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7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led blasting methodology during excavation of hard rock in the close proximity of earthen dam and tunnel
1
作者 Prakash K.Palei Vijay K.Ghodake +5 位作者 S.Santhosh Kumar R.S.Gurjar Chaman Singh M.Meena Rizwan Ali R.S.Kankara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6期306-316,共11页
The present technical paper outlines the details of the controlled blasting techniques used to optimize blasting pattern for excavation of hard rock near the Bhira Earthen Dam in Maharashtra,India.In this connection,a... The present technical paper outlines the details of the controlled blasting techniques used to optimize blasting pattern for excavation of hard rock near the Bhira Earthen Dam in Maharashtra,India.In this connection,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blasts were conducted by adjusting various blast design parameters at project site.The safe charge weight per delay was kept between 0.125 and 0.375 kg.The outcomes of these experimental blasts were analyzed to recommend optimized blasting patterns and methods for the overall excavation process during actual blasting operations.Blast design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maximum quantity of explosive per delay,hole depth,burden and spacing between holes were optimized by using a site-specific attenuation equation,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roximity of the dam and tunnel from the blasting area.Peak particle velocity(PPV)level of 10 mm/s and 50 mm/s respectively were adopted as the safe vibration level for ensuring safety of the Bhira Earthen Dam and the nearby tunnel from the adverse effects of blast vibrations by analyzing the dominant frequency of ground vibrations observed and also by reviewing variou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Frequency of the ground vibrations observed on the dam and tunnel from majority of the blasts was found to be more than 10 Hz and 50 Hz respectively.During the entire period of blasting,the blast vibrations were recorded to be far lower than the safe vibration level set for these structures.Maximum Vibration level of about 0.8 mm/s and 35 mm/s were observed on dam and tunnel respectively which are far lower than the safe vibration level adopted for these structures.Hence,the entire excavation work was completed successfully and safely,without endangering the safety of dam or tunn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olled blasting Civil structure Ground vibra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磁通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振噪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毛彦欣 赵文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667-3684,I0033,共19页
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PMSM)因其优越的电磁性能被广泛应用,电机的振动噪声特性作为评价其综合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而备受关注。该文对径向磁通PMSM电磁振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工作进行概述,对电磁力、结构... 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PMSM)因其优越的电磁性能被广泛应用,电机的振动噪声特性作为评价其综合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而备受关注。该文对径向磁通PMSM电磁振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工作进行概述,对电磁力、结构模态、电磁振噪分析及抑制方面的现有研究进行系统归纳。对于电机电磁振噪的抑制,主要介绍结构优化方法和控制策略改进方法。最后,阐述现有PMSM电磁振噪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振动和噪声 电磁力 结构模态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刚度支承结构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3
作者 龚存忠 王贵龙 +2 位作者 国阳 徐科繁 张广辉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4-288,298,共6页
为研究支承结构的刚度特性及其对转子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并搭建了可控刚度支承结构试验台。针对某船用汽轮给水机组转子,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模化转子模型,依次开展了模化转子临界转速及模态振型仿真、支承刚度敏感性仿真、不... 为研究支承结构的刚度特性及其对转子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并搭建了可控刚度支承结构试验台。针对某船用汽轮给水机组转子,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模化转子模型,依次开展了模化转子临界转速及模态振型仿真、支承刚度敏感性仿真、不平衡响应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可控刚度支承结构有效调节了转子临界转速,减少了转子振动峰值;通过调整鼠笼和金属橡胶环的刚度范围,实现了对转子不平衡响应的显著减振效果,减振效果达到39.22%。该研究为舰船动力装置转子系统的减振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刚度支承结构 模化转子 刚度调节 临界转速 不平衡响应 减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惯容阻尼器的相邻结构地震响应的优化控制与对比研究
4
作者 蒲武川 程淦 胡小昕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21,共10页
相邻建筑间引入消能阻尼器可有效控制结构振动响应,惯容阻尼器在相邻结构的振动控制中具有独特优势,但不同类型的惯容阻尼器的控制效果的差异有待深入研究。该文针对多层不等高相邻结构,以相邻柔性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为控制目标,对刚性... 相邻建筑间引入消能阻尼器可有效控制结构振动响应,惯容阻尼器在相邻结构的振动控制中具有独特优势,但不同类型的惯容阻尼器的控制效果的差异有待深入研究。该文针对多层不等高相邻结构,以相邻柔性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为控制目标,对刚性结构响应进行约束的条件下,采用全局优化求解器确定控制装置的最优参数。分别采用黏弹性阻尼器(viscoelastic dampers,VED)、调谐惯容阻尼器(tuned inerter dampers,TID)和调谐黏滞质量阻尼器(tuned viscous mass dampers,TVMD)连接相邻结构,研究了结构周期比和阻尼器布置位置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对比VED、TID和TVMD的控制效果,提出了TID和TVMD的混合控制方案,并通过时程响应分析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效果。结果表明,惯容阻尼器能实现对相邻结构地震响应的有效控制,所需阻尼参数显著小于VED;TID和TVMD混合控制相对于单一类型惯容阻尼器的优化方案的参数需求更大,但能更好地平衡柔性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结构 惯容阻尼器 振动控制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结构风效应流固耦合机器学习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泽宇 周旭曦 +7 位作者 许楠 王浩炜 杨子鉴 庄简 黎善武 赖马树金 陈文礼 李惠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77,共25页
随着计算技术与数据科学的迅速发展,机器学习为解决大型结构风效应中复杂流固耦合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本文系统综述了机器学习在大型结构风效应领域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结构表面风压预测、结构风致响应分析与建模、气动力方程智能... 随着计算技术与数据科学的迅速发展,机器学习为解决大型结构风效应中复杂流固耦合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本文系统综述了机器学习在大型结构风效应领域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结构表面风压预测、结构风致响应分析与建模、气动力方程智能识别以及基于强化学习的结构振动控制4个主要研究方向。具体而言,结构表面风压预测方面,机器学习能够精准地挖掘结构表面复杂非线性风压场特征;结构风致响应分析与建模中,机器学习有效实现了大型结构异常大幅振动识别与精细化建模;对于气动力方程智能识别领域,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大幅提高了非线性方程识别的自动化程度与准确性;在结构振动控制方面,强化学习实现了实时、高效的主动控制策略优化。然而,当前研究在数据融合、模型泛化性与物理可解释性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融合物理机制与数据驱动模型,构建具备高泛化性、鲁棒性和物理解释能力的机器学习模型,推动结构风工程进一步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风工程 大型结构 风效应 流固耦合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准零刚度隔振系统吸引子迁移控制特性
6
作者 马召召 余永华 +2 位作者 杨庆超 周瑞平 柴凯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0-739,共10页
非线性隔振系统普遍存在多稳态吸引子共存现象,运行在不同吸引子上时则具有不同的隔振效果.为保证非线性隔振系统处于最优的隔振状态,以双层准零刚度隔振(two-stage quasi-zero stiffness vibration isolation,TQZS VI)系统为对象,对其... 非线性隔振系统普遍存在多稳态吸引子共存现象,运行在不同吸引子上时则具有不同的隔振效果.为保证非线性隔振系统处于最优的隔振状态,以双层准零刚度隔振(two-stage quasi-zero stiffness vibration isolation,TQZS VI)系统为对象,对其吸引子迁移控制特性展开分析.首先,建立了TQZS VI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参数延拓跟踪方法和并行胞映射方法分别揭示了TQZS VI系统全局分岔特性和吸引子共存特性,在不同激励力幅值作用下TQZS VI系统具有显著的分岔特性,包括周期运动(周期1,2和3等)以及混沌运动.然后,基于吸引子迁移控制理论,采用经典指数趋近律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的吸引子迁移控制方法,其无需建立非线性控制项且目标轨道函数传输域具备全局性.最后,采用所提出的吸引子迁移控制方法构建了TQZS VI系统迁移控制项,并揭示了TQZS VI系统在不同目标轨道以及吸引子之间的迁移控制特性.结果表明,基于滑模变结构的吸引子迁移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控制TQZS VI系统的运动状态,可为非线性隔振系统状态控制和减振降噪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隔振 准零刚度 吸引子 滑模变结构 迁移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声学黑洞振动控制研究综述
7
作者 陈羽泉 杜艳平 +3 位作者 孙兆永 窦水海 吴鸣 杨军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83,共13页
目的综述主动声学黑洞在振动控制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机械设备中的梁板结构振动问题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使用文献调研法,对学术领域中有关主被动声学黑洞振动控制的最新研究进行总结和分类,包括主动前馈声学黑洞、主动反馈声学黑洞、一维... 目的综述主动声学黑洞在振动控制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机械设备中的梁板结构振动问题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使用文献调研法,对学术领域中有关主被动声学黑洞振动控制的最新研究进行总结和分类,包括主动前馈声学黑洞、主动反馈声学黑洞、一维被动声学黑洞和二维被动声学黑洞,分析各类声学黑洞在振动控制方面的优势与弊端,并对主动声学黑洞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结果当前主动声学黑洞在振动控制领域的研究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有研究将其应用至机械设备的振动控制中,总结和讨论主动声学黑洞这一新兴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机械设备中梁板结构的振动控制问题的解决。结论主动声学黑洞在振动控制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为机械设备的振动控制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声学黑洞 主动声学黑洞 梁板结构 弯曲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减震控制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王宝顺 薛建阳 +1 位作者 魏敬徽 刘康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2,共11页
为研究颗粒阻尼器布置方案对多层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制作了缩尺比为1/5的三层钢框架模型结构,进行了5条天然波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Parallel Single-dimensional Single Particle Damper,PSSPD)的减震... 为研究颗粒阻尼器布置方案对多层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制作了缩尺比为1/5的三层钢框架模型结构,进行了5条天然波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Parallel Single-dimensional Single Particle Damper,PSSPD)的减震控制效果。基于试验获得的模型自振频率、阻尼比等动力特性设计3种PSSPD布置方案,分析不同布置方案下模型结构的试验现象及位移和加速度响应。试验结果表明:PSSPD对结构响应峰值减震率可达到43.43%,均方根减震率可达到38.18%,其对多层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震控制效果;PSSPD对结构均方根的平均减震效果要优于对峰值的平均减震效果;PSSPD布置方案对其减震效果影响显著,且其减震性能与本身参数、受控结构振动特性、地震动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复杂。最后,建立PSSPD在任意布置方案下受控结构的力学模型,提出其数值分析流程。数值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在位移峰值及均方根方面具有良好的吻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振动控制 颗粒阻尼器 振动台试验 布置方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主减速器周期撑杆混合振动控制的机电耦合特性及工作机理研究
9
作者 岳慧裕 陆洋 +3 位作者 党崇 李程磊 马锦超 冯剑波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2-1731,共10页
直升机主减速器中的齿轮在啮合过程中产生的谐波振动是直升机舱内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设计具有隔振性能的齿轮箱撑杆抑制振动向机体传递,可达到舱内降噪的目的。压电叠堆与金属材料周期排列组成压电叠堆周期撑杆(piezoelectric stack ac... 直升机主减速器中的齿轮在啮合过程中产生的谐波振动是直升机舱内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设计具有隔振性能的齿轮箱撑杆抑制振动向机体传递,可达到舱内降噪的目的。压电叠堆与金属材料周期排列组成压电叠堆周期撑杆(piezoelectric stack actuators periodic strut,PSAPS),其在特定频带范围内具有“机械滤波”特性,为被动控制;调节PSAPS中压电叠堆的驱动电压,使压电叠堆呈现出变刚度特性,为主动控制。为研究PSAPS的主动与被动混合振动控制方式间的耦合关系,针对压电叠堆中弹性波的传播与周期结构的机械滤波特性,设计了满足直升机齿轮啮合噪声抑制需求的PSAPS方案,并建立了其传递矩阵形式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从频域的角度将PSAPS两端的力与速度、驱动电压与电流、杆件几何参数与材料参数耦合起来,得到在压电叠堆最大驱动电压、电流的限制下,主、被动混合振动控制的最优力传递率;并分析了PSAPS中的橡胶阻尼损耗因子、激振力幅值、周期数对主动控制所需驱动电压与电流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振动与噪声 周期结构 混合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态频率分隔的大型空间结构主被动混合振动抑制
10
作者 刘闯 龙佳一 +1 位作者 吕佰梁 岳晓奎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8-846,共9页
针对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过程中,各组装模块在组装冲击力扰动下的振动抑制问题,提出了基于模态频率分隔的主被动混合协同振动控制策略。首先,建立大型空间结构多模块在轨组装动力学模型,进而分析了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过程的低阶模态... 针对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过程中,各组装模块在组装冲击力扰动下的振动抑制问题,提出了基于模态频率分隔的主被动混合协同振动控制策略。首先,建立大型空间结构多模块在轨组装动力学模型,进而分析了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过程的低阶模态频率与特性。基于一阶固有模态频率分隔方法获取最优执行器分配策略,进而设计了分布式主被动振动控制器,并代入闭环振动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振动控制策略,主被动混合协同振动控制策略能够使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过程中获得更优的振动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空间结构 模态频率分隔 主被动混合控制 振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柔性结构振动控制智能作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明 黄静 孙俊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50,共14页
在空间柔性结构发展态势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空间柔性结构振动控制智能作动技术研究脉络,归纳了空间柔性结构振动控制方法、空间柔性结构振动控制作动器构型、及空间柔性结构振动抑制作动器操控,并指出了空间柔性结构振动控制智能作动... 在空间柔性结构发展态势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空间柔性结构振动控制智能作动技术研究脉络,归纳了空间柔性结构振动控制方法、空间柔性结构振动控制作动器构型、及空间柔性结构振动抑制作动器操控,并指出了空间柔性结构振动控制智能作动技术发展趋势和挑战。主要包括智能化作动设计与操控、先进作动材料与结构、宽频适用型作动构型综合、多维弱耦合高性能作动、高能量密度与高动态作动和振动控制作动技术智能化6个方面发展趋势,以及材料制备与构型设计、模型建立与精密操控、环境适应与品质保障和智能作动技术实际应用4个方面技术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柔性结构 振动控制 作动技术 智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层式单颗粒-惯容系统减振控制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12
作者 孙澔鼎 何浩祥 +1 位作者 程扬 高晓建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43,81,共17页
传统单颗粒阻尼器存在颗粒半径过大、空间占用率高等局限,多颗粒阻尼器存在启振条件苛刻、动量交换效率低等不足。为提升颗粒阻尼器的减震性能,提出将叠层式单颗粒阻尼器(stacked single particle damper, SSPD),并将其与齿轮齿条惯容... 传统单颗粒阻尼器存在颗粒半径过大、空间占用率高等局限,多颗粒阻尼器存在启振条件苛刻、动量交换效率低等不足。为提升颗粒阻尼器的减震性能,提出将叠层式单颗粒阻尼器(stacked single particle damper, SSPD),并将其与齿轮齿条惯容装置相结合,进而形成叠层式单颗粒惯容减振系统(stacked single particle-inerter damping system, SSPIS)。在深入分析颗粒各阶段受力状态的基础上,剖析SSPIS减振机理,构建SSPIS-结构系统力学模型,并提出该力学模型的数值模拟流程。为验证SSPIS理论力学模型与数值模拟分析流程的准确性,并探究SSPIS对受控结构的真实减震控制效果,制作钢框架模型结构,完成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动力试验与理论结果表明:将惯容装置布置于SSPD中可显著提升颗粒与结构的动量交换效率,增大其表观质量与耗能能力,拓宽SSPIS的减振频带。相较于传统颗粒阻尼器,SSPIS在各类场地地震作用下均可对受控结构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振动控制 颗粒阻尼器 惯容 碰撞耗能 振动台试验 惯容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式多通道振动主动控制算法稳定性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13
作者 刘长猛 史鲲 +1 位作者 韩玉迎 傅晓晗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15,共6页
分散式多通道振动主动控制技术具有计算量低、组合灵活等优势。然而,由于忽略了受控结构的部分信息,传统分散式多通道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并且其稳定性与控制效果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基于对分散式多通道振动主动控制系... 分散式多通道振动主动控制技术具有计算量低、组合灵活等优势。然而,由于忽略了受控结构的部分信息,传统分散式多通道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并且其稳定性与控制效果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基于对分散式多通道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分散式多通道振动主动控制算法,结合仿真对比了改进前后的抑振性能。结果表明:改进的分散式多通道振动主动控制算法实现了限制参数的实时估计与动态优化,使分散式多通道控制系统在抑振效果与稳定性之间达到最佳平衡,有效抑制次级通道特性发生突变结构的振动响应,两个通道的振动响应幅值分别降至控制前的11.8%和2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振动 多通道 分散式控制 振动主动控制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输水圆管振动的半主动控制研究
14
作者 姜子航 庞森 +1 位作者 郝向炜 吴园园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5年第4期16-21,共6页
为解决输水金属圆管在送水中的振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振动半主动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两端铰支的金属圆管的偏微分方程,进一步通过无量纲化和Galerkin法转化为微分方程组,并得到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基于线性动力吸振器... 为解决输水金属圆管在送水中的振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振动半主动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两端铰支的金属圆管的偏微分方程,进一步通过无量纲化和Galerkin法转化为微分方程组,并得到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基于线性动力吸振器的模型设计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开关控制律,并采用随机分形搜索算法对开关控制律的三个系数进行了参数寻优。建立了整个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完成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上述半主动控制律可以显著减低金属圆管在水流脉动激励以及动力源外部激励复合作用下的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圆管 流固耦合 半主动减振 磁流变阻尼器 开关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激励法的人⁃桥⁃MTMD竖向耦合振动分析及其减振优化设计
15
作者 温金龙 李阳 +2 位作者 汪志昊 陈爱玖 胡明祎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4-802,共9页
为建立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的人行桥MTMD减振优化设计方法,通过模拟行人单自由度质量⁃弹簧⁃阻尼(MSD)模型参数的随机性,基于虚拟激励法求解了随机人群⁃人行桥⁃MTMD耦合系统的竖向振动响应;分析了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对人行桥TMD减... 为建立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的人行桥MTMD减振优化设计方法,通过模拟行人单自由度质量⁃弹簧⁃阻尼(MSD)模型参数的随机性,基于虚拟激励法求解了随机人群⁃人行桥⁃MTMD耦合系统的竖向振动响应;分析了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对人行桥TMD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随机人群⁃人行桥⁃MTMD耦合系统的加速度传递函数H2范数与响应面优化,建立了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的人行桥MTMD减振优化设计方法。结果表明:本文计算方法避免了大量非线性时程分析,可高效获得耦合系统振动响应的功率谱和均方根值;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使得TMD失谐效应显著,人群密度由0.25人/m^(2)增至1.25人/m^(2),TMD(质量比为3%)减振率下降37.19%;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的人行桥MTMD优化设计方法对人行桥加速度响应减振率均值达到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 人行桥 随机人群 MTMD减振 虚拟激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超高层钢结构住宅震振双控设计
16
作者 方博 杨凯 赵昕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8,共7页
本论文旨在探讨超高层钢结构住宅在沿海地区面临的风振舒适度问题,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介绍黏滞阻尼技术在地震和风振双激励下的振动控制方法。本文以一座地上44层、地下3层住宅工程为例,结合工程概况和风洞气动弹性试验结果,分析了黏... 本论文旨在探讨超高层钢结构住宅在沿海地区面临的风振舒适度问题,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介绍黏滞阻尼技术在地震和风振双激励下的振动控制方法。本文以一座地上44层、地下3层住宅工程为例,结合工程概况和风洞气动弹性试验结果,分析了黏滞阻尼减振系统在提高结构舒适性和实现风振/地震双控方面的效果。通过对超高层结构的设计和振动控制手段的研究,为类似工程提供了经验和参考。研究发现,黏滞阻尼减振系统不仅能改善风振下的舒适性,还能提高地震时的冗余度,实现了双重振动控制的性能目标,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钢结构住宅 震振双控 黏滞阻尼器 肘节支撑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惯性双调谐质量阻尼器对结构减震的参数解析优化及分析
17
作者 罗一帆 郜健博 +3 位作者 赵文韬 孙洪鑫 刘巴黎 温青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15-224,共10页
在被动控制装置中,经典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TMD)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然而经典TMD在实际安装使用中往往需要较大的附加质量和较大的安装空间,给实际应用带来不便。旋转惯性双调谐质量阻尼器(rotational inertia double tune... 在被动控制装置中,经典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TMD)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然而经典TMD在实际安装使用中往往需要较大的附加质量和较大的安装空间,给实际应用带来不便。旋转惯性双调谐质量阻尼器(rotational inertia double tuned mass damper,RIDTMD)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振动控制装置,它利用了惯容的表观质量增效功能,以及调谐质量和调谐惯容的双重调谐效果,具有较好的减振性能和轻量化控制的特性。然而,当考虑到RIDTMD对基础激励下的主结构控制进行优化设计时,目前的设计方法基本为数值法,不便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H2优化理论,以主结构位移均方根值为目标函数,推导了RIDTMD减震系统的参数解析设计公式。在解析公式的基础上,通过频域和时域两种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了RIDTMD的减震性能和轻量化效果,验证了解析公式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仿真结果表明:在频域中,RIDTMD对主结构位移频响峰值控制和减震带宽均优于TMD,并具备轻量化和工作行程小的优势;在时域中,以5 MW陆上风机为例,在实际地震波激励作用下,RIDTMD对塔筒一阶纵弯的均方根值和峰值减震均优于TMD,在相同性能指标下能实现较好的轻量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振动控制 地震激励 旋转惯性双调谐质量阻尼器(RIDTMD) 惯容阻尼器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的抗风设计及风振研究综述
18
作者 罗叠峰 李文露 翟朗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共15页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凭借其出色的适应能力和成本效益,在光伏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柔性光伏支架的结构特性使其对风荷载极为敏感,可能影响光伏电站的稳定性和安全运行。该文的主要目的是全面综述柔性光伏支架结构抗风设计时的风荷...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凭借其出色的适应能力和成本效益,在光伏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柔性光伏支架的结构特性使其对风荷载极为敏感,可能影响光伏电站的稳定性和安全运行。该文的主要目的是全面综述柔性光伏支架结构抗风设计时的风荷载取值、风致响应和风振控制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现有的研究主要通过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风向角、光伏板倾斜角度、组件间距及其布局位置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深入讨论柔性光伏支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特性,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风振减缓与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风向角和倾角是影响柔性光伏支架结构风荷载的关键因素,而适当的结构调整和增加刚性杆系可以有效降低风振响应。该研究详细记录了柔性光伏支架结构风荷载计算的具体公式和相关系数的取值,为柔性光伏支架结构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对提升光伏发电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 抗风设计 风荷载 风致响应 风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绳驱桁架结构伸展臂的主动振动控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蔡志勤 曹彬彬 彭海军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4,共6页
伸展臂由于受到空间温度变化和卫星机动动作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振动。在阻尼较低的空间环境中,这种振动衰减较慢,影响伸展臂的正常工作。因此,合适的振动控制方法对于伸展臂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拉绳作为作动器的空间桁架... 伸展臂由于受到空间温度变化和卫星机动动作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振动。在阻尼较低的空间环境中,这种振动衰减较慢,影响伸展臂的正常工作。因此,合适的振动控制方法对于伸展臂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拉绳作为作动器的空间桁架结构伸展臂,研究其作动绳上铰链串联顺序的优化和模型预测控制律的设计,这两部分内容均考虑了作动绳的单边约束和饱和约束。首先,通过ANSYS软件获取结构的模态信息;然后结合系统可控性原理和遗传算法计算出作动绳上铰链串联最优顺序;最后,在数值仿真中,通过设计的控制率对一个由四个单元组成的桁架结构伸展臂的振动控制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作动绳串联铰链的方式能够有效抑制伸展臂的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桁架结构伸展臂 绳驱 模型预测控制 振动控制 作动器位置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块化建筑阵列多调谐质量阻尼系统的实现与减震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晴光 张释佺 +1 位作者 朱前坤 洪祺凯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2-272,共11页
基于建筑模块化和悬挂楼板减震的原理提出了悬挂楼板模块体系(modularized suspended floors system,MSFS)。利用楼板作为质量块,组成分布阵列式多调谐质量阻尼器(distributed array multiple tuned mass dampers,d-array-MTMDs)系统。... 基于建筑模块化和悬挂楼板减震的原理提出了悬挂楼板模块体系(modularized suspended floors system,MSFS)。利用楼板作为质量块,组成分布阵列式多调谐质量阻尼器(distributed array multiple tuned mass dampers,d-array-MTMDs)系统。通过输入32条远场和近场地震动记录进行时程分析,对平均调谐频率比η、调谐频带宽度系数β、调谐阻尼比ζ_(T)、TMD数量n以及主结构层数N,共5个参数展开研究。结果表明:d-array-MTMDs的减震效果优于普通MTMDs系统;ζ_(T)对系统减震性能影响较小,当η为0.7~1.0、β为2.0时,系统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当n大于某阈值时,系统的减震效果趋于稳定,阈值与η线性正相关,与ζ_(T)非线性负相关。随着模块建筑层数的增加,系统也能维持较好的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建筑 阵列多调谐质量阻尼器 悬挂结构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