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覆膜方式对地温及冬小麦地上干物质累积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岳维云 宋建荣 +4 位作者 赵尚文 张耀辉 周喜旺 南海 王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3-139,共7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取全膜覆土穴播(C)、全膜穴播(B)、膜侧条播(A)3种覆膜种植方式,并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地温及冬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地温效应主要表现在...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取全膜覆土穴播(C)、全膜穴播(B)、膜侧条播(A)3种覆膜种植方式,并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地温及冬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地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地表(0-10 cm),在5 cm土层处的影响最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温度效应可使冬小麦的灌浆期延长,全膜覆土处理在拔节期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全膜穴播处理在灌浆期地表温度最高;测定期内,全膜覆土方式下干物质积累量比露地条播CK高18.01%-19.48%。产量为全膜覆土〉膜侧〉全膜穴播〉露地。全膜覆土穴播方式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累积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较大,是该方式产量最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覆膜 地温 干物质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垄覆膜沟播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同花 李援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49,共4页
2009-2010年在陕西杨凌进行了冬小麦覆膜沟播和传统平作播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沟播较平播极显著增产,其成穗率较平播高3.8%,水分利用效率高5.06%。在拔节期前沟播的小麦群体分蘖数较平播少.在挑旗期至成熟期沟播群体高于平播,干... 2009-2010年在陕西杨凌进行了冬小麦覆膜沟播和传统平作播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沟播较平播极显著增产,其成穗率较平播高3.8%,水分利用效率高5.06%。在拔节期前沟播的小麦群体分蘖数较平播少.在挑旗期至成熟期沟播群体高于平播,干物质积累量返青期较平播低,返青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量迅速上升,且较平播高。用曲管地温表观测了地膜覆盖和传统平作不同深度(0、5l、0、15、20和25 cm)的土壤温度,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对地温影响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传统平作的地温变化比较快,地温的日振幅比较大,昼夜温差大。而地膜覆盖增温快,保温效果好,并且温度变化趋向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起垄覆膜 干物质生产 水分利用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水热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文杰 马建涛 +4 位作者 柴雨葳 吴炳权 常磊 柴守玺 程宏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06-1214,共9页
为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无覆盖为对照(CK),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白膜全覆盖(BM)和黑膜全覆盖(HM)三种覆盖方式,分析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水热、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 为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无覆盖为对照(CK),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白膜全覆盖(BM)和黑膜全覆盖(HM)三种覆盖方式,分析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水热、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覆盖能明显提高春小麦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壤水分0.8~0.9个百分点,且SM处理以开花期增幅最大,HM和BM处理均以灌浆期增幅最大;同时,SM、HM和BM处理能明显增加关键生育时期的土壤水分1.0、1.4和1.1个百分点。HM和BM处理下春小麦全生育期0~25 cm平均土壤温度较CK分别增加0.7和1.3℃,均以苗期增幅最大;而SM处理较CK下降2.5℃,降幅在孕穗期最大。覆盖能显著提高春小麦干物质积累量,SM、HM和BM处理相对于CK的增幅分别为19.4%、16.7%和31.6%。覆盖显著增加了春小麦产量,增幅表现为BM(18.5%)>HM(15.1%)>SM(12.1%)。由此可见,覆膜与秸秆覆盖均有利于旱地土壤保墒和增温以及春小麦的产量形成;从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是一种更加高产高效的覆盖方式,更有利于西北旱地农业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水热 干物质积累 旱地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覆膜积温补偿效应的AquaCrop模型优化模拟 被引量:4
4
作者 丁奠元 徐志鹏 +9 位作者 陈飞宇 董文俊 仲志成 彭佳雯 蒋世杰 穆奎 严惠敏 王乃江 邹宇锋 冯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3-125,共13页
基于2013—2018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试验数据,分析冬小麦和夏玉米覆膜积温补偿效应的特征,估算黄土高原南部覆膜积温补偿效应系数的值域范围,分析利用模型自带参数(方法一)和覆膜积温补偿系数(方法二)两种方法在AquaCrop模型中引入... 基于2013—2018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试验数据,分析冬小麦和夏玉米覆膜积温补偿效应的特征,估算黄土高原南部覆膜积温补偿效应系数的值域范围,分析利用模型自带参数(方法一)和覆膜积温补偿系数(方法二)两种方法在AquaCrop模型中引入覆膜积温补偿效应的优劣性。结果表明:冬小麦在播种至越冬期,覆膜处理主要表现出增加土壤温度的作用;在返青期至成熟期,覆膜处理增加土壤温度的作用逐步消失,随之出现降低土壤温度的作用;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内,覆膜处理均表现出较好的增加土壤温度的作用;冬小麦生育期内覆膜积温补偿效应在越冬后期出现一定的作用时间阈值。冬小麦播种~出苗阶段覆膜积温补偿系数平均值为1.08,出苗~越冬期阶段平均值为0.54;夏玉米播种~出苗阶段覆膜积温补偿系数平均值为0.81,出苗~抽雄期阶段平均值为0.63;在作物生长前期,覆膜增加地温加速作物生长的效果较好,覆膜积温补偿效应更明显。在AquaCrop模型中,相比方法一,方法二在冠层覆盖度、地上部生物量、作物产量和土壤贮水量模拟方面均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且其能更好地解释覆膜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作物发育进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积温补偿效应 土壤温度 AquaCrop模型 冬小麦 夏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