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明末清初的“妒风”及妒妇形象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秀华 尹楚彬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47,共6页
明末清初妒风大炽 ,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现象。本文对明末清初妒风的盛况和成因、当时小说中所塑造的妒妇形象的特点 。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妒风 妒妇形象 成因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被引量:15
2
作者 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6,共7页
20世纪以来对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一直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基本上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由家庭长辈和闺阁塾师充当教育者,旨在达致女子的知识养成和性情陶冶。在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内容中,《毛诗》和... 20世纪以来对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一直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基本上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由家庭长辈和闺阁塾师充当教育者,旨在达致女子的知识养成和性情陶冶。在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内容中,《毛诗》和唐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明清女子文学启蒙的教育效果,直接促成女子诗艺化的知识结构、审美特性和文学活动。既表征了中国人民"风雅祖述,前薪后火,息息相继"的信念,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绵绵瓜瓞的深厚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教育 文学启蒙 明清 诗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女性的生活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正刚 张家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125,共6页
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地区女性出现了游走乞讨与守家耕织的生存方式,既说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又显现其存在着发展空间,反映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徘徊不前。部分女性施舍行为凸现了该区域贫富分化的加剧。沿淮女性的生存方式突破了... 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地区女性出现了游走乞讨与守家耕织的生存方式,既说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又显现其存在着发展空间,反映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徘徊不前。部分女性施舍行为凸现了该区域贫富分化的加剧。沿淮女性的生存方式突破了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的理想模式,女性在经济活动中享受了与男性一样选择职业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沿淮地区 女性 乞讨 耕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徽州女子婚龄浅探——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9
4
作者 朱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85,共6页
婚龄是反映明清徽州婚姻习俗、观念和缔结行为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采用地方志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女子聘龄、初婚年龄、童养媳抱养及合婚年龄等方面对明清徽州女子婚龄状况予以量化考察,探寻其普遍性和差异性,并进一步揭示影响... 婚龄是反映明清徽州婚姻习俗、观念和缔结行为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采用地方志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女子聘龄、初婚年龄、童养媳抱养及合婚年龄等方面对明清徽州女子婚龄状况予以量化考察,探寻其普遍性和差异性,并进一步揭示影响女子婚龄的因素,分析女子婚龄的高低对徽州女性及其家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徽州 女子 婚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闺隐”:明清之际知识女性的身份选择与价值认同 被引量:2
5
作者 楼含松 吴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5,159,共6页
明清之际出现的"闺隐"群体,其心态与行为模式,皆突破了历史上依附男性的"逸妻"传统。这一时期的特殊环境中,知识女性不仅追求独立的隐逸身份,积极寻求社会认同也通过不同形态的隐逸生活,拓展了自我的身份空间。女... 明清之际出现的"闺隐"群体,其心态与行为模式,皆突破了历史上依附男性的"逸妻"传统。这一时期的特殊环境中,知识女性不仅追求独立的隐逸身份,积极寻求社会认同也通过不同形态的隐逸生活,拓展了自我的身份空间。女性在家庭仕隐抉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角色变化,也为考察隐逸文化提供了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才女 隐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醒世姻缘传》看明清妇女的朝山进香 被引量:7
6
作者 梅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54-59,共6页
《醒世姻缘传》反映了明清之际山东地区的社会风俗 ,其中对妇女朝山进香多有描述。本文依据书 ,结合相关史料 ,认为明清时期妇女朝山进香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她们多随香会出行 ,或祈福还愿 ,或游山玩水 ,游历所及遍及宗教圣地和名山... 《醒世姻缘传》反映了明清之际山东地区的社会风俗 ,其中对妇女朝山进香多有描述。本文依据书 ,结合相关史料 ,认为明清时期妇女朝山进香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她们多随香会出行 ,或祈福还愿 ,或游山玩水 ,游历所及遍及宗教圣地和名山大寺。这种活动虽遭到统治阶级及维护礼教人士的禁止和反对 ,但却屡禁不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明清妇女 朝山进香 祈神还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僭越·启蒙:《红楼梦》与明清女性身体教育 被引量:5
7
作者 于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40,共5页
在教育活动史研究视野下移、史料来源拓宽的背景下,《红楼梦》成为研究明清教育身体史的重要符号之一。儒家道德对女性教育的矛盾要求,改朝易代带来的极度管控,都将明清时期的女性身体教育推向异化的扭曲状态。在传统礼教标榜塑造"... 在教育活动史研究视野下移、史料来源拓宽的背景下,《红楼梦》成为研究明清教育身体史的重要符号之一。儒家道德对女性教育的矛盾要求,改朝易代带来的极度管控,都将明清时期的女性身体教育推向异化的扭曲状态。在传统礼教标榜塑造"道德的身体"的基础上,明清女性身体教育逐渐由"以礼修身"演变为身体的尊卑教育,进而发展到"以礼为法"。《红楼梦》以比官修典籍更接近世俗真实的笔触反映了明清女性的身体意识,揭露了明清女性教育的奴役原则对身体的"暴政",启蒙我们重回女性身体解放的根本,即找回自我身体的"元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身体史 明清女性 身体教育 《红楼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女教类善书传播与戏曲中女性形象研究
8
作者 李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0-158,共9页
明清时期劝善书集中编撰,流布传播深远,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劝善思想文化运动。以“女四书”为代表的明清女教类善书在编撰和传播上出现新的形式,思想上传递出新的涵义,以德为本、孝贞节烈、因果报应等原则与观念影响着明清戏曲中女性形象... 明清时期劝善书集中编撰,流布传播深远,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劝善思想文化运动。以“女四书”为代表的明清女教类善书在编撰和传播上出现新的形式,思想上传递出新的涵义,以德为本、孝贞节烈、因果报应等原则与观念影响着明清戏曲中女性形象的创作。精英阶层家庭的女性在箴规内则的教育外,接受了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规训与觉醒的矛盾与调和鲜明地体现在明清传奇戏曲女性形象的塑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教书 劝善 明清戏曲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女性文学的兴盛——基于文学生态角度的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曹慧敏 陶慕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3,共7页
明代万历、崇祯年间,女性作家群体不断扩大,作品数量骤增,出现了女性文学史上第一个高峰。明末清初,以女性作家群体为中心的文学生态逐渐形成。在此时期,女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不再囿于闺门之内,女性创作群体不分阶层融合起来,文学实践活... 明代万历、崇祯年间,女性作家群体不断扩大,作品数量骤增,出现了女性文学史上第一个高峰。明末清初,以女性作家群体为中心的文学生态逐渐形成。在此时期,女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不再囿于闺门之内,女性创作群体不分阶层融合起来,文学实践活动丰富多元,为女性文学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明清之际的女性文学,在女性文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女性作家 女性文学 文学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浙江地方志中的才女书写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3,161,共5页
在以往妇女史或性别史的学术阐释中,明清地方书写体系中才女的重现及其数量的增加,喻示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但本文所要呈现的是知识女性的此番回归实则被寄予了更多男权话语规训下的企盼,对她们才华的书写与宣扬,不... 在以往妇女史或性别史的学术阐释中,明清地方书写体系中才女的重现及其数量的增加,喻示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但本文所要呈现的是知识女性的此番回归实则被寄予了更多男权话语规训下的企盼,对她们才华的书写与宣扬,不过是投射一人之边缘处境,满足一族之文化诉求,彰显一地之人杰地灵的需要而已,"颇具弹性和生命力"的儒家社会性别体系并未因此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浙江地方志 才女书写 性别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女性的疾痛审美及社会文化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娜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0-161,共12页
疾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经由病人的解释、叙说完成。明清女性在文化传统、社会礼仪、公众期待等因素作用下,构建了属于她们的“疾病”空间。具体而言,疾病催生其审美和创作的潜能,疾病之殇化作文学艺术化的“意趣”之物,彰显了... 疾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经由病人的解释、叙说完成。明清女性在文化传统、社会礼仪、公众期待等因素作用下,构建了属于她们的“疾病”空间。具体而言,疾病催生其审美和创作的潜能,疾病之殇化作文学艺术化的“意趣”之物,彰显了善病工愁的“闺阁风流”。这种闲赏品味疾病的方式,暗含着书写的疗愈功能。一方面,她们视诗歌为具有“悬置”与“净化”功效,驱除疢疾的灵药;另一方面,她们以病骨锻造诗骨,在奇险或清恬的诗境中缓释疾痛。此外,疾痛的语言亦诠释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她们将婚姻生活和道德规训转化为关于身体障碍的话语,晚清的医疗卫生观念、强国保种之说亦成为病体的生理感觉,昭示着疾病书写模式的转换及新旧文化的裂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女性 疾痛审美 社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女性读书图的图式流变与艺术传达
12
作者 顾伟玺 刘迪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101,共8页
关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及角色定位的历史,从古至今反复演绎着社会规训与自我认同的轨迹。而在反映女性生活的仕女画中,社会规训与自我认同是通过表现对象的形态以及场景的安排等艺术传达方式得以体现的,以女性阅读之态入画的明、清女性读... 关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及角色定位的历史,从古至今反复演绎着社会规训与自我认同的轨迹。而在反映女性生活的仕女画中,社会规训与自我认同是通过表现对象的形态以及场景的安排等艺术传达方式得以体现的,以女性阅读之态入画的明、清女性读书图即是如此。女性读书图初见于明代,清代得以传承并发展。明清两代女性读书图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图式流变过程,揭示了社会规训与自我认同如何作用于女性,佐证出艺术创新既受制于艺术本体自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规导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女性读书图 图式流变 社会规训 艺术传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