰著,更体现出传统文论史内在的逻辑性;专题文学批评史的撰著,表明文论史的建构正朝着多维度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上述几个方面,标示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日见兴盛与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中国文学批评史 撰著 成绩 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统诗文批评到中国文学批评史话语构建的尝试--以《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为中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4,共9页
历来治中国文学批评史者,几乎都以陈钟凡1927年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为第一部批评史著作。其实,早在1922年范祎便发表了《中国的文学批评家》,该文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轫之作。范文长期为学界所忽视,为了全面发掘此文的独特价值... 历来治中国文学批评史者,几乎都以陈钟凡1927年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为第一部批评史著作。其实,早在1922年范祎便发表了《中国的文学批评家》,该文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轫之作。范文长期为学界所忽视,为了全面发掘此文的独特价值,本文先钩稽范祎的生平与著作;次则以范文为中心,放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术脉络中去审视其意义;最后对范祎的文化情怀做出理解之剖析。该文前承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古典诗文批评,后启陈钟凡等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著,对于学界重新认识批评史这门学科的早期发生史,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的文学批评家》 范祎 中国文学批评史 民国话体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感觉派对谷崎文学的接受与转化——基于刘呐鸥日记的阅读史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世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101,共11页
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核心成员的新感觉派,其开放多元的文艺取向在同人正式聚合前的沉潜期(1926—1928年)已大体成形。除各人的文艺趣好本就存在交叠暗合外,刘呐鸥更以一己之阅读品味推动施蛰存等人早期文艺观的塑成。考察刘呐鸥1... 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核心成员的新感觉派,其开放多元的文艺取向在同人正式聚合前的沉潜期(1926—1928年)已大体成形。除各人的文艺趣好本就存在交叠暗合外,刘呐鸥更以一己之阅读品味推动施蛰存等人早期文艺观的塑成。考察刘呐鸥1927年日记中的阅读线索,辅以各人的创作实践,可知在多种文学影响来源中,唯美主义尤其是谷崎润一郎的作品是联结文友旨趣的重要纽带。他们对谷崎文学的接受背后交织着个人审美情志和紧扣时代脉动的文学关怀,其接受动机大体上是外向而非内倾的。对谷崎文学的共同喜好不仅构成了新感觉派聚合的向心力,更形塑了团体的创作路向,沉淀并内化为流派的基本气质。不过,新感觉派对唯美颓废元素的运用一贯较节制,显现出接受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感觉派 刘呐鸥 唯美主义 谷崎文学 阅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